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镇【实用4篇】

时间:2018-06-03 07:42:4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朱家角镇 篇一

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的朱家角镇,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古镇。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处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朱家角镇建于宋代,距今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如古代的石桥、砖瓦房屋等,这些建筑风格典雅,体现出了古代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此外,朱家角镇还有一座古老的祠堂,里面供奉着历代祖先的牌位,每年都会有当地居民举行祭祖活动,传承着家族的文化传统。

除了历史文化,朱家角镇还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而闻名。在这里,可以欣赏到江南水乡的独特景色,青翠的荷叶、清澈的河水、古老的石桥,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尤其是每年的春秋两季,当荷花盛开的时候,整个朱家角镇都变得如诗如画,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总的来说,朱家角镇是一处集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它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前来此地,不仅可以感受到古镇的宁静与深厚的历史积淀,还可以欣赏到江南水乡的美丽风景,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

朱家角镇 篇二

朱家角镇,一个坐落在上海市郊的古老小镇,其独特的江南水乡风情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玩。然而,随着旅游业的逐渐兴起,朱家角镇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朱家角镇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游客带来的垃圾、污水等污染物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给周边的生态系统带来了威胁。同时,一些商家为了谋取暴利,滥用资源、破坏历史建筑,破坏了朱家角镇的原有风貌,给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压力。

其次,朱家角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需求。交通不便、停车难等问题成为游客在朱家角镇游玩时的一大困扰,给游客的体验带来了不便。

面对这些问题,朱家角镇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首先,加强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的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对游客的教育,提倡环保意识。其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交通、停车等配套设施,提升游客的体验感。最后,加强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对商家的监管,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朱家角镇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希望朱家角镇在面对挑战时能够勇敢应对,为自己的发展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

朱家角镇 篇三

朱家角镇 篇四

朱家角镇位于上海市青浦区中南部,紧靠淀山湖风景区。东临西大盈与环城分界,西濒淀山湖与大观园风景区隔湖相望,南与沈巷镇为邻(2001年与之合并),北与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镇接壤。朱家角镇东距青浦镇6公里,上海市中心48公里。318国道贯穿镇境。全镇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含水域)。朱家角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1991年,被列为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朱家角素有“上海威尼斯”及“沪郊好莱坞”之誉。

目录 基本概况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发展历史收缩展开 基本概况 朱家角镇位于淀山湖畔,东与盈浦街道、夏阳街道接壤;南与练塘镇、松江科技园区、佘山镇交界;西依淀山湖,与金泽镇相连;北与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镇毗邻。交通便利,处于上海市与江苏、浙江交界处,是上海通往江苏、浙江的重要通道。东西向有“318”国道、沪青平高速公路、沈砖公路,南北向有朱枫公路,依傍同三国道,南接沪杭高速公路,北通沪宁高速公路,村村通道路。水路交通横有淀浦河;纵有拦路港、西大盈港、朱泖河,均为6级航道,可通行100-500吨船只,直通黄浦江,并与太湖水系相通。全境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含水域),其中,耕地面积2110.84公顷。 古镇朱家角历史悠久,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已形成村落,宋、元时形成集市,名朱家村。明万历年间正式建镇,名珠街阁,又称珠溪。曾以布业著称江南,号称“衣被天下”,成为江南巨镇。明末清初,朱家角米业突起,再次带动了百业兴旺,时“长街三里,店铺千家”,老店名店林立,南北百货,各业齐全,乡脚遍及江浙两省百里之外,遂又有“三泾(朱泾、枫泾、泗泾)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说。清嘉庆年间编纂的《珠里小志》,把珠里定为镇名,俗称角里。1991年,被列为上海市四大名镇之一,也是上海地区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2001年,被上海市委、市府列为重点发展的“一城九镇”之一。2002年4月30日,总体规划8.14平方公里的中心镇建设正式启动,目前新镇区道路网格已形成,基本设施建设初具规模。2004年,古镇旅游区顺利通过国家AAAA级景区验收。2006年,先后获得上海市文明镇、“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和国家卫生镇等荣誉称号。2007年,通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评审。2008年,获得国家园林城镇、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称号。2009年,获得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镇、上海市食品安全宣传示范街(镇)、上海市民族团结进步达标街道(乡镇)等荣誉称号。2010年,获得全国“上海世博会先进集体”和国家卫生镇(复审)等荣誉称号。2011年,获得第三批“全国文明镇”称号。 朱家角镇基础设施完备。供电来源属华东电网,镇内建有22万伏变电站1座,11万伏变电站1座,3.5万伏变电站3座。朱家角处于太湖流域下游,淀山湖水源丰富,水质二级,现有大规模的自来水厂3座,日供水为10万吨;有污水处理厂2座,日处理污水1.75万吨。有现代化通讯交换机局十六处,应用光缆电话通讯总装机容量为3.5万门。西气东运的新疆天然气已通到朱家角。

行政区划 朱家角镇下辖28个村民委员会(周荡、横江、盛家埭、张家圩、新旺、新华、万隆、小江、周家港、沙家埭、薛间、山湾、庆丰、淀峰、创建、山海桥、淀山湖一村、水产、安庄、先锋、沈巷、张马、李庄、建新、王金、林家、新胜、张巷村)及11个社区居委会(东井街、北大街、大新街、胜利街、东湖街、西湖新村、大淀湖、东大门、沈巷、泰安第一社区、泰安第二社区)。全镇共有20157户,户籍总人口60000人,其中:男性29269人,女性30223人,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15107人,农业人口占38.14%。来沪流动人口42986人。

历史沿革 朱家角之地,大约成陆于7000年前,淀山湖底发现有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代的`遗物。唐朝以前分别隶属于由拳县、娄县、嘉兴县、信义县、昆山县。唐天宝十年(751年),分属于华亭县、昆山县。 朱家角镇在宋元期间形成小集镇,名朱家村。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分属于华亭县、上海县、昆山县。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属于青浦县、昆山县。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年)因水运交通便利,商业日盛,朱家角逐成大镇。朱家村改名为珠街阁,又名珠里、珠溪,俗称角里。 朱家镇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便捷的水路交通,商贸云集,往来不绝,曾以标布业著称江南,号称"衣被天下",成为江南巨镇。明末清初,朱家角米业突起,带动了百业兴旺,"长街三里,店铺千家",老店名店标立,南北百货,各业齐全,乡脚遍及江浙两省百里之外,遂又有“三泾(朱泾、枫泾、泗泾)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说。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珠里分属于五十七个三区之二图、十一图和一区二十五图。清末实行地方自洽,本地域称珠蔚自治区,为江苏省青浦县管辖的十六个自治区之一。 清宣统二年(1910年),实行地方自治,改称珠葑自治区,区董掌管地方事宜,为青浦县下辖的16个自治

区之一: 民国初年,仍称珠葑市,设市公所; 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为珠葑市行政局; 民国十八年(1929年)3月,撤销行政局,仍称珠葑区,为青浦县十三区之二区; 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设第二区公所,列为青浦县八个区公所之一;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汪伪青浦县第六区,下辖珠东、珠西、珠北三镇和薛间、葑沃、张甸、张丁、安庄、沈巷六乡;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恢复第二区公所,仍辖三镇六乡;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撤销区公所,改称区署,辖一镇二乡,即将原有珠东、珠西、珠北三镇和张丁乡合为一 镇,名珠溪镇;薛间、安庄二乡合为一乡,名安庄乡;沈巷、葑沃、张甸三乡合为一乡,名葑沃乡;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月,实行乡镇归并,全县设青东(青龙)、青西(淀泖)两个区署,珠溪镇及安庄、葑沃乡均属青西区署; 1949年5月14日,朱家角全境解放,随即成立苏南行政公署松江专区青浦县朱家角市,下辖沈巷、万龙、葑沃、薛间四乡及朱家角镇。原属昆山县的东井亭、中井亭、西井亭三条街划归朱家角镇; 1951年4月撤销市建制,建立朱家角区,从所辖沈巷、薛间二乡各划出三个村,组成安庄乡,遂成五乡一镇。 1954年原属松江县的天心乡,划归朱家角区,同时把万龙乡的诸家村划归城厢区的城南乡,把葑沃乡的南横村划归松江县天马乡;是年夏,整编机构,撤销朱家角区。将沈巷、安庄、葑沃三乡划归练塘区,万龙、薛间、天心三乡划归城厢区。复建朱家角镇建制,直属县领导; 1955年重新建立朱家角区,对原划出的六个乡全部划回,并把城厢区的盈中、万寿、城南三个乡划归朱家角区管辖。朱家角镇仍为县属镇,镇人民政府改称镇人民委员会,建制不变; 1957年,叶龙乡万隆片划归朱家角镇; 1958年9月朱家角镇和叶龙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 1959年改名为朱家角人民公社; 1961年8月朱家角公社成立城镇工作组,负责城镇工作,筹备镇社分治。1962年2月,镇社正式分设,朱家角镇恢复为县属镇,成立镇人民政府; 1968年镇政府改名为"镇革命委员会",1980年恢复镇人民政府名称; 1991年,朱家角镇和朱家角乡合并成一个县属建制镇。 2000年青浦区行政区划调整中与沈巷镇合并为新建制镇--朱家角中心镇,是上海目前最大的集镇。

发展历史 早在宋元期间,朱家角地区已形成集市,后因水运方便,商业日盛,逐渐形成集镇,至明万历年间遂成繁荣大镇。清代以后,成为青浦县西部的贸易中心。至清末民初,商业之盛已列青浦县之首,为周围四乡百里农副产品集散地。宋如林在清嘉庆《珠里小志》序中描述道:“今珠里为青溪一隅,烟火千家, 北接昆山,南连谷水,其街衢绵亘,商贩交通,水木清华,文儒辈出……过是里者,群羡让耕、让畔之风犹古,而比户弦歌不辍也。虽高阳里、冠盖里媲美可也。”至抗日战争前,镇上商贾云集,人烟繁盛,以北大街、大新街、漕河街为商业中心,从一里桥元号油厂至东市街梢,街长三里多,店铺千余家,有“三泾(朱泾、枫泾、泗泾)不如一角”之誉。民国时米市极盛,青角薄稻米名闻遐迩,其时漕港两岸的米厂、米行、米店就有百多家。每届新谷登场,河港几为米船所壅塞,其盛况可见。加以镇上商业行业齐全,网点遍布,货源充沛,营业兴盛。 明代中叶,就因盛产棉布名闻四乡,纺纱织布成为家庭主要手工业,农家“工纺织者十之九”。清代,镇上各种手工业店铺、作坊、工场林立,且较具规模。民国时期,开设有造船业、水木业20余家。至解放初,镇上还有铁铺等手工作坊133家,涉及26个行业。朱家角镇工业起始于清末,机器碾米厂、油坊纷纷建立,粮油加工业迅速发展。至解放时,尚有碾米厂7家、油厂2家,煤球厂、电灯厂、面粉厂、铁厂各1家,从业人员达400人左右。解放后,特别是1958年以后,大办工业,兴建了各种工厂企业。工业有仪表、冶金、塑料、造纸、酿酒等5家市属厂,食品、油脂、印刷、仪表、服装、家具、制绳、碾米、饲料等12家县属厂,电器、仪表、水泥、烘漆、丝织、灯具等10余家镇属厂。1988年,全镇厂房面积达24万平方米,职工5639人,产值16912万元,利润2425万元。淀山湖酒厂的蜜清醇、上海黄酒、淀山湖啤酒深受消费者欢迎,义仁泰食品厂的酱油、乳腐等产品远销海内外,著名土产有美味醉蟹、鳝燠面、五香熏鱼、卤汁豆腐干等均已恢复生产供应,市场更加繁荣。 1991年1月,乡、镇合并。1992年底,农、副、工产值53074万元,全镇固定资产已达18090万元,城镇职工人均收入2569元,农村人均收入1833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镇工业生产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革,引进高新技术、调整产品结构,辟600亩建立工业发展园区。至1998年,全镇有工业企业77家,形成了有色金属、化纤、轻工机械、丝绸服装四大行业集团。2000年,工业总产值达21.83亿元,工业利润7460万元。 朱家角镇地处江、浙、沪交界处,为青浦、昆山、松江、吴江、嘉善五区(市)毗邻之中心,历来为江、浙、沪两省一市重要集镇之一。民国时期,三县联防指挥部等许多重要机构都设在这里。境内公路密布,北通沪宁高速公路,南接沪杭线320国道,有沪朱、青平、青枫、青商、青金、青盛等公路线,水路横有淀浦河,纵有朱泖河直通黄浦江,并与太湖水系相通。水运航道宽阔,四通八达。 朱家角镇教育事业比较发达,明代就办有书院、义塾等,清代以后,兴建众多学堂。民国时期开始兴办中学。解放后,不仅普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而且在幼儿教育、中等专业、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及业余教育等方面都有较大进展。1991年,共有29所中小学,镇区有中学3所,小学3所,幼托设施完善。至2000年,经过调整,有各类学校7所,在校职工619人,在校学生3874人。 朱家角镇因经济繁荣,文化倡明,宗教活动也源远流长,非常活跃。早在南宋建炎初年(1127年)淀山顶上就建有普光寺,为朱家角地区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寺院,具有相当规模,其佛事活动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明清期间为佛教活动全盛时期,有不同类型的庙宇20多处,规模较大的有圆津禅院、慈门寺等。建于元代至正年间的圆津禅院以典藏名家书画而成为清代名刹。位于淀山湖畔的报国寺是上海玉佛寺下院,建于明代,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重修后,二三百年香火不断,佛手极盛。20世纪80年代后,上海市佛教协会几次修缮扩建,现占地面积38.5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气势恢宏,香客盈门,已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处淀山湖畔,风景秀丽,交通便捷,善男信女遍及海内外。另外,还有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都在朱家角镇建活动场所。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的天主教“耶稣升天堂”是青浦县有影响的重要教堂之一,民国34年(1945年)成为公堂,直属上海教区,并辖金泽等地6所小堂。现有信徒2000多人,教堂内有常住修女4人,工作人员2人,经费由上海教区发给。

朱家角镇【实用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