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观的转型与课堂教学改革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系张天宝
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王攀峰
摘要:现代教学作为一种以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旨归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随着传统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型,课堂教学将会出现一系列的重要变革,具体表现在:在教学目标上,从知识授受走向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从事先预设走向动态生成;在教学内容上,从分科走向综合,从体系化走向结构化;在教学过程上,从认知活动走向交往活动,从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走向主体间性的意义关系。
关键词:传统知识观;后现代知识观;课堂教学改革
现代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旨归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如何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主体性教学观,核心问题是具有什么样的知识观。从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来看,各种教学思想流派之间的纷争往往是以知识是什么、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通过什么方式获取知识等一系列问题展开的。例如,理性主义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知识的价值在于其本身,知识是以认知的方式获取的;功利主义认为,知识是满足个体生活幸福或社会需要的工具,具有功利性价值;科学主义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带有主观色彩或意愿,对知识的获取应采用实证的方法;人文主义则认为,知识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与归宿,知识是一种对人的终极关怀,具有满足个体情感需要的功用,应以体验经历的方式获取。不同的教学理论流派以各自不同的知识观为基础,构建其理论,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推动了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知识观的变革。
一、传统知识观的基本特征
(一)知识的客观性"知识是一种具有客观基础的、得到充分证据支持的真实信念,它与仅仅是个人的意见或证据支持的主观信念相区别,与没有根据的幻想、猜测或无根由的假设等相区别。"(1)这一定义揭示出知识来源于客观世界,它与人的主观世界是不同的;知识可以由理性论证来获得,并且人类由此可以预测事物。笛卡尔是这种知识观的最早倡导者,他提出"我思故我在",将理性思维置于重要地位。随着近代社会工业生产的发展,"科学理性"以其至高无上的权威统治了整个世界,而且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科学管理观、效率观随之
被引入课堂教学领域,认为教学目标是预设的、可量化的,是外在于教学过程的,"教师成为驾驶员(通常驾驶的是别人的车),学生最多是旅客,更糟的是成为被驱动的物体"(2);教学内容被划分为孤立的学科,教材编制注重知识的逻辑性,认知成为教学的全部任务,学生的学习结果以获得知识的数量的多少来衡量,而知识是以什么方式获得的、知识对学生个体的发展具有什么价值却受到了忽视。(二)知识价值的绝对主义
知识的客观性赋予了知识绝对的、永恒的、普遍的价值特性,人们相信知识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的决定力量,是变革社会的基础,认为知识的传播与承继是一项高尚的事业,无知则是最大的不幸。例如,笛卡儿致力于发现一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