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流教学设计 篇一
在地理学习中,洋流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而如何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洋流教学课程也是每位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篇将分享一个针对中学生的洋流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洋流的形成和运动规律。
首先,引入引人入胜的故事或案例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有趣的海洋探险故事,如马可·波罗的航海经历或者最近的深海探索事件,引导学生对洋流的好奇心。这样的引入方式可以让学生从情感上对洋流产生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通过展示地球仪上的洋流分布图、动态模拟洋流运动的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可以直观地展示洋流的分布和运动规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同时,可以利用互动白板等工具,让学生自己操作模拟洋流的运动过程,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学习体验。
另外,设计一些小组活动或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洋流的形成和影响。比如可以设计一个模拟洋流运动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加热水的方式模拟洋流的形成过程,从而理解洋流的形成机制。或者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洋流调查研究,让他们通过实地观察和数据收集,探讨洋流对气候、生物等方面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最后,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小结活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比如可以设计一个洋流知识竞赛,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题比赛,巩固所学知识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者可以让学生通过制作海洋生物的手工作品、编写洋流日记等形式,展示他们对洋流知识的理解和创造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洋流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促进他们对地理学科的深入理解和热爱。
洋流教学设计 篇二
洋流是地球上重要的海洋运动形式,对地球气候、生态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如何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洋流教学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洋流的形成机制和运动规律,是每位地理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篇将分享一个针对高中生的洋流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洋流的重要性和作用。
首先,引入引人入胜的案例或现象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展示近期海洋灾害事件、气候变化影响等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关注洋流的作用和重要性。同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和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
其次,结合实地考察和观测,让学生亲身感受洋流的存在和影响。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海滩观测活动,观察海浪、潮汐等现象,引导他们思考这些现象与洋流的关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海洋调查研究,让他们亲自收集数据、分析结果,深入了解洋流对海洋生态、气候等方面的影响。
另外,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或模拟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洋流的运动规律。可以设计一个模拟洋流运动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等方式,研究洋流的形成和运动规律。或者可以设计一个洋流模拟游戏,让学生通过操作模拟洋流的运动过程,体验洋流的力量和变化。
最后,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可以利用地球仪、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洋流的分布和运动规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洋流的复杂性。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洋流的认识和想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洋流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地理学科素养和科学素养。
洋流教学设计 篇三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条课程标准内容表达了两个要点:
(1)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这是“标准”要求的基础知识。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将世界洋流的分布模式化,加强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标准”要求学习目的是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及有关材料,说明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
教材主要介绍了两个问题:一是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正文部分着重讲述了中低纬海区的洋流分布规律,并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呈现世界洋流的分布,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通过 “绘制世界洋流模式简图”的活动加强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理解。对具体的洋流名称不作强记性要求,对洋流的基础知识也作了较多的简化处理。二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以活动的形式,通过对北大西洋海区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洋流对气候、渔场分布、航线选择及海洋污染的影响,从而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情分析】
我校高一均为艺术类学生,应用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较差,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还较缺乏,因而洋流知识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地图的使用,引导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掌握新知识,深化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加强知识与技能的联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2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能力
2通过学习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影
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1. 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2.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师生分析讨论,学生主动探究,教师点拨、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
第一环节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多媒体投影:一位游客在英国海滩上捡到一只漂流瓶,内有一封信,按信封上的地址,此信送到七十岁老人手中,这位老人读着此信,声泪俱下。原来此信是她五十六年前的情人—-英军上尉乔治,在军舰开到非洲时,当时怕再也见不到恋人,于是给她写了一封信装入瓶内投入大海。不久,乔治殉职。谁知此瓶竟漂了五十六年。
(学生活动) 阅读文字
(思考) 漂流瓶56年物归原主,它为什么能从非洲漂到英国?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创设, 吸引学生对洋流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进入学习。
第二环节教学过程与主要内容
一、洋流的概念和洋流的分布规
律教师活动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体验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风带
(学生活动)同学操作完成小实验:一位同学向盆中滴入几滴墨水,另一位同学用吹风机吹拂水面,其他同学观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评价实验操作员的操作,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通过实验体验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风带
小组合作探究“洋流的形成与分布”
布置探究任务:根据全球近地面风带图,绘制全球洋流模式简图(分4个大组),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表层海水的受力情况。
3.师生共同归纳洋流分布规律,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教材“活动”得出以下结论: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
(2) 北半球中、高纬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
(3) 南极大陆外围是西风漂流,性质为寒流。
(学生活动)比较,分组讨论,归纳小结,
小结:洋流的成因是个复杂的问题,它不是单独受某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活动)结合以前所讲“冷气团和暖气团”的概念理解寒流和暖流,并读“世界洋流分布图”,观察中低纬、中高纬大洋东西两岸洋流的性质,归纳洋流流向与洋流性质的关系。
(学生活动)观察大洋两岸洋流性质和流向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悟性
课件案例展示:课本63页活动题图2-42,分组讨论
(1)爱尔兰都柏林和纽芬兰圣约翰斯所处的纬度差不多,但1月份都柏林的气温为8℃时,圣约翰斯的气温通常在0℃以下。想想这是为什么?
暖流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2)、在图2-42中,用“⊕”表示纽芬兰渔场。该渔场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全球四大渔场主要分为两类:寒暖流交汇的地方,
(3)、古代,哥伦布从欧洲去美洲时,走了A、B两条不同的线路。有趣的是走距离较短的A路线用了37天,而走距离较长的B路线却只用了22天,试解释其原因。
顺流速度快,费时少,节省燃料;逆流速度慢,费时多,多用燃料。
(4)、1978年3月,一艘叫“阿摩科.卡迪兹”号的油轮在英吉利海峡附近失事,使2.95亿升原油泄入海中。你认为洋流会给这次海上石油污染带来什么影响?
加快净化速度,污染范围扩大。
(设计意图)学生回答,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答案,课堂气氛热烈、友好、和谐,让学生体会归纳总结的重要性
【洋流板书】
一、概念及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半球:顺时针 南半球:逆时针
2、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南半球:形成环绕南极大陆的绕极环流
3、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洋流”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有关季风洋流的形成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创设情境导入环节对整堂课教学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本课以故事导入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并了解形成该洋流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
[洋流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