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优秀6篇)

时间:2011-06-04 01:41:3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教学设计方案 篇一

标题:利用问题解决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通过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3. 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1. 介绍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2. 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来解决;

3. 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操作;

4. 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来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评估方式:

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对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总结的能力和对解决问题的反思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方案,相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

教学设计方案 篇二

标题: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示形式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和步骤:

1. 利用多媒体展示方式介绍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

3. 利用多媒体辅助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4. 利用多媒体互动方式进行学习评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

1. 多媒体展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2. 互动学习法:通过多媒体互动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加深学习印象;

3. 讨论式学习法:通过多媒体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估方式:

1. 学生对多媒体展示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多媒体互动的积极性和表现;

3.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方案,相信学生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示形式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从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设计方案 篇三

  一、 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此时,对 于这位小女孩,你的脑海中会浮现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说自己仿佛看到的画面)

  〔设计意图〕

  ( 让学生进一步在脑海里产生对小女孩的印象,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2、师:小女孩的结局怎样?谁来读读小女孩死时的样子?

  (生读句子“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角上带着 微笑。) ●引导质疑:小女孩死了,死本来是痛苦的,为什么她的脸上反倒还有幸福 的感觉呢?(生说自己的见解)

  二、研读,了解五次幻想的内容

  1、师引入:这就是课文的第二部分内容,小女孩在极度寒冷、饥饿当中出 现了种种幻想,她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5-10)自然 段,边读边完成下面的表格,并说说小女孩当时的心情怎样? (学生自由读文,师出示幻灯片)

  2、学生完成表格的填写。(四人小组每组一份)

  擦然火柴 次数 看到的幻象 现实生活 渴望 一 火炉 冷 温暖 二 烤鹅 饿 吃饱 三 圣诞树 无欢乐 快乐 四 奶奶 无疼爱 疼爱 五 和奶奶一起飞走 寒冷、饥饿、痛苦 幸福

  ●学生完成后汇报,师相继显示结果。

  教师追问:小女孩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学生回答:冷 ……)

  3、师请五位同学读这五次擦火柴的部分。每读完一次,师用语言将它们连 接起来。

  4、在这种种幻想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次?同桌互相说说感兴趣的理由。

  (师请学生进行汇报,说说理由,并让其他同学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文中进 行发现交流)

  ●师: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幻想? 预设——

  生:因为小女孩又冷又饿,所以她会想到火炉,烤鹅。

  生: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小女孩是寒冷、饥饿、痛苦的,她想得到温暖和幸 福,所以她会想到这些。

  生:小女孩无人关爱,她渴望得到温暖、幸福、快乐,因此,她的眼前出现 了种种美

  丽的幻想。……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是呀,小女孩的现实生活中只有寒冷、饥饿、痛苦 与孤独。她渴望拥有这一切。当她擦燃火柴从幻想中,看到了火炉、烤鹅、 圣诞树、奶奶。毕竟,火柴终归是要熄来的呀,火柴一灭,所有渴望没有了, 每次的结果是怎样的,作者是怎么写的呢?读一读,找找相关的语句。 (现实与幻想的比较,更突出小女孩的寒冷、饥饿、痛苦、孤独。) 生读文。师相机出示: “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火柴梗。“ “这时候,火柴灭了她的眼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只见圣诞树的烛光……一道细长的红光。”

  ●师: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说体会)

  ●师:大家说得很好,小女孩为了留住奶奶,再一次的擦燃火柴,这一次与 第一次相比,有明显的不同。这两次擦火柴,从哪些字词里体会到表达的意 思有什么不同?(生读相关语句,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师相机出示: “她敢从……终于抽出一根”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抽生读,师指导读,齐读。

  5、师:此时的小女孩已经很虚弱了,这一整把火柴发生强烈的光,照得跟 白天一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为样高大,这样美丽。赶紧读这段话, 边读边想,怎么理解这句话。

  出示:

  “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习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 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生说理解师引导读文。

  预设——

  生:这句话是说小女孩已经死了。

  生:小女孩根本就是活活冻死、饿死的。 师引导学生边读边谈体会。体会到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寒冷、 只有饥饿与痛苦。

  6、你们都说小女孩可怜,可是安徒生爷爷却在课文中结尾中写道,小女孩 曾经很快乐,很幸福的。请同学们快速找出这句话来,读一读。(生 齐读)

  〔设计意图〕

  ( 教师是帮扶兼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小女孩的美好幻想,并 反思幻想的原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策略地进行小组合作探 究,再通过集体的反馈,大胆地交流自己读文的见解,达到自由表达感悟、 集体求同存异、真正理会文本内涵的目的。同时,教师狠抓朗读,学生在情 感上产生了共鸣,充满了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

  7、师出示:

  “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师:这里有两个幸福,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小女孩曾经的那些幸福呢? 生再次谈小女孩四次幻想。

  ●师:小女孩当初是多么幸福呀,假如你就是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你和奶 奶一起到了这样一个幸福的天堂里去生活,你怎么读,读出这幸福生活的心 情?

  (重点品读环节,引导学生找出小女孩前面产生幻想的语句,进一步感受小 女孩幻想中的幸福。师运用引读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走进小女孩的内心,品读 这句话。)

  ●师:可是,现实中的小女孩有这种幸福吗?你怎样理解第二个幸福?

  预设——

  生:这里是说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幸福,她只有跟着奶奶去了天堂, 才能获得幸福,才能得到快乐。

  生:我认为这里的幸福是说小女孩只有死了,才能得到解脱,才能摆脱悲惨 的命运,也算是一种幸福吧。

  〔设计意图〕

  (师运用引读的方式,让学生说体会——→读句子——→评价——→再读句子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三、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1、师小结: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假如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来 到了我们的身边,你会怎样对待她?将你们的打算写下来吧。

  2、师:同学们都是些善良的孩子。都愿用一颗爱心去帮助她,那在小女孩 的周围,人们是怎样对待她的?你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学生围绕冷漠、无情、社会的不公平)

  3、让我们把这个可怜的小女孩牢牢地记在心里,课后再去读读安徒生爷爷 的其它童话吧。 附:板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幻象 渴望 现实

  (幸福) (不幸)

  火

  炉———— ————寒冷

  烤鹅———— ————饥饿

  圣诞树——— ————孤独

  奶奶———— ————无疼爱

  飞走———— ————痛苦 幸 福

教学设计方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叮嘱、哈哈大笑、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相似、受用”等词语。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段。

  3、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4、继续练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思想教育:

  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体会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讲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体会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质疑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例:(1)谁画杨桃?(2)怎样画杨桃?(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一)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三)检查自学。

  (四)理解词义。

  1.理解词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五)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知道本文写的是“我”在图画课上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引得同学们大笑。老师仔细观察后,肯定了我画的内容是对的,并讲明了道理。

  2.让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提出质疑。

  (六)作业。

  1.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完整。

  例:

  (1)“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

  (2)“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把它画成了五角形。

  (3)“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得到老师的肯定。

  3.提问引入:

  “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惹得同学们大笑,老师没有批评,反而肯定了“我”画的是对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仔细阅读课文,弄清其中的奥妙。

  (二)抓住重点,理解内容。

  1.指名让三位同学分三部分朗读课文。

  (1)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

  (2)第2至倒数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3)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2.投影出示句子: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1)什么是教诲?什么叫受用?

  (2)老师讲的是什么话?父亲讲的又是什么话?

  (3)指名回答后,引导提问:为什么老师和父亲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呢?

  3.指名读第1自然段。

  (1)出示句子: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2)这是谁在什么时候对“我”说的话?

  (这句话是父亲在“我”读小学四年级初学画画时,经常叮嘱“我”的话。)

  (3)经常“叮嘱”是什么意思?

  (“叮嘱”是再三嘱咐的意思。经常叮嘱说明父亲不止一次地这样教导“我”。)

  (4)指名读句子。

  (5)“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画走了样?”

  (“想当然”是凭主观想象,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画走了样”是指画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实物不一样。”)

  (6)父亲为什么告诉“我”不要“想当然”?

  (父亲告诉“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否则就会把东西“画走了样”,失去了原物的本来面目。)

  (7)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父亲这番话的意思。

  4.让学生自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想图画课上“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画成这个样子?

  (1)让学生依照课文内容回答。

  (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个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出示句子:

  “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指名读句子后,讨论:为什么图画课上作者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呢?

  (因为“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所以“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样子。)

  (4)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他平时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

  让学生联系上文父亲的叮嘱,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从小父亲就教育“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所以“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5)看了“我”的画,同学们有什么反映?老师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先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让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最后和颜悦色地讲明道理。

  (6)老师是怎么说的?指读这段话。

  (7)让学生想一想这段话共有几句?

  (8)让五位同学分别读句子,说句意。

  (9)让学生默读这段话用“‖”号给这段话分层。

  (10)讨论:这段话可以分为几层?(分两层)

  第一层(1~2句):用具体事例说明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第二层(3~4句):教育学生不要讥笑别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11)这两层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12)老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要随便讥笑或否定别人,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5.老师在这样做,这样说的时候表情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师神态的词语。

  审视

  严肃

  和颜悦色

  什么是审视?老师审视之后表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审视是仔细周密地查看,说明老师看得很认真。看后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别人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所以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了。经过“半晌”认真思考,老师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三)回顾全文,联系实际。

  谈话引导: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作者一生受用,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受到哪些教育?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收获。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方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2.通过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读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能手”、“本事”、“孤单失群”、“大吃一惊”的意思,并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4.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更羸说的话;继续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2.教学难点──理解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判断的正确。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成语导入,揭示目标。

  1.成语导入。

  小朋友,咱们以前学过一些成语,有哪些?

  还有很多,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题目是──(出示卡片:惊弓之鸟)

  2.揭示目标。

  成语故事,要学懂什么?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懂这个故事的内容。

  二.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把书打开,自己轻轻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想想:课文主要说了谁的什么事。不懂的地方呆会儿提出来。

  三.检查自读情况,质疑问难。

  1.初步了解内容。

  课文主要说了谁的什么事?(指1~2名学生说)

  板书:不用箭

  只拉弦

  掉下来

  2.学习第1自然段。

  更羸是怎样一个人?(指1~2名学生说)

  这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告诉人们的。(多媒体显示:第1自然段)

  相机学习部分词语。

  a“更”:正音:“更”是个多音字,念准了。(学生开火车读)

  b“魏国”:释义:魏国是古时候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

  正音:一起读。

  c“能手”:什么叫“能手”?(指1~2名学生说)(多媒体显示:“能手”变红)

  “手”这儿有三种解释,选择哪一种?击掌表示。(多媒体显示:“手”的三种解释)

  课文中说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你们想他射箭的本领怎样?(多媒体显示:“射箭能手”变红)

  来,咱们把这一段读读好。(多媒体显示:第1自然段)

  3.学习生词。

  课文中的这三个新词你们读懂了吗?(多媒体显示:悲惨、愈合、拼命)

  “悲惨”

  第一个请你读。(学生开火车读)什么意思?

  “愈合”

  这个一起读。什么意思?

  “拼命”

  前鼻音、后鼻音分清楚。(学生开火车读)什么意思?

  4.质疑问难。

  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提出来。

  小朋友提的问题都挺好,学了课文你们就会明白的。

  四.学习2~8自然段。

  1.过渡:(指板书)更羸不用箭,只拉弦,就使空中的一只大雁掉下来。你们觉得奇怪吗?课文中有个人也觉得很奇怪,是谁?

  2.找段落。

  你从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看出来的。默读课文,找一找,找到的自然段开头打一颗星。

  交流。(指1~2名学生回答)

  3.指名分节读。

  我请三个小朋友读,听听,他们的字音有没有读准。

  4.圈词语。

  拿起笔,把表示魏王态度的词语圈出来。交流。

  a圈了哪些词语?(多媒体显示:信不过、大吃一惊、更加奇怪)

  b理解。

  “信不过”什么意思?

  摸摸自己的耳朵在哪里?

  魏王连自己的耳朵都不相信了,所以他奇怪的问──(出示卡片:你有这样的本事?)

  “本事”找个近义词。

  注意老师用红笔标注的地方,再读一遍。

  “大吃一惊”什么意思?

  所以魏王惊讶地说──(出示卡片:真有这样的本事!)

  5.寻原因。

  轻读2~8自然段。

  魏王的态度越来越奇怪,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自己轻轻读读2~8自然段。(多媒体显示:三个“?”)

  交流。

  “信不过?”

  联系上下文说说,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说的时候用上“因为(),所以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这个句式。(多媒体显示:“信不过?”变红,句式)

  “大吃一惊?”

  魏王为什么大吃一惊呢?

  (多媒体显示:“大吃一惊?”变红,句式)

  “更加奇怪?”

  最后,魏王更加奇怪了,什么原因?

  (多媒体显示:“更加奇怪?”变红,句式)

  6.分角色朗读。

  用我们的声音把魏王奇怪的语气表现出来,愿意做魏王的小朋友站起来,坐着的小朋友就读更羸的话,老师来读提示语。

  五.学习第9自然段。

  1.过渡:魏王一次比一次奇怪,更羸又是怎样解释的呢?咱们来看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快速看一下,几句话?

  2.分组读。

  四组,一组读一句,从你们开始。

  3.默读。

  (多媒体显示:(大家)想想更羸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听到的,用“──”划出来;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用“( )”括出来。)

  板书:(看)

  (听)

  4.学习第1句。

  哪些是更羸看到听到的?(指1~2名学生回答)(多媒体显示:第9自然段,第1句下划红线)

  引读。

  更羸看到这只大雁──(飞得慢)板书:飞得慢

  听到它──(叫的声音很悲惨)板书:叫声惨(多媒体演示:“一只大雁慢飞,边飞边鸣”)

  课文第2自然段中有一句话描写了这只大雁,找到的小朋友站起来,一起读。

  由此可见,这就是更羸观察到现象。

  板书:观察

  5.指名读2~4句。

  看到这种现象,更羸是怎样分析的?板书:→

  谁愿意读更羸分析的话。(多媒体显示:)括出2~4句)

  6.学习第2句。

  指名读第2句。

  更羸先是怎样分析的?板书:分析

  引读。

  这只大雁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孤单失群”是什么意思?

  小结:这一句是先说结果,再讲原因的。

  板书:受伤未愈

  孤单失群

  推断。

  小朋友,我们说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作出正确的判断,那么,通过这一步分析,更羸知道这是一只怎样的大雁。

  7.学习第3、4句。

  为什么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就掉下来呢?板书:↓

  更羸又作了怎样进一步的分析?板书:→进一步分析

  ▲说读

  说:(指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伤口裂开

  往上飞

  弦响害怕

  看着黑板一起说。板书:─ ─ ─

  读:(指名读3、4句)

  书上是怎么说的。

  ▲读说

  读:(指名读3、4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伤口裂开

  往上飞

  弦响害怕

  说:(指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看着黑板一起说。板书:─ ─ ─

  8.齐读第9自然段。

  看着大屏幕,咱们把第9自然段连起来读一遍,想想:这一段主要说了什么?

  六.学习第5自然段。

  1.找。

  更羸一步一步的分析正确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请你读。(多媒体显示:第5自然段)

  2.说。

  同桌互说。

  前后对照着说一说。(多媒体显示:第9自然段最后两句)

  提示:你可以这么说,更羸分析什么,结果怎么样。

  交流。(指1~2名学生说)

  (多媒体显示:“嘣的一声响”“直往上飞”加点)

  (多媒体显示:“拍了两下翅膀”“直掉下来”加点)

  小结。

  小朋友们真是了不起,会前后联系着读课文,这样课文就越读越明白。

  3.演示。

  (多媒体演示:“拉弓─雁疾飞─雁掉下”)

  你们看,更羸不用箭,只拉弦,“嘣”的一声,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4.理解:“直”。

  这一段中有两个“直”,意思相同吗?

  (多媒体显示:“直”变色)

  老师列出了“直”的四种解释。(多媒体显示:“直”四种解释)

  “直往上飞”中的“直”什么意思?(多媒体显示:“2.一个劲儿,拼命;”变蓝)

  “直掉下来”呢?

  ▲笔直

  你观察得真仔细,咱们再来看一看画面。(多媒体演示:“拉弓─雁疾飞─雁掉下”)

  大雁果真是笔直地掉下来的。(多媒体显示:“1.笔直;”变红)

  ▲不断地

  咱们再仔细看看大雁是怎样掉下来的。(多媒体演示:“拉弓─雁疾飞─雁掉下”)

  5.指导读。

  这段怎么读好?

  谁来试试。(指1~2名学生读)

  一起读。

  七.总结谈话。

  1.第5自然段就是说更羸不用箭,只拉弦,使空中的一只大雁掉下来。这和更羸的判断是完全相同的。

  板书:判断

  更羸真不愧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2.分男女生读第5、9自然段。

  来,拿好书,女同学读第5自然段,男同学读第9自然段,咱们再来体会体会。

  八.巩固练习。

  1.练习。

  更羸说的话很有道理,也很清楚,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看看句子和句子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多媒体显示:)

  a第1题“因为大雁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怎样。”谁来。(多媒体显示:飞得慢)

  b第2题,谁来。(多媒体显示:大雁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c下面3题做在练习纸上。

  d交流,齐读。

  谁来说说,句子和句子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2.存疑。

  这节课,咱们学懂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刚刚提问的小朋友站起来,你们提出的问题现在明白了吗?

  至于这个成语什么意思,生活中怎么用,下节课再学习。

教学设计方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13个新词语。

  2、学习运用关联词“不但……而且……”,了解与之用法相似的关联词“不但……还……”“不仅……而且……”等。

  3、能正确理解每个自然段主要意思,能找出重点词句。

  4、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可以选择一段背诵,有各自的感受。

  5、了解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的设计和建造是建桥史上一个创举。

  *6、结合绍兴的“桥文化”,激发对具有浓厚江南风情的石桥的探究兴趣,培养孩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赵州桥简图一人一张

  教学设计流程:

  一、师生对话,激发兴趣

  我国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古代建筑,同学们知道哪些?老师知道哪些?比比谁说得多。

  (长城、故宫、布达拉宫……)

  赵州桥也是我国著名古代建筑(写课题),它是怎样一座桥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根据注音读通课文

  2、自学生字,要求能读会字

  3、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画出来

  4、想想如果请你说一句话介绍赵州桥,你打算说哪一句?

  三、组织交流,字词点拔

  1、听写生字→发现错误→将自己出错的字正确书写在黑板上→教师指导→读记→酬情抄写

  2、交流不理解的词,教师巧作点拔,让学生相互帮助解决问题。

  3、你准备了哪一句话介绍赵州桥?为什么?

  ——由“重点句”导入“重点词”

  4、学习单元提示,初步了解“重点词”的概念。

  四、再读课文,找重点词

  1、逐段读,逐段找;充分读,细心找,说出理由,意见不强求一致,同学们听后想一想,选你认为最恰当的一个画出来。

  2、统计画下的词,支持率最高的词由教师书写到黑板上。

  世界闻名

  创举

  美观

  宝贵

  五、精选练习,巩固字词

  1、练写生字,自己选择词语抄写数遍。

  2、选择一个自然段熟读成诵。

  3、收集赵州桥的相关资料,预备交流。

  六、研读课文,自由感悟

  1、分发简图,说明要求

  各自学习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建造年代:

  设计师:

  建筑特色:

  设计亮点:

  历史意义:

  你的评价:

  2、用视频投影仪展示研读成果。一边展示,一边请学生自己上台讲解,交流。

  3、有关赵州桥的多媒体资源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交流。

  六、综合实践

  播放绍兴桥文化相关资源,选绍兴的一座桥,制作图文并茂的卡片以备展示。

  七、听写词语,选择造句

  八、再读课文,背诵片断

  九、交流卡片,展示评优

  十、作业指导,完成习题

  重点:关联词:不但……而且……

  十一、质疑:

  初读课文时不理解的词,现在仍不懂的,请提出来。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