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认识角》说课稿 篇一
标题:认识角——让孩子爱上数学的启蒙之旅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认识角。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什么是角、角的分类、如何用角度来度量等知识。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什么是角,并能正确分类角;
(2)能够用角度来度量角的大小;
(3)了解角度的度量单位“度”。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2)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什么是角,角的分类;
(2)用角度来度量角的大小。
2. 教学难点
(1)角的分类的概念理解;
(2)角度的度量单位“度”的引入。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角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角,激发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和兴趣。
2. 观察探究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角,并进行分类。教师可用多媒体工具展示各种角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辨别和分类。
3. 角度的引入
教师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角度的度量。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旋转的玩具或其他工具,让学生观察并测量旋转时的角度。引导学生发现角度的度量单位“度”。
4. 巩固与拓展
通过课堂练习和游戏等方式,巩固学生对于角的分类和角度的度量的理解。如: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其中的角属于哪一类,并用角度来表示。
5. 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与学生进行互动,确认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成果。
五、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
角度的度量单位:“度”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角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正确分类角。但在角度的度量单位“度”引入上,有的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惑。下次教学中,应该针对这一问题加强讲解和实践操作,以确保学生对于“度”的理解与运用。
二年级《认识角》说课稿 篇二
标题:认识角——启发学生思维,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认识角。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什么是角、角的分类、如何用角度来度量等知识。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什么是角,并能正确分类角;
(2)能够用角度来度量角的大小;
(3)了解角度的度量单位“度”。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注重质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2)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什么是角,角的分类;
(2)用角度来度量角的大小。
2. 教学难点
(1)角的分类的概念理解;
(2)角度的度量单位“度”的引入。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角有哪些,并引导学生讨论角的分类。
2. 观察探究
通过示例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角,并进行分类。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判断一个角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
3. 角度的引入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要用一个数来表示角的大小,你们觉得应该用什么单位?”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然后,教师介绍角度的度量单位“度”,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角度的度量。
4. 巩固与拓展
通过问题解答、角度游戏等方式,巩固学生对于角的分类和角度的度量的理解。教师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和讨论。
5. 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与学生进行互动,确认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成果。
五、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
角度的度量单位:“度”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启发式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观察和分类角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并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了角度的度量。在下次教学中,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年级《认识角》说课稿 篇三
一、 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我们都知道角是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诸多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常用角进行描述,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依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征,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搭一搭、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
3、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还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四、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搭一搭、画一画、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流程
为实现以上教学设想,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内迫切地想知道角的有关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1、初步感知角
师:这是一把三角尺,(出示三角尺)上面有角吗?(有)(指名指指)(师指导指角的方法)
师: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指。
师:我们再来摸一摸角,你摸到的是角的什么样的?(并且体会:角的边是直的,顶顶点是尖尖的。)
师:你还能在三角尺上找到其他角吗?(同桌相互指一指)。
2、抽象出几何角(出示课件)
师:谁能找出这些物体中的角?学生一个一个指。
师:如果把这些实物上的角搬下来,就成了下面的图形。(抽象出角)
师:像这样的一些图形,就叫做角。
3、搭一搭
用你的小棒搭一个角,同桌互相评一评对不对
(二)、探索新知
1、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老师画了一个角,同学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1) 尖尖的地方我们叫它“顶点”(板书)
直直的,我们叫它“边”(板书)
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板书:一个顶点,两条边)
(2)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用给角起名字的方法来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2、画角
师:小朋友想不想自己画一个角?把你画的角标上顶点和边。(师边看边指导) 让学生标出图形中的角,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明确角的记法、读法。
3 、画角时应该注意:先画顶点,再画边
认识角是本节课的重点,设计时我认为要想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角的有关知识,关键是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四个数学活动:摸一摸、找一找、搭一搭、画一画、练一练。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对角的认识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加深了学生对角的理性认识。
4、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做了如下设计: 让学生张合活动角,感受从静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的过程。通过张合活动角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角有大小,而且还感受到了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然后再比较活动角,看哪个角大? 通过猜想、演示、验证,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三)、 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经过多样性的活动过程,学生积累了对角的正确认识,最后,我设计了4个层次的综合练习,意在引发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迈进,这4个层次的练习,孩子们很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基础练习:判断角和数出图形中的角的数量。穿插在例题讲完就练习
2、动手操作题,活动角的大小
3、拓展提高题,把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四)总结与评价: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并且用课件总结重点内容。
本节课侧重于知识点的落实,巩固新知。加强动手操作实践,丰富学生感知,积累空间观念,形成能力。积极引发学生的兴趣,辨明概念,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数学联系生活,数学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了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
二年级《认识角》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4、教学重点: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5、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1、操作法
在动手实践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看得着、摸得到的东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观察思考法
学生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角,尽量体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上课时,我出示一个“圆”和一个“正六边形”,让两名学生上台做滚动实验,看哪一个图形滚得远。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其中的奥秘,发现到正六边行有角,阻碍了滚动的力量,所以滚的慢,从而引入课题“认识角”。
(二)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尽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循序渐进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观察角,感知角,出示主题图,指名学生到台前来指一指,说一说图中的物体哪些地方有角。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有角,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并让学生感知了生活中的角。
2、让生用纸条动手折出一个角,学生可能折出大小不同的角,这样通过直观的具体实物,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角的认识由实物到半抽象,再让学生触摸角的各部分,学生可以感觉到尖尖的顶点和直直的边,然后让生观察结果和屏幕显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让生概括出角组成是由1个顶点和两条直边所组成的。并教予学生作角的标记方法。
3、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对角的组成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进而给学生出示“判断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这个练习,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加以巩固。
4、在比较角的这个环节中,我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亲自去实践体验,让学生用准备好的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成一个活动角,再随意扯动角的两条边,观察角的变化,并在小组讨论,得出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的结论。
(三)观察比较,感悟角的大小。
利用课件出示两个能明显区分大小的角,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能辨别出角的大小,但对于两个边长短不一的角,这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学生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说法不一,这时我采用课件演示比较的过程,用重叠的方法把两个顶点重合,一条边也重合,再比一比哪个角大。通过操作和展示,引导生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四)、组织练习,应用拓展。
1、找一找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并把它们标出来。
2、 课本第68页上的“比一比”的第(1)题。
3、 找一找下图中有几个角?
(五)、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本环节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知道自己一节课来有什么收获,同时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以进一步巩固熟练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① 课堂总结: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② 布置作业:
回家后找一找家里面的东西哪些有角。
五、说板书设计(略)
整堂课设计,我始终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观察、操比、演示、比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年级《认识角》说课稿 篇五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材分析:
我们都知道角是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诸多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进行描述,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1、 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
3、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还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内迫切地想知道角的有关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2、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认识角是本节课的重点,设计时我认为要想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角的有关知识,关键是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四个数学活动: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练一练。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对角的认识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加深了学生对角的理性认识。
3、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做了如下设计: 让学生张合活动角,感受从静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的过程。通过张合活动角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角有大小,而且还感受到了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然后再比较活动角,看哪个角大? 通过猜想、演示、验证,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4、回归生活,了解角的应用
数学联系生活,数学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点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多处让数学问题联系学生实际,如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课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重要性。如挖土机、剪刀的工作过程中都由于有角度的变化从而解决了实际问题,教师还让学生找出一些角的大小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达到了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
二年级《认识角》说课稿 篇六
教学内容
北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67至68页"认识角".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
3.通过"摆一摆""指一指""比一比"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角。
4.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践对角有直观的认识。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电脑课件一份。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1-2支铅笔。
一、 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喜欢)今天,老师想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一个充满奥秘的地方,你们愿意吗?(学生答:愿意)那好,请大家跟着我一起进入"角的世界".
(课件出示一组南浦大桥的图片)首先,请大家一起观赏一座世界有名的斜拉桥——南浦大桥。这座雄伟壮观的大桥位于我国上海市的黄浦江上,它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目前,它在世界排名第三,是我国人民的骄傲。
你们看,在桥面上塔栓和缆索组成了许多优美的角,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成了美丽的图案。到了晚上,在灯光的映照下,这些角的图案显得更加美丽。
其实,除了我们刚才所看到的角以外,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许多物体的表面也都有角,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找到它、认识它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内容:认识角(出示课题)二、 探索新知1.认识角及各部分的名称(1)找一找
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出示剪刀、钟面、红领巾图)你们看!这是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物体,在它们的表面也都有角,你能发现它藏在哪里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显示物体表面藏着的角)老师:同学们真棒!观察得很仔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只要我们平时做个留心观察的孩子,就一定可以找到它。
(2)摆一摆
虽然你们能很快地找到物体表面的角,但是如果老师要你用两支铅笔摆出一个角的形状,你能办到吗?请你们同桌两人一起试一试吧?
(3)认一认
课件显示学生摆出的图形,同时出示另外两种不同的摆法,引导学生找到不同之处。再判断哪个才是角。从而让学生知道角的基本特征是: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用" )"在图中标出角并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老师:你能指出刚才摆出的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什么地方吗?指给同桌看一看。
通过摆一摆、认一认,你能发现角的世界里的秘密吗?
秘密之一:一个角是由1个顶点2条边组成的。
2.比较角的大小并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或无关。
(1)摆
过渡:通过努力,你们已经很快地发现了角的第一个秘密,接下来我们要一起探索另外一些秘密,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好!这次挑战的主题是"摆",老师希望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团结合作的精神,用原来的那两支铅笔摆出一个比原来更大的角,有信心吗?试试看吧。
老师:你是怎么办到的?谁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你成功的喜悦?(老师边听回答边演示课件中的活动角展开与复原的动画过程。)通过这次的活动,你能把角的第二个秘密补充完整吗?
秘密之二: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 );张口越小,角就( )。
请你把这个秘密告诉你的同桌。
(2)比
过渡:通过大家的努力,老师宣布:你们的第一轮挑战成功!现在,老师要向你们发起第二轮的挑战,这次的主题是"比".(课件出示)通过比较,根据两种不同的情况(两个角大小区分是否明显)引导学生得到不同的比较方法。(老师用课件着重演示角3与角4通过重叠比较大小的过程。)角的大小比较方法:1.直接判断。
2.重叠的方法。
(重叠时要注意顶点和一条边对齐)
(3)猜
对于第二轮的挑战同学们完成得不错,现在我们要进入最后一轮挑战——猜。(课件出示角的大小相同,边的长短不同的两个角)通过猜一猜和比一比,你能说说角的第三个秘密吗?
秘密之三: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 )关。
三、 巩固练习
过渡:同学们,你们不但敢于接受老师的挑战,而且在挑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不懈的努力,最后取得了挑战的成功。你们真是了不起!
接下来,老师要看看你们能否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件出示)1. 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 数出图中各有几个角,并用")"标出来。
(着重讲讲最后一幅图中桥洞与两边形成的图形不是角及原因。图2与图3学生只要找到内角就行,如果部分学生能找到外角就给予肯定与鼓励。)3. 判断。(注意引导学生说出错的原因)4. 摆一摆:用三支铅笔你能摆出三个角吗?试试看。
(让学生各显神通,充分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老师根据不同的回答展示学生的作品。)四、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或发现了什么?与大家谈谈你的收获。
启发学生:生活中处处有角。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即兴找一找。(如桌面、门窗等)老师:是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除了我们刚才发现的那几个秘密以外,角的世界里还有很多的秘密,老师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长大以后去探索和发现数学世界里更多的秘密!像中国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南浦大桥那样,灵活运用它们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课件出示结语)组织学生用《两只老虎》的旋律唱一唱,在歌声中结束教学。
五、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本课例充分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等活动机会组织教学。
首先通过"找一找""摆一摆""认一认"的活动让学生抽象出角这个几何图形,同时了解角的基本特征;其次,通过"摆""比""猜"的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初步认识角的大小与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为了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本课例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了可活动、可变化的课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理解得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