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高跷的由来和介绍
踩高跷的由来和介绍(精选5例)
踩高跷主要是流行于山西等北方地区的一项新春活动,正月里,大伙儿踩着高跷,穿着戏服,画着彩妆,舞动着扇子,走街串巷,场面十分热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踩高跷的由来和介绍(精选5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踩高跷的由来
踩高跷的由来有一种传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婴,一次出使邻国,邻国国民都取笑他身材矮小,于是他就装上一双木腿,顿时高大了起来,弄得那国君臣啼笑皆非。但是他可是能言善辩的谋士,他借题发挥,反唇相讥,反而把那国的君臣挖苦了一顿,使得他们比自己还狼狈。据说从此,踩高跷活动由此流传民间。
还有另外一种传说是把踩高跷与同贪官污吏作斗争联系在一起。从前,有座县城叫两金城,城里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春节都联合办社火,互祝生意兴隆,五谷丰登。不料后面来了个贪官,把这看作是一个发财的.机会,他下令说凡是进出城办社火,每人都要交三钱银两。人们如果不交,他就关城门,挂吊桥。但这仍难不住聪明的人,他们踩着高跷,翻越城墙、过护城河,继续欢度春节,乐在其中。
2、踩高跷介绍
踩高跷又称为“缚柴脚””、“扎高脚”,主要是由表演者在脚上绑上长木跷,然后在广场上进行表演。踩高跷是一项极富技艺性和挑战性的表演,由于表演者需要站在细长的高跷上,因此比一般人高,虽然便于观众远近欣赏,流动也比较方便,但是站的'高,支撑点又小,缺乏经验的人很容易摔倒,因此,踩高跷是一门技术活。
踩高跷不但扮演的人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装扮戏曲折子,如《管甫送》、《闹天宫》、《八仙过海》、《水漫金山》等等。踩高跷的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一,《水漫金山》中的法海木脚高达4尺,小沙弥2.5尺,鱼兵虾将因要翻滚起扑打,所以木脚只高1.5尺。
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
3、南北方踩高跷的不同
高跷表演者通常都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进行跳跃和舞剑的表演。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表演的人将双脚分别绑在木棍上,化装成各种人物,一人或多人来往逗舞,由唢呐伴奏,表演有趣的动作或故事。
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而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4、各地丰富多彩的踩高跷
我国各地正月踩高跷的习俗热闹非凡,形式多样,并且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
高跷在山西的延传历史悠久,在晋中一带榆社县出土的北魏石棺上也可看到高跷、杂技的图画,虽然高跷无文字记载,但最迟也应从北魏开始了。山西的高跷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拘一格。这些高跷的表演时间,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十五左右的闹“红火”活动中,高跷是整个活动中的一种表演形式。这种活动内容机动性大,行动比较自如,可以在大场中表演,也可走街串巷;山东高跷常叠起三层扮演戏曲人物,上层人踩在下层人的肩上照常行进;京津一带的高跷,演员常表演“单脚跳”、“劈叉”、“过障碍”等高难技巧,有的则用单脚表演从四张高桌上一跃而下等绝技;东北地区盛行高跷,并以“辽南高跷”最负盛名,其形式完整,表演规范,开始时先要“搭象”唱秧歌,寓意“太平有象”,既而跑大场变换队形图案,然后分组表演双人对舞、“扑蝴蝶”、“渔翁钓鱼”以及扮演民间小戏等。
5、踩高跷的起源
关于高跷的起源,学者们多认为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沿海渔民的捕鱼生活有关。
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他们在祭礼中要踩着高跷拟鹤跳舞。;考古学家认为,甲古文中已有近似踩跷起舞形象的字。两者可互相印证。
踩高跷古文献《山海经》中有关于“长股国”的记述,根据古人的注释,可知“长股国”与踩跷有关。从“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这一注释中,我们不难想象出脚上绑扎着长木跷,手持长木制成的原始捕鱼工具在浅海中捕鱼的形象。而更令人感兴趣的是,今日居住在广西防城沿海的京族渔民,仍有踩着长木跷在浅海撒网捕鱼的风习。关于高跷的起源,已故历史学家孙作云(公元1912~1978)在他的《说丹朱——中国古代鹤氏族之研究——说高跷戏出于图腾跳舞》一文中,首次提出高跷源于鹤图腾崇拜的论点,并以《山海经》古文献为据:“长股之国在雄常北,被发,一曰长脚”。
晋人郭璞注释为:“或曰有乔国,今伎家乔人盖象此身”,清人吴任臣注释为:“乔人,双木续足之戏,今曰xi(同屣)跷”。两种注释都认为长股国人即用木跷扎在脚上的长脚人。《说丹朱》中认为:高跷源于原始图腾信仰、用于宗教祭祀仪式,又从杂技表演演变为扮演戏曲人物的舞蹈形式。
尧舜时的丹朱是以鹤为图腾的氏族,高跷戏直接出于古代的鹤图腾氏族的跳舞。近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中有一字可以解释为“像一个人双脚蹈矩棍而舞”,如果得以成立,至迟商代后期,民间独特的这种踩高跷舞蹈形式就已经问世。这又是源于图腾崇拜的补充。
不仅如此,非洲扎伊尔巧克威部落宗教仪式中,也有踩跷的表演,一名巫师的腿上绑扎着长木跷,徐徐走动,两手缓缓起舞。这当是“图腾崇拜说”“宗教仪式说”的又一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