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册美术教案【推荐3篇】

时间:2014-01-04 06:13:1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七册美术教案 篇一

探究色彩搭配的艺术魅力

在美术教学中,色彩搭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整体视觉效果和艺术表现力。七册美术教案中对于色彩搭配的探究,不仅涵盖了基本的色彩理论知识,还包括了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色彩。

首先,七册美术教案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了色彩的基本知识,包括原色、辅色、互补色等的概念和特点。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基础知识了解色彩的分类和相互关系,为后续的色彩搭配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教案还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和实例,展示了不同色彩搭配的效果和表现力,激发了学生对色彩的兴趣和创作灵感。

其次,七册美术教案还通过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色彩搭配的实践,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创作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调色板、颜料和画笔等工具,尝试不同的色彩组合,体会色彩搭配的过程和技巧。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可以发现不同色彩的搭配效果,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色彩风格,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和表现力。

最后,七册美术教案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一些优秀作品中的色彩运用技巧和艺术魅力。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和解读这些案例,学习到不同艺术家的色彩表现手法和创作思路,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和表现方式。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色彩与艺术的关系,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和艺术潜能。

总的来说,七册美术教案在色彩搭配方面的探究,不仅帮助学生建立了扎实的色彩基础,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创作能力和艺术表现力。通过学习色彩搭配,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色彩,创作出更具艺术魅力和表现力的作品,展现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想法。

七册美术教案 篇二

探索线条表现的艺术之美

在美术创作中,线条是一种非常基础和重要的表现手法,它不仅可以构建作品的结构和形式,还可以表现出作品的节奏和情感。七册美术教案中对于线条表现的探索,不仅涵盖了线条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还包括了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线条。

首先,七册美术教案通过系统的介绍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线条的分类、特点和表现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不同类型的线条,如直线、曲线、虚线等,了解线条在作品中的作用和表现力,为后续的线条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教案还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和实例,展示了不同线条表现的效果和艺术魅力,激发了学生对线条的兴趣和创作灵感。

其次,七册美术教案还通过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线条表现的实践,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创作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画笔、铅笔等工具,尝试不同类型的线条,探索线条的运用和表现方式。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可以发现线条的表现效果,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线条风格,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和表现力。

最后,七册美术教案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一些优秀作品中的线条运用技巧和艺术之美。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和解读这些案例,学习到不同艺术家的线条表现手法和创作思路,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和表现方式。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线条与艺术的关系,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和艺术潜能。

总的来说,七册美术教案在线条表现方面的探索,不仅帮助学生建立了扎实的线条基础,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创作能力和艺术表现力。通过学习线条表现,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线条,创作出更具艺术之美和表现力的作品,展现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想法。

七册美术教案 篇三

七册美术教案

课 题:我驾神舟游太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 自古以来,太空对于人类总是神秘莫测的,人类渴望探索太空的奥秘,却苦于没有方法,直到1961年前苏联的航天员加加林第一次登月成功,终于为人类揭开了太空的神秘面纱。美国也随后实现了多次登月计划。而中国,作为一个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泱泱大国,同样热切盼望着在太空中的某个星球上留下中国的国旗,烙下中国人的脚印。2003年10月15日,宇航员杨利伟驾我国自行设计的“神州五号”宇宙飞船升入太空,成功地完成了我国第一次载人宇宙航行,为我国探索太空书写了历史新篇章。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飞行器、宇航服等有关太空的知识。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设计创作能力。 3.让学生在设计创作飞行器遨游太空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太空、向往未来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绘画或制作出一幅太空遨游图 教学难点: 有创意地进行飞行器的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资料,准备记号笔、蜡笔水彩画的作画工具 (教师)课件、范作、把教室布置成类似太空的环境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1)学生谈谈在“太空”的感受。 (2)结合学生回答,教师讲述有关太空的科普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进行太空遨游模拟实验),并提问:看了录像你了解到哪些太空知识? (3)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太空的资料。 (4)针对学生交流的内容,教师小结。 2.畅述想法。 (1)学生谈谈:①怎样把教室设计成太空舱,成为一艘宇宙飞船?②如果想要去太空遨游,需要哪些必备工具?③遨游太空需要注意些什么? (2)出示宇宙飞船的模型或作品,帮助学生了解宇宙飞船的构成。 3.动手创作。 (1)明确主题:我驾神舟游太空。 (2)教师建议:设计时要有自己的独创性;注意飞船和宇航服等的形状和色彩;注意飞船内外的`环境。 (3)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动手创作。 4.评价作业。 (1)学生介绍作品。 (2)学生自评、互评各自的优点与不足。 5.课外拓展。 (1)继续收集有关太空的资料。 (2)写写创作的体会或有关遨游太空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 准备手工材料,课前分好合作小组   (教师) 课件、范作等   教学过程   1.总结作业。   表扬优秀作业。(从创意、科学意识、情感投入等方面评议。)   2.欣赏思考。   (1)欣赏相关的手工制作作品。   (2)思考:这些作品使用了什么工具材料(注意材料的质感?)   (3)师生共同小结,理出创作思路。   3.分组创作。   (1)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并在组内商讨创作方案。   (2)交流创作意图,各组汇报创作计划。   (3)建议:可以用各种纸张及瓶子、纸盒等材料进行制作。(组员可以为自己的作品编一个故事。)   (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4.作业讲评。   (1)学生分组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自评。   (2)各组互评。   5.课外拓展。   (1)阅读有关太空的书籍。   (2)讲有关太空的故事给好朋友或父母听。   (3)将手工作品布置教室。 课 题:我们爱劳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人物动态千变万化,在劳动时则会按一定的规律重复动作。各项劳动都有各自的运动规律,身体各部分之间为保持平衡也会发生相关动态。因此,在劳动时常产生最典型和最美丽的动作瞬间。许多画家就是捕捉那最美的片刻,创作出了充满劳动激情和快乐的绘画作品,让人感受到劳动时的动态美。比如画家王文彬的油画《夯歌》是描绘一群姑娘在打夯。在夯悬于半空,若起若落的最紧张的瞬间,表现了年轻姑娘蓬勃的朝气和建设新农村的崇高理想。画面构图以倾斜的不稳定形式来加强打夯的动势,生动地表现出劳动的美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人物在劳动中的动态美,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 2.了解劳动时的动态规律,初步学习画人物动态的方法。 3.在创作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表现能力。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人物动态的画法。 教学难点:劳动场景的美感表现。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 (教师)有关劳动场景的课件资料等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1)教师用课件播放《劳动最光荣》的音乐,展示各行各业人们辛勤工作的画面。启发学生:你们平时都参加过哪些劳动?需要使用哪些工具? 当时的心情怎样? (2)学生回忆并交流。 2.欣赏感受。 (1)教师用课件出示作品《夯歌》,请学生欣赏讨论:作品中的人物在干什么?他们的劳动动作有什么特点? (2)教师小结:人在劳动时产生了有规律、有节奏的优美动态。 (3)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欣赏其他绘画作品,分析交流作品中各种劳动动态及特点。 3.研究体验。 (1)设问:人在劳动时身体各部位是如何保持平衡的? (2)体验:同桌互相模拟动态并观察分析身体各部位的变化,寻找规律。 (3)展示:教师用课件演示人体劳动时的动作变化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平衡关系。 (4)小结:任何动态都有他的动态特点,头、躯干和四肢之间相互配合,发生位置关系。人在活动时都有身体的活动趋向,从而身体产生了不同趋向的线,这就是动态线。绘画时抓住表现出动态趋向的动态线,就很容易表达动态。 4.尝试练习。 (1)作业要求:用记号笔尝试描绘各种劳动的动态。 (2)提出建议:人体活动时肩胛线和骨盆线倾斜呈相反状,可以参考书中的动态线范例。 5.作品交流。 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价。评价建议:作品是否表现了劳动时的动态?线条是否流畅、肯定? 6.课外拓展。 观察各种劳动的场景,用速写的形式记录各种劳动动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欣赏体会。 (1)欣赏作品《拾穗》,分析作品中人物和背景之间的关系。 (2)教师小结:选择劳动中最典型的动作和周围的环境可以使画面达到传神的效果。 2.讨论研究。 (1)小组活动:欣赏学生作品,分析作品是抓住劳动中哪些最典型的动作和环境来表现主题的?作品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你认为这些作品哪些地方处理得特别好? (2)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3.创作表现。 (1)提出要求:画一画自己从事过的某种劳动。 (2)教师建议:除画出自己劳动时最典型的动态外,还要画出当时使用的工具以及周围的环境等。色彩的使用也应突出主题。 4.展示评价。 (1)学生展示作品,交流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 (2)同学互评,教师小结。 课 题:绿化家园 教学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 新美术教育理念让我们认识到,小学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会欣赏美,会运用美术知识去美化生活,会实践创造的新一代。本课就是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美术应用能力及剪纸能力的造型活动课。了解植树绿化的作用,感知不同树的造型美感,通过折剪、组合、美化等形式,装扮家园、社区。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植树绿化的作用,学会用绿色装扮家园、社区。 2.学习用折剪纸的方法,表现各种树的外形,感受不同树的造型美感。 3.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剪纸造型的乐趣。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和学习折剪纸材树,培养学生有爱绿护绿的兴趣和建设美好家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 掌握折剪树的各种具

体制作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山林绿化、绿色家园的摄影图片,剪刀、彩纸、彩色水笔、胶水 (教师)收集有关绿化家园的图片、海报,制作成课件,剪刀、彩纸、彩色水笔、胶水等 教学过程: 1.谈话揭题。 (1)看图谈感受,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与学生课前收集的绿色家园摄影图片欣赏相结合,直观感受绿色的美。请学生讲讲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了解植树绿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说说植树节的由来及时间。 提问:3月12日是什么节日?知道植树节的由来吗? (3)揭示课题《绿化家园》。 2.探究新知,学习对称剪方法。 (1)教师出示一张绿色的纸,提出问题:一张彩纸怎样才能变成一棵树,用什么办法? (2)学生得出结论:以彩纸做材料,用折、剪等方法,可以剪出各种形状的树。 (3)教师示范用对折法剪“树”。强调先沿对称轴画半棵树,再剪。 (4)学生试着剪纸。 (5)认识不同树的外形特征。 看课件《各种各样的树》,说说你能识别哪些树木,说出他们的外形特征。 (6)分组讨论:剪纸的树形可以有哪些变化? (7)小结。 3.学习用四连折法剪树。 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作,集体创作纸贴画《美丽的大森林》。 (1)创设情境:欣赏美丽的大自然图片。 (2)学生分组,集体创作用折剪方法剪树,然后粘贴在黑板上或长卷纸上,组合成美丽的大森林。教师巡回辅导。 5.作业展示,互相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 提问:用折剪纸的方法表现各种树的外形特征是个好办法。想一想,还能用其他的表现方法吗? 2.分组讨论并创作:用不同的材料表现各种外形的树。 3.汇报展示,相互交流。 4.小结:用折、剪、捏、拼等方法,可以将卡纸、彩泥等材料,塑造成各种各样的树。 5.讨论家园建筑的表现方法。 6.学生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纸盒、卡纸的穿插组合,设计制作“小小家园”、“小小社区”,并用各种材料的“树”进行绿化。 7.展示评价。 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课 题:立体造型 教学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 雕塑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以简洁明快的造型,逐渐步
七册美术教案【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