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篇一
《桃花源记》是一篇描写幻想乡村生活的古典小说,通过描述一个隐秘而神秘的桃花源,描绘了人们对理想乡村生活的向往。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目标,设计一些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桃花源记》的方式,让学生在感受古代文学韵味的同时,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可以邀请学生轮流朗读故事的片段,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其次,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桃花源的意义和价值观。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桃花源的理解,讨论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困惑。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与《桃花源记》相关的绘画或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来理解和表达故事的内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绘制桃花源的景象,或者制作桃花源的模型,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意义。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总结《桃花源记》的教育意义。可以设计一些写作题目,如“如果你有机会进入桃花源,你会怎么样?”或者“桃花源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让学生通过写作来展现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思考,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桃花源记》,培养他们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同时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更加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
部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篇二
《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经典之作,通过描绘桃花源这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设计一些有创意和启发性的教学活动。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音乐和影像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桃花源的美丽和神秘。可以播放一些古风音乐或者自然风光的视频,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和影像的感染下,更深入地理解桃花源的意境和情感。可以邀请学生听音乐、观影像,然后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体验,让他们亲身感受乡村生活的真实和美好。可以安排一次郊游或者农家体验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景色,体验田园生活的简单和纯净。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体验能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与桃花源相关的手工制作或者户外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感受桃花源的浪漫和快乐。可以让学生制作桃花源的模型或者绘制桃花源的图画,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野外拓展活动或者团体游戏,让他们在合作和竞争中,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和挑战。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戏剧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桃花源记》的内涵和情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品或者话剧的排练和表演,让他们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感受角色的情感和命运,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故事的主题和价值观。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桃花源记》,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体验能力,同时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力,使教学活动更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需求。
部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篇三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和本文出现的成语。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交流,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背诵、默写全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特别是出自本文的几个成语如: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以及本文出现的几个古今异义词如:交通、妻子、绝境、鲜美、无论等。
【教学难点】:
1、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2、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并正确评价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安排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吧?我们只是大体知道那是形容美好的地方,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世外桃源”到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长久以来一直令我们向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晋代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来一一揭开这些谜题,并探寻一下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理想。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感受桃花源的美境,
3、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中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随机抽查学生朗读,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高山
部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屋舍俨然(yn)阡陌交通(qinm)
黄发垂髫(tio)便要还家(yo)
刘子骥(j)诣太守(y)
四、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同学齐读课文。
3、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五、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练习
第
二
课
时
一、回顾前堂,朗读课文
二、课文分析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2、质疑解难:
①。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⑥、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⑦。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⑨、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无问津者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似有而无
理想社会
部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词义的变化。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通过多种诵读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2)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品味赏析文章语言,同时将个人审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再创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研读文章的能力,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同时形成自我的情感体验——追求属于自己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析文章。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是他的五言古诗《桃花源诗》前边的一篇小记,相当于诗的序言。这篇记却因为它的故事性强,情景动人,真实感强而胜过《桃花源诗》,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今天,我带领大家一同走进陶渊明的世外桃源。
二、朗诵欣赏
边听读边欣赏相关画面边想象,让学生的情感融入其中,有个亲身体验。(指导:注意朗读节奏和朗读情感的变化)
三、知识积累
1、指出下边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
古义:交错相通古义:更不用说。
交通无论
今义:运输事业的总称今义:关联词语。
古义:妻子儿女古义:不值得。
妻子不足
今义:男子的配偶;今义:欠缺、不够。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古义:鲜艳美丽。
绝境鲜美。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今义:食物味道好。
2、掌握以下一词多义
便船:舍弃动词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介词。
舍为
屋舍俨然:房屋名词;捕鱼为业:作为,动词。
处处志之:做标记,动词;寻病终:不久。
志寻
寻向所志:做的标记,名词;寻向所志:寻找。
四、梳理情节、整体探究
1、根据课文大意,梳理文章情节。
分组讨论,明确:第一部分(开头——“欲穷其林”)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第二部分(“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或渔人访问桃花源)。第三部分(“既出”——“不复得路”)结局,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第四部分(“南阳刘子骥”——结尾)尾声,写他人又寻桃花源,后来无人问津。
2、根据情节的概括,梳理本文线索
本文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
品味研读
1、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中的整体印象吗?
明确:美、乐、奇。
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请你任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甲生: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颗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乙生: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际,就像一块诺大的毡子。田野里,牛羊在安闲的吃草,溪水在幽静的流淌,清风将柳树轻轻地摇摆……
丙生:这里美在民风淳朴。你看,男耕女织,和谐亲密;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对素不相识的渔人热情邀请,盛情款待……
3、理解桃源之乐
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他们的乐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甲生:表现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生:表现在人民安居乐业。
丙生:表现在人民自给自足。
丁生:表现在外界没人打扰,没有兵荒马乱,没有苛捐杂税。
……
评读桃源之奇
桃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桃源奇在何处?
桃林之奇: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山洞之奇:仿佛若有光。
人们之奇:不足为外人道也。
结局之奇:处处志之,遂迷不复得路。欣然规往未果。
主题探究
1、大家相信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在东晋年间存在吗?
明确:这个地方不存在。从文章中渔人和其他人都没找到可以得知。
作者写《桃花源记》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生活的东晋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安,但又不可能改变这种现实,于是憧憬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愿望。
拓展
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他心中的“世外桃源”,大家用现代文也来描绘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吧。(1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渔人发现桃花林
渔人访问桃花源桃源之
渔人离开并再寻桃花源美乐奇
他人又寻桃花源
梨花
部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由湖南的风景区“桃花源”引出课文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陶渊明,名潜,字子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是田园诗的创始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先后作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作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豁然俨然阡陌垂髫怡然
便要还家邑人语云郡下诣骥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A、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教师要纠正朗读时出现的错误
B、
齐读课文,注意刚才同学朗读时出现的问题。
四、学生结合相关注解自主阅读课文,并讨论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2、标出文中能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完成题目)
总结明确:
1、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
缘溪性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
3、根据以上的总结,将课文分层:
㈠、(1)发现桃花源。
㈡、(2—3)进入桃花源。
㈢、(4—5)离开而复寻桃花源未果。
五、学生按照老师要求自主完成相关字词的学习。可分组练习讨论(在文中相应位置做好笔记)
六、布置作业。
1、将课堂所做练习完成在作业本上
2、用现代文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相关词语
2、请同学复述课文
二、精读课文,体味品评
1、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忽逢”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2、桃花源是如此的美丽,如果你是一位桃花源中的人,请你用下面的句式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家乡:
这里的美(景色、民风、生活),你看。
(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语言,还可加入自己的细节创造)
例: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3、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与后文中哪句相话相呼应?
“大惊”,“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人们听完渔人述说后“皆叹惋”,请你猜想一下渔人述说的内容。
外界人们在改朝换代中所受的苦难
5、介绍到这里,相信你们已经对桃花源有了全面的认识了,那么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你所认识的桃花源的特点。
参考:我们桃源的风景优美/我们桃源的民风淳朴/我们桃源人民的生活幸福…
三、齐读全文,探讨主题
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这样安排结果有什么好处?
明确:照应开头;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说明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增强神秘色彩,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
2、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你觉得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这样的理想?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这样的理想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人们所渴求实现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