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精彩4篇】

时间:2018-02-01 09:33:3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纳兰性德 篇一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清代著名诗人,号“石湖居士”,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北京。他的诗作清丽婉约,深受后人喜爱,被誉为“清代词坛第一人”。

纳兰性德一生多风流,与许多才子佳人有过不解之缘。他的诗作多写离别之情,流露出深沉的思念和忧郁的情感。在他的诗中,常常描绘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不屑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纳兰性德的诗作中,常常透露出一种对人生苦短的感慨和对时间流逝的悲哀。他的《青玉案·元夕》一首,表现出了对时光流逝和岁月无情的深切感受,引起了后人的深思和共鸣。他的诗作虽然简洁清丽,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纳兰性德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在后人中也广为传颂。他的作品被誉为“词林正宗”,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纳兰性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纳兰性德 篇二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清代著名诗人,号“石湖居士”。他的诗作清丽婉约,情感真挚,被誉为“清代词坛第一人”。纳兰性德一生多风流,与许多才子佳人有过不解之缘,他的诗作多写离别之情,流露出深沉的思念和忧郁的情感。

纳兰性德的诗作中,常常透露出一种对人生苦短的感慨和对时间流逝的悲哀。他的《青玉案·元夕》一首,表现出了对时光流逝和岁月无情的深切感受,引起了后人的深思和共鸣。纳兰性德的诗作虽然简洁清丽,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纳兰性德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在后人中也广为传颂。他的作品被誉为“词林正宗”,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纳兰性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之星,永远闪耀在文学的天空中。

纳兰性德 篇三

纳兰性德 篇四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原名成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号楞伽山人。曾经因为避讳皇太子保成,改名性德。皇太子改名胤礽,才得恢复。清朝著名词人。词风与李煜相似。纳兰出身显赫,父亲是康熙时期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纳兰性德自幼修文习武,康熙十五年(1676年)高中进士。初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长年追随康熙左右。纳兰性德生性淡泊名利,最擅写词。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独树一帜,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直指本心。”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亡于寒疾,年仅三十岁。被王国维称为“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词人

目录 人物生平个人作品文学特点主要成就收缩展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满洲正黄旗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纳兰性德本名成德,后为避太子“保成”名讳,改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纳兰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这一时期的纳兰性德发奋苦读,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指导下,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他还把自己熟读经史的见闻感悟整理成文,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等知识,表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和爱好。

御前侍卫

纳兰性德成为进士时年仅二十二岁,康熙爱其才,又因纳兰出身显赫,家族与皇室沾亲带故(纳兰的母亲出身爱新觉罗皇族;纳兰的曾祖父金台吉是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格格即是皇太极生母),故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三等侍卫,不久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还曾奉旨出使梭龙,考察沙俄侵边情况。

寄情诗词

作为当朝重臣纳兰明珠的长子,本来注定荣华富贵,繁花著锦。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淡泊名利,在内心深处厌恶官场的庸俗虚伪,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纳兰一生虽懂骑射好读书,却并不能在一等侍卫的御前职位上挥洒满腔热情。 康熙十三年(1674年),纳兰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康熙十六年卢氏难产去世,纳兰的悼亡之音由此破空而起,成为《饮水词》中拨地而起的高峰,后人不能超越,连他自己也再难超越。近代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晚清词人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性德24岁时将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9首,合为《纳兰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高度评价。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 纳兰性德交友“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为江南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如同“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当时许多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得其住所渌水亭(今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客观上也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

英年早逝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个人作品 梦江南·昏鸦尽 赤枣子·惊晓漏 忆王孙·西风一夜翦芭蕉 诉衷情·冷落绣衾谁与伴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 如梦令·纤月黄昏庭院 如梦令·木叶纷纷归路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长相思·山一程 相见欢·微云一抹遥峰 相见欢·落花如梦凄迷 昭君怨·深禁好春谁惜 酒泉子·谢却荼蘼 生查子·东风不解愁 生查子·短焰剔残花 生查子·惆怅彩云飞 生查子·鞭影落春堤 生查子·散帙坐凝尘 点绛唇·咏风兰 点绛唇·一种蛾眉 点绛唇·五夜光寒 点绛唇·小院新凉 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胜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 浣溪沙·欲问江梅瘦几分 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 浣溪沙·咏五更,和湘真韵 浣溪沙·杨柳千条送马蹄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浣溪沙·十八年来堕世间 浣溪沙·藕荡桥边埋钓筒 浣溪沙·欲寄愁心朔雁边 浣溪沙·败叶填溪水已冰 浣溪沙·已惯天涯莫浪愁 浣溪沙·燕垒空梁画壁寒 浣溪沙·抛却无端恨转长 霜天晓角·重来丁酒 菩萨蛮·雾窗寒对遥天暮 菩萨蛮·晓寒瘦著西南月 菩萨蛮·黄云紫塞三千里 菩萨蛮·春云吹散湘帘雨 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菩萨蛮·晶帘一片伤心白 减字木兰花·新月 减字木兰花·烛花摇影 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 卜算子·新柳 采桑子·彤霞久绝飞琼字 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 采桑子·非关癖爱轻模样 采桑子·桃花羞作无情死 采桑子·拨灯书尽红笺也 采桑子·谢家庭院残更立 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 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 采桑子·那能寂寞芳菲节 采桑子·海天谁放冰轮满 好事近·帘外五更风 好事近·何路向家园 好事近·马首望青山 清平乐·烟轻雨小 清平乐·青陵蝶梦 清平乐·将愁不去 清平乐·才听夜雨 清平乐·塞鸿去矣 清平乐·风鬟雨鬓 清平乐·上元月蚀 忆秦娥·山重叠 忆秦娥·春深浅 忆秦娥·长飘泊 阮郎归·斜风细雨正霏霏 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眼儿媚·独倚春寒掩夕霏 眼儿媚·重见星娥碧海槎 眼儿媚·咏梅 摊破浣溪沙·葬名花 摊破浣溪沙·欲语心情梦已阑 摊破浣溪沙·小立红桥柳半垂 摊破浣溪沙·昨夜浓香分外宜 摊破浣溪沙·一霎灯前醉不醒 青衫湿遍·悼亡 南歌子·翠袖凝寒薄 南歌子·古戍饥乌集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 浪淘沙·红影湿幽窗 浪淘沙·眉谱待全删 浪淘沙·紫玉拨寒灰 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浪淘沙·清镜上朝云 于中好·独背残阳上小楼 于中好·雁帖寒云次第飞 于中好·别绪如丝睡不成 于中好·冷露无声夜欲阑 于中好·握手西风泪不干 于中好·尘满疏帘素带飘 河传·春浅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 虞美人·彩云易向秋空散 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 虞美人·凭君料理花间课 虞美人·残灯风灭炉烟冷 南乡子·飞絮晚悠飏 南乡子·烟暖雨初收 南乡子·泪咽却无声 南乡子·灯影伴鸣梭 一斛珠·星球映彻 踏莎行·春水鸦头 踏莎行·倚柳题笺 临江仙·别后闲情何所寄 临江仙·独客单衾谁念我 临江仙·绿叶成阴春尽也 临江仙·丝雨如尘云著水 临江仙·六曲阑干三夜雨 临江仙·飞絮飞花何处是 临江仙·昨夜个人曾有约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蝶恋花·眼底风光留不住 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 踏莎美人·拾翠归迟 鬓云松令·枕函香 水龙吟·人生南北真如梦 齐天乐·阑珊火树鱼龙舞 齐天乐·六宫佳丽谁曾见 齐天乐·白狼河北秋偏早 沁园春·试望阴山 沁园春·瞬息浮生 金缕曲·赠梁汾 金缕曲·酒涴青衫卷 金缕曲·生怕芳尊满 金缕曲·简梁汾 金缕曲·慰西溟 金缕曲·寄梁汾 金缕曲·未得长无谓

文学特点 物性观照

在纳兰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水亭”。无论现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 明代定都北京后,许多达官贵人纷纷在城内外营造私人花园。如城内的'英国公花园、西郊皇亲李伟的清华园和漕郎米万钟的勺园,都是极负盛名的。到了清朝,特别是王室在西郊大兴园林土木,自畅春园始,到圆明园之鼎盛,三山五园,几成中国古代造园史上的顶峰。为了仿效,为了方便朝班,更是为了享受,王公大臣也在西郊购地,建起自己的园墅别业。明珠就在畅春园咫尺之处,兴建“自怡园”。取海淀、西山一带的山水之胜,构架了景似江南的私家花园。而纳兰性德把属于自己的别业命名为“渌水亭”,一是因为有水,更是因为慕水之德以自比。并把自己的著作也题为《渌水亭杂识》。词人取流水清澈、澹泊、涵远之意,以水为友、以水为伴,在此疗养,休闲,作诗填词,研读经史,著书立说,并邀客燕集,雅会诗书——一个的道的文化沙龙。就在他辞世之时,也没离开他的渌水亭。与之相比,同在水泉丰沛的海淀,大将僧格林沁却造旱园,在园中起山神庙。权宦李莲英于海淀镇闹市中置产业三处,方便起居却无水趣。宗室商人萨利建宅通衢,招摇有余,风雅稍逊。试想,如果这位伟大的以水为性,借水寄情的词人没有了水,他的情感激发和创作灵感的迸出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几近干涸。如果以山为题、以山为怀

,那他的艺术也定是另种风度了。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以荷花来比兴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崇尚的境界。它起始于佛教的有关教义,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梅、竹、兰、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曹雪芹的石,都成了寄托文人心态、情感的文化图腾。而纳兰性德却认定了荷花。他的号为楞伽山人,有禅缘者,看重荷花,更在情理之中。纳兰性德所居,所乐之处均有水存在,水中的荷花更陶冶诗人的性情。瓮山泊畔有芙蓉十里,玉泉山下有芙蓉殿,渌水亭边碧水菱荷,皂甲屯明珠花园西花园遗址仍残留水沼,出土莲花纹汉白玉栏板……这无不说明它与纳兰性德的生活、创作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与词人的精神始终同在。 中国历代文人追求对物质性理的认识,并把它与人生观、世界观等哲学概念联系起来,指导生活、事业、并把它艺术化。在哲学的理性与艺术的热情的交汇点上有所生发。纳兰性德也不例外,他以诗词的形式,以杰出的艺术互为观照着他的哲学理念。

风物起兴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有不少是因扈驾游历北京西山一带风景名胜时写作的。这些地方至今几乎都有迹可寻,有史可稽。这些因名胜古迹生发的感慨和情致出之有处。通过对所写地方进行体察,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认识纳兰性德此类诗词创作的起因和他丰富的文史知识,以及对客观事物形象准确的感受。纳兰性德曾随康熙幸游“八大处”宝珠洞。他扈从玄烨凭高远望,写下《望海潮·宝珠洞》“漠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白日空山,夜深清呗,算来别是凄凉。往事最堪伤,想铜骆巷陌,金谷风光。几处离宫,至今童子牧牛羊。荒沙一片茫茫,有桑干一线,雪冷雕翔。一道炊烟,三分梦雨,忍看林表斜阳。归雁两三行,见乱云低水,铁骑荒冈。僧饭黄昏,松门凉月拂衣裳。”站在平坡山巅宝珠洞眺远亭上,宜南向、东向眺望。南望,永定河一线漂渺如带似纱由它千万年泛滥冲刷形成的西山洪积扇,不但形成北京平原,在北京古地理上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至今在其两岸仍可见大片荒沙,累累土岗。山下不远是八宝山、老山、田村山、石景山,两千年前的汉墓早以少为人知,山脚下元代翠微公主的陵墓湮没无寻,明代贵戚葬地已被清朝王公坟茔逐渐取代。东南望,辽金残毁的城垣尤在,元大都址上的明清北京城紫气东来。辽宋于会城门北、紫竹院一带进行了“高梁河会战”辽军铁骑的驰援,使宋军大崩溃。金兵攻陷辽幽州城,在其上建中都城。元人将金中都付之一炬后,东移城廓建大都城。历史变迁,王朝更迭,都邑兴废,引发了纳兰性德的无限感慨。纳兰性德从驾到西山黑龙潭,写下《忆秦娥·龙潭口》“山重叠,悬崖一线天疑裂。天疑裂、断碑题字,古苔横啮。风声雷动鸣金铁,阴森潭底蛟龙窟。蛟龙窟,兴亡满眼,旧时明月。”黑龙潭位于画眉山北,在山嘴处东北石崖下。这里石色青黑,树木萧森,荫浓苔滑。泉水従深潭底冒出, 如: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夜深千丈灯”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从“夜深千丈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主要成就 文学成就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纵观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此外,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 《纳兰词》在纳兰容若生前即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身后更是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清家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到了民国时候,纳兰还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王国维赞其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张恨水的《春明外史》更写到一位才子,死于三十岁的壮年,其友恸道:“看到平日写的词,我就料他跟那纳兰容若一样,不能永年的。” 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周年纪念之际,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成立,把纳兰研究推向一个高潮。1997年8月由台湾历史文学学会和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共同发起组织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在承德举行,纳兰性德研究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交流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纳兰的家世、生平、思想及创作等得到日益全面而精深的研究。而对于普通大众,纳兰性德与纳兰词更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可与喜爱,甚至有人概括为“社会现象”之说。承德有研究纳兰性德的纳兰性德研究所。

藏书大家

纳兰性德一生爱书藏书,从师顾贞观、陈维菘、徐乾学,研讨经学。曾耗资40万金,编辑宋以来诸儒学经之书,刻为《通志堂经解》1860卷(后世学者何焯编撰有《通志堂经解目录》)。辑有《全唐诗选》。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渌水亭杂识》、《大易集仪萃言》、《删补大学义粹言》、《词韵正略》、《陈氏礼记集说补正》等书。晚年笃意于经史、书法、诗文。嘱友人秦松龄、朱彝尊为购求宋元诸家经解,得抄本140余种,环拥古书万卷,建藏书楼“通志堂”、“珊瑚阁”,以弹词歌曲、评定书画、鉴藏古籍为乐。藏书印有“珊瑚阁”、“绣佛斋”、“鸳鸯馆”等字。

纳兰性德【精彩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