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于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欣赏能力。
2.激发学生对于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内容:
通过观看《观潮》这部纪录片,让学生了解海洋潮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并引导学生进行观潮实地考察和写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播放《观潮》片段,让学生先感受一下潮汐的壮观景象。
2.引发学生对于潮汐现象的好奇心和疑问,提出问题,例如:“你知道潮汐是如何形成的吗?潮汐有哪些变化规律?”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简要介绍潮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引导学生了解潮汐与月球引力的关系。
2.播放纪录片《观潮》的相关片段,深入讲解潮汐的变化过程和影响因素。
三、实地考察(30分钟)
1.组织学生进行潮汐实地考察,选择一个潮汐变化明显的地点,例如海滩或港口。
2.引导学生观察潮汐的变化情况,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感受。
四、小组讨论(15分钟)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实地考察的观察结果和感受。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五、写作练习(20分钟)
1.要求学生根据实地考察的观察结果和感受,写一篇关于潮汐的观察日记或文章。
2.指导学生如何组织文章结构,如何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六、展示和总结(10分钟)
1.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鼓励互相交流和学习。
2.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察和描述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于自然景观的兴趣和热爱。
《观潮》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于纪录片的观看和分析能力。
2.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加深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教学内容:
通过观看《观潮》这部纪录片,让学生了解海洋潮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写作,探讨潮汐对于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播放《观潮》片段,引发学生对于潮汐现象的好奇心和兴趣。
2.提出问题,例如:“你认为潮汐对于海洋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要保护海洋环境?”
二、观看纪录片(30分钟)
1.学生观看整个《观潮》纪录片。
2.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纪录片中的信息和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小组讨论(20分钟)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纪录片中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激发他们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四、个人写作(20分钟)
1.要求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写一篇关于潮汐对于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短文或辩论稿。
2.指导学生如何组织文章结构,如何用论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展示和总结(10分钟)
1.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进行辩论或交流。
2.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观潮》教学设计 篇三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潮》教学设计(通用4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潮》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的:
引领学生感受钱塘海潮的奇伟磅礴,体味自然的伟力美、人的精神美和地域的风情美。
教学重难点:
紧扣语言因素,感知、评赏四幅画面。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讲述有关钱塘海潮来由的传说:忠勇的吴国大将伍子胥,因吴王夫差听信谗言疑心他谋反,被迫自杀。死后,其悲愤仍不可遏止,于是便乘着素车白马在钱塘江上奔腾吼叫,形成汹涌澎湃的钱塘潮。
二、范读,正音。重点读好文中比较陌生的字的读音。
尹艨艟骑倏舸泅溯仞江干
三、个读、齐读,辨明节奏。重点读好文中几个长句的节奏。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吴儿善泅者/数百
而旗尾/略不沾湿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珠翠罗绮/溢目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虽/席地/不容闲也
四、练读,读注释,做练习。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
既而渐近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吞天沃日
艨艟数百
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
人物略不相睹
则一舸无迹
随波而逝
皆披发文身
溯迎而上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腾身百变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珠翠罗绮溢目
车马塞途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而僦赁看幕
虽席地不容闲也
五、译读,重点翻译第三段。
通过翻译,培养语感,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领略钱塘江潮
六、研读
1、初步感知。齐读后,提问:文章题目叫“观潮”,那么作者看到了哪些画面?
2、细部研读。
(1)学生依据自己对四个文段的喜爱程度自由读。读到自己喜欢的文段时,大声朗读,尽量读出体悟到的情味;若对这一文段兴趣不大,可小声读或凝神静听。(2)具体分析课文。
第1段海潮图
找出表现海潮雄豪景象的关键词:“伟观”、“势极雄豪”。听读。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试将听到的语言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
品读,体味语言。请同学们找出自己特别欣赏、喜爱的语句,并简单加以评点。师点拨。如:银线,写出远眺海潮的形态、颜色、光泽。
玉城雪岭,“城”、“岭”表现出潮水渐近时,潮头之高大,如坚固的城墙、高耸的山岭扑面而来、连天涌来,其形状、态势让人心惊。“玉”、“雪”则写出了潮水翻涌,洁白如雪,晶莹似玉的浪花状貌,给人以美而壮观之感。吞天沃日,试换作“遮天蔽日”如何?“遮”、“蔽”只表现将天空、太阳遮掩住,虽然水势之盛也可想见,但偏于静态的状态描写。“吞”、“沃”则写出了潮头的翻腾、激卷,仿佛能将广袤无垠的天空包孕于口,似乎敢与太阳炙射大地的万丈光焰相抗衡,直上九霄冲荡日头,其动感、气势、情味均较“遮”、“蔽”更胜一筹。齐读这段壮阔浩荡的文字,试着将它背下来。
课外延伸,积累语言。我们熟知的大家们笔下的钱江潮如:
百里闻雷震,惊清来似雪。——孟浩然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刘禹锡欲识潮头高几许?月山浑在浪花中。鲲鹏上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苏轼
播放音像材料视听结合,感受“交响钱塘潮”。
小结:本段突出了自然的伟力美。
第2段演习图
这是一场古代的水军演习,能说说它给你的印象吗?
请以“我看到了一场的水军演习”答问,并以文中关键词句证明你的看法。通过对语言分析得出:
这是一场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将士功夫过硬、声势浩大、战斗激烈、让人回味无穷的水军演习。请全体男生齐读此段。
第3段弄潮图
蔚蓝的大海,蕴蓄着无穷的力量;滔天的巨浪,汹涌的海潮更是带来了大海深处的磅礴伟力,而800年前我们的吴中好儿男们就上演了一幕精彩绝伦的弄潮表演。这样的解说,也许能代表大家喜欢这个文段的理由,不过粗略了些。——请具体说说这幅画面在哪些地方吸引了你。
如:披发纹身。原始,野性,张扬出勃发的生命力,极富地方色彩。争先鼓勇,溯迎而上。面对强劲狂暴的潮头,毫无惧色地争先主动迎击,谁说吴越之地只是婉约灵秀,在这些弄潮儿身上,我们分明看到的是豪气冲天的英雄本色。
小结:第2、3段表现了人的精神美。
第4段观潮图
问:你如何看待这个文段?可否将它删去?
由人多(车马多)、物价上涨、席地不容闲突出人们观潮热情之高。侧面烘托出江潮之壮美、表演之精彩。
小结:如果说海潮图是自然以它的壮美征服了我们,那么演习图和弄潮图则可说是人以它面对自然伟力的勇敢、自信、拼搏的精神和高超的技艺震撼了我们,更有那“满郭人争江上望”的观潮盛景构成了吴地特有的风俗人情,堪称地域的风情美。
三、用自己的话说课文。
《观潮》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案背景
1、学科:语文(第七册)
2、课题:《观潮》
3、课时:二课时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不仅运用多种手法直接描绘了潮水铺天盖地的情状和声威,还以观潮的人数和热情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
教学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从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还要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观的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见闻。
三、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但是由于远离沿海,对海潮没有直观感受的经验,对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很难形成深刻的感知,根据小学生对直观的材料感兴趣的特点,借助网络资源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过程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教师要教会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表现自我,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新词,会认7个生字,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感受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景象,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磁带
2、学生准备
(1)阅读课文,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利用网络搜索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八、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
学习方法:
1、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2、读中感悟,感知文中的意象美;
3、入境促说,训练观察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九、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感知自然美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潮起潮落吗?下面就跟随这段视频了解一下涨潮时的壮美景象吧。
播放大海潮起潮落的视频。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去感受海潮的壮美。
大自然就像个魔术师,他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刚才我们看到的只是海边常见的涨潮景象,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观潮》这一课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上最壮美的潮水——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请大家先读一遍课文,想象一下钱塘江大潮的壮美景象,说说钱塘江大潮有哪些特别之处。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情感,使其产生对美好境界向往的热情】
(二)初读课文,构建文体美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课文的生字生词。(小组汇报)
(2)学生自我阅读课文一遍,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②课文的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刻?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下最深印象的句子,就是文章的精彩之所在,也是文本最值得研究的重点处。同时也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2、学习小组间相互交流自主学习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阅读,弄懂课文大意,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津津有味。做到不熟读课文,不读通课文,“不去开讲” 】
(三)研读词语,欣赏语句美
1、浏览课文,请用一个词成语来概括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1)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天下奇观”)
(2)比较理解“天下奇观”和“观潮”中的“观”的意思。
【小黑板出示】“观”
a、看,察看;b、看到的景象或样子;c、对事物的看法、认识。
选择对应的释义,理解“观”字在不同词语里的意思。
2、自我阅读课文,对照插图,重点理解“奇观”的含义。
3、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4、学生谈观后感,师给予评价,解释“天下奇观”,同时商讨“奇”在哪些方面。(生小组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辨别“天下奇观”与“观潮”的“观”的区别,从而认清“观”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层层推进,并运用钱塘江涌潮的录像的放映,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四)研读课文,自我感悟
1、再次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抓住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研读,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按时间顺序分别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盛况。
3、赏读,欣赏课文的佳词美句: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把它读得精彩些。(学习小对子之间进行听、评活动)
(1)学生先自我尝试。
(2)指明学生进行阅读,并且介绍朗读的技巧,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3)教师小结后范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教师转变角色,共同参与学习,进行朗读示范,学生能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的朗读做出恰当的评议、鼓励。这样,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五)研究拓展,加深理解(见学研知道案003页课后巩固提升)
注:积累运用的主要词语为(1)描写钱塘江潮水气势的四字成语4个;描写人多的词语4个)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钱塘江潮水的认知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有理想的收获,为了弥补他们的“遗漏“。一则让他们积累描写潮水气势、人多的四字成语,主要是从侧面去强化钱塘江潮水的”奇“;二则摘抄相关的语句,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直观地了解钱塘江潮水的恢弘气势。
第二课时
(一)抓住重点,细品大潮的奇异美
1、(播放录像)录像里潮水的景象,课文也有,请找出。(第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第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听。
3、学生自由朗读,精彩句子在小组里交流,自读品味。(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照大潮由远而近的顺序说、也可以结合画面说)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习应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给足学生读书、思考、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读、感悟、理解、体会、交流,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培养阅读能力,习得阅读方法。】
4、全班品味钱塘江潮水来临时的“奇”。(重点理解第四段“横贯”、“浩浩荡荡”、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1)(小黑板出示描写大潮声音和形状的4个句子)站起来,指给教师看,潮水多高?(用手比画)巨浪从天而降,声音像什么?(用嘴模拟)
(2)默读4个句子,探究: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从哪些方面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此时此刻,你面对如此的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学生讨论、评论)
(4)归纳、总结:钱塘江大潮与一般的海浪有什么不同?(声音大、浪罕见)
5、想象潮水壮观的情景,指导朗读。
(1)录音机朗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2)潮水从哪儿来?气势是如何的?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吗?(引导学生读出潮水由远而近的变化,读出大潮涌来时的雄浑气势)
6、学生朗读,教师按时间顺序引读,同时播放相应的潮水变化的录象情景。
【设计意图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想象画面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两幅图片帮助学生想象大潮的雄伟壮观和变化。同时,向学生展示大潮的生动画面,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与形象的画面作对照、补充,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学习活动中丰富体验,活跃思维,发展情感。】
7、集体朗读,感受“美”
【设计意图在读中感受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写作的方法。背诵这两段内容】
8、语言实践:同学们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词句,请你当一回导游,把大潮景象介绍给“旅游团”的“旅客”们听听。(见005页课后巩固提升)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境练习。
(2)选派代表进行评说。
【设计意图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
(二)展示环境,感悟人心的奇异情
1、质疑:
(1)为什么把农历八月十八定为一年一度的观朝日?
(2)为什么盐官镇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3)潮水没来之前,海塘大堤上有哪些奇异的景象?请用笔画出相关的语句。
2、轻声读第2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你哪个地方最吸引你?
3、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蒙蒙胧胧的,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这个奇异的景象,文中是用哪个词来形容的?(朗读“若隐若现”)
4、此时,观潮的人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设计意图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读读写写,学会表达(见005页之课堂目标达成第3题)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再近些,只见(),形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可以是自己的想象)
(2)造句。犹如
(3)这段话从()和()两方面来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设计意图我们不能满足与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里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正确运用的予以肯定,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总结全文,深化“奇观”
1、讨论探究
(1)小结:作者向我们描述了一次观潮的盛况,抓住潮的声音、气势和形状具体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过程。结合作者的描写和看到的视频材料,说一说,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最后归纳总结,整体把握。在对部分的深入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再回到整体上来。这个整体把握对前一个整体感知来说,对课文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十、板书设计
1。
观潮
潮来前(境)水平如镜人声鼎沸
观潮来时(声)风平浪静闷雷滚动“天下奇观”
潮来后(形)横贯江面白浪翻滚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描写自然奇观的文章,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作者的笔下,钱塘江大潮气势宏大、惊心动魄。由于远离沿海,师生对钱塘江大潮没有直观印象,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借助录像
弥补了这一缺憾。课前利用网络查找,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体会网络搜索的好处,在学习字词方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有一定的效果。
注意让学生辨别异同,在阅读和讨论的过程中,认清“观”的不同用法,并且以此为切入口,通领全文。
朗读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绝不包办代替,而是注重了多种形式的读的应用:范读、自由读、小组读、赛读、视频配音读等等,在读中提高语感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读中对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生动画面,体会雄浑的意境,感受语言的魅力。
不足:这堂课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以课文为蓝本,以插图为依托,行语言实践。由于学生之前很少进行这类训练,所以角色有些转换不过来,从而影响了教学进度,这也是我之前没有预想到的。
点评
教师的教学设计详细、严谨,综合起来有以下优点:
1、在情景导入这个过程中,教师从欣赏自然风光图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为下面学文做好铺垫。
2、整堂课都让“读”占鳌头。教师在设计时通过各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更深刻的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使学生感悟文中的自然美和语言美。在教学设计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观潮》教学设计 篇六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把“想到的”写进句子使表达具体形象的方法,初步领悟“留心周围的事物”的要求。
2.背诵三、四自然段。
能力
1.能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2.能说出把“想到的”写进句子的好处。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个性品质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雄伟,激发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情感。
2.大胆表达自己对语句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重点】
领悟“留心周围的事物”的要求。
【教学难点】
能说出把“想到的”写进句子的好处,了解把“想到的”写进句子使表达具体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POWERPOINT幻灯片、钱塘潮录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读准、读通了课文,好像让作者把我们带到了浙江省杭州湾,亲眼观看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这节课,我们继续让作者带我们观赏钱塘江大潮,好吗?
一边播放录像,一边用课文的语句解说。(再一次整体感受钱塘潮的壮观,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2.学生谈观感。(自由发表见解,板书:天下奇观)
作者为什么能用手中的笔把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丽的景观写下来,是怎么样写下来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学习目标。现在,就让我们一块来学习课文。
二、分层达标
(一)自读探究,感悟词句,体会大潮壮观。
1.出示学习提纲:
(1)读课文,划出描写钱塘大潮壮观景象的语句。
(2)读语句,“一边读一边想”,理解内容,体会大潮的壮观。
(3)读语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读出来。
请同学们按照学习提纲,先读读课文,把描写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的语句划下来。然后,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读这些语句,看自己从语句中理解到什么,体会到什么。最后,有感情地朗读,把你的理解、感受读出来。
2.学生按照学习提纲先个体学习,然后小组交流。
(二)汇报交流,引导精读,品味感悟。
1.汇报划出的语句。(引导注意顺序)
2.交流理解、体会,引导精读,品味感悟。(重点引导细读课后练习2的语句;在此过程中,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引导学生达标,熟读成诵。)
(1)课后练习2语句的教学。
1)在这些语句中,你认为最能够表现钱塘大潮壮观景象的句子是哪一句?
2)学生汇报语句后,示填空,完成填空。
3)自由读语句,注意填空的部分,思考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小组合作解决。
4)交流汇报。(重点引导谈出好处:想像部分能把大潮的形、声、推进的速度写形象、具体。)
5)小结归纳:作者在观察钱塘江大潮来到时,做到了留心周围的事物,不但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用脑子想,所以课文读起来,让我们有如身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我们也要像作者那样做个有心人,时时留心周围的事物,养成多看、多听、多想的好习惯。
(2)其它语句的教学。
1)江面很平静,……一层蒙蒙的薄雾。
2)午后一点左右,……闷雷滚动。
3)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
4)那条白线很快……白色城墙。
5)霎时,……两丈来高了。
三、总结归纳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文,如同亲身观赏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深深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雄伟磅礴的气势。下一节课,我们也学着作者,展开想像,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退去的顺序,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如果大家也能像作者那样,用眼、用耳、动脑,多看、多听、多想,做到留心周围的事物,做到注意积累,就同样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