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实用6篇】

时间:2019-09-01 06:13:2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富贵之道,明白富贵不能淫的道理。

2. 帮助学生认识到金钱和地位并不代表一切,要珍惜内心的善良和诚实。

3. 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教学内容:

1. 富贵不能淫的故事背景介绍。

2. 富贵不能淫的寓意解读。

3.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富贵和道德之间的关系。

4. 讨论金钱和地位对一个人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看待这些物质条件。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问题引出“富贵不能淫”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故事讲解:详细讲解“富贵不能淫”的故事情节和寓意,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

3. 分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自由讨论金钱、地位和道德之间的关系,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4. 思考练习:布置思考题目或者写作任务,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富贵不能淫”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评估: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思考表现,评价其参与度和贡献度。

2. 作业评定:评阅学生的写作作业,看是否能够清晰表达自己对“富贵不能淫”的理解和看法。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反应,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相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富贵不能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富贵之道,明白富贵不能淫的道理。

2. 帮助学生认识到金钱和地位并不代表一切,要珍惜内心的善良和诚实。

3. 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教学内容:

1. 富贵不能淫的故事背景介绍。

2. 富贵不能淫的寓意解读。

3.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富贵和道德之间的关系。

4. 讨论金钱和地位对一个人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看待这些物质条件。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问题引出“富贵不能淫”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故事讲解:详细讲解“富贵不能淫”的故事情节和寓意,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

3. 分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自由讨论金钱、地位和道德之间的关系,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4. 思考练习:布置思考题目或者写作任务,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富贵不能淫”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评估: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思考表现,评价其参与度和贡献度。

2. 作业评定:评阅学生的写作作业,看是否能够清晰表达自己对“富贵不能淫”的理解和看法。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反应,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相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富贵不能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读文本,识记重点字词,背诵精彩片段。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文章观点和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大致读懂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

  理解并恰当运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白杨礼赞》,茅盾说:“白杨树,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同学们,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呢?(学生回答)每个人心中都有大丈夫的定义,在孟子的眼里什么是大丈夫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富贵不能淫》。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学生个读

  公孙衍(yn)丈夫之冠(uàn)

  妾妇之道(qiè)不能淫(yín)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三、读懂大意

  1、小组合作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疑难问题小组代表提出。

  2、课堂讨论

  3、及时巩固

  通假字:女

  词类活用:冠,淫,移,屈

  古今异义:安居,熄,正,命

  翻译句子: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读出理解

  1、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看出的?这两句话应该用什么语气读?

  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呢?

  背景介绍战国纵横家(出示ppt),公张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判断善恶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在迎合君主的喜好,极端个人主义。妾妇之道。

  3、孟子首先对景春的观点进行了反驳,接着正面提出了何谓大丈夫的标准。孟子提出的大丈夫标准的内容是什么?

  4、古往今来,你认为哪些人算的上是“大丈夫”?

  五、读出感悟

  1、在你的心中大丈夫的标准是否有新的认识?并谈谈其的现实意义。

  结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谈。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你们对什么样的人是大丈夫有了新的认识。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

  七、作业布置

  《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课外阅读《孟子》并积累名言警句。

  八、板书设计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

  3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一、导入

  复习孟子相关常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注意:断句、正音)

  2、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四、小组合作交流并展示

  1、小组代表展示。(形式:以学生为主解答,老师适时更正)

  2、老师提出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作答。

  3、学生结合所讲再次翻译文章。

  五、课文分析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代指什么?

  3、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4、文章的写作特色

  (1)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

  六、板书设计:

  重点文言字词:

  女、丈夫、戒、淫、命、顺、正、独、行

  重点语句翻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篇五

  一、学前导引

  【预习目标指引】

  1、知识目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驳论文的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拓展资料】

  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语言和政治观点,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其文章气势充沛,说理畅达,并长于论辩。孟子也终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

  《富贵不能淫》知识点汇编

  (一)古今异义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母命之

  3.以顺为正者

  4.富贵不能淫

  (二)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

  2.贫贱不能移

  3.威武不能屈

  (三)特殊句式

  1.省略句

  戒之曰。省去主语“母亲”

  2.判断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者,……也”,表判断)

  “大丈夫”的标准。

  (1)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2)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3)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

  主旨

  《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丈夫”的不同解释,明确了孟子关于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激励人们要坚持正道、不畏强权。

  知识拓展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

  知命: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

  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一百岁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基本技能目标:

  用准确的语调有节奏朗读课文;

  正确辨析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句的含义;

  (2)能力训练目标:

  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理解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理解孟子在本文中的思想观点。

  (3)素质教育目标:

  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逆境成材的道理,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

  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

  教学过程:

  1课前布置课外阅读练习:请学生借阅有关孟子、傅说、百里溪及管仲的书,了解他们的故事。

  2教师出示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示范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跟读,自由朗读,尤其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提醒学生注意:

  (1)读准下列字音:傅说胶鬲法家拂士曾益

  (2)注意下列句子的节奏: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3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试疏通文意,教师再组织前后四人一组,互相讨论,交流疑难词句,力求学生自己理解课文大意,以锻炼他们的自学和合作能力。

  4找每组两名代表,一读一译,教师针对相关问题,作适当指导。特别注意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苦劳饿空乏乱动忍生死

  5引导学生分析探讨问题,由浅入深理解文章内容。(投影出示下列问题)

  (1)本文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请课前预习的同学讲一讲有关的故事,锻炼说话能力)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列举了六位圣贤从卑微困穷而成为名垂青史的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作者依据这些事实,推出如下道理: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然会经受种种磨难,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之有所作为。

  教师引导:这种从大量事实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即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就是归纳法。

  (2)本文除了例证外,还用了什么方法论证了这一道理?怎样论证的?(问题有难度,学生讨论回答,锻炼合作、思维及表达能力,尤其对优秀生有所提高)

  明确:作者除了例证,还善于从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证磨练的必要性:作者先列举了三个哲理性很强的事实:“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正面阐述即使作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经受磨练,方能发奋进取的道理。接着,作者从个人的成长推论到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往往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这是从反面论证。

  文章通过两方面论述,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教师对文章思路进行总结,便于学生疏通脉络。

  内容拓展延伸:

  (1)结合你所知道的事例和自身体会,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2)本文告诉我们“逆境成才”的道理,那么顺境能成才吗?留做课下讨论。

  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一、二、三、四;

  2练习背诵

  3试总结本节课的古汉语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

  板书设计:

  列举事实:六位历史人物----(归纳)----逆境出人才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