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反思【通用6篇】

时间:2014-04-05 03:43:1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篇一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螳螂捕蝉”的寓意,即警示学生要警惕周围的危险。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呢?是否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警示和引导,让他们能够意识到潜在的风险并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首先,我们需要反思教学内容是否足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现实。有些教材中的“螳螂捕蝉”故事可能过于离奇或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寓意。因此,我们需要选择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或故事,让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警示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思考来领悟“螳螂捕蝉”的含义,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通过提出问题、讨论案例、展示实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引导他们主动去发现和警惕周围的潜在危险。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行为是否能够贯彻“螳螂捕蝉”的精神。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让他们能够在面对诱惑和危险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能够在“螳螂捕蝉”的寓意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实践。

综上所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完善教学方法,确保“螳螂捕蝉”的教育理念能够真正贯彻到学生的心中,让他们能够在成长过程中懂得如何警惕周围的危险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篇二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使用“螳螂捕蝉”的寓意来警示学生要保持警惕,避免被他人利用或受到伤害。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引导学生理解并应用这一寓意呢?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些教材中的“螳螂捕蝉”故事可能只是简单地叙述了一个道理,而缺乏对学生的深度思考和引导。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螳螂捕蝉”的寓意,从而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和体现。

其次,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危险,需要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我们应该通过讨论案例、分析问题、提出挑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能够在“螳螂捕蝉”的寓意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应对方法。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行为是否能够贯彻“螳螂捕蝉”的精神。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让他们能够在面对诱惑和危险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能够在“螳螂捕蝉”的寓意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实践。

综上所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完善教学方法,确保“螳螂捕蝉”的教育理念能够真正贯彻到学生的心中,让他们能够在成长过程中懂得如何警惕周围的危险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篇三

  咱先当回数学老师,为本学期算一笔账:本学期不满19周,除去法定假日3天,剩下不足18周。假设留2周毕业复习的时间,每周6节语文,其中2节用于作文,能用来阅读教学的共计为4×16=64课时。要教学24篇课文+7个练习+1个习惯培养+1个《学和做》,共计33篇。这样算来,平均每篇课文的教学时间约2课时。每篇课文要完成的任务:学通课文、完成1次课堂练习、完成《补充习题》、完成《自主练习与检测·小学语文作业本》(选做)、背诵有关课文段落、硬笔字练习。其中后三项可借助家庭作业的20分钟完成(每天语数外家庭作业时间不超过60分钟)。

  当然,课外要完成的还有很多:预习、巩固字词、复习背诵70首必背古诗、阅读《新人文读本》、阅读考级的目录规定的课外书、完成每周一篇的读书笔记、每周一篇的日记等。

  五严的利剑时刻悬在头上,你不高效行吗?古人有“穷则思变”的名言,如今的语文教师也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检测”就是一条不错的出路。假如教师把时间尽量留给学生,让学生用《补充习题》里的题目来“当堂检测”,用课堂练习来“当堂检测”,如何?

  我仔细研究了《螳螂捕蝉》一课的补充习题,觉得作为“导学”提纲和“检测”题都很合适。第一题写八字成语,意在帮助学生积累成语;第二题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意在帮助学生理解少年的智慧;第三题关于《螳螂捕蝉》的一段文言练习,为拓展练习,重点理解“其”的意思;第四题为说写能力的训练,意在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在课堂上看《西游记》的李欣然同学。

  明确思路之后,前置学习安排了两项任务:一是会读,二是会写生词并要求找两个八字成语。

  一上课,解题之后便开火车分节读课文,全班37人中有12人各读了一节,除一人读破了句子,其余基本顺利。对少许字音作了纠正,问题不大。然后交流了自己找的八字成语,再以《补充习题》第一题检测,要求写四个,错误极少。

  接着分角色朗读,男生都是“吴王”,女生都是“少年”,我则是作者,一边读一边对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没想到学生基本能够进入角色。

  质疑过后,讨论交流明白的道理,讨论对人物的看法,然后以《补充习题》第二题检测。此题4个小题目:大臣和少年的劝共同之处是什么?带来的结果各是怎样?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从吴王由“固执”到“恍然大悟”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什么?1-3题出乎意料的顺利,第4题的回答百花齐放,大体为两个方面:或体会到少年机智,或懂得做人做事要同时注意眼前利益和身后之患。真的不能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于拓展题,正确率也出乎我的想象,除“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中的“其”有七八个学生做错,其余基本正确。

  第四题,先让同桌轮流当“陈老师”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上课读《西游记》的“李欣然”,然后我当“李欣然”,听学生上台来“劝”,劝得有条有理的我接受,劝得不到位的我再反驳,然后再劝。交流之后写在补充习题上。

  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了以上任务,下一节课用来进行复述训练并作课堂练习。

  看来两课时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并完成两个练习是可能的——前提是学生能学会的坚决不讲。只要教师组织得紧凑,引导得当,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练习,就会有高效的语文课堂。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篇四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下面是我对这一课的一点感悟:

  一、重组课文,构建板块

  我个人以为,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我在教《螳螂捕蝉》这一课时,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一节课就那么几个教学环节,十分简洁,却又“针针见血”,把教学重难点一一落实解决:1、直接由课题入手,直奔“螳螂捕蝉”的故事并进行复述;2、完整地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学生质疑后讨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3、课文表演,先练读对话,再每个人就当时情境写台词,两位学生上台做“吴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导演。

  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安排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像、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综合的板块,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地达到了以简驭繁、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发展语言,注重创造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处自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动动笔。所以我特被重视让学生创造性地补充课文空白。比如课文写这位少年为了劝说吴王,拿着弹弓一连在王宫花园里转了三个早晨才觅得机会,碰到吴王。花园里此时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就让学生以写台词的形式补一补,在学生表演时做旁白用,结果学生写得十分成功。这是一位学生的练笔:清晨,朝霞映红了吴王花园。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鲜花都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几只黄雀躲在树丛里欢快地鸣叫着。这时,一位手拿弹弓的少年,正在花园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时地朝吴王的寝宫东张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却又装出一副专心打鸟的样子。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也浑然不知。这时……(学生开始上场表演。)

  三、自主质疑、训练思维

  老师的问题过多,对时间固定的课来说,就意味着学生疲于应付。课堂上,老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因此,我在设计时,突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并把探究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注意了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读完故事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并讨论关键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吴王,而要用讲故事的方式?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表独立见解,主动地获取知识,并相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再次让学生回顾全文、整体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劝。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这一节课下来,留个我许多的思考…….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篇五

  首先感谢联校领导为我们搭建了“同课异构”这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感谢评委们的精彩点评,感谢老师们一天的辛劳陪伴,感谢一个个活泼灵动的学生。

  上完《螳螂捕蝉》这节课后,认真听取了各位老师的点评,受到了许多启发和感悟。本节课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归纳如下:挖掘文本不够深入,有些粗枝大叶;缺乏女教师的细致与优雅;关键地方没有适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堂课给人感觉有些随心所欲。不足之处还有许多,限于个人能力无法一一体会出来,今后还需慢慢感悟。

  如果反思就是反省不足之处,那么这篇反思就该结束了,如果讲一节公开课只看到自己的不足,那么公开课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上完这节后,我就一直拿着筛子筛,看看这节课能剩下些什么,有哪些东西能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实践改进,想看看除了沙子外有没有金子。几番纠结,终于擦出几朵火花,拿出来和大家交流。

  一、导学案——摸着石头过河。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这句网络红语形容导学案有失严谨,冒然用一下吧。“导学案”对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熟悉而陌生的词,熟悉是因为近年来它被各种教育会议无数次强调,在课堂上无数次使用;但大家都无法领悟到它的内涵,在字典中无法查到这个词,像个传说一样陌生。学案是什么?还需要大家继续研究,先谈谈现阶段我对学案的认识:学案是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所以它肯定了融入了教学目标、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肯定不是一份练习题,但是问题也必不可少,如果没有问题,学生学什么,学案应该呈现哪些问题呢?该有几个问题呢?试想:我们成人在40分钟内能做多少脑力劳动?课堂上再有导入、总结、交流、合作、探究、练习等等环节,所以,在设计学案时应该设计出有代表性,有突破性的问题,不能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泛泛出现把教师和学生搞得焦头烂额,使课堂淹没题海中而毫无生气,失去了语文味、人情味。我在本节课的学案中,设计了六个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自认为设计的很好,就是“对号入座,组成新词”环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提练出“吴国攻楚,诸侯在后”这个词,一下就抓住了事与理之间的联系,利益与祸患近在眼前,这样就免去了文本一次次被拆分组装,一次次被支离破碎,免去了教师许多绞尽脑汁的讲解。另外是“表演情景剧”环节,下课后一直反思:本节课与文本对话是不是少了些?我先谈谈对“文本对话”的理解,与文本对话就是读者投入文本中,观察故事的发展,洞察人物的内心,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本人的生活产生情感与思考共鸣。用情景剧的方式读课文,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这一形式反应出来,是不是很好的与文本对话的方式呢?还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我们许多学案前几个题老是生字,词语练习,接下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尤其在第一课时中,以字词练习为主。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等,能不能今后的六年级学案直接从“与文本对话”开始呢?把第一节课交给学生自学,因为自学流程大致相同,教师再适当引导一下,学生完全能以很低的成本把第一课时完成,就不需要再浪费那么多A4纸了,国家资源这么紧缺,在这里强烈呼吁一下。

  二、 教师把自己当做班上一个普通的年龄大些的学生。

  教师上公开课会很紧张,不管是多么有经验的教师,这次在去北村小学的路上,我就在想,当一个人被众人围观时,就会产生非常大的压力。以前上公开课时绷得很紧,早早的就背好了“台词”,但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遇到陌生的学生,自己准备的东西总是难以很好的使用,致使课堂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前几年在北村讲课结果大败而归,今次所有高段的语文教师都去听评课,而且准备时间只有一天多,一下子有了压力,好在课堂效果自己还比较满意,反思原因:放下了担子,不想成败,放下了架子,与学生融为一体。比如说:带领同学们一起感谢听课教师,和初次见面的学生握手,真诚地叫学生的名字,搭着男同学的肩膀,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就像他们“兄弟”一样,对了,我只是一个比他们大一些的学生。怀着这种心态去上课,自己就能放开,清晰的思路,精彩的话,情不自禁涌出来,挡都挡不住,整节课如有神助。

  三、做人难,做教师难,做小学男教师更是难上加难。

  小学教师队伍阴盛阳衰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男教师给众多的女教师打交道,时间长了难免会被同化,为什么女兵都那么生猛也是这个道理吧,尤其在基层教师队伍中,女教师能顶多半边天,男教师反而显得毫无生气,默默无闻。我们这里上公开课的大部分都是女教师,她们思维敏捷,气质优雅,普通话标准,表情丰富,富有亲和力,会用各种方法不断的激励学生,男教师上公开课也参考女教师,时间一长,男教师们陷入了矛盾之中,一方面要表现出这种种素质,同时又一直和性别打架,长此以住,公开课的讲台让大多一线的男教师望而却步。我也有这种困惑,如何能到不作做,不拘束,不忸怩。本次公开课评委用了“粗犷”这个词来形容我的风格——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吧,六个做课教师只有我一个男教师,——这对我是莫大的鼓励,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探寻适合男教师的教学风格。

  四、小组学习中要突显小组长的作用。

  本节学案教学设计时,更注重体现小组合作的价值。既然要合作就要求大家在同一目标上进行分工,合作学习需要小组长把一项任务分成份,每个人去精心完成其中的一部分,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合理的组织分工和协调,需要组长去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中组长的作用就被突显了出来,教师要协调要自己与组长的关系,不要越厨代庖。本节课的教学时,我有意体现组长的价值,如:让小组选代表读课文,小组推荐发言,小组长带领本组员自导自演课本剧,组长点评等,小组长申慧强点评情景剧的精彩表现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各个合作学习环节是在组长的带领下有序进行的,忙而不乱,多而不散,小组长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学的快乐,教师教的轻松。

  五、在狭小的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舞台。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这已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道理。为了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我让学生站在教室里最耀眼的位置来展示自我,没有把学生拘泥于座位上动弹不得,教师没有高高在讲台,而是让学生来到教室中央,无论是读课文,回答问题,学生参与写板书,还是情景剧表演都把学生请到讲台上,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很重要。此时些该,狭小的教室就是学生的舞台,老师就站在或索性坐在教室的一角,认真地聆听学生读书,讨论探究,欣赏他们表演,适时做出点评、激励或指导。因为被教师请上来,小家伙们一个个很兴致很高,学的很起积极,课堂自然就热烈起来,这时老师只需要坐享课堂的快乐气氛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会有意想不到的快乐。

  六、 追随内心当我们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教育观点。

  我说这话是不是有些夸张了,一点也不,我们可以调查自己的学生,学生知道那个教师好,喜欢那个教师,不喜欢某个教师,孩子们各自有各自的观点,只是他们没有和教育这个很大的词联系起来罢了。我们小时候也一样,然后有幸读了一所师范院校,比较全面系统地接触了教育,再有后来的实习体验,工作经历,生活阅历,继续学习,以及每个人在独特的环境教书育人,这些外在的方方面面无一不在影响塑造着我们,几年甚至几十年下来,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观点,有的人只是缺乏对个人教育理念的总结和思考,当个人的理念形成时候,就要去唤醒内心深处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也许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是最好的,但只要是最适合自己的,并且在教学中实践好,操作好,这就是最好的教育。但是这必须有个前提,亚里士多德说过“我思故我在”,请扪心自问一句“我思考过吗?”之所以要提出这个问题,因为有这样一种现象,好像教龄越长的教师越难适应现在多变的教育,要么是多媒体,要么是学案教学,将来还有更先进的思想诞生,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新形势下失去了话语权,好像马上就要被残酷的现实淘汰。为什么我们在课改的同时丢失了自己? 虽然每天在做同一件事情,但和自己交流的时间却很少,很多时候是被牵着鼻子走,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权力去思考,哪些才是适合自己的教育?

  我们干了一辈子教育却糊涂了一辈子,真是悲哀啊!在反思中成长,思考的过程肯定有些不成熟、词不达意或误入歧途的地方,望大家批评指正。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篇六

  今天看了东林居士发的帖子,我忍不住回帖。是什么样的帖子呢?东林认为,为什么非得“有感情地朗读”呢?完全可以让学生“有理解地读”。对于这一点,我也很赞同。怎样才叫做有感情地朗读呢?对于班上占多半数的中下生来说,他们努力一下,可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是要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要说用上课堂时间,恐怕再多花一些时间也不能达到这个目标。基于这一点,让学生思考过后,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课文,这样来得更自然更实际一些。

  现在,我渐渐地让我们课堂学习目标“透明化”。今天这节课,我们的目标就是:1、读通课文;2、自学字词;3、概括主要内容;4、体会人物形象。

  对于第1、2两个目标,由于学生课前已经做了预习,我采取了检查的方式。12节课文,开了一轮“火车”,检查面还不算大,再来一遍,大家都能读准课文了。检查字词预习情况,我先让学生听写词语,这样的方式虽然不常用,但对于了解学生字词掌握情况来说,是很有用的。接着,就听写的12个词语,选择重点词,让学生说出意思,比如:乘虚而入、不堪设想、固执、恍然大悟。

  根据前面教过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什么。学生说到少年劝吴王,我教给他们一个字——“谏”,学生查一查字典,知道“谏”是旧时指规劝君主。如果要在“谏”前加一个字的话,少年是——巧谏,而大臣们是——苦谏(直谏)。

  本课的重点环节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形象。邵菲说得好,吴王野心勃勃,想吞了楚国,称霸天下。有学生说,吴王明智。我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让他们明白吴王刚愎自用,大家一起查成语词典理解这样一个词。就这时的吴王,谁的意见都听不进,他明智吗?请读一读这儿吴王的话,可是非常霸道啊!比较下来,叶剑龙读得最投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有感情地朗读”吧。学生明白了,他这不是明智,而是头脑发昏,一时冲动。我说,是什么让他头脑发昏呢?生答:攻打楚国能够取胜让他失去了理智。我说,这叫利令智昏,再查一查“利令智昏”这个词语的意思。后来呢,学生说,吴王能知错就改。有人举一反三了,说:吴王这是悬崖勒马、迷途知返。

  那么少年呢,是一个怎样的人?在默读之后,学生展开了交流:机智过人、勇敢、一心为国。张传梅说,少年有坚持精神,我说:“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大家圈出“一连”和“终于”这两个词。有孩子质疑了: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说,是真的怎么样,假的又怎么样?叶磊说,如果是真的话,说明少年关于观察。卢弘说,如果是假的话,说明少年想象力丰富,会编故事。

  对于解读文本,我同意课前教师进行必要的研读,但我又认为,这绝对不能代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课堂上,我支持把与文本对话的权利交给学生。一位网友说得好,我们想不到的,学生未必想不到。说得多精彩呀!今天这节课上学生的表现就证明了这种说法!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通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