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 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长亭送别》教案(实用3篇)

时间:2012-02-03 04:27:2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必修五 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长亭送别》教案 篇一

《长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杰作。本文将围绕这首诗展开教案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的内涵。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长亭送别》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2. 能够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对离别的深沉感慨;

3. 能够通过诗歌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王维的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2. 《长亭送别》的诗歌结构和意义解读;

3.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4. 诗歌欣赏和朗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通过介绍王维及其诗歌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长亭送别》的世界;

2. 诗歌解读: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义,让学生理解每个词句背后的深意;

3. 情感体验:通过诗歌朗读和情感表达,让学生感受诗人的离别情怀;

4.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以《长亭送别》为灵感,写一首自己的离别诗;

5. 总结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总结课堂所学内容。

四、教学评估:

1.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以及对诗歌意境的把握;

2. 创作成果:评估学生的离别诗创作,看是否能够融入所学知识和情感体验。

通过以上的教案设计,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长亭送别》这首诗歌,同时也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诗歌的美和力量。

必修五 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长亭送别》教案 篇二

《长亭送别》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表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深沉感慨和对人生沧桑的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情感。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介绍王维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长亭送别》的诗歌风格和主题。王维是唐代大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淡雅、含蓄细腻而著称,而《长亭送别》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深情厚意。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义,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诗中“长亭”、“秋风”、“相思”等意象,都体现了诗人对离别的伤感和追忆,而“此情可待成追忆”则表现了诗人对旧友的留恋之情。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诗歌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和情感演绎《长亭送别》,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同时也提升他们的朗诵能力和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教学《长亭送别》,我们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力量,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情感,让他们在诗歌的世界里感悟人生的沧桑和情感的丰富。

必修五 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长亭送别》教案 篇三

必修五 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长亭送别》教案

课题 必修五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 《长亭送别》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2010、9 教学 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 3、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4、整体感知,把握莺莺在别离时的微妙心理。 重点 难点 1、学习文章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 2、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

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方式方法 文本研习 讨论分析、鉴赏诵读 课时安排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 过程 主 要 内 容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本节课以课堂探究性学习为主要策略,以体验莺莺的心情为突破口,以鉴赏景物描写为桥梁,我重点设计了“试与莺莺共悲愁”和“一枝一叶总关情”两个话题进行探究。   课的价值是在过程中实现的。本节课在诵读中,以话题探究代替教师的讲解和零碎的提问,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和问题生成空间。预设的问题又能增加探究的有效性。“改写创作”既能调动学习兴趣,又可增强课堂的文化氛围。 [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始免别离愁”,唐代大诗人杜牧千年之前的一声喟叹又在耳边回响。“离别”,一直是古今中外的一个恒久的话题。我们再一同走近王实甫,去体验莺莺和张生的刻骨铭心的别离。课文演绎一个缠绵悱恻的“秋天的离别”,请围绕话题,品读曲词,走近莺莺的内心世界,并探究景物的特征。   二、探究话题一:试与莺莺共悲愁   请同学品读课文中的曲词,讨论在这特定的时空交织之处,莺莺有哪些复杂的心情?   1、离愁别恨   ([上小楼]中“昨日成亲,今日别离”,“成亲时难别亦难”依依惜别贯穿全篇。)   2、埋怨不满   ①从哪可看出莺莺的埋怨、不满?   ([朝天子]中“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莺莺在两下里”表现得尤为强烈。)   ②莺莺愿不愿张生去考状元?埋怨什么?  (不愿意,莺莺有两重恨,对母亲的怨恨,对世俗观念的怨恨。)   ③指导学生以“恨”的感情读《朝天子》,体会她对功名的蔑视。   3、轻功名 重爱情   ①文中还有哪些曲词体现了莺莺对功名的蔑视?   ([幺篇]中“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她对功名的蔑视和对爱情的珍惜。[二煞]中“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终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莺莺的担心也表现了这一点。)   ②为什么担忧?张生考中状元会怎样?张生考不中状元又会怎样?   (考中:理想的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有其他可能,如“铡美案”中始乱终弃的陈世美。考不中:则婚姻无望,母亲不会答应,张生也可能“金榜无名誓不归”。莺莺是“中也忧,不中也忧”,真是内心忧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③自由朗读这几支曲词,体会莺莺这种感情。再推荐同学作示范性诵读。   4、总结刚才的探究结论:“莺莺的内心世界”   (两方面:一是惜别时的离愁别恨;二是轻视功名,追求爱情。)   三、探究话题二:王实甫用了多种手法表现离愁别恨,尤其是景物描写成功地表现了莺莺此时的心情。   1、文中哪些曲词景物描写比较集中?(开头两个曲词,结尾两个曲词。)   2、以鉴赏[端正好]为例,学习鉴赏曲词的一般方法。(师生共同完成)   ①选取哪些意象?——主要意象有碧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阵阵,北雁南飞,霜林染红。   ②景物有什么特征?——深秋时节,有萧瑟、悲凉、凄苦的特征。   ③这些景物衬托了什么心情?——衬托出莺莺为离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④你认为曲词中哪个字最传神?   (“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了凝重的离愁和浓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凉凄苦的心境化二为一。)   归纳:曲词鉴赏一般从意象、意境、人物心境、炼字等几方面进行。   3、提出要求,让同学们从意象、意境、心境、炼字、修辞等几方面分组合作鉴赏其他几支曲子,并注意运用的手法及艺术效果,在课堂上交流。 例:[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暮霭”、 “夕阳”、“古道”四种意象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表现莺莺的惆怅和眷恋。离别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拓展:古诗词中运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 青山: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友人的身影如飞鸟从泪眼中消失,青山依旧伫立眼前,以其恒定提醒人的分离,倍添伤感与惆怅。)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赵企《感皇恩·别情》) 夕阳: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烟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4、小结:这些曲词或由景及情或由情及景,达到了一种极高的“情景交融”的境界。见树木,则生“晓来谁染霜林醉”的感慨,见太阳则“恨不能倩疏林挂住斜晖”。选取的如“柳丝、长亭、北雁、霜林、暮霭”等意象有力地表现了莺莺的离愁别恨。    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反复――“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儿化语――“车儿、马儿”,“花儿、靥儿”、“枕儿、袖儿”、“衫儿、袖儿” 叠词――“熬熬煎煎”、“娇娇滴滴” 对偶――“安排着……准备着……” “碧云天,黄花地”; 排比――“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设问――“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拟人――“晓来谁染霜林醉” 多处化用诗词――“碧云天,黄花地”,由范仲淹《苏幕遮》脱化而来。 情与景的交融――既有以乐景写哀情:“碧云天,黄花地”;又有以哀景写哀情:“西风紧,北雁南飞”。对事物的描写中抓住事物色彩明丽(碧、黄、红)的特点,反衬心情。   四、结束语   “经典不厌百回读”,《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别之歌。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补充资料: 1、中国古代戏剧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种类:①元杂剧、②明清传奇(注意区分唐宋传奇指的是文言短篇小说,明清传奇指的是戏曲) 代表作:(元)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明)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三次发展高潮:元杂剧的勃兴;明中叶传奇的繁荣;清中叶花部繁盛 2、关于元曲 地位:清·焦循:“一代有一代之所胜……元专录其曲” 种类:杂剧、散曲(小令、套曲即套数) 3、了解关于元杂剧的基本知识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一楔子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包括许多场次。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基本结构:四折、一个楔子 角色分工:旦(女)、末(男)、净、杂(卜儿、孤、洁) 剧本组成:宫调、曲牌、唱词、宾白、科(介)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2、关于作者 元代戏曲作家,名德信,字实甫。代表作品(仅存作品):《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 并未列入元曲四大家,原因有二:一是作品数量少,二是作品风格与当时杂剧的特点不同。正如《红楼梦》中宝黛共读西厢时,黛玉评“词句警人,余香满口”。 3、关于《西厢记》 《长亭送别》选自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演变历程:元稹的《莺莺传》——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 《西厢记》虽故事与前基本相同,题材却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也更鲜明了;又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上也有所提高。是王实甫最成功的作品,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的高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厢》题材的演变——“西厢”三幻
必修五 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长亭送别》教案(实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