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优秀6篇)

时间:2017-06-08 01:11:2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一

在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一部分时,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制定相应的教学设计。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引入课题。在引入课题时,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或者展示实际案例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通过展示一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如何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展示这组数据的变化趋势,从而引入本次教学内容。

其次,介绍基本概念。在介绍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示范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构成和作用。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逐步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含义和用途。

接着,进行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环节,教师可以选择一组实际数据,引导学生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展示数据的变化情况。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图表表达能力。

最后,进行练习和巩固。在教学设计的最后阶段,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和练习。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图表分析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图表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二

在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相关知识:

首先,进行知识点梳理。在教学设计的初期阶段,教师可以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和制作方法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框架。通过知识点的梳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构成和作用,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引入实例分析。在引入实例分析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逐步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含义和用途。通过实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图表表达能力。

接着,进行实际操作。在教学设计的中期阶段,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通过实际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图表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最后,进行综合评价。在教学设计的最后阶段,可以设计一些综合评价题目,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和反馈。通过综合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水平。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图表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在读统计图,分析、比较统计图的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2、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有关问题并进行简单预测。

  3、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在表述和交流数据中的作用,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有关问题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读统计表

  1、让学生读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表。

  2、交流从表中得到的数学信息。

  读统计图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两幅折线统计图。

  2、看图回答问题

  (1)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从两幅图中分别了解到哪些信息?

  (2)我国男女人数的差距有什么变化?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3)我国人口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预测一下:到2010年我国人口大概是多少?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完成统计图

  1、看书,让学生了解表中的内容。

  2、观察未完成的统计图,了解图中不同颜色的点表示什么?

  3、完成统计图。

  4、交流,展示。

  5、看图回答问题。

  6、鼓励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并解答。

  练一练

  1、先读统计表,了解表中得数据信息。

  2、提出制图要求,鼓励学生尝试完成。

  3、交流展示。

  4、看图回答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

  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十册第74~7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做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1)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

  (2)出示折线统计图。这是什么类型的统计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你能猜一猜我们会学什么样的折线统计图吗?

  二、例题讲解

  1、出示青岛市降水量图

  观察:

  ①你能说出青岛市这一年那个月降水量最多?那个月降水量最少吗?

  ②从图中除了能看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外,你还知道了什么?

  (你能说一说青岛市这一年各月降水量的增减变化吗?)

  出示昆明市降水量图

  ①从图中你又能了解哪些信息?

  ②谈话:图中各有几条折线,像这样的叫单式折线统计图。

  谁能说说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多少,增减变化)

  2、下面把两幅图放在一起比。

  ①继续观察,你能很快地回答:青岛市和昆明市20xx年那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

  ②你们为什么不能很快的回答?(发表意见)

  指出:每幅图只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情况。

  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那合成的统计图叫什么统计图呢?你能想象出它的样子吗?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3、出示:逐步呈现

  (添加图例——添加折线及数据——修改名称)

  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

  ①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

  ②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

  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

  ④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⑤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

  ⑥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自主阅读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1)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统计图的图例告诉我们什么?男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趋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这里男生或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是指某一个男生或某一个女生吗?(这幅统计图统计的的是什么内容?你对“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是怎样理解的?)

  (3)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你认为我国6—12岁的小学生,是男生身高增长的快,还是女生身高增长得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大约几岁的男女生平均身高是相等的?)

  (4)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与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比,怎么样?当出现学生身高明显低于平均身高时,教师问其他同学:你们想对他提什么建议吗?(注意营养均衡,加强体育锻炼)

  (5)从图中你还获得哪些信息?(每小格代表多少?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纵轴上的标尺一格表示多少厘米?而110厘米以下的部分是怎样表示的?这幅图为什么不从0厘米开始向上5厘米5厘米地一直画到155厘米,或者每格表示20厘米从1厘米画到160厘米?)

  谈话:为了是绘制的统计图更加美观,更能突出地显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有时就像这幅图一样,把标尺省略一部分。

  (二)、课件出示某家电商场a、b两种品牌彩电销售量统计图。

  1、情景介绍:假设你是位苏宁电器家电柜的部门经理,“五一”期间电器比较好买,现在仓库里电器不多了,需要你到厂家进一批电器来销售。

  2、问:你会选择哪一家呢?(口说无凭,要拿出数据来说话。)

  3、小结:看来学习统计图还真有用。

  (三)、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1、学生自主审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讨论:你打算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表示“最高气温”的这条折线应画成实线,还是虚线?你是怎么知道的?

  3、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提醒学生,先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再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画好折线后,不要忘记填写制图日期。)

  (多媒体出现绘图过程,问:你认为要准确无误的绘制这幅折线统计图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你来给同学们提个醒!)

  4、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5、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回答这两个问题时,你是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回答的?为什么?这说明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表示数量的多少及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更有利于对数据的分析和比较)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自选作业

  1、请把你和同桌家里近六个月来的电费统计出来,作成折线统计图,并作出分析。

  2、结合今天的课程,写一篇数学日记《生活中的好朋友——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篇教案是取自赵老师之手,我略作了修改,上完后,有几点感想:

  一是统计表的内容不能太单一。

  二是统计表的内涵需要和生活密切联系才有意义和现实价值。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

  教材62页、63页例3做一做,练习十三的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了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练习十三第2题,使学生知道我国人均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渗透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具学具准备

  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的投影片各一张、图线一张(长8厘米,宽6厘米)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通过复习,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旧知的回忆,而且还为学习新知识作了孕伏。]

  二、探求新知

  1.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出示折线统计图的投影片)

  教师: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再打出条形统计图的投影片)认真观察,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通过出示投影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进而通过比较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异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为学习制作折线统计图打下了基础。]

  2.教学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出示例3:指名读出例3中统计表中各数据,师边引导边教学制作步骤。

  教师述: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想一想,制作统计图的第一步干什么?指名说后,师出示画好的图纸(水平射线长6厘米,垂直射线长4厘米。)

  (2)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的间隔。

  师:指名说制条形统计图第二步干什么?

  生:适当分配各直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师:折线统计图是描出各个点,应当怎样说?

  生: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间的间隔。

  师:原来统计表中有几个月份?(十二个月份)在水平射线上应如何划分?

  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量一量图纸中水平射线的长度。(水平射线长6厘米。)

  师:水平射线长6厘米,根据统计表中有12个月份,把水平射线平均分成多少等份?(13等份)

  这里用0.4厘米宽的距离表示一个年份,教师完成下图: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指名说第三步干什么?问:这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气温是多少?(32.5℃)

  教师:垂直射线长4厘米,应如何划分?(把垂直射线平均分成7等份,每份大约0.5厘米)每一份表示5℃。

  在垂直射线的箭头上方注明单位,教师完成下图: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教师:第四步干什么?生答后,指名到前面试着画一画,师加以帮助,画成如教科书69页的折线统计图。

  (5)在图纸上方写上统计图的标题,注明制图日期及制图人姓名。

  [有了制条形统计图的基础,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容易把学过的知识迁移新知识当中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图的4个步骤真正体现了学生参与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3.引导学生看图分析: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八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二月份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三、四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十、十一月之间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哪个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三、巩固发展

  1.65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自己画在书上,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换检查,并说明这个服装店衬衫销售量变化的情况。(总趋势是上升的)

  2.练习十三的第1题(通过这道练习,使学生学会看折线统计图)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知道了它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的区别,谁能说说制作折线统计图关键要注意什么?(关键是注意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三的2、3题。

  课后小记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基本得以实现,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对比,认识折线统计图区别于条形统计图的特征,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2、结合实例读懂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信息及其变化规律,并对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地分析,能初步进行判断和预测。

  3、能根据提供的资料,在网格图中有条理地绘制折线统计图。

  4、经历数据的整理、分析与表示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 仔细的绘图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初步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图、题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对沙湖有哪些了解?

  老师收集了近几年来去沙湖旅游的人数,你想用什么方法把这些数据更好的 呈现出来?

  你从条形统计图中了解到了那些信息?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另一种统计图,想看看吗?

  这样的统计图见过吗?你在哪见过?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比较分析,感受两者的相同。

  首先请你们仔细观察比较两幅统计图,找一找它们的相同点?

  重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能看出数量的多少。

  2、深入讨论,认识特征。

  那再找找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

  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是用点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那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它有哪些优势呢?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一起交流,一起讨论。行动吧。

  讨论好吗?请你们来说一说,它有哪些优势?

  (2)折线可以看出人数的变化情况,(你能不能指着图说说哪里的线段表明人数是增加,哪里的线段表明人数是减少。)还有什么优势?

  (3)角度大的下降快些,角度小的,下降就慢些。(角度,指线段斜着角度吗?这叫线段的倾斜程度。

  从线段的倾斜程度可以看出什么?

  那你们比较这两条线段的倾斜程度,哪一条线段表明人数减少最多?为什么? 课件展示线段。

  通过比较发现:从折线统计图中每条线段的上升下降就能直观地看出?(数量连续的增减变化)

  线段的倾斜程度,就能看出?(数量的变化的幅度。)

  这些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特点,大家清楚了吗?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把几位同学的话总结起来,就是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直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3、分析信息,回答问题。

  请你们按照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再去观察这张图,你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出示上海市20xx年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清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运用新知识。

  怎样根据这张统计表画出一张折线统计图呢?愿意试一试吗?

  1、 尝试绘制。

  (1) 学生尝试说绘制方法。

  (2)课件演示绘制方法。

  (3)独立地画一画。(教师进行指导。)

  画好的同学和同桌一起分析一下这幅折线统计图.

  2展示交流。

  这位同学画得怎么样呢?谁来大胆地评价。

  你能对自己绘制的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吗?

  你有什么想法或建议?

  3、联系生活,体验变化。

  同学们其实生活中很多数量也呈一定的变化趋势。想体验这种变化的过程吗?好,请你用手势比划下面这些数量的变化过程。

  (1)城关四小近几年来学生人数的变化情况.

  (2)一个人从出生到老,牙齿颗数的变化。

  (3)从春天到冬天,梧桐树上树叶数量的变化。

  五、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今天我们学习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数量多少,还能表示数量的变化情况。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泛,希望同学们课下收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数据制作一幅折线统计图,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优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