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两栖类 教学设计 篇一
在生物学教学中,两栖类是一个重要的分类群,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态角色常常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了更好地教授两栖类的知识,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首先,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种类的两栖类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习性和栖息地选择。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两栖类的生态适应特点,并体会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可以设置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体验两栖类的生活方式。比如,可以设计一个模拟两栖类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水培条件下培育蝌蚪或蛙卵,观察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从而了解两栖类的生殖特点和幼体生活史。
此外,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两栖类的形态特征和分类系统,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感受两栖类的多样性。同时,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两栖类与其他动物群的演化关系,激发学生对生物演化理论的兴趣。
最后,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游戏和竞赛,加深学生对两栖类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可以设置“两栖类知识问答”环节,让学生通过竞答形式检验所学知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通过以上设计,我们可以使两栖类的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两栖类的知识,培养他们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和科学素养。
第八章两栖类 教学设计 篇二
两栖类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分类群,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态角色常常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为了更好地教授两栖类的知识,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教学展示和实物标本,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两栖类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种类的两栖类标本,学生可以了解两栖类的分类特征和生态适应性,培养他们的分类和比较能力。
其次,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他们亲自参与两栖类的生活行为和生物特性。比如,可以设计一个模拟两栖类的觅食行为实验,让学生观察两栖类的捕食方式和食性特点,从而了解其生态角色和食物链关系。
此外,我们可以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研究,让学生通过实地采集和观察两栖类的分布和数量变化,了解两栖类的生态环境和保护现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最后,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项目学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和实践操作,探究两栖类的生活习性和生态适应性。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设计一个两栖类生态展示项目,展示两栖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加深学生对两栖类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以上设计,我们可以使两栖类的教学更加有趣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应用两栖类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为未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第八章两栖类 教学设计 篇三
第八章两栖类 教学设计
第八章两栖类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使学生识记变温动物的概念和冬眠。
(2)使学生理解青蛙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殖发育与两栖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两栖类的特征。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青蛙外部形态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青蛙的外部形态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对两栖类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综合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对两栖类有关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对两栖类和鱼类的对比,让学生树立生物进化论的观点。
(3)通过对保护青蛙意义的了解,让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及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观察青蛙的外部形态为本节的重点。因为:
(1)通过对青蛙外部形态的观察,使学生对青蛙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掌握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青蛙外部形态的观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青蛙适于两栖生活的外部形态,为理解两栖动物的特征打下基础,同时使学生树立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的观点以及生态学观点。
2.青蛙的呼吸,心脏结构以及生殖发育为本节的难点。因为: (1)青蛙的内部结构与鱼类相比要复杂,学生要理解之,难度较大;
(2)青蛙是两栖类的代表动物,通过对其内部结构的学习,为归纳两栖类的特征打下基础;这部分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观察、类比、归纳的方法进行,但方法运用不易到位,因此理解这部分知识就有一定的难度。
教具准备
青蛙生活习性录像;青蛙生活史录像;活青蛙;青蛙捕食的动画或抽拉式模型;青蛙内部结构录像或挂图;大鲵、蟾蜍生活习性录像;青蛙、蟾蜍浸制标本。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
观察活蛙理解形态
→
观看录像
理解结构
→
利用录像了解其他动物,归纳两栖类的`特征
→
启发学生归纳小结
→
交流
答疑
2.教学过程说明:
(1)关于课题的引出:本课可播放青蛙生活习性录像,创设情境,引出课题;也可由教师将青蛙、蟾蜍浸制标本出示给学生。同时提问:这些动物的名称是什么?属于哪一类动物?(前一问学生能答出,后一问可能答得不准确,教师可点拨)引出课题。在这部分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确两栖动物的概念。
(2)关于外部形态的观察教学。
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尤其对青蛙外部形态的观察方法的训练和培养更是本节的重点。因此,教师在学生观察之前,首先使学生明确观察的顺序,然后提出以下问题:
①青蛙的外部形态有哪些与水、陆两栖生活相适应?
a.身体分部; b.体色; c.皮肤; d.感觉器官;e.四肢等几方面观察思考;
②学生完成上面提出的问题后,除按实验七的实验步骤进行外还有哪些改进和增加的实验吗?
通过以上观察,归纳后,使学生理解青蛙的外部形态与两栖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明确两栖类是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
建议交流一下增加的实验:
①将死蝇放入盛青蛙的玻璃缸内;
②将活蝇放入盛青蛙的玻璃缸内;
③取两只青蛙,将其体表涂上凡士林并将两蛙浸在水中,上面盖上有眼的盖(不让蛙出水面)(此实验应制成动画或幻灯片),学生观察青蛙的反应。增补做的三个实验,进一步说明青蛙适于两栖生活的特点,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
(3)关于青蛙内部结构和生殖发育部分的教学。
利用挂图或录像示青蛙的肺部结构,学生可通过观察,联想增补的实验③,或回放动画,使学生分析出青蛙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在这基础上,启发学生,学生便可解释出青蛙为什么必须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了解青蛙冬眠时用皮肤呼吸。
出示鱼和青蛙心脏挂图,或播放鱼和青蛙心脏结构的动画,请学生观察、对比,使学生发现青蛙比鱼的心脏多一个心房,但心室中仍有动脉血和静脉血混在一起,
由此得出:青蛙比鱼类高等,但青蛙的运氧能力仍较低,所以,青蛙和鱼类均为变温动物。在冬季呈冬眠状态,这也是对不良外界环境的适应。
这部分的教学,通过指导学生的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综合能力。
播放青蛙生殖和发育的录像,或展示青蛙发育史标本,或剪贴生活史(一一贴在黑板上)。请学生回答:
1.青蛙的成体与幼体形态一样吗?
2.幼体生活在何处,用什么方式呼吸?
3.成体生活在何处?用什么方式呼吸?
4.青蛙是体内受精还是体外受精?
经过观察、分析,学生能归纳出:青蛙是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也在水中,用肺呼吸,体外受精。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和变态发育。
关于青蛙的食性可由学生介绍,教师可出示抽拉式舌模型或青蛙捕食的动画,进一步分析出青蛙捕食的特点,也可导出保护青蛙的意义,从而树立生态学的观点。
通过对青蛙内部结构的分析、比较,使学生知道青蛙比鱼高等,适于两栖生活,从而树立进化论的观点。
(4)关于两栖动物主要特征的教学。
可用播放蟾蜍和大鲵生活习性录像,使学生了解它们的特点,明确蟾蜍是有益的动物,大鲵是有尾的两栖动物,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启发学生,联系青蛙、蟾蜍、大鲵特征归纳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5)教学小结。
教师启发学生,将本节的重点内容总结归纳出来,不完善之处由教师做补充,这样长期训练,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也可将重点内容做精彩回放,学生观察后,再归纳总结。
(6)关于讨论答疑部分的教学。
根据本节所学的内容,学生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可以是课外的,学生间相互讨论,互相解答,学生答不出的,教师予以解释。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分析综合能力,同时也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信息的好机会。
板书设计
第八章 两栖类
一、青蛙
1.生活习性:水陆两栖,
捕食活的害虫。
2.外部形态:保护色,皮肤裸露, 分泌黏液,有感觉器官, 后肢发达,趾间有蹼。
3.内部结构:
(1)呼吸:肺,皮肤辅助呼吸;
(2)心脏:两心房,一心室;
(3)生殖发育: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卵生;
二、其他两栖动物:
蟾蜍、大鲵
三、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大多数成体生活在陆上,少数种类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有辅助呼吸的作用,心脏有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
第八章两栖类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