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的教学设计教案(精彩6篇)

时间:2017-01-01 09:26:1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化学的教学设计教案 篇一

化学是一门既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的学科,如何设计一份生动有趣的化学教案,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有效地帮助他们掌握知识,是每位化学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份针对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教案,希望能够给其他化学教师们一些启发和帮助。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方法;

3. 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介绍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方程式的基本结构和表示方法;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通过示例演示如何正确书写和平衡化学方程式;

3. 化学反应的类型:介绍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

**教学活动:**

1.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不同化学反应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化学反应的现象;

2. 小组讨论:安排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给定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方法,并向全班汇报;

3. 实际问题分析: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评价方式:**

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其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的能力等;

3. 期末考试:设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题目,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我相信学生们将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化学的教学设计教案 篇二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份针对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教案,希望能够给初中化学教师们一些启发和帮助。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3. 能够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学元素。

**教学内容:**

1. 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概念:介绍原子和分子的定义、基本结构和性质;

2.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元素分类方法;

3. 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通过练习掌握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和应用。

**教学活动:**

1. 观察实验: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了解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性质;

2. 元素周期表游戏:设计元素周期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3. 元素符号练习:设计元素符号的练习题目,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

**评价方式:**

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观察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其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2. 游戏表现:评价学生在元素周期表游戏中的表现,包括游戏过程中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3. 笔试考试:设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符号的考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我相信学生们将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概念,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掌握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从而提高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化学的教学设计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能够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综合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宏观到微观的研究过程,逐渐养成科学的探究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难点】

  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元素的知识,思考氯化钠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

  【学生回答】钠元素和氯元素。

  【提出问题】钠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形成氯化钠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播放视频】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学生观察并回答】金属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很浓的白烟。

  【提出问题】思考产生的白烟是什么,如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一过程?

  【学生回答】产生的白烟是氯化钠固体,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Na+Cl2=2NaCl。

  【提出问题】如何从原子的角度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教师解释】氯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有7个,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有1个,要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钠原子会失去一个电子,氯原子会得到1个电子。由此可知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Na+,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变成Cl-,Na+和Cl-共同构成氯化钠晶体。(教师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板书或者动画的方式进行讲解。)

  【教师讲述】利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讲解原子的电子式如何书写。)

  2.离子键

  【提出问题】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氯化钠晶体的构成粒子是什么?

  【学生回答】氯离子和钠离子。

  【提出问题】既然氯化钠晶体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说明阴、阳离子的电荷并没有中和,这说明阴、阳离子之间存在哪些作用力?

  【学生回答】阴阳离子结合在一起,彼此的电荷不会中和,说明阴阳离子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说明阴阳离子之间除了吸引力之外还存在排斥力。

  【教师引导】这种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称为离子键。

  3.离子化合物

  【教师提问】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称为离子化合物。观察以下的化合物中哪些属于离子化合物?

  MgO、Na2S、NaCl、Na2SO4、NaNO3、NH4Cl、(NH4)2SO4

  【学生回答】MgO、Na2S、NaCl、Na2SO4、NaNO3

  【教师补充】NH4Cl、(NH4)2SO4也属于离子化学物。

  【教师总结】离子化合物存在于:

  (1)活泼金属(指第一和第二主族的金属元素)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指第六和第七主族的元素)间形成的化合物。

  (2)金属元素与酸根离子之间形成的化合物(酸根离子如硫酸根离子SO42-、硝酸根离子NO3-、碳酸根离子CO32-等等)。

  (3)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之间,或铵根离子与非金属元素之间,例如NH4Cl、NH4NO3。(4)NaH、KH等活泼金属氢化物。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问题】如何用电子式表示Na2S的形成过程。

  解析:用电子式表示如下,教师要强调带有相同电荷的离子分开来写。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元素的原理除了可以通过离子键形成物质之外,还可以通过什么形成物质?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化学的教学设计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溶解现象,从微观的角度了解溶液形成的两种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现象。

  ⑵、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溶剂。

  ⑶、了解乳浊液的形成,知道几种常见的乳化现象,并能简单地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实验介绍和思考,学会对实验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⑵、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溶解现象及其和“乳化”的区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叙述】同学们喝过糖水吗?尝过盐水吗?他们有什么味道?为什么他们和清水的味道不一样呢?因为糖水和盐水中溶解了糖和盐。今天我们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溶液的形成

  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糖水的形成

  【回忆思考】

  生活中大家都喝过糖水,糖水是怎么形成的?你能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过程吗?

  【总结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教材中的实验,教师可以简单的介绍这些实验。)

  活动二: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讨论交流】

  生活、生产中你见过哪些有关溶液的用途?(化学实验中在溶液中反应可以加快反应;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医疗过程中的注射现象;鱼池中的鱼较多时用喷泉的形式增加含氧量等。)

  2、乳浊液的形成

  活动三:认识生活中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

  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回忆生活中使用洗涤剂的过程,讨论乳浊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

  【总结交流】

  共同总结乳浊液的概念,了解生活中的乳化现象。(用洗涤剂清洗油污)

  活动四: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

  根据教材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讨论“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有什么区别?

  【师生总结】

  “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扩散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当中所形成的混合物,而“乳浊液”则是一种液体被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并不聚成较大的油珠而存在于水中所形成的一种混合物。“溶解”与“乳化”是一种过程,具体区别如上。

  3、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活动五:探究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实验设计】

  学生根据教材第30页“活动与探究”内容,设计实验。

  【阅读教材】

  学生阅读教材中第31页的内容,了解溶解过程中的“扩散”和“水合”过程。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思考练习】

  完成教材第33页中的“习题”内容:第1、2、3、5题。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

  学完本节课,我们知识了哪些内容?

  【拓展资料】

  教材第31页的“资料”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教材第33页“习题”第4题。

  2、教材第32页的“家庭小实验”。

化学的教学设计教案 篇五

  在几轮的高中化学教学(特别是高三毕业班复习教学中),每上完一节课,都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感觉。有时通过自己查找有关材料解决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疑惑,有时通过同行们探讨来达到对某一个问题的一致看法,有时通过学生反馈建议来达到对教学的改进,有时通过实验解决存在问题,有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本节课中成功之处等。总之,教学后的反思,是每一位教师都会经历的环节,它完善了每一位教师学科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捷径。下面,就有关平常教学中所反思的内容,举几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CO2通入Ca(OH)2与SO2通入Ca(OH)2中实验现象相同。

  有学生就此提出了自己看法:SO2溶解度很大,若SO2通入Ca(OH)2速率较大,就有可能使SO2+Ca(OH)2=Ca(HSO3)2,也就无法看到现象中出现的浑浊。针对上述观点,我就着手做了有关CO2与SO2通入Ca(OH)2溶液中的实验,结果发现SO2通入Ca(OH)2并不像书中描述的那样使之变浑浊又变澄清,而是一直保持澄清,后来,经过多次改变外界条件,如SO2进气速率及浓度大小控制,才能看到浑浊。

  案例二:生物与化学中均提到的一个知识点:碘遇淀粉变蓝色。

  有学生提出,淀粉与I2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这里面是否还存在I2?为此,我们经过探讨,得出应存在I2,并通过实验得以验证。

  实验设计为:将饱和氯水逐滴滴入KI淀粉溶液中至过量。

  观察到现象:①溶液先呈蓝色;②Cl2继续通入,蓝色消失→无色。

  原因:①Cl2+2I—=I2+2Cl—I2遇淀粉变蓝色。

  ②5Cl2+I2+6H2O=2IO3—+COCl—+12H2

  案例三:在有关习题教学中,就能充分地意识到对题型归纳总结的重要性。其中在讲到酯的水解问题时,我就给学生归纳出主要三种考题,如①有一有机物分子式为C4H8O2,在稀酸作用下水解生成A和B,其中A最终可被氧化成B,求C4H8O2结构简式。②有一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4H8O2,在稀酸作用下水解生成A和B,其中A最终能氧化成C,且B和C互为同系物,若C能发生银镜反应,写出C4H8O2的结构简式。③有机物甲的分子式为C9H18O2,在酸性条件下甲水解为乙和丙两种有机物,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同质量的乙和丙的蒸气所占体积相同,则甲的可能结构有几种?

  以上三种题型,解题关键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提到的水解生成醇和酸,其中醇能最终氧化成酸,须满足醇中所含C原子与酸中所含C原子相同,且形状一样,并要使生成醇,羰基在碳链端点。另一种是提到酸水解生成醇和酸式相等,就要要求醇中所含C原子数与酸中多一个。通过上述归纳总结分析,学生对这一类型题目就能较好地掌握。

  这种教后反思内容还很多,如实验教学与近几年高考实验题相结合,我们就不难总结出近几年高考实验题特点及平常教学应注意问题;还有有机合成题通过习题教学中出现题型,就能想到此类型题且多以酯化反应为背景等等,若平常教学中,能够随时记录这些点滴教学,自己将会受益匪浅。

化学的教学设计教案 篇六

  我们教研组的全体老师虽然都有多年的化学教学经历,也都积累了一定经验,但面对课改的新教材,每个人都是新手。首先,我们认真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新教材培训,虽然在炎热的夏季,虽然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但我们都自始至终认真学习。接下来,我们通读全册教材,了解教材的总体脉络和布局,这对整体把握教学是很有好处的。例第一章《化学的魅力》,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知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学习化学最基本的一般方法。这样,我们在实施第一章教学时,就把情感目标放到比较突出的地位。第三步我们再集体讨论教案。经分工,由一名教师主讲,再集体补充、修改,往往在初始拿出的教案还是很陈旧的(难该习惯),但经过集体讨论后的教案一定有发展、有突破、有新意,大家感觉到集体智慧的能量是很大的。

  一、“填补”新教材的“空白”,学生智能得以发展

  新教材的版面上有很多“空档”,有的空档是实验的现象、结论,还有一些是问题的解释,这与老教材有明显的差别,我们开始觉得很不习惯。我们反复讨论是以怎样的方式“填补”这些“空档”,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那么编写者的意图就变成要我们老师去填空,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我们认真学习二期课程标准,体会到这是留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决不能简单地由老师包办代替。于是教材上安排的问题讨论,我们都认真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尽量由学生自己解决,教材上安排的实验,或由老师演示,或由学生完成,然后归纳现象、推出结论。即使是家庭小实验也鼓励学生去尝试,然后交流、但实验受很多条件的影响,各自得到的现象和结论完全有可能不一致,那么如何去面对考试呢?我们组织学生分析原因,然后得到比较客观的(一致的)结论,而且一般要求学生能在课本上记录下来,以便复习巩固(毕竟考试是不可避免的)。“填补”教材“空白”的过程,是引领学生探究的过程,是学生习得知识、又发展了能力的过程,新教材用得好,学生一定发展得好。

  二、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

  如果学生仍以接受性学习方式来学习新教材,那么会碰到很多“不方便”。因为与老教材比,“可接受”的内容明显减少了,教材的体系并不是把所有的知识很现成地呈现给学生的,所以迫使学生一定要改变学习方式。首先迫使教师要培养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上,老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究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其“成果”,帮助学生必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当学生获得初步结果时,教师应督促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思,当探究遇到困难时,教师不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或作过多的提示讲解,而应作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作适当点拨,启发学生思考,真正让学生主体解决问题。同时,在提倡学生主体学习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通过表达和表演,增长沟通与交流的能力,理解别人的观点或做法,善于反思自己的思想和实践,从而作出判断,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而且培养了将来走向和谐社会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能力。

  三、抓住学科特点,在实验中提高学习能力

  化学新教材抓住了化学是一门理论指导下的实验学科的特点,在实验教学上给了学生发展的充分的空间,家庭小实验是要求学生学会就地取材,体验化学实验的兴趣,并感悟生活和化学的密切联系,所以我们一般都不轻易放弃这些实验,布置学生回家做,而且老师也在家中做,然后再交流实验情况,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现象和结论。实验设计是新教材提出的新的高要求,即使是完成一项很初级的设计,也要求学生对实验原理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对实验仪器的功能有初步了解,对实验装置的组合有一定经验,而且不乏有创新的意识。所以看似一个简单的设计,也是一项高级的综合性活动,对新教材实验教学的要求,正如县教研室汤老师在“解读新教材”的讲座上提出的四步曲:知道怎样做?学会如何做?理解为什么这样做?想想还可以怎样做?前二步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协作能力,第三步就需要理性的思维(实验不单纯会做就行),对每一种仪器(装置)的使用、对每一步实验的操作都要理解。第四步就是创新,是思维的高境界。

  今年中考的两个简答题,都是实验载体。一题是实验探究的过程,解决了一些问题(NaCl中除去Na2CO3杂质),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引进了新的杂质),从而进一步探究,产生新的方案。一题是介绍了实验室制备氧气并测定其体积的全部装置和全过程,要求学生能解答实验中的某些问题,并在理解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本实验目的(而不是以往的先填目的),要求考生很完整地理解“别人(试题)”完成的实验,才能正确答题。我认为这正体现了课改实验教学的方向。

  通过二年新教材教学的实践,使我深刻体验到:新教材给我们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平台。只要我们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大胆实践,不断反思,则在学生获得发展的同时,教师自身也得到了发展。

化学的教学设计教案(精彩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