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兵法:运用之妙 存 篇一
教学兵法是一门古老而精深的学问,它不仅可以用于战争中取得胜利,更可以应用于教育领域,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导学生。在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运用兵法原则,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位教师都应该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首先,兵法讲究阵法,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不同的座位和小组,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习惯,将他们分组,让他们相互之间合作学习,相互之间竞争进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调整学生的座位,让他们在课堂上更好地互动,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其次,兵法强调用兵不用兵,即在敌无备之时出其不意,取得战略优势。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可以通过提出反常规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拓展思维的边界。同时,在教学中也可以设置各种情景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最后,兵法讲究以逸待劳,战胜对手的关键在于找准对方的弱点,抓住机会取得胜利。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同时,也可以通过及时反馈和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改进和提高。
总之,教学兵法的运用之妙在于巧妙地运用兵法原则,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借鉴兵法的智慧,灵活运用各种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希望每位教师都能够不断探索和实践,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兵法:运用之妙 存 篇二
在现代教育领域,教学兵法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和方法。教师们通过借鉴兵法的智慧,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道。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更好地运用兵法原则,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位教师都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首先,兵法讲究以计为主,以战为辅,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规划。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精心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提前准备好各种教学资源和工具,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只有充分准备,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教学挑战和问题。
其次,兵法强调变化无穷,变化取胜,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注重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最后,兵法讲究以逸待劳,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展现和发挥。可以通过设置各种实践活动和项目,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总之,教学兵法的运用之妙在于灵活运用兵法原则,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教师们可以通过借鉴兵法的智慧,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道,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希望每位教师都能够不断探索和实践,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兵法:运用之妙 存 篇三
教学兵法(2):运用之妙 存
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由非常复杂的互动所组成,是一只真正的变色蜥蜴。在《战争论》中,他说:“敌人不是没有生命的目标,而是独立的生机勃勃的力量。敌人想方设法抵抗我们的意图,并且迫使我们接受他们的意图。这种敌我双方间的相互作用,使战争变得更为艰难和复杂。”克氏还有一个绝妙的比喻:“战争不像一块麦田。不管麦田中麦秆的个别情形怎样,都可以用镰刀将其割刈,其效率只是依照镰刀的质量而有高低之别。战争像一片由大树所构成的森林,所以在运用斧头时,必须正确地依照每一棵树的个别特性和发展来下手。”在中国,据《宋史·岳飞传》记载,有一次,岳飞对宗泽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作战双方先布列阵势,然后开始进攻,这是作战的常规阵法。但是,布列阵势的巧妙,全在于将帅的用心谋划。例如,背水为阵,是危险的兵法,然韩信用之以破赵;“半渡而击”,是取胜之道,但符融用之却溃败于淝水。
兵无常法,教无定法。当代教育家 叶圣陶先生曾赋诗云:“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教学是一门艺术,方法多种多样,关键在于教师怎么运用,评价的标准在于运用的效果,难能可贵是自己亲身的实践体验。
兵法与教学兵法具有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高超教学兵法的灵活运用,在于每一位教师用心去感悟,细心去把握。那么,我们究竟应当如何来研究和把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兵法呢?
一
研究和把握教学兵法,要关注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
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是教学兵法的基础和源泉。离开了教学实践,教学兵法也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教学是一种生活,教学需要一种执着的情怀。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就随处都可以惊喜地发现精湛、巧妙的教学兵法。每一位教师都是教学实践的主体,都是教学兵法的创造者。
《文化生活》的第一堂课,面对“文化是什么”这一问题,我诵读了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的如下一段话:
“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从卖菜的小贩手里接过找来的零钱?
如果他在会议、教室、电视屏幕的公领域里大谈民主、人权和劳工权益,在自己家的私领域里,他尊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吗?他对家里的保姆和工人以礼相待吗?
独处时,他,如何与自己相处?所有的教养、原则、规范,在没人看见的地方,他怎么样?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在这里,课堂不再是教师刻意的主观编造,不再是远离学生的生硬的说教,而是孩子们身边鲜活的现实生活,学生自然可以感到文化不是高深莫测的.东西,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每个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息息相关。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那些看似平凡单调的教学实践,其实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带来的神奇、感动、力量和美妙,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用智慧来揭示、用情感来体验、用心灵来感悟。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追问,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教学水平才能有所提高,有所进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教师是将教学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视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整天所从事的是按照《教师教学指导用书》的提示进行机械照搬的备课、穷于应付的上课,缺乏自己别出心裁的思想、特立独行的创造。最后只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不能不说是为师者的苦恼、烦躁之源。
二
研究和把握教学兵法,要正确对待传统教育和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汲取传统教育和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并赋予时代的新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发扬光大。
论及中国的传统教育,不能不追溯到我国的第一位教育宗师——孔子。1988年1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集会巴黎,会议主题为“面向二十一世纪”。在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瑞典1970年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文博士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汉内斯阿文博士的话告诉我们,在21世纪,孔子的思想(包括教育思想)依然具有世界性的现实意义。孔子实在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其教学方法之高超至今难以有人望其项背。以“因材施教”而论,孔子可谓独树一帜,在古今中外教育家中也是罕见的。
据《论语》记载,面对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教法。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说话要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总之,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作出了四种深浅程度不同的回答,既切合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又符合“仁”的基本思想。孔子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了如指掌。
今天,我们强调“生本教育”也好,主张“发展学生个性”也罢,都是源于孔子的“因材施教”,并赋予了“因材施教”新的时代内涵,即要从学生的现有水平与个性发展出发,用不同的教学来适应不同的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美丽的心灵都充分自由地舒展。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决不能数典忘祖、对传统教育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而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故鼎新、推陈出新”,赋予传统教育以时代新内涵。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也是一种具有重大包容性的文化,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我们不仅要继承和汲取传统教育的精华,而且视野应当更加宽阔,努力学习和吸收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推动和优化教学实践。例如,仅就教学兵法而言,《孙子兵法》、《诸葛亮兵法》、《六韬兵法》、《尉缭子兵法》、《李靖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和《司马兵法》等中华古典兵书,都可以给予我们众多的启迪。
《孙子兵法》被尊称为“兵学圣典”,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流传下来的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言简意赅,全书约六千字,但内容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持久。《孙子兵法》蕴含的智慧,可谓“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例如,《孙子兵法》曰:“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也就是说,作战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情况的分析、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方面的情势: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同心共死而无所畏惧。天时,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四时节候的变化,了解古往今来的事实、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地利,是指高陵洼地、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死地生地等地形条件。将领,是指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法制,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掌管。上述五个方面,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充分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会导致失败。
《孙子兵法》的这一段论述也可以运用于指导教学。成功的教学不也存在“道”、“天”、“地”、“将”和“法”五个方面吗?简言之,“道”就是师生关系,就是师生要平等相处、互动生成、和谐共振;“天”就是教学发展的历史轨迹、教学的本质和一般规律;“地”就是教学的特殊性,如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等因素的因时而变;“将”就是为师者的素质,为师者的教学智慧、教学伦理、教学艺术等;“法”就是教学的具体运行规则,如教学模式、教学程序、教学原则以及教学方法。上述五个方面,为师者必须知道和通晓。充分了解这些情况,就可能走向成功,否则,就无法实现有效教学。
三
研究和把握教学兵法,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坚持“洋为中用”,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汲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类研究所形成的相对成熟的教学方法,仍然可以赋予我们的教学研究以更新的视野、更高的理论起点和切实的实践指导和历史借鉴,可以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兵法创新的“他山之石”。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实践的“捷径”之一,似乎可以是移植国内外现有的、成功的教学方法于本学科教学园地,在大胆借鉴、博采众长的同时,立足实际,开拓创新,培育其新的“生长点”。
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兵法,我们不可忽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教育法”、M·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等经典教学方法。对国外的教学方法要大胆引进与借鉴,而不能只是“贴标签”,更不能赶时髦、追求“轰动效应”。只有在交流中学习、借鉴,兼收并蓄,为我所用,才能发展与创新。“远望方觉风浪小,凌空乃知海波平。”在教学兵法的创新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四
研究和把握教学兵法,要坚持与时俱进,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伟大实践,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积极进行改革创新,努力开辟新时期教学兵法的新境界。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正由小范围试点转向大面积实施。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的一大突出变化,就是课程的生活化,即思想政治课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内容直接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思想政治课课程是“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面对纷繁的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与生活的关系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密切。“生活有多么宽广,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有多么宽广”、“生活中处处有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和哲学”等观点已经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共识。这就必然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回归生活”,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变化发展,已不是传统课程所能企及的,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兵法也非传统的教学方法所能相提并论。例如,《普遍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使学生“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与此相应,当代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兵法,就要“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自主学习、参与学习、互动生成、合作探究等,必然会进入师生的生活,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行之有效的教学兵法。
五
研究和把握教学兵法,要富有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色。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兵法,既具有一般学科教学的共性,又具有学科本身的个性,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从课程性质而言,思想政治课既具有智育属性,又具有德育属性。前者为“知识性”,后者为“教育性”。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知识性与教育性是统一不可分离的,而教育性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属性。思想政治课本质上是一门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性质的课程,或曰德育课程。如果说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学会做人”教育的皇冠,那么,思想政治课则是这一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研究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兵法,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基点,视教学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努力提高师生的生命质量。
本文载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