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教案(推荐3篇)

时间:2014-08-05 02:37:4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正负数的概念,掌握正负数的相加、相减规律。

2. 能够灵活运用正负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正负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律。

2. 正负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正负数的相加、相减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2. 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正负数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正负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律,帮助学生温故知新。

二、新知讲解(15分钟)

1. 讲解正负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律,包括正数、负数、零的概念,正负数的相加、相减规律等。

2.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正负数的运算方法。

三、练习环节(20分钟)

1. 让学生做一些基础练习,巩固正负数的运算规律。

2.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正负数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他们运用正负数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今天所学内容,并鼓励他们多多练习,提高数学水平。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正负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律,让学生初步掌握正负数的相关知识,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正负数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正负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2. 能够掌握正负数在数轴上的相加、相减规律。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1. 正负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2. 正负数在数轴上的相加、相减规律。

教学难点:

1. 正负数在数轴上的概念理解和运用。

2. 如何利用数轴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忆正负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律,为今天的学习做铺垫。

二、新知讲解(15分钟)

1. 讲解正负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包括正数、负数、零在数轴上的位置。

2. 讲解正负数在数轴上的相加、相减规律,通过图示和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数轴上的运算过程。

三、练习环节(20分钟)

1. 让学生做一些数轴上的练习,巩固正负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2.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数轴解决,提高他们的数学推理能力。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拓展练习,引导他们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数轴上的正负数,挑战他们的数学思维。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今天所学内容,同时鼓励他们探索更多数轴上的正负数问题,提高数学水平。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正负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和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数轴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教案 篇三

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分类 前埔小学 马爱琴 单元教学内容:分类(P38―――P41) 单元教材分析: 分类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分类能力既是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行分类时,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本单元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在分类的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单元教学重难点: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单元教学课时安排:约2课时 第一课时 按同一标准分类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并在分一分,看一看中培养操做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操作,评价等学习活动,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按同一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录像片,商品柜台及生活物品,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超市去看一看,你们高兴吗? 师:谁能说一说你在超市里都看到了哪些物品。 学生积极回报发言。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超市物品远景。 师;跟同学们看到的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了吗? 2、明确分类。 (1)播放录像:超市里学习用品近景。(售货员正在分类摆文具)师:刚才你仔细观察了吗?你又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第一层是练习本,第二层是笔,第三层是文具盒。 再引导学生说出:阿姨是将一样的东西摆放在了一起, 师:像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叫做“分类” 教师板书课题:分类。 (2)猜一猜, 播放录像:售货员手中正拿着一个文具往货架上摆放。 师:你猜阿姨会将文具盒放在哪一层?学生汇报病进一步明确要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3)说一说。 师:录像看完了,超市我们也走了一圈,谁来说一说,为什么超市的物品要分类摆放呢?有什么好处? 师:你能再说一说身边像这样分类的例子吗?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摆一摆, 出示商品柜台,组织,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 将出示的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 (2) 小组代表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 2、各小组间将分类的结果进行交流。 3、教师再次强调分类的必要性:物品摆放清楚,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三、集中练习,强化新知。 1、做一做。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2)小组活动并在组内交流是怎样分的.。 (3)汇报交流。 2、第40页练习六的第1~3题。 3、拓展练习。、 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分,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准确,然后全班汇报,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真了不起 ,刚才将许多不同的物品进行了分类,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你有什么新的打算和想法吗? 五、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按不同标准分类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课本第39、4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意义。 2、在分类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操作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分类知识的学习,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录像片,衣服,袜子,书包,书,作业本,瓶子,玩

具枪,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你们想到棒棒虎家里做客吗?老师带你们一起去他家看一看。播放录像:书桌和地面上凌乱地摆放着各种杂物;有衣服,袜子,书包,书,作业本,瓶子,玩具枪,花等各若干。 师:同学们,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边指说物品名称。师:这些东西这样摆放,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着各自的意见。 师:你能给棒棒虎一个好的建议吗?学生开始陈述自己的意见,建议要将物品归类摆放。 师:四人小组开始分类整理。 师:评价,小结 二、小组活动,探究新知。 1、分铅笔。、 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小组中的四个人,每个人拿出自己的铅笔。将铅笔进行分类,每个同学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意见。 师:说说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的组是怎么分的。 2、请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分类的结果。 3、各小组之间进行补充交流。 4、指导学生看书。 (1)说一说书上的三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2)小结:同样是铅笔,因为分类标准不同,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三、巩固练习,体验新知 1、分花。 明确活动要求:先想一想,应该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动手分一分。再全班交流分法和分的结果。 师:这4朵花,颜色,形状不同,所以依照这两点,我们有两种不同的分法、 2、分图片。 启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组图片,你能找出多少不同的地方。学生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进行分类。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一个不同点找到分法的? 3、小结:通过分一分的活动,我们发现,找到一种不同就能得到一种分法,这就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4、混合练习。 第40页第3题。 5、应用练习。 给教室里的人分类。 四、总结提升。 1、学生自己总结。 请谈一谈你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好吗? 2、师:这两节课我们一起认识和学习了“分类”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并能按单一或不同的标准去分类。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团结,合作,交流,和实践,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团结就是力量。 五、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6-10的认识和
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教案(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