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册背诵篇目理解性默写(优质3篇)

时间:2014-07-03 03:21:2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高中语文第三册背诵篇目理解性默写 篇一

在高中语文第三册的背诵篇目中,我们学习了许多经典的古代诗歌和文章,通过背诵和理解这些篇目,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智慧。其中一篇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通过描绘登高望远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在这首诗中,诗人登上鹳雀楼,眺望远方,看到了千里草原和万顷湖泊,他感叹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也感慨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诗中“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沧桑和岁月流逝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追求。

通过背诵和理解《登鹳雀楼》,我深刻体会到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也感受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深刻。这首诗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个美好时刻,也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激励我珍惜时间,努力追求理想,不负韶华。

高中语文第三册背诵篇目理解性默写 篇二

高中语文第三册的背诵篇目中,还有一篇让我印象深刻的文章是《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作,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历史背景,展现了作者对家乡风景和历史文化的热爱和感慨。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以自己在岳阳楼的游历为背景,描绘了楼前的洞庭湖水茫茫,楼上的风景如画,以及楼内的历史文物和人文景观,展现了岳阳楼的壮丽和历史厚重。文章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待,也表现了他对家乡风景和文化的深情。

通过背诵和理解《岳阳楼记》,我深刻体会到了范仲淹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的珍视,也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和深刻。这篇文章让我更加热爱家乡的风土人情,也让我明白了历史的厚重和传承的重要性,激励我传承文化,弘扬家乡精神,不忘初心。

高中语文第三册背诵篇目理解性默写 篇三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背诵篇目理解性默写

高中语文第三册背诵篇目情景式默写汇编

(理解性背诵默写) 整理:李树兰审校:杜映桃

班级:姓名: 自我评定:优异/合格/加油

(四)李白《蜀道难》

1、《蜀道难》的主旨句是:,。

2、运用夸张的手法,渲染惊险的气氛,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的句子是: ,。

3、用飞禽走兽难度,间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不易通过的句子是:

,。

4、表明蜀道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是:

,。

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开篇以蜀地方言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下雄浑感情基调的句子是:,!

6、“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进一步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

7、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

8、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张的手法来写蜀地山高水险的句子是 ,。

9、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

,。

10、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用“,。

,。”为我们渲染了蜀道上的旅愁和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1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诗人先用“,。”夸张、衬托出山势的高险,气氛的惊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1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

1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的句子是“,。,”,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14、从李白“,,!”的长叹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五)《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1、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索寄寓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

2、直接抒发作者故园之思的句子:,。

3、借捣衣发出的声音来寄托思乡之情的句子:,。

《咏怀古迹》(其三)

1、写尽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

2、诗人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自己飘零的故园之情的诗句:

,。

《登高》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4、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5、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6、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这是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之感。

7、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子是:

,。

8、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六)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2、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

3、,。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4、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5、《琵琶行》中在第二次音乐描写中表现音乐间歇时诗人的感受的诗句是: 。

6、《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并达到高潮,却又戛然而止的诗句是: ,。,。

7、《琵琶行》中表现诗人听闻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的感受的诗句是: ,。,。

8、《琵琶行》中在琵琶女第三次音乐演奏之后诗人的表现是:

?。

(七)《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

,。

2、《锦瑟》一诗的颈联是:,。

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

3、《锦瑟》用典的四句诗:

,。,。

4、《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

《马嵬》(其二)

写出《马嵬》一诗中昔乐今苦,昔安今危以表现李、杨爱情悲剧的两联:,。,。用对比手法来警示后世,含蓄表明题旨的诗句是:,。

(八)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1、梁惠王自认为对国家:。他会这样认为,是因为他是这样做的:

,,;。其他国家的国君不如他用心,结果却差不多的原句是:

,。,。

2、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困惑孟子是这样回答的:“,。,,。,。,?”梁惠王直接回答说“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孟子认为在渔业和农业方面人类要于自然和谐相处,依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到有所节制,吃的和用的就不愁了时说:“, ;

,。”

4、《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描述了孟子“王道之成”的盛景。请用原文呈现。

5、能表现梁惠王当政时期阶级分化,贫富悬殊,而作为国君的他却无所作为的语句是: (九)荀子《劝学》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 这句话印证了这个道理。在第四段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句常用成语的句子是:“,。”

2、《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3、《劝学》中借助描写“风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4、《劝学》中用蚯蚓的比喻,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的语句是: ,,,,。

5、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观点相同。

6、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7、强调君子并非有何特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8、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是:“,。”

(十)贾谊《过秦论》

1、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描写秦始皇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

,,,。

2、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

,,,。

3、《过秦论》中用整散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

,,,,。

4、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最终目的是:

,,,。

5、贾谊用“,,,”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6、《阿房宫赋》中有“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话,请分别默写出《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灭亡和《过秦论》中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的一句原话。 《六国论》:,,,。(或: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故曰弊在赂秦也。)

《过秦论》:。

7、作者对陈涉起义军的武器介绍及其评

价是:,。

陈涉的出身、地位、身份是:,,。

(十一)韩愈《师说》

1、《师说》中对当时耻于从师的现象发出慨叹两句是: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3、《师说》中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当时的人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 ;对自身:

4、《师说》中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的语句是:,。

5、《师说》中阐述从师必要性的句子是:

,?, ,。

6、《师说》的中心论点是: 。

7、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说他所说的老师不是指童子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 “,,。”

8、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

9、本文以士大夫之族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10、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

。”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是可以教学相长的,“,,”

并指出原因:“,,。”

11、《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

高中语文第三册背诵篇目理解性默写(优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