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反思【经典3篇】

时间:2014-04-02 01:43:1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反思 篇一

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的教师,我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思考如何更好地教导学生,让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更重要的是在品德上有所提升。

首先,我认为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品德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更多地是通过观察老师的言行来学习。因此,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的教师,我努力做到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日常接触中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其次,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堂上,我会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让他们意识到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该承担的责任。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我会安排一些小组合作的任务,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相互合作、沟通和协调。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总的来说,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的教师,我认为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标,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反思 篇二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并不容易,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探索。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发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往往更关注学术知识,而忽视了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强调品德与社会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品德与社会的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他们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积极思考和实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另外,我也发现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比较片面,缺乏全面的了解。在课堂上,我会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社会问题,让他们了解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我希望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社会问题,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需要不断反思和探索,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的教师,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反思 篇三

关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反思

  新学期又开始了,这学期由于学校的人员调整,根据学校的安排我担任我班(六年级)的班主任并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开学的前两周,上课时,我发现学生们上品社课无精打采,学习的气氛远不如语文、数学,就连老师提出的问题都不是太感兴趣,尽管我努力的引导他们读文字、看图片、列举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课堂仍然是平平淡淡,冷冷清情。正在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时,第三周上课更令我大吃一惊:课堂上有的同学偷偷写语文、数学作业;有的同学居然把崭新的课本撕破了,更有甚者拿钢笔、彩笔在书上乱涂乱画,把书上画的一些著名人物“改头换面”。 看到此现象,我又惊又气又难受,惊的`是六年级学生竟然这样缺乏道德品质,气的是六年级学生竟然这样不重视品社课,难受

的是我们的品德教育竟如此失败。我努力地咽下胸中的气愤,静下心来与学生们交谈。在交谈中我了解到学生们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副课,没必要认真学习,再说课文中的许多知识他们也听不懂,还不如腾出时间学语文数学呢。听了学生们的话,我连续几天陷入沉思,《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很好的学科,为什么会陷入如此困境?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这门课程?经过思考与查阅资料,我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陷入困境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品德与社会》学科不受重视。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了多年,但在应试教育模式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而使它微乎其微。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流于形式,成为所谓的副科,学生认为是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二、学生的作业多,负担重。教师们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加班加点加作业,学生的作业不按时交会受到批评,他们课余时间写不完,只能在所谓的副科上偷着写,而比起音乐、美术、体育课来说《品德与社会》课又是他们最不感兴趣的课程,于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成为他们偷写语数作业的最佳选择。

  三、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他们认为太简单,他们在生活中就已经会了。而有些内容比如有关抗战历史、祖国建设历史、科技发展等,农村学生们平日阅读量小,听的少,见得更少,这些知识离他们又太遥远。因此,他们对《品德与社会》学科不感兴趣。

  四、教师的身教作用发挥不好。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人格,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仍有发生,降低了思品教育的效果;小学生不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辅导,其生理、心理健康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五、家庭原因。家庭是小学生初次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子女的天伦关系保证了父母通过教养子女来塑造其行为规范,引导其融入社会。一些家庭父母为了生计,无暇管教子女,难以发挥传统的居家照顾角色,出现家中子女自理生活、无人管教现象,学校(教师)—家庭(父母)—学生(子女)之间的交流减少,使得社会不良风气对小学生施加影响的机会和效果增强;还有一些父母以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的态度来管教子女,使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较强,敢于反抗师长及父母,也滋生了桀骜不羁、自我本位、自我放纵等不良品性。

  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课要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应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与家长紧密配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可采用自主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合作表演法等。

  四、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学生背着沉重的作业包袱怎么能快乐健康的学习?把玩耍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品德良性意识,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反思【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