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传热比赛》教案 篇一
【导入】
1. 引入话题:今天我们要进行一场有趣的传热比赛,谁能将热能传递得更快更远呢?
2. 激发兴趣:传热是一个很神奇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观察和探究。
【实验目的】
通过参与传热比赛,让学生理解传热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实验材料】
1. 热水袋
2. 冰袋
3. 温度计
4. 计时器
【实验步骤】
1. 将热水袋和冰袋分别放在两个容器中,使用温度计分别记录两个袋子的初始温度。
2. 同时启动计时器,观察并记录每隔一段时间袋子的温度变化,直到温度稳定。
3. 比较两个袋子传热的速度和效果。
【实验总结】
1. 传热的速度与温度差异有关,温度差异越大,传热速度越快。
2. 不同的材料对传热速度也有影响,比如金属传热更快。
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对传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五年级下册科学《传热比赛》教案 篇二
【导入】
1. 引入话题:上节课我们进行了传热比赛,今天我们将进行更加复杂的传热实验,来看看谁能找到更加高效的传热方式。
2. 激发兴趣:传热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不同材料的传热效果,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观察能力。
【实验材料】
1. 金属棒
2. 木棍
3. 毛巾
4. 热水瓶
【实验步骤】
1. 将金属棒、木棍和毛巾依次放在热水瓶中,使用温度计记录它们的温度变化。
2. 观察记录不同材料的传热速度和效果,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3.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哪种材料更适合传热。
【实验总结】
1. 金属具有良好的传热性能,传热速度更快。
2. 木材传热速度较慢,但保温效果较好。
3. 毛巾虽然传热速度慢,但可以起到保温作用。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不仅了解了不同材料的传热效果,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愿大家在科学的世界里不断探索,不断学习。
五年级下册科学《传热比赛》教案 篇三
五年级下册科学《传热比赛》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2、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过程与方法:
1、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2、分析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探究的浓厚兴趣。
2、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会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教学重点】通过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来证明热在物体中的传导和不同物体传导性能有差异。即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教学难点】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
性能的比较实验【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塑料棒、木棒、钢棒;杯子、热水、蜡烛;钢条、铝条、铜条。
教师演示用:酒精灯;蜡烛油、火柴棒;铜、铁、铝金属导热性能演示器。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在我们生活当中,热的传递现象随处可见,那不同的材料它传热的速度是不是一样呢?谈谈你的想法。
二、哪个导热快:
(1)金属、木头、塑料的.导热比赛
1、老师为大家提供实验材料:金属棒、木棒、塑料棒。你们能不能自己设计一个传热比赛的实验方案,比一比哪种试验材料的传热速度快。在实验前可以请为同学来预测一下那种材料的传热快,那种慢,下面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并且通过你们的实验来进一步验证你们的预测是否正确。(要强调实验时注意安全、分工合作、做好记录)
2、小组讨论自己的实验方案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实验情况。
5、小结:
不同材料的传热的快慢不相同,金属材料的传热较快,塑料、木头等材料传热较慢。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相同。像实验中的金属那样,传热能力好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塑料、木头等传热能力弱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当学生有了对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初步认识后,再让他们联系生活回忆还知道有哪些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举例会加深学生对两个新概念的认识。)
(2)铜条、铝条与钢条的导热比赛
1、如果都是金属,它们传递热的速度是否相同呢?
2、根据材料设计实验方法,自主研究。
(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推测,并设计方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需要控制的因素,还要强调如何做到安全地实验。对于这个导热比赛的实验活动,要给予较多时间,让学生们根据实际条件自主研究)
3、学生实验活动。
4、汇报交流:同样都是金属,但它们的导热速度也是不同的。实验中还有什么新的发现?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三、演示铜、铁、铝金属导热性能:
1、教师演示教科书42页下部设计的实验。
2、说说观察到的现象 和想法。(通过多次实验,学生们会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有着很大的影响)
板书设计:
传热比赛 不同材料物体导热性能不一样热能力好的物体-----热的良导体 金属传热能力弱的物体-----热的不良导体 塑料、木头......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