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调适【优秀5篇】

时间:2016-09-07 05:49:4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调适 篇一

教师是肩负着培养学生的责任和使命,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中小学教师作为教育系统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成长。因此,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调适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中小学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很大,教学任务繁重、学生行为管理困难、家长沟通等问题常常会给教师带来困扰。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容易导致教师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因此,中小学教师需要学会合理分配工作和生活,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避免工作压力过大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其次,中小学教师在与学生、家长、同事等各方面的交往中也会面临人际关系问题,如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不畅、与同事之间的合作困难等。这些问题容易让教师感到疲惫和沮丧,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因此,中小学教师需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增强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事关系,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最后,中小学教师应该重视自身心理健康问题,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他们可以通过参加心理健康培训、进行心理咨询、参加休闲娱乐活动等方式来缓解工作压力,调整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该关注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调适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教师需要关注自身心理健康问题,学会有效应对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为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调适 篇二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逐渐增大,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与调适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首先,中小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如教学内容的更新换代、学生行为的不良影响、家长的过分要求等,这些问题容易让教师感到疲惫和沮丧,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中小学教师需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应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其次,中小学教师在与学生和家长的交往中也会面临各种人际关系问题,如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家长之间的沟通不畅等。这些问题容易让教师感到困扰和焦虑,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中小学教师需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增强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从而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最后,中小学教师应该重视自身心理健康问题,及时调节自己的生活节奏和工作方式。他们可以通过参加心理健康培训、进行心理咨询、参加体育锻炼等方式来缓解工作压力,调整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该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调适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教师需要关注自身心理健康问题,学会有效应对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为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希望中小学教师们能够重视心理健康问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调适 篇三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价值

  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Dr.HainG.Ginott)曾经说过:“For better or for worse”。意思是:作为一位教师,他(她)要么是帮助人,要么就是伤害人。因为首先教师的期望值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作用——正向的,亦或是负向的。他还在他的著作中这样阐述教师的力量:

  “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

  “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景的主因。”

  “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儿童之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

  世界教师组织联合会1970年代表大会主题“教师素质”的决议中提到:“相信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素质,有赖于其教师的素质;相信任何一个人的健康及其生活的素质,有赖于教育的素质;相信惟有适当的支持,具有理想的素质之足够的师质才可以获得。”

  因此在这里我们说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师,是非常恰如其分的。教师素质的内涵不仅仅是指教师个人的智慧,它还包括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师职业的社会化。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教育和学科方面的专业与学术的水平,教师在伦理道德、个性品质等修养,教师与社区、与社会的良好关系的建立等等。由此可知,一位有发展教师,他(她)的素质应该是一方面身心健康状况良好,另一方面要有领导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而其中教师做为学生认同的楷模,其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又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对于学生的爱、敬业乐群的精神,就像勇气在困境中一样,都是不可缺少的。此外,忍耐、理智的好奇、批判的思维与容忍,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教师在执行职务时必须尊重学生,并帮助他们发展其个性,这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身心平衡的能力。

  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日益关注,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而影响到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价值,可以说社会大众已经形成了一定共识:

  1、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全的学生。

  2、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胜任教育工作。

  美国著名教育家怀特(Witty)调查了4700名学生,得出以下评价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派墨(F.H.Palmer)出版过一本著名的著作《理想教师》(The ideal Teacher),其中谈到理想教师应具有以下四种品质:

  (1)高度的同情心;

  (2)丰富的学识;

  (3)激励学生的能力;

  (4)淡泊宁静的人生观。

  美国教育学家塞尔(J.B.Sears)在经过长期的“理想教师”研究之后,得出了一些理想教师人格的构成要素:

  (1)坦白;

  (2)忠诚;

  (3)同情;

  (4)牺牲;

  (5)乐观。

  3、教师心理健康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与氛围。

  1988年在香港建立的教会学校香港圣洁会灵风中学的校长著名教育家张俭成博士说:“教师的尊贵使命在于帮助学生肯定自我价值,发挥潜质和建立尊严,致力塑造充满尊重、真挚、信任、欣赏和优良纪律的校园文化,并积极推动情意教育。”他还说:“在一个支持、鼓励、欣赏、接纳的环境中,人就更能发挥潜质,实现成长,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欣赏和鼓励。”此外他认为,教师之间互相接纳、彼此欣赏,是这种积极校园文化环境建立的第一步。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的心理健康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Well—being)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对于具体的健康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以下十大标准: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

  2、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

  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

  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6、体重得当,身体匀称;

  7、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态轻松自如。

  心理健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满意、持续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的生命有活力,潜能得到开发,价值能够实现。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知、情、意、个性的完整与协调。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过程,一种人生态度:高层次、高追求、有价值目标、在平衡与不平衡、冲突与和谐中追求发展。判断心理健康应兼顾内外两方面:从外部来说,是行为符合规范、人际关系协调、社会适应良好;从内部来说,是心理机制健全、运用正当手段满足需要。

  樊富珉教授在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各种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说法后,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志:

  1、良好的自我形象:

  开放、客观、肯定自己、悦纳自己、自信自尊

  2、健康的情绪情感:

  能满足合理的需要,情绪稳定、坦率、自然、乐观、有调适能力

  3、协调的人际关系:

  待人真诚,尊重宽容,坦诚相处,能沟通,拥有良好的关系

  4、正常的智能状态:

  智力正常,思维敏捷,有自我觉察能力

  5、整合的人格品质: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乐观的人生态度,幽默感,有创造力

  6、积极的社会适应:

  勇于改变,灵活有弹性,合理评估现实,客观面对现实

  此外,她还给出了一个成功人士的“四Q”模式:在这里AQ指的是承受挫折的能力;IQ指的是智商;EQ指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商,也就是自我觉察、自我激励、情绪的识别以及人际处理的能力等;CQ指的是创造智商,即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其中IQ是基础,这个模式就是说人要全面地发展,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台湾著名的教育家彭驾锌说:“心理健康的教师必然尊重他的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知道如何建造师生之间的沟通;心理健康的教师衷心地接纳每一个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积极地关怀学生的需要与困扰;心理健康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态度是自由而不放任。”

  因而,把心理健康的标准具体到教师职业上,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看:

  1、乐于工作,在教育岗位上能发挥自己的智能并获得较好的满足感;

  2、自知自爱,对自己有客观的了解,能够悦纳自我;

  3、善于调控情绪,对情绪有自我管理和调解的能力;

  4、乐于交往,善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同事、学生关系协调,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

  5、适应环境,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不逃避,也不埋怨。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并不多,但要达标却也十分不易。在教师收入、社会地位普遍提高的同时,教师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近几年,全国出现过多起中小学教师过劳死的案例,令人印象深刻。过劳死是因为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存在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救治不及,继而丧命。中小学教师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过度的劳累,容易导致身心疾病和过劳死。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令人担忧,为此,国内许多心理学研究人员以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为对象开展了很多调查和研究。前不久,长沙市一项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长沙93%的中小学教师感觉压力很大;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快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另一项全国范围内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抽样的中学教师中有44%的教师有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4.48%有中度的心理健康问题;0.37%有较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调查结果还表明,中学女性教师和新进青年教师容易在工作中产生不适应心理,是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两大高发群体。

  女教师在调查的总人数中约占59%,但与男教师相比,心理健康水平相对明显要低。长期以来我国几千年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以及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至今还影响着相当一部分女性,在她们的思想意识中形成了较强的依附心理。在工作、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这些女性缺乏主见,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差,遇到困难或挫折就灰心、失望。这同时还与女性特有的性格特点有关,女性特有的细腻感情,一方面有利于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如果控制不好的话也使女性多愁善感,情绪稳定差,容易为小事心烦,这说明女教师更需要更多的关注。

  新进的青年教师,尤其是未婚的、工作量较大的、有升学压力的初高中教师、或中级以下职称的教师,一方面因为参加工作时间短,经济负担重,心理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因参加工作不久,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应对缺乏经验,加上心理不够中年教师成熟,面对突然承担的繁重任务、学校的高要求、以及自身进修学习需要等时,很容易出现不适应的心理健康问题。

  个体在工作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或调适,长期处于心理不健康或者亚健康状态,就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由于在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与冲突所引起的挫折感加剧,而最终导致在情绪、情感、行为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职业倦怠一般表现为以下四种症状:

  1、躯体症状:疲劳、头疼、肠胃不适、肩背酸疼、高血压、失眠

  2、智能症状:难以集中思考、记忆力减退、做事拖拉犹豫不决、工作痴迷

  3、心理—情绪症状:自我贬损、刻板偏执、无兴趣、责备、焦虑、担忧、愤怒

  4、社会症状:难以投入工作、言必称工作、社会退缩、抱怨、无效率、人际关系紧张

  而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

  心理承受力差——遇到困难、挫折灰心,心理压力大;适应性差——对事情、环境(如:日趋激烈的改革和竞争)、对人不适应;情绪失调——心情不愉快,情绪不稳定,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焦虑——心理烦躁,对许多事情感到心烦,无缘无故紧张;抑郁——情绪低落,感觉疲劳,对事情不感兴趣,感到忧虑等;偏执——不信任人,固执起见,总认为别人背后议论自己和自己作对,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我行我素等;躯体化——心理紧张,特别是情绪紧张产生的躯体不适或症状,如头痛、睡不好觉、胃不舒服、心跳加快等。

  这些教师职业的倦怠特质往往表现出极端的倾向,并广泛波及到教师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从令人担忧的教师心理健康现状来看,教师职业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心理高危职业。导致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的影响因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但其实许多影响因素起作用的渠道就是一个——制造心理压力,每个因素带来一点压力,方方面面的因素综合起来,累计的压力就相当惊人了,一旦超负荷就会轻易地将人压垮。

  要想缓解或消除心理压力,首要的就是了解心理压力的来源。心理压力的来源无非是两个大的方面:外部来源和内部来源。来自个体自身的即内部压力,来自个体之外的即外部压力。

  (一)外部压力

  一般而言,外部压力包括生活压力和职业压力。

  1、生活压力

  生活压力,如收入、家务、家庭责任、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等,自我的期望如学历、业绩、职称、同事间人际关系等,社会支持系统的强弱如家庭、工作、爱好、社区参与等,各种各样的压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健康。

  2、职业压力

  虽然说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任何行业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职业压力,但调查研究表明:教师行业的压力程度比许多其他行业都要高,因而教师心理适应困难也比其他许多行业都要高,相对于其它职业的从业人员,教师更易患上神经衰弱、躁狂症、高血压、肠胃炎症等精神疾病和心身疾病。

  北京大学心理系樊富珉教授也主持过有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他们发现与普通人群相比,教师在得神经症、躁狂症两项的比例明显偏高。这些都与教师所承受的职业压力密切相关。

  教师行业的压力为何如此之大呢?我们先来看看调查中搜集到的一些教师心声:

  “现在的孩子与过去的孩子不一样,他们的眼界非常开阔,老师必须经过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孩子们的需求。另外,教材的内容与时代的特点比较脱节,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既要能引导学生,又要能迎合学生,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教材内容全改了,还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纯粹地能讲语文绝对无法满足学生和新形势要求。为了能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综合型老师,除了上课全身心投入外,我还把所有休息时间用来补充新知识。”

  “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给老师打分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上课或者教学严厉的老师一般打分比较低。”

  “家长向教师要分数,校长向教师要升学率,教师在群体中要争面子,面对学生要讲良心……现在的老师越来越不好当了。”

  “家长早早地送孩子上学,我的上班时间也就不断地前移。”

  “有一个晚上,我连续接听了3个小时电话。”

  研究人员总结出了十点调查中教师们抱怨最多的地方或是最感困扰的问题

  1、工作量太多,严重影响工作品质

  2、有时不得不违背教育原理进行教学与引导

  3、太多作业与试卷必须批改

  4、以班级之间的竞争评量教师能力

  5、工作负荷太重,上班有压迫感

  6、教学参考资料不足

  7、教学过程常因班级秩序不佳而无法进行

  8、家长不配合或是过度干涉教师工作

  9、不良学生惹是生非

  10、学校行政人员要求不一,令人无所适从

  而上述十点又可以归纳为来源:

  1、来自学生:学习意愿低落,难以矫治的偏差行为等

  2、来自家长:不关心孩子,不配合老师,过度干涉、批评等

  3、来自学校及管理政策:班级人数太多,难以兼顾教学之外的行政负担和杂务,与学校行政人员沟通不足等。

  为什么教师工作中会有这么多地方令教师感到困扰或难以接受,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1、工作对象的特殊性

  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心理不稳定的成长中的青少年。因此我们必须时刻谨慎小心,出于保护的目的,而不要伤害学生。

  2、工作任务的繁重性

  我们集多种角色于一身:我们是知识的传授者、代理家长、高级保姆、大管家、心理辅导者……因此我们是很容易感到“枯竭”的人群,要不时补给身心,要让工作、生活平衡。

  3、工作成的间接性

  我们很难“立竿见影”地看到工作的成绩,我们工作的成就往往滞后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工作热情和我们对职业的信心。

  4、自我发展与责任的压力大

  我们必须不断地在专业与学术上、人格修养上、以及社会关系上对自己有积极的要求,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才能确保自己的职业素质和工作产出。

  具体来说,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对中学教师期望值过高而且复杂多样。在当今多变的社会里,价值趋向多元化,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中学教师的期望日渐纷歧,无形中增加了中学教师的工作压力。面对这些过高的期望值,如果不能及时适应并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就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不适,从而造成自卑、抑郁、焦虑等症状。

  二是学校中学教师职称评定竞争激烈、条件苛刻:在职称评定中,衡量学校中学教师是否具备评定资格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承担和完成多少项科研课题,发表多少篇论文,教学成绩如何,班主任工作如何等等为标准,使学校中学教师职业心理压力过重。

  三是中学教师的工作需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各不相同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需要中学教师因材施教,精心培育,因而中学教师在其劳动过程中所付出的智力、情感和体力的消耗相当大。但是,由于中学教师的劳动产品的生产过程是缓慢的,劳动效益是潜在的,其劳动价值不易及时被大众觉察和重视,这让中学教师难以相信自己的行为能有助于现实的改变,只好降低对工作的投入以求心理平衡。这种习得性无助不断得到强化,最终就会发展成为职业倦怠。

  (二)内部压力

  教师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外部压力,而这些外部压力又会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师的性格、情绪等起作用,如果教师的人格因素、情绪特征无法起到积极正向的作用消减外部压力,就很可能在外部压力的催化下导致内部压力的产生。

  事实上,职业要求与实际能力的落差基本上人人都会有,但有些人能保持心理健康,有些人却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种个体差异性表明其实内部因素才是心理压力产生的主要原因。

  那些自信心低、对自己缺乏准确的认识和客观评价、有较低的自我价值和判断、拥有不切实际的理想和愿望、与同事缺乏交流与合作的教师就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而有些教师对工作过分、投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当他们觉得自己对工作的投入与从工作中的所得不匹配时,则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有些教师是理想及完美主义者,经常为自己制定很高的目标,通过狂热的工作来达到目标,但常常由于目标过高而体验到挫折,长此以往也容易引发心理枯竭。

  马斯洛有一个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五种需要,从低层到高层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下面我们来看看一项教师需要调查的结果,其中清楚地反映出教师的这五种需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从调查中不难看出中学教师在自我实现方面的需要很强烈,主要表现在专业进修和知识面的扩展上,这与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发展性有直接关系;其次就是对文体生活和健康身体方面有较强需要,这主要是因为教师个人的业余和休闲时间很少,闲暇生活单调、身体健康状况较差。

  教师职业对个体需要的满足越多,就越容易使个体获得成就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就强。此外,个人的需要和价值观也极大地影响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如果工作符合其人生定位,即使工作报酬不高,工作强度大,也不易产生职业倦怠感,也能为人所接受。而当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兴趣或缺乏动机,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产生厌倦情绪,身心陷入疲惫状态,工作绩效将会明显降低。长此以往,个体将面临严重的心理危机。

  五、增进教师心理健康的途径方法

  增进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项事关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不懈努力。

  (一)社会加强对教师的理解与支持

  有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作用最大。教师是一种脑、体都超负荷的职业,教师群体很容易感到疲惫、精力不济、身心枯竭。为中学教师营造一个支持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氛围,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减轻他们过重的工作与心理负荷,让教师的心境经常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对于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是非常有意义的。

  全社会都应把“尊师重教”落到实处,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尊重教师的劳动,理解教师的苦衷,切实帮助教师们解决工作与生活重的各种困难,切实缓解教师的各种压力。另外,学生家长也应该调整心态,对中学教师进行公正、客观地进行评价,理解教师的辛苦劳动。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和教师应该站在同一个战线上,而不应该站在对立的一面,对于中学教师的失误和过失行为,应该多加理解,而不应该仅仅是愤恨、不满和指责。家长应该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与教师努力合作,形成一股很强的凝聚力,共同做好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工作。这样,教师的压力也就会相对的减小和缓解。

  樊富珉教授总结了社会对教师理解与支持的几个方面:

  1、尊重教师

  2、合理期望

  3、改善待遇

  4、提高生活质量

  5、提供社会支持服务

  (二)学校构建教师心理健康保障机制

  首先,学校要更新管理观念,把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作为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学教师的评价应更加注重个人的纵向发展,更注重教师自己的专业水平、科研水平和业务水平的综合提高,而不应该仅仅关注在学生的成绩上,而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其次,学校应建立教师心理咨询、援助机制,和教师心理疏导体系,对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通过科学的心理测试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普查,建立教师心理档案,对于已产生一定心理问题的教师及时予以专业帮助,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改善心理状态;对于一般教师,则是指导他们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对于在测试中发现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教师,应及时请心理医生为其治疗。学校应尽量关心这部分教师,并在工作上给予照顾。再次,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完善有心理健康元素参与的教师评价体系和人性化管理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如利用节假日经常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文明、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让教师的情感交流、宣泄的渠道畅通,在活动中得到心理补偿;培养教师各方面的生活情趣,积极参加各类社交活动,鼓励教师不断丰富生活内容,拓展生活空间,提高生活质量。最后,学校应在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中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帮助教师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调节自己情绪。

  在更新学校管理方面,明德中学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遵循教师心理发展规律的文化管理模式,大大提升了全体教师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而且对于教师们实现幸福人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文化管理模式是把实现管理主客体的幸福人生作为管理追求的目标,让双方在共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行为准则的引领下,在和谐的环境与局面中,来实现自己的从业幸福和从业快乐。因此,要真正实现大部分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就需要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以各种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方式等为载体,形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使学校全体教师在共同的办学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统帅下,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也为自身的幸福人生而努力。

  日本著名教育家西谷三四郎对于学校构建教师心理健康保障机制提出了几点建议:教师职务范畴合理化,教师专职化,教师职责民主化,增强教育活动的灵活性,培养教师的自主活动,掌握有关心理卫生的知识,校内设心理卫生机构,定期为教师做心理测验,设

置咨询中心,甄别和合理安排有精神障碍的教师,实行综合的心理卫生对策。

  樊富珉教授在学校与同事协助方面的建议则是:

  1、关心教师生活工作

  2、工作负担适度

  3、加强沟通,互相支持

  4、改善学校的组织环境

  5、提供进修深造的机会

  (三)教师自我调节与自我发展

  1、自我调节

  中学教师平时就要重视自身的心理保健,及时发现自己的异常波动,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手段和方法,学会积极面对问题、合理自我调节:

  第一,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第二,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待他人;第三,调控情绪,表达情感,有效沟通;第四,追求完美,接纳不足,学会弯曲;第五,学会欣赏,学会休闲,学会调适。

  樊富珉教授在教师关注心理健康,积极调适自我方面提出了七点建议:

  ⑴了解并接纳自我。接纳自己的全部——欣赏自己的优点,包容自己的缺点。

  ⑵发展对生活、对事物的健康乐观的态度。学会发现周围事物的美好之处,从中领悟生活的真谛,获得一种满足感、幸福感。

  ⑶积极地拓展人际关系,寻求社会支持。与同事和睦相处,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密切与朋友的联系,主动地与他人发展良好关系。其中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寻求家庭成员的理解与支持尤其重要。

  ⑷选择和从事适当的休闲活动。劳逸结合,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休假。

  ⑸多参与在职进修,增强业务能力。平时加强心理学、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学习,增加个人的调适能力。

  ⑹必要的时候寻求专业的帮助。定期与心理咨询人员交流。

  ⑺树立平和淡泊的人生观。

  2、自我发展

  重视综合素质的提升,以“爱生”为核心的思想道德素质;以“成才”为中心的文化科学素质;以“健康”为标志的身体素质;以“真诚”为本的心理素质;以“创新”为目标的业务素质。实现教师的角色转变,变教书匠为学习型的教师;变职业型为事业型的教师;变教学型为素质型的教师;变材料提供者为主持研究型的教师;变“嫌烦嫌难”为“一见钟情”。构建师生的平等关系,教师以自己积极向上的情感、平和的心境、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不断拓宽师生间心理交流渠道,扩大与学生交流的范围,增加交往、交流的频率,构建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实现与学生真正平等的交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提升素质、转变角色、与学生平等和谐相处,才能真正促进自我发展,实现自我成长,保持心理健康。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形式已经比较严峻,教师的不良心理健康问题已严重影响学生和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制约教师潜能的发挥,最终结果使我国教育事业受到损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都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改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大家一起探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希望全社会能提高对教师健康状况的重视度,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自身需要共同努力、相互配合,采取有效措施来维护并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以此保证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是希望教师个人能增强职业的满足感、工作的乐趣感、心理的耐挫感和时代的责任感,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成为新世纪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只有我们教师自己首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提高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也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服务,为国家为社会培养罗莺莺,女,心理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硕士学位,现任长沙市十五中纪委书记。多年来一直在明德中学和长沙市未成年人心理发展咨询指导中心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编著出版多本专业书籍和心理学教材,负责申报立项并研究国家级课题三项、省市级多项,多项被评为国家级省市级优秀;20多篇论文发表或获省市级奖励;并多次为省内外校长培训班、骨干教师培训班、学生及家长作专题讲座。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调适 篇四

  听完李彩娜教授关于《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的讲座,使我感慨良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非常有必要对健康概念和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一个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曾几何时,我们一直以“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准;以“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作为从事教师工作的骄傲;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作为赞美教师人格最经典的语言。然而在赞美教师的职业伟大和人格魅力的时候,我们更应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不容忽视的工作,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呢?当然,在当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时期,这个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社会客观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但是教师的自我心理调适,对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同样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自我调整和适应。

  一、保持一颗平常心,学会自得其乐。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这一行业固然不能脱离社会的要求、规范和评价,但如果把工作和生活混淆起来,时时事事都以教师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以教师的角色出现在生活中,甚至在家人和亲朋好友面前也是“诲人不倦”,乐此不疲,那其实是把教师这一角色当作一个壳子把自己包装起来,就象是在戴着假面具生活。别人会觉得你活得很假,你自己也会活得很累,何必呢?所以作为一名老师,首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平常心是一种平静而稳定的心态,它不会为一点挫折而灰心丧气,也不会为一点成功而沾沾自喜。其实有些名言正是说明这种心态的,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知足者常乐"等,以此自勉,是有助于保持心理平衡的。虽说,缘于"责任感"而出现的焦虑也是必要的,干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的紧迫感,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焦虑是一种动力,然而一直处于焦虑状态之中,则会使人紧张不安,所以还需要以平常心来调节。

  二、既对工作负责,又要有“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人生态度。

  教师的职责决定了他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但要做好工作更重要的是能够接受现实,面对现实,这就是“顺其自然”。什么样的现实呢?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有差异的;不可能每个人在成绩上都是第一名;不应该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和评价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现在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不等于将来没有前途;教师很难让各方面的人都满意……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面对这些现实,做教师的如果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变现实,其实是背离客观事实和规律的行动。主观主义的结果,必然是费力不讨好,自寻烦恼。只有接受现实,才能真正面对现实。依照事物的客观情况和客观规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使之有利于学生成长。这就是“为所当为”。这才是我们教师所应当做的,也能够做好的事情。坚持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生活态度,可以帮助我们以健康、平和的心态积极努力工作,做出成绩。

  三、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多种兴趣爱好。

  人的性格各有不同,在待人接物方面也各有不同表现,要保持自己稳定的良好心态,就必须扬长避短,因为性格上的弱点往往正是造成心理失衡的主要内部原因。比如在气质上属于胆汁质、多血质的人,要保持自己热情、豪放、明朗、善交际等性格特点,注意克服好冲动、浮躁、自傲、不易自制等弱点;粘液质与抑郁质的人要保持自己冷静、沉稳等性格特点,也要克服孤僻、自我封闭、自卑等弱点。教师具有多种兴趣和爱好,这不仅是教育教学工作所要求的教师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教师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人是有思想的,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烦恼,但是人们在业余时间从事某些自己感兴趣的或自己爱好的活动时,却专心致志,仿佛把一切烦恼都抛在脑后了。也许这是暂时的,但这些活动,比如旅游、绘画、书法、唱歌、跳舞等,能陶冶人的情操,能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常有这种情况,到外面去转转,回来后再想想,也许就觉得原先那些烦恼的确没有什么"意思"。所以,从事这些活动,不仅能使我们能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有所得,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更重要的是能修养身心,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态。

  总之,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经常进行自我调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忠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乐观地生活,以良好的心态,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米卢说:态度决定一切。人要把握自己的心态,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有良好的'心态。对人对己都有易的。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教师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其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正在成长着的、有个性特征的青少年。教师不仅以自己掌握的知识传给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志趣、才能、性格、情感、意志、心境去影响学生,以全部的心血去浇灌年青一代的心田。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使之完成光荣职业的前提条件。正如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应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教师是年青一代的教育者和引路人,其工作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导向性。教师的精深的学问、高尚的品德、友好的态度、浓厚的教学兴趣与热忱、适当的情绪表现、合理的语言表达等特质,都会为学生所观察、所注意、所模仿。由于青少年身心尚未健全,教师的不良心理行为往往会给他们潜移默化的负面效应或意想不到的心灵伤害。所以,一个教师要圆满地完成“教师角色”,首先要培养和调适自身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健康向上的青年一代学生。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调适 篇五

  健康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它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离开健康,成功与财富都无从谈起。

  教师是社会的人,同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一样,也会不时的面临挫折。许多教师在面临挫折的时候能够很好地调适,从而达到心理平衡,使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但也有部分教师不能良好地适应,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对自身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同时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和保障。教师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教师身心健康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教师心理健康与否及其重要。这种重要性主要表现为:

  1、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教育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才能担负起教育的重任。同时,健康的心理还能增强教育的应变能力,维持心理平衡,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既要开启学生的心智,又要培养他们的心灵。所以,教师只有具备了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素质,才能用自己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用自己对工作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态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公正地对待学生,从而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因素

  教师心理健康,能使其在于学生的交往中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特别是教师的和蔼、热情、宽容和耐心,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谦让、机智、沉着、自信、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反之,教师表现出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则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负作用,严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使他们表现出害怕、说谎、冷漠、傲慢、偏激、暴躁等消极心理。一般来说,学生的心理成熟迟于生理成熟,而学生的内心世界又极为丰富,心理发展水平不一,急需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教师要担负起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才能减少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干扰,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调适自己呢,通过对本书的学习,下面几点是我的体会。

  一、愉快接受教师身份,热爱教师工作

  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承认自己的职业身份,按教师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才能对教师工作充满信心,热爱教师工作,才能在教学工作中表现出高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教师更应该具备“爱满天下”的基本品德。要做到“我喜欢我选择”的心态,热爱自己的学生,真正做到“敬业奉献,教书育人”。

  二、在工作中确立可行的短期目标

  工作中,教师要为自己确定一个短期的目标,寻找一件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的事,然后去实现目标,把事做好。这样他的心情就会轻松自然,做事也会有信心,感到自己更有创造力,工作更有成效。实际上,当我们不追求出类拔萃,而只是希望表现良好时,会出乎意料地取得最佳的成绩。目标切合实际的好处不仅于此,它还能为教师提供新的起点,帮助教师循序渐进地去摘取事业上的桂冠。

  三、培养的良好的精神状态

  教师在工作中逐渐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和工作的精神状态,是教师消除工作压力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

  认知评价是职业压力产生过程中重要的中介变量。面对相同事件带来的压力,不同个体感受到的压力大小会不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大家认知评价的不同。因此,教师应形成良好的认知评价。

  (1)要不断撕掉消极的自我标签,如“我不行”、“我年纪大了”、“我头脑不好用”、“大家都不喜欢我”、“我提职没什么希望了”等。

  (2)要学会抛弃不合理的观念,这些观念包括“我必须做好工作中的每件事”、“我必须让领导青睐我”、“我必须排到年级前三名”。

  (3)要学会辩证地认识和评价事物。承认自己的不足,同时看到自己的长处,教师在心理上就会平衡一些,相应的压力就会减轻。总之,辩证地看待问题容易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如看到教师聘用制的实施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教师就不会产生不必要的紧张和压力。

  四、磨炼意志,增强抗压性

  相同的外界刺激到底会给人造成多大的压力,实际上是由每个人自身的抗压性决定的。抗压性较强的人,对于相同的刺激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就较小;抗压性较弱的人感到的心理压力就较大。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磨炼人的意志力是增强抗压性的有效方法,也是减轻压力的重要心理基础。

  1、要加强意志独立性的培养。教师要明确自己行动的目的性,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信念独立地采取决定的执行决定,不屈从于周围人们的压力,不为别人的言行所左右。

  2、要加强意志果断性的锻炼。教师必须全面而深刻地考虑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方法,懂得所作决定的重要性,明辨是非、当机立断,克服犹豫不决和优柔寡断。

  五、保持良好的心态

  1、拥有一颗平常心。心态失衡,其源于比较与差别。如自己的付出与收获比较;自己的待遇与他人的待遇比较;把自己与周围的同事、朋友进行比较。由于盲目地进行比较,个别教师的心理常常平平衡,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怨气,感到憋气、恼火等。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在一个充满竞争、挑战的年代,成败得失、此起彼伏,是常有的事,这就需要我们有一颗平常心,有时候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有时候要退一步;有时候也要学会放弃。保持心理的平衡与自在,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

  2、多交往,多谈心。减轻职业压力是一个行动的过程,如多读一些调节心情方面的书,将知识变成能力;多与他人交往,义心谈心,既能密切关系,建立友情,又能体会沟通的乐趣;以开放、豁达的心态对待外界变化,多让自己处于动的状态中,有利于保持一颗年轻、快乐、充满活力的心。

  3、学会欣赏自己。要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喜欢自己、接受自己的长处与缺点。作为教师,只有欣赏自己,才能有信心,才能有发自内心的微笑,才能更好地面对学生,才能不断地取得成功。

  4、增加愉快生活的体验,培养幽默感。每个人的生活当中都包含喜怒哀乐的生活体验,教师要多回忆积极、愉快的生活体验,这有助于减轻职业压力。幽默是一种特殊情绪表现,不懂得开玩笑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人在笑时,身体内心、肺等内脏器官都得到了短暂的运动锻炼,增强了机体的免疫力。因此,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当学会幽默。多一点幽默感,少一点气急败坏,少一点偏执极端。

  5、恰当、合理地宣泄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每天都会遇上一些无聊的不愉快的事情。这就会给你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要是这种压力过剩的话,人就无法保持心理平衡,这就势必影响身心健康,最终甚至导致神经病。

  6、抑怒——训练自己不生气

  第一,学会说“没关系”。设想以前发怒之事,利用镜子技巧对自己说“没关系”。

  第二,发生不顺心的事,遇到误解后,采用心理放松的方式,对自己说“小事一桩”。学会给自己吃“宽心丸”。

  第三,试试推迟动怒的时间,每一次比上一次多推迟几秒,久而久之,可自我控制。舌头可以在嘴里打转,一般激情二十分钟后就没事了。保持沉默法。著名散文家朱自清说过:“沉默是最安全的防御战略。”有句老话:“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请记住这一古训。

  第四,当你发怒时,提醒自己,人人都有根据自己的选择来行事的权利。

  第五,请你信赖的人帮助你,让他们每当看见你动怒时,便提醒你。

  第六,要自爱,提醒自己即使别人做的事情如何不好,发怒首先伤害自己的身体。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调适【优秀5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