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 举痛论》证治补阙

时间:2011-09-05 05:25:1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素问 举痛论》证治补阙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文字古奥,理论体系朴素而深邃,读内经条文,常为数千载以外先贤认识的高明拍案折服。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

,在内经成书的年代,中医学尚未形成完备的辨证论治体系。所以,作为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学人,从体悟内经的精神,到以之指导临证实践似乎常有意犹未尽之憾。前人注释内经者,也大率随文逐义。笔者则习惯根据个人的`理解,结合后世医家之认识加以发挥。本文以素问举痛论为例,对原文中所涉及痛证14条,逐一补足治法方药。使之更加切合临证者应用,权作启迪思路引玉之砖,窃以为亦不失学习经典一门径也。

原文黄帝提出的痛证14条为:1,其痛或卒然而止者,2,或痛甚不休者,3,或痛甚不可按者,4,或按之而痛止者,5,或按之无益者,6,或喘动应手者,7,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8,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9,或腹痛引阴股者,10,或痛宿昔而成积者,11,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12,或痛而呕者,13,或腹痛而后泄者,14,或痛而闭不通者。

以下逐条阐释并补足方剂。

1,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病机:寒凝脉络。治法:温经散寒通脉。方剂:当归四逆汤。组成:当归,桂枝,芍药,细辛,通草,大枣,炙甘草。

2,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病机同上之重者。方剂: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组成:前方加吴茱萸,生姜。

3,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病机:寒邪稽留之实证。治法:散寒通脉止痛。方剂:活络丹。组成:川乌,草乌,南星,地龙,乳香,没药。

4,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病机:肠胃素虚,寒邪入中。治法:温中补虚散寒。方剂:小建中汤。组成:桂枝,芍药,大枣,生姜,甘草,胶饴。

5,寒气客于挟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病机:寒邪深入挟脊之脉。治法:温经散寒。方剂:五积散(吴茱萸,桃仁,杜仲);或通经丸(硫黄,黑牵牛,面和为丸);或安肾丸(葫芦巴,补骨脂,川楝子肉,川续断,桃仁,杏仁)。

6,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病机:寒气上冲,上盛下虚。治疗:温补命门,降逆平冲。方剂:黑锡丹。组成:补骨脂,小茴香,葫芦巴,肉豆蔻,附子,肉桂,木香,金樱子,沉香,阳起石,巴戟,硫黄,黑铅。

7,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病机:寒邪客于心经。治疗:通阳宣痹止痛。方剂:栝蒌薤白白酒汤。组成:瓜蒌实,薤白,白酒。或乌头赤石脂丸(蜀椒,乌头,附子,赤石脂,干姜)。

8,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病机:寒客肝经。方剂:少腹逐瘀汤。组成:蒲黄,五灵脂,元胡,没药,小茴香,炮姜,肉桂,当归,川芎,赤芍。

9,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病机:寒客阴股。治法:祛寒缓急止痛。方剂:暖肝煎。组成:当归,枸杞子,茯苓,小茴香,乌药,肉桂,沉香。

10,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入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病机:寒凝血瘀成积。治法:破血逐瘀消积。方剂:化积丸。组成:三棱,莪术,阿魏,海浮石,香附,雄黄,槟榔,苏木,瓦楞子,五灵脂。或膈下逐瘀汤。

11,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病机:寒邪之中,阴阳气不相顺接之厥逆证。治法:回阳救逆。方剂:四逆汤。

12,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病机:寒邪犯胃。治法:温胃散寒降逆止呕。方剂:丁萸理中汤。组成:丁香,吴茱萸,党参,白术,干姜,甘草。

13,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病机:寒邪客于小肠。治疗:暖肠散寒止泻。方剂:茯苓泽泻理中汤。组成:茯苓,泽泻,党参,白术,干姜,甘草。

14,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病机:热结肠腑。治法:泻热润燥通腑。方剂:调胃承气汤。组成:大黄,芒硝,甘草。

从通篇所列证候来看,内经时代,对于发病病因的认识方面尤为注重寒邪致病的问题。而作为当代对于痛证病机的认识已经更为丰富全面,但作为学习内经条文,理解经典思路,这样的发挥补充,既能够很好地梳理痛证治疗方面的法则和方剂,又堪为经典到临床的一副桥梁。遂不揣浅陋,以供同道批评。

《素问 举痛论》证治补阙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