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教学反思(优选5篇)

时间:2011-06-03 01:36:4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卖炭翁》教学反思 篇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选择了《卖炭翁》这篇古文进行教学。这篇文章描写了一个老人卖炭为生,过着简朴而幸福的生活。通过这篇文章,我们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感恩身边的一切。

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讨论、分组活动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我们还结合现代社会的一些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文章中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有些学生对古文不感兴趣,对于文章中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有些学生缺乏对古代生活的了解,导致他们无法真正理解文章表达的含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更加灵活地引导学生,让他们通过多种途径理解和感受古文的魅力。

通过这次教学,我们也获得了一些收获。首先,学生在讨论中表达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增强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其次,学生在分组活动中学会了团队合作,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了古文的魅力,增强了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文的魅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

《卖炭翁》教学反思 篇二

在教学《卖炭翁》这篇古文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我们通过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引导他们。其次,学生缺乏对古代生活的了解,导致他们无法真正理解文章表达的含义,需要我们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学生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需要我们通过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首先,我们可以结合现代社会的一些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内涵和意义。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互动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组织一些与古文相关的活动,如朗读比赛、写作比赛等,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文的魅力。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意识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也获得了一些启示和收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文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

《卖炭翁》教学反思 篇三

《卖炭翁》是一篇典型的明清小说,以其简洁的语言、独特的情节和深刻的内涵而被广泛传颂。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篇经典之作,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卖炭翁》虽然篇幅不长,但内涵丰富,需要学生仔细品读和深入理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解读文本、分析人物、探讨主题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文学修养。

其次,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共鸣和人生体验。《卖炭翁》以卖炭翁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一个普通老人在逆境中坚守善良和真诚的人生态度,以及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领悟。通过让学生与卖炭翁的遭遇产生共鸣,让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选择,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成长和启迪。

最后,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卖炭翁》作为一篇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被欣赏,还可以被借鉴和传承。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模仿写作、改编故事、创作新作品等方式,培养他们的文学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文学的魅力和力量。

总的来说,《卖炭翁》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加以重视和推广。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进行情感共鸣和人生体验,以及引导他们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领悟到文学之美,人生之道。

《卖炭翁》教学反思 篇四

  《卖炭翁》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诗人塑造了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揭露了宫市的弊端以及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教这篇文章时,我是按照文言文教学的常规套路走的,即: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懂课文(翻译并理解中心),读好课文(领悟文章炼字炼句处同时注意文化的渗透)。

  一、读通课文

  读通课文要处理好两件事,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准字音好办一些,看课文下的注解,注意通假字,必要时查字典;读准节奏略有困难,不同的老师教会有细微的差别,再说语文这门功课中的好多知识有争议,包括朗读,我到网上查询了大量朗读视频,最后选了中央广播电台方明老师的朗读视频作为学生练读的范本。网络上选择朗读要把握几点:1.听得舒服,2.停顿合理,3.有配文画面(有些课文朗读找不到配文画面)。

  二、读懂课文

  读懂课文一般要做四件事:1.翻译文言文(短一些文章可以设计同桌互译,长一点的文章找一些重点句、难句),2.理一下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梳理文章脉络,4.理解作者的思想。

  三、读好课文

  这一步的中心任务是品味文章的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这是教学最难的一步,没有处理好,文章一滑而过,学生几乎没什么收获,处理得好,学生兴趣盎然、印象深刻,收获满满。鉴于前几篇文言文在“读好课文”环节处理得比较粗糙,自我感觉不那么美妙。本文教学时设计了以下六道思考题:

  1.从诗中哪里可以看出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

  2.“衣正单”“愿天寒”“可怜”分别包含老翁和作者各自怎样的心理和情感?

  3.“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4.“牛困人饥日已高”写出了哪些内容?

  5.“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6.“把”“称”“叱”“牵”几个动词有何深意?

  这六道题中有内容的理解,有对比的写法,有语言的赏析,有中心的领悟。

  我发现,孩子们在独立思考后讨论,再交流,真正培养了语感。

  文章教完后,我感觉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主问题设置是一个难点,老师们往往不能很好地设计出主问题,要么随性而为,要么人云亦云。我想:要解决这个瓶颈,一是要思考,二是要多读相关理论,三是要参考名家的赏析,四是要同行相互讨论。

  这节课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朗读训练没有做到位。一篇千古名文,老师没有带领学生去朗读、去领悟作者情感读,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卖炭翁》教学反思 篇五

  《卖炭翁》这首诗选自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描写一个烧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要使学生理解这首诗,就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一贯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写诗是为老百姓而写,写作《新乐府》也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卖炭翁》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寄托着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学习这首诗就是要使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一步步感悟到这一点。

  一、层层铺垫,深入挖掘主题

  这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反复诵读,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为了一步步达到这个目标,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是选择了一段“白居易诗进长安”的动画视频,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氛围,又初步了解了白居易“要为老百姓写诗”的志向。接着,我有意识的在介绍白居易时加入了他的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做好初步铺垫。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抓住自己阅读时的第一感受——“卖炭翁苦!”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因为我觉得这是读完这首诗最直接最深刻的感触,学生应该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中我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果然,学生纷纷踊跃发言,认为他是一位生活很艰苦、很悲惨、很可怜的老人。这次教学经历让我明白:打动我的地方就是打动学生的地方,从这个角度着手找准突破口,会使我们的课堂激荡起思想的浪花。

  苦!难!这是我们对卖炭翁的第一印象,但是真正理解这首诗,我们不能简单停留在这里。如何加深印象、领会人物形象,使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卖炭翁可怜可叹的遭遇呢?于是我引导学生进一步从老人外貌、心理等描写入手,通过反复诵读,从烧炭、运炭、卖炭以至最后失炭,使老人的形象以一个个画面凸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年老体迈仍奋力“伐薪烧炭”、衣衫单薄却渴望天气寒冷、天没亮就赶着沉重的牛车艰难行走在雪路上、看着“半匹红绡一丈绫”的绝望神情……

  那么,这首诗是不是仅仅为了写卖炭翁之苦呢?苦之根源又是什么呢?卖炭翁烧炭、卖炭,最终却只换来“半匹红绡一丈绫”的结局是偶然吗?

  在学生们一个个思维碰撞中,画面不断的闪现,心里不由为像老人一样的劳苦人民掬一把同情的泪,有同学情不自禁的说“太惨了,那两个宫使真可恨!”他的说法马上得到了同学们一致的赞同。

  这时,我马上意识到,学生已经沉浸到文本当中了,但是仍然不够!打铁要趁热,“你们觉得这两个宫使是什么样的人呢?”同学们气愤的说:“强盗、无耻之徒、剥削者……”“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这两个宫使的行径却是当时社会制度无法割裂开的。”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为事”即为反映社会现实。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什么?我们从课下注释很轻易的找到——《卖炭翁》题注云“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宫市”是唐朝宫廷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方式。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官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宗贞元末年,改用太监为宫使直接采办。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门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有时撕给你两三尺破旧的绸纱,算做报酬;有时候不但不给任何报酬,反而要你倒贴“门户钱”和“脚价钱”。所以每逢宫使出来的时候,连卖酒卖烧饼的小店铺都关上店门不敢做生意了。

  由此,诗歌主旨呼之欲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更上一层楼。他们纷纷指出:这首诗就在反映宫市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白居易写这首诗也表现了他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

前在教诗歌的时候,往往觉得请学生来概括主旨太难,可是现在看来,只要引导得当,浸入文本,我们就可以明白诗歌所蕴藏的内涵了。

  二、随文学习,品读语言滋味。

  语文课堂上离不开品读,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将朗读及语言的品味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希望通过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

  歌德曾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卖炭翁》语言较为浅白,但要想读透,就要体味浅白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比如有同学在品读诗歌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时候读得清清淡淡,他虽然明白: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卖炭翁身上的衣服很单薄,可是为了使炭能够卖个好价钱,他仍然希望天气寒冷。这样的理解当然正确,但显然仍不够到位,因为他并没有深刻的体会到老人那份矛盾的心理是何等强烈,自然也读不出这种味道!

  怎样读出味道呢?《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要“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学习诗文,就是以读带品,以品促读的过程。诗句之间绝不是单列的平行线,而是相互关联的,需要我们从整体上结合上下文感悟。于是,我追问:“卖炭翁这么想让自己的炭卖个好价钱,换来的'钱他会用来做什么呢?”有同学马上就找到“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将这两句话连起来读读看,卖炭翁是为了赚钱营利呢?显然不是。诗人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用设问自问自答,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老人辛辛苦苦在终南山熬了一年积攒下的一车炭,是他全部的心血,就仅仅是为了能够有衣穿,有饭吃!

  这时,刚才谈想法的同学迫不及待的举手,要求继续他未完的品读:寒冬里,人们都恨不得裹得严严实实,希望天气赶紧暖和起来,身着单衣的老人更应该如此!可是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个“愿”字是强烈的盼望,他冷不冷?肯定冷!可能冷得身子发抖、牙齿打颤,但是这和他生存唯一的、迫切的希望相比算得了什么呢?这一次,当他再读这两句诗的时候,同学们给了他热烈的掌声。

  我再一次追问:“你们觉得他读的最好的地方在哪里?”

  学生答:“他这次很明显的在‘可怜’和‘愿天寒’两个词上加了重音,感情更加强烈。他读出了作者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

  不错,我们朗读诗文,就是在还原诗文的原滋原味,把自己当成作者去理解诗文的内涵。他的朗读启发了同学们的思考,有学生马上发现了后面的“半匹红绡一丈绫”,这是老人根本用不上的东西,更不是值钱的事物。“千余斤”的一车炭换来的是不能吃、不能穿的废品,老人今后怎样生活,实在令人担忧,更是无尽的“可怜”!至此,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诗歌的主旨,课堂也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这堂课我上的很投入,学生也很激动,他们在课堂上回溯到千年前的那个社会,更感受到诗人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但一堂课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诗歌中对比作用突出,如果我能适时抓住契机,梳理出几组对比并在品读中强化理解对比作用的话,效果应该会比我在练习中单独讲解要好得多。另外,虽然课堂上我注意了朗读,但朗读的方式显得有些单一。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一步步使我的课堂更具深度,教学更加有效,我将继续在语文教学的漫漫长路上踏踏实实的求索前行!

《卖炭翁》教学反思(优选5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