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一
课题:光的反射与折射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基本概念,理解反射与折射的规律,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和折射规律。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1. 光的反射:
a. 引导学生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进行实验验证。
b. 讲解反射定律,引导学生应用反射定律解决问题。
2. 光的折射:
a. 通过实验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
b. 讲解折射定律,引导学生理解折射规律。
3. 综合训练:
a. 综合练习,巩固光的反射与折射知识。
b.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等。
2. 多媒体教学:展示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动画、图片等多媒体资源。
3. 实验指导书:为学生提供实验指导书,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五、教学效果评价:
1. 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讨论,检验学生对光的反射与折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通过综合练习和问题讨论,评价学生对光的反射与折射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
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二
课题:电学基础知识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电学概念,理解电路中的串联和并联关系,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电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电学概念的掌握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电路中的串联和并联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1. 电流、电压、电阻:
a. 引导学生了解电流、电压、电阻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b. 进行实验观察电流、电压、电阻的变化。
2. 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
a. 展示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其原理。
b. 进行实验模拟串联和并联电路,让学生掌握其特点。
3. 综合训练:
a. 综合练习,巩固电学基础知识。
b.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等。
2. 多媒体教学:展示电路示意图、电路运行动画等多媒体资源。
3. 实验指导书:为学生提供实验指导书,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五、教学效果评价:
1. 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讨论,检验学生对电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通过综合练习和问题讨论,评价学生对电路中串联和并联关系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
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三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课题:第十三章第四节《 杠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杠杆,会画杠杆示意图,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杠杆的结构。通过实验,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过程。 通过分类,把握分类的原则。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独立探究、讨论交流,培养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画杠杆示意图 教(学)具: 木板,土钉,起子,老虎钳,板手,夹子,教学光盘 板书设计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图 引入新课 出示铁钉、长木板,用羊角锤把铁钉钉入木板。问:谁能用手把铁钉拔出 问:那我们能否借助其他工具来完成呢? 问:怎么拔? 老师故意用装泡沫柄的羊角锤 老师换用木柄的羊角锤插入铁钉中但不动。 ”老师又故意演示扳动但不接触木板。 播放生活有关杠杆应用的图像背景资料 学生观察,回答,操作 答:(学生会抢着回答)用羊角锤拔 学生会大声说;“不行,柄太软,要用硬木柄。” 学生会说:“不行,要用力向后扳。 通过师生互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进行新课 杠杆 请同学们认真自学P3-P4活动11.2上面内容,5分钟后能回答杠杆的定义,并作出杠杆的五要素。 1、什么叫杠杆? 2、找出图11-2中各工具的动力和阻力。 3、画出下列杠杆的动力臂,阻力臂。 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培养学生阅读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探究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指导学生实验 组织小组评估交流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代表讲述方案与其他小组交流。 进行试验,组内分工协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小组代表介绍本组实验的情况 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杠杆应用 播放有关杠杆应用的背景资料 观察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让学生感受科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培养热爱科学的.感情 反馈练习 教师出示相关练习 巩固练习 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训练应用武力值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小结 请学生小结 学生发言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教学反思 课题:第十三章第一节《 弹力 弹簧测力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 2.通过自制测力计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板书设计: 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 使用 弹簧测力计 弹力: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elastic force) 应 用 原理:弹性限度内,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越长 制作(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拉钩、吊环、外壳 (1)观察测力计的量程及分度值,加在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其量程 (2)使用前将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 (3)使用时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一致 (4)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板面垂直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 情境导入 (出示玩具弓箭或弹弓)这是同学们小时候玩过的玩具.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请同学们利用你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特性. 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学生活动后汇报 创设情境 导学激趣 自主学习自主质疑 一、弹力的 产生 1、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做些小实验,从生活走向物理认识弹力的效果,了解弹力的产生,将学生观看视频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1、学生实验:压拉弹簧、互压手指、手指压文具盒、手压直尺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弹力的产生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合作交流互动释疑 弹力大小 2、演示实验:①将乒乓球压在橡皮泥上松手后,球仍保持静止。②将乒乓球压在弹簧上,乒乓球会跳起来;而且弹簧的形变越大,松手后乒乓球弹跳的高度越高。③用较大的力拉弹簧后弹簧不能恢复原长。教师归纳弹力的概念,并板书内容。 2、观察并分析,感悟到弹性与塑性的区别;弹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弹簧的弹性是有限度的。将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2、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展示知识梳理 弹簧测力计 组织学生活动——“拉拉力器比赛”,得出弹力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关系,为弹簧测力计的学习顺利过渡作准备。启发学生领会弹簧测力计的间接测量原理。 1、学生分组探究,按照要求实验。①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②感受1N、2N、5N的大小 3用测力计拉小车在木板上匀速前进,读出拉力大小 4测出头发被拉断的拉力大小 1、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2、激发学生自我展示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知识应用反馈提高 1 弹力产生弹力的条件是什么?使用弹簧测力计应注意些什么? 2必须要弄清产生弹力的物体一定同时满足两个条件:首先,两个物体互相接触,这是产生弹力的前提.没有物体、只有一个物体或两个物体不互相接触都无法产生弹力;其次,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间还必须互相挤压,即发生弹性形变. 3问: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产生弹力B.弹力仅仅是指弹簧形变时对其他物体的作用C.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的力D.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出示练习题,组织学生交流 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1、锻炼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及学习导纲练习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