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与汉朝 篇一
罗马与汉朝,两个古代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各自绽放光芒,虽然相距遥远,但却有着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两个帝国都是在其所在地区具有强大的统治力量,统治范围广泛,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次,罗马帝国和汉朝都是在其鼎盛时期实现了疆域的最大扩张,分别占据了欧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此外,两个帝国在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皇帝制度、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发展了独特的文化等。
然而,罗马与汉朝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差异。首先,罗马帝国是一个以城邦为基础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庞大帝国的过程,而汉朝则是一个由一个中央集权政府控制的大一统国家。其次,罗马在其文化上更注重个人英雄主义和军事荣誉,而汉朝则更注重家族和社会的稳定。另外,罗马在其宗教上更注重多神教,而汉朝则更注重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总的来说,罗马与汉朝虽然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但在其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也有着显著的差异。两个古代帝国的兴起和衰亡,都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两个伟大的古代文明。
罗马与汉朝 篇二
罗马与汉朝,作为古代两大强大帝国,虽然地域相距甚远,但在某些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两个帝国都是在其所在地区具有强大的统治力量,通过不断的扩张和征服形成了强大的帝国体系。其次,罗马和汉朝都是在其鼎盛时期实现了疆域的最大扩张,分别占据了欧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此外,两个帝国在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皇帝制度、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发展了独特的文化等。
然而,罗马与汉朝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首先,罗马在其政治上更注重个人英雄主义和军事荣誉,而汉朝则更注重家族和社会的稳定。其次,罗马在其文化上更注重多神教,而汉朝则更注重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另外,罗马和汉朝在其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总的来说,罗马与汉朝虽然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但在其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两个古代帝国的兴起和衰亡,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两个伟大的古代文明。
罗马与汉朝 篇三
罗马与汉朝
衰亡原因之比较
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灭亡,都是阶级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不同的是,罗马帝国灭亡是
由于奴隶制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奴隶制的灭亡,而汉帝国的灭亡,只是封建社会中由于阶
级矛盾激化而使汉帝国灭亡,并非整个制度的灭亡。
西罗马帝国和汉帝国的衰亡的根本原因是都是帝国内部的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导致奴隶,
农民大起义,造成了帝国的灭亡。除了帝国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但是外部因素在两个帝国灭亡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与罗马相比,汉帝国虽然也经常面临匈奴人的威胁,但匈奴人最终没能形成灭亡汉帝国的
优势,而且在对付强大的外部敌人时,汉帝国显然比罗马帝国更有经验。
汉帝国的灭亡与东汉的黑暗统治和腐败政治,也与东汉后期的自然灾害有关。东汉后期,
统治集团的日趋腐朽,豪族势力不断扩张,外戚宦官竞相压榨农民,使农民处境日益恶化
:“寒不敢衣,饿不敢食。”五原地区的农民“冬月无衣,积细草而卧其中,见吏则衣草
而出”水旱虫蝗风雪等自然灾害连年不断,袭击广大农村,一些地区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
,“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人民只
有铤而走险,举行反抗斗争。公元222年,汉朝在纷乱的农民起义,军阀政变,游牧部落的
侵捞中推出了历史舞台,中国进入了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这和西罗马崩溃后的情况相似
。
罗马帝国与汉帝国的灭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但由于各自的社会性质和所面临的
形势不同,必然会出现差异性,罗马帝国存在期间,正是蛮族人大迁移时期,蒙古的一个
联盟,迫使避难的游牧部落沿入侵欧洲的路线向西行进,他们像前匈奴人那样,以匈牙利
为基地向四面八方发起袭击。
由于地理上相隔较远,侵略者鞭长莫及,中国南方和印度一样均未受到严重侵扰,中国的
北方虽然遭到蛮族的蹂躏,但保存了古典时期的独特文明。另外,由于中国汉政权是豪强
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所以汉帝国时期长期形成外戚宦官独揽朝政的混乱局面。
总之,通过对罗马帝国与汉帝国的`比较,使我们能够充分了解当时两个帝国内部和外部矛
盾,认清当时形势。
--------------------
“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分布在我们(欧亚)大陆的两端,
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中国。”
公元前后数百年间,古代世界并存两个“超级大国”—— 汉帝国与罗马帝国。
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乃为古代世界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之前百年内,欧亚大陆形势巨变,先后经历了希腊亚历山大帝国东扩、印度孔雀王朝的短暂统
一、中国秦朝的瞬息兴衰;三者都不长久。这三大国解体后,西起地中海、东至中国东海的辽阔的欧亚大陆上,面临着重建世界秩序的大问题。
汉帝国(包括西汉与东汉)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末,灭亡于公元3世纪初,统治中国延续约400年。几乎同时罗马勃然兴起,先是共和国体制,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与屋大维“奥古斯都”尊号,罗马成为帝国,直到公元3世纪走向衰落。476年灭亡于蛮族入侵。
汉帝国处于欧亚文明地带最东端。跟西汉同时兴起的匈奴不仅威胁汉朝,而且也威胁河西走廊西域各族。月氏人正是在这威胁下西迁,引起中亚塞种人的迁徙,最后形成贵霜帝国。汉帝国在与匈奴的长期艰巨斗争中终于获胜,公元1世纪末,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内附于汉,逐渐转向农耕生活。而北匈奴挥师往东欧,号称“上帝直鞭”所向披靡,在4世纪推动了日耳曼族大迁徙,终于造成西罗马帝国的毁灭。
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异同
公元1至2世纪,世界上存在着罗马、安息(波斯)、贵霜、汉四大国,就领土、人口、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而论,罗马帝国与汉帝国的实力空前、旗鼓相当,人口各有五千万以上;而其他两国无法同日而语。(又,据 Aldebert,J.等:《欧洲史》所载,罗马帝国全盛期领土约350万平方公里、人口7000万)。 本文对公元前后数百年间雄踞世界的汉与罗马两个“超级大国”作比较研讨: 罗马帝国创建于征服,汉帝国创建于统一
罗马帝国围绕海洋,汉帝国以大陆为主
罗马帝国与汉帝国都是开拓型的、重对外通商
罗马帝国的行省制,汉帝国的郡县制
罗马帝国主要继承了希腊文化,汉帝国主要继承了周文化
罗马帝国多民族多文化,汉帝国汉民族与汉文化占绝对优势
罗马帝国亡于日尔曼等蛮族,汉帝国则制伏匈奴
罗马帝国创建于征服,汉帝国创建于统一
汉跟罗马两大帝国,都是在战争中产生的,但是罗马帝国表现为武力征服,而汉帝国则表现为武力统一。
罗马帝国的广大版图,是在罗马共和国后期征战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而得。早在共和国前期,罗马作为一个城邦把本城和周围的人当作“公民”、把战败后与罗马结盟的拉丁人、意大利人当作同盟者;到公元前227年在西西里建立行省时,又把西西里人当作臣民。共和国晚期,拉丁人和意大利人都获得了罗马公民权,行省数目大为增多。罗马帝国
正式形成后,保持了共和国时期的传统。罗马国家是征服者,在法律上罗马公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体;行省臣民是被征服者,行省是“罗马公民的财产”。行省的城市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待遇,通常享有地方自治权;行省城市居民的地位略与同盟者相当,处于臣民与公民的中间状态。公元1至2世纪,罗马公民权逐渐授予行省更多的居民。公元3世纪初,罗马帝国境内每个自由民都得到了公民权;但这时罗马帝国已处于军阀统治下,公民权已无多大意义,且还成为一种负担(如公民有从军作战的义务等)。
汉帝国则是秦帝国的继承者。秦始皇灭六国以后,并没有使秦国百姓获得高于六国人的特权。秦代民众都称为“黔首”,并无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差别。
汉高帝刘邦原本是楚国人,率领义军攻入关中推翻秦朝,又靠关中的支持打败东方的项羽,终于在关中的长安建都。刘邦既没有也不可能把楚人当成“征服者”、把秦国百姓和其余各地人当作“被征服者”。在汉朝境内,除了王侯贵族和奴隶,其他人等都是“编户齐民”。编户是都编入户籍,齐民是地位齐一。编户齐民既不象罗马公民早期那样有参政特权,也不象罗马行省臣民那样被排除于政治权利之外。汉帝国的百姓分处于不同的“爵”级:低爵者只能为民,高爵者就可当官。尽管绝大多数有爵的“齐民”仍只为民,但在原则上,爵级作为阶梯,对于“齐民”开放。因此,汉帝国的建立,对于各地的编户齐民是统一,而非征服。
罗马帝国与汉帝国都是开拓型的、重对外通商
罗马帝国是在希腊化的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基础上,继续向外(特别是向地中海西部迦太基等地区)大肆扩张;汉帝国则是在秦帝国基础上,继续向外(特别是向西域等地区)大肆扩张。
古代东、西方之间,逐步开拓了重要商道,即“丝绸之路”——汉帝国与西方的交通命脉。公元前2世纪以前,只有葱岭以西一段业已打通,而葱岭以东中国境内一段却尚待开拓。公元前138年,奉汉武帝之命,张骞出使月氏国,中途却遭匈奴扣留,到公元前126年才归还。公元前121年、119年,霍去病、卫青率领汉帝国军队两次大败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使匈奴远走漠北;这时张骞又奉命出使乌孙国(在今巴尔喀什湖东南伊犁河流域)。司马迁《史记》把张骞两次出使称为“凿空”,正因为他首次走通了空前的道路。
张骞开拓的“丝绸之路”东段,据《汉书·地理志》,有两条分道。“自玉门、阳关(今敦煌西)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今新疆若羌一带)傍南山(今阿尔金山、昆仑山)北波(循着)河(指二山以北诸河)西行,至莎车(今新疆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今新疆吐鲁蕃西)随北山(今天山)波河(指今塔里木
河)西行,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市)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今费尔干纳)、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间)、奄蔡(约在今咸海至里海间)焉”(原作焉耆,误)。这两条道都在天山以南:北道在塔克拉马干沙漠以北沿塔里木河西行,南道在塔克拉马干沙漠以南沿阿尔金山、昆仑山北麓有河水之地西行。张骞第一次出使,去时从匈奴脱身经大宛、康居、大月氏而至大夏,所行线路可能是《汉书》所说的北道;归时“并(傍)南山”,则所行肯定是《汉书》所说的南道。两道都由张骞开通。其实在这两道以外,天山以北还有一条道。张骞第二次出使,从内地直到乌孙,又从乌孙分派副使去大宛、康居、月氏、大夏。这样,他们就又走通了天山以北的一条道,只是在《汉书》里对这一条道没有作具体记载。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曾于公元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已经到了安息西界,准备渡海(向拜占廷)被安息西界船人劝阻,未能实现。这是汉朝使者在“丝绸之路”上达到的最西点。
“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汉帝国的丝绸大量运销于西方,在罗马帝国成为贵族豪富们普遍爱用的衣服和帘幕材料。此外,中国的铁器、漆器等也输入西方。罗马帝国的玻璃器皿、毛织品,印度的宝石、香料等也通过“丝绸之路”输入汉帝国。此外,佛教也经由这一大道,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同时传入的还有犍陀罗艺术风格。
除了陆路以外,《汉书·地理志》篇末还记载了一条汉帝国通往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条海路很重要,尤其在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时。例如印度(天竺)在汉和帝时曾多次派使节经陆路来中国;到东汉后期西域路断,公元159年、161年,印度使节就改从海路到中国。公元166年,东罗马帝国使节访问东汉帝国,也经由海上“丝绸之路”。 汉帝国派遣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东罗马帝国使节来华,中西方交通开拓了陆、海两“丝绸之路”——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交流,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但是可惜!汉帝国与西罗马帝国都灭亡了以后,中西方交通被长期阻断了。
汉帝国的郡县制,
与罗马帝国的行省制
汉帝国和罗马帝国作为幅员辽阔的跨地区大国,都要划分行政区。罗马广泛实行行省制,汉朝则广泛实行郡县制。二者都由中央委派官员统治地方,有相似之处。但具体说来
,二者又有明显区别。汉帝国承继秦朝的郡县制,有中央直接统治地方的一整套行政系统。郡有郡守(后改称太守)和郡一级官员若干人。郡以下是县,大县有县令、小县称县长,各有县一级官吏若干名。官员都由国家任命,并按制度从国库领取俸禄(五铢钱和粮食)。县以下为乡,乡的“三老”
是由地方官从当地民众里面选拔的,受命管理本乡,也从国家领取俸禄。汉代中国没有任何自治或半自治的城市。汉武帝以后,诸侯王国也名存实亡了。只有在西域这样的边疆地区才没有推行郡县制度。
而在罗马帝国,各行省的情况差别很大,它们所受的待遇也不全相同。例如,对于设在西西里的行省,罗马派一个总督去统率那里的罗马军队,并掌握那里的最高审判权,另外派两名财务官主管财政税收。总督和财务官都是每年一任,他们手下并没有整套的官僚机构。当地的事,仍然由从属于罗马总督的各个小邦自己管理。行省对罗马帝国的最大义务就是向罗马纳税,西西里省的定额是交纳收成的1/10。又如埃及则属于皇帝的私产,由皇帝派总督统治。总督和财务官等高级官员由罗马人担任,人数很少,他们有一批希腊人出身的官吏和包税人作为帮手。在广大基层,埃及人的原有机构继续存在。公元1至2世纪时,不少行省都兴起一批自治或半自治的城市,各有一片或大或小的土地。总之,在罗马的行省体制中,不同程度的地方自治相当广泛地存在。
这样,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程度来看,罗马帝国跟汉帝国是难以比拟的。
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与汉帝国
罗马帝国多民族多文化,
汉帝国汉民族与汉文化占绝对优势
罗马帝国和汉帝国都是多民族的大国,各有一个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要地位。这是二者相似之处。但就具体情况来看,两大国在民族构成上差别悬殊。
罗马帝国在政治上,罗马族处于主要地位。罗马族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意大利人不仅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与罗马人关系密切,而且是共同打天下的核心力量;希腊人作为罗马文化的前导者,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罗马人把意大利和希腊人以外的臣民称为“蛮族”,处于异己的地位。罗马民族在帝国政治中无疑占优势,但又存在明显的劣势。首先,他们在帝国人口比例中占少数。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罗马帝国人口约5400万,但罗马族约有600万,只占总数1/9。再说,在罗马帝国中,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是东部各族,有着杰出文化贡献的是希腊族;而罗马族本身,除了在法学上作出突出贡献之外,文化建树并不显著。况且,帝国的“罗马化”程度也不深。帝国东部通用希腊语,是希腊化地区;西部通用拉丁语,才是所谓罗马化区域。而且无论东部、西部,拉丁语或希腊语(除在意大利或希腊外)只通行于政府和城市之中,在广大农村则仍是各地语言的世界。罗马帝国在文化上实际是不统一的,终于分裂为西(拉丁语文区)和东(希腊语文区)两大块,以及一些破碎的小块。
在汉帝国,汉族居于主要地位。汉族是由先秦时期的华夏族与夷狄各族融合而成的。原来在中原地区华夷杂处的现象普遍,春秋时期还有华夷之间风俗不同、语言不通的困难。可是到战国时期,夷夏之别在广大中原地区基本消失了。例如,中山国本是狄族一支鲜虞人所建,可是从河北平山所发现的战国时期中山王墓中的铭文来看,他们与华夏族已经没有差别了。华夷交融而成的民族共同体,到了汉朝统称为“汉人”,也就是形成了汉族。在汉帝国,汉族占了总人口的大多数。《汉书·地理志》记载公元2年(平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总数59,594,978人,又记载各郡国的人数。中原汉族居住的各郡人口数字总和,比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人口数字显然高得多。再从西汉早期曾经严重威胁北边的匈奴族来看,“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后来南匈奴内附汉朝,成为汉帝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少。汉
族人口在汉帝国占大多数,这是罗马帝国不能比拟的。
汉族不仅在人数上是国家主体,且在文化上也是国家的主流。先秦的灿烂文化和汉代文化一脉相承。汉武帝把儒家学说定为正宗,用统一思想来维护国家统一。这就更不是罗马帝国统治者所能做到的了。 西罗马帝国亡于日尔曼等蛮族,汉帝国则制伏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