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活动《认识球体》说课稿 篇一
标题:通过游戏认识球体的特点
导语:
在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中,认识几何图形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球体作为一种特殊的几何图形,对幼儿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数学活动《认识球体》旨在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大班幼儿认识球体的特点,并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力。
一、活动目标:
1. 认识球体,了解球体的特点和形状。
2. 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力。
3. 学会使用简单的几何术语描述球体。
二、活动准备:
1. 大班幼儿园的教室或室外场地。
2. 高质量的球体模型,数量与班级人数相当。
3. 幼儿园老师准备的简单几何图形卡片,包括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
三、活动过程:
1. 引入活动:
- 通过展示球体的真实物体,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球体的好奇心。
-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球体吗?它有什么特点?
2. 游戏一:探索球体
- 将球体模型分发给每个幼儿,让他们观察、感受球体的形状和特点。
- 引导幼儿观察球体的表面特点,如光滑、圆形等,并让他们用手触摸球体,感受球体的圆滑表面。
3. 游戏二:找到球体
- 幼儿园老师准备的几何图形卡片中混入了一张球体的图形卡片。
- 将卡片洗牌,让每个幼儿依次选择一张卡片,看是否能找到球体的卡片。
- 引导幼儿观察卡片上的图形,通过比较图形的特点,判断是否为球体。
4. 游戏三:使用几何术语描述球体
- 让幼儿围坐在一起,展示球体模型。
- 引导幼儿用简单的几何术语描述球体的特点,如圆形、光滑、没有棱角等。
5. 游戏四:球体的特点绘制
- 让每个幼儿用彩笔和纸绘制他们心目中的球体。
- 引导幼儿在绘制过程中注意表现球体的特点,如圆形、光滑等。
四、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们通过观察、感受和绘制等多种方式,较好地认识了球体的特点和形状。同时,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力,提高了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知能力。这个活动不仅有助于幼儿的数学学习,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球体》说课稿 篇二
标题:探索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导语:
在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中,认识几何图形的特点是基础,而深入了解几何图形的属性则是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本次数学活动《认识球体》旨在通过探索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帮助大班幼儿更深入地了解球体的属性和运用。
一、活动目标:
1. 了解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
2. 学会使用简单的计算方法计算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计算能力。
二、活动准备:
1. 大班幼儿园的教室或室外场地。
2. 高质量的球体模型,数量与班级人数相当。
3. 幼儿园老师准备的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等。
三、活动过程:
1. 引入活动:
- 通过展示球体的真实物体,提问:你们知道球体有什么特点吗?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又是什么意思呢?
2. 探索球体的表面积:
- 引导幼儿观察球体的表面,提问:球体的表面是由什么组成的?怎样计算球体的表面积呢?
- 让每个幼儿用尺子测量球体的直径,并计算球体的半径。
- 引导幼儿使用计算公式A=4πr2,计算球体的表面积。
3. 探索球体的体积:
- 引导幼儿观察球体的内部空间,提问:球体的体积是什么意思呢?怎样计算球体的体积呢?
- 让每个幼儿用尺子测量球体的直径,并计算球体的半径。
- 引导幼儿使用计算公式V=4/3πr3,计算球体的体积。
4. 活动延伸:
- 让幼儿自行选择其他几何图形进行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如正方体、长方体等。
- 引导幼儿比较不同几何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让他们发现不同几何图形的属性差异。
四、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们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更深入地了解了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并学会了使用简单的计算方法。这个活动不仅有助于幼儿对几何图形属性的学习,还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计算能力,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些能力对幼儿未来的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球体》说课稿 篇三
标题:认识球体——开启幼儿的探索之旅
导语:认识球体是大班数学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观察和实践,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球体的特征和用途,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空间感知能力。本次活动将以启发式教学的方式进行,让幼儿在探索中学习,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一、活动准备
1. 准备球体模型:可以使用不同材质和大小的球体模型,如泡沫球、塑料球等。
2. 准备球体工具:如放大镜、尺子等。
3. 准备球体材料:如球体的图片、球体的实物等。
二、活动过程
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球体模型,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形状?我们见过这样的东西吗?”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他们的思考。
2. 探索球体:给幼儿提供球体模型、球体工具和球体材料,让他们自由探索球体的特征和用途。鼓励幼儿观察球体的形状、表面特征,并用尺子测量球体的直径和周长。
3. 制作球体图册: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球体图片和实物,制作球体图册。引导幼儿描述所选择的球体特征和用途。
4. 分享与展示:让幼儿分享自己制作的球体图册,展示他们对球体的认识。鼓励幼儿互相交流,学习他人的观点和想法。
三、活动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识球体的形状、表面特征和用途。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空间感知能力,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四、活动评价
本次活动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让幼儿主动探索球体的特征和用途,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空间感知能力。通过自由探索和制作球体图册的过程,激发幼儿的思维和创造力,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活动强调互相分享和合作,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可以开启幼儿的探索之旅,让他们在主动探索中学习和成长。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球体》说课稿 篇四
标题:体验球体的运动与变化
引言:
本节数学活动以《认识球体》为主题,通过体验球体的运动与变化,让大班幼儿在活动中感受球体的形态、运动和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一、活动目标:
1. 通过观察和体验,认识球体的基本形态和运动方式;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二、活动准备:
1. 球体模型或球体图片;
2. 幼儿绘画纸、彩色笔;
3. 实物球体。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通过展示球体模型或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球体的形态,并与他们分享一些与球体相关的常见事物,如足球、篮球等。
2. 观察与描述(10分钟)
给每个幼儿分发一张绘画纸和彩色笔,让他们尽可能准确地绘制一个球体。观察他们的绘画过程,鼓励他们描述自己绘制球体的方法和思路,以及球体的特点和属性。
3. 球体的运动(15分钟)
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的球体运动,如滚动、弹跳等。让他们模仿球体的运动方式,如用手将球体滚动、弹跳等,体验球体的运动特性。
4. 球体的变化(20分钟)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给予一定数量的小球体,让他们自由组合成不同形态的球体。鼓励幼儿用手触摸、观察和摆放小球体,尝试组成不同形态的球体,如堆叠、排列等。引导幼儿讨论不同形态球体的特点和属性。
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
请幼儿展示自己组合的球体形态,并邀请他们分享自己对球体的认识和体会。总结球体的特点和属性,并鼓励幼儿归纳总结。
四、活动延伸:
1. 给幼儿提供更多的球体探索材料,如球体拼图、球体玩具等,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进一步认识球体的运动与变化;
2. 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球体事物,并与幼儿分享,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给幼儿提供一些关于球体运动的问题,如球体的速度和距离计算等,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将在体验中认识球体的运动与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希望幼儿能够在活动中乐于探索和学习,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球体》说课稿 篇五
一、教材内容分析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其实已接触很多球体玩具,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球体的特征,获取有关球体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二、幼儿发展情况分析及目标制定
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增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为了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本活动目标为:
1、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在操作活动中初步认识球体的特征。
3、引导幼儿运用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研究,体验与同伴探索交往的乐趣。在游戏中体验几何形体的有趣。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纲要》指出“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我将准备:
1、大量的几何形体玩具,皮球、乒乓球。
2、橡皮泥、报纸等可塑性操作材料(延伸活动)。
3、创设较为宽敞的场地,便于幼儿的操作。
四、本活动的重点是:
让幼儿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感知球体的基本特征。对于突破重点采用的方法:丰富幼儿的经验,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在实际操作中来解决;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1、大量的几何形体玩具,皮球、乒乓球。
2、橡皮泥、报纸等可塑性操作材料(延伸活动)。
3、创设较为宽敞的场地,便于幼儿的操作。
五、活动过程:
1、导入课题。
师:“小朋友,请你们玩一玩这些玩具,找一找那些玩具可以滚动。”激发幼儿探索兴趣,我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让他们任意选择玩具,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从而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幼儿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让孩子自由地玩玩具以激发幼儿想玩、想探索的欲望,初步感知球体的一个基本特征及可以滚动。在此基础上,我让幼儿进行了第一次操作,请幼儿任选两种可以滚动的玩具。
2、引导幼儿操作尝试
在幼儿选择过两种玩具后,幼师引导幼儿讨论:“你们选的这些会滚动的东西又有什么不同呢?请小朋友们比一比,试一试。”这一环节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来感觉到自己的新发现,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和求知的快乐。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上前试一试,玩一玩,指出哪些玩具能向不同方向滚动。通过集中交流统一认识,感知球体可以向不同方向滚动的特征。初次尝试后,孩子们对球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引导了幼儿进行第二次的操作。
3、幼儿第二次的操作尝试
第一次操作,幼儿在自由玩的过程中发现球体可以向不同方向滚动的特点。第二次操作则更进一步,主要是让幼儿探究球体与圆形的不同,从而更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征,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这是本活动的难点,首先引导幼儿与圆形比较观察,认识球体,动手比一比,说一说他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孩子依据比较观察到的情况得出的结论与同伴进行交流。
4、巩固对球体特征的认识。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哪些物体是球体。
纲要强调,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现象产生兴趣,因此为了让幼儿从生活中感受到形、体的重要和有趣,我引导幼儿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我们周围的哪些物体是球体。先请幼儿在周围能看到的环境中找出与球体相似的物体。在深一层引导幼儿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与球体相似的物体。实现了教育在生活中的延伸,体现活动的价值。
5、延伸活动
在延伸活动中,我创设操作活动情景,请幼儿帮玩具加工厂制作球体的商品,激发幼儿制作球体的欲望。做好后可以试着滚一滚,是不是能朝任何方向滚动。教师提供报纸、橡皮泥等可塑性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利用这些不同的材料制作球体,通过自身的参与动手制作进一步巩固了对球体的认识。
本活动设计体现了《纲要》中科学教育的理念,紧密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为幼儿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力求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球体》说课稿 篇六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认识球体、圆柱体”是大班下学期的内容,幼儿在认识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认识球体、圆柱体,难度加深了。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常接触到圆柱体和球体,但对球体与圆柱体的认识并没有整体的概念, 为了使幼儿对圆柱体与球体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通过感知,摸一摸、看一看、动一动,发现圆柱体与球体的异同,从而认识球体、圆柱体。新《纲要》指出:“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学习活动应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幼儿的兴趣。为了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探究,活动前我和孩子共同收集会滚动的的废旧物品。让孩子们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观看及尝试操作各种物体中认识球体、圆柱体,感知球体、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2、说目标
在《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和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发展区发展。因此,根据我班幼儿年龄特点、实际发展水平及兴趣、需要,我确定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观察比较认识球体和圆柱体,了解它们的主要特征。
(2)能发现生活中与球体和圆柱体相似的物体,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能力。
3、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观察比较认识球体和圆柱体,了解它们的主要特征。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在《纲要》中明确提出: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等立体形状是大班年龄段的幼儿必须掌握的科学认知内容。通过触摸、观察和玩弄认识球体、圆柱体了解其主要特征,把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科学活动通过游戏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在玩中学。
教学难点:在《指南》中提出“用多种方法帮助幼儿在物体与几何形体之间建立联系,引导幼儿感受生活中各种物品的形状特征,并尝试识别和描述。”因此根据这一教育建议。因此,我将“能发现生活中与球体和圆柱体相似的物体,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作为此次活动的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分析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我相信幼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相信幼儿有能力通过探索、自我表达和与材料、与同伴、与老师的互动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因为每个孩子都有智能强项,都会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引导。因此,我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实际发展水平及兴趣、需要,在活动中主要选用了演示法、操作法、比较法、启发探索法。之所以使用以上的教法,是因为:
1、演示法:是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的。幼儿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出示几何体(球体、圆柱体)边讲解边演示能有效引起幼儿的兴趣及注意,能使幼儿获得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操作法:幼儿的认知特点是在相当程度上还要依靠直觉行动进行思维,他们获得数、形的初步知识不能靠成人灌输,而是靠他们自身的操作活动。同时由于幼儿双手操作活动,也促进大脑积极思维。我提供操作工作纸和大量的实物,创设一定的环境,引导他们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进行学习能有效的突出活动的重点,突破活动的难点。
3、比较法:通过两两相互比较,让幼儿找出它们的异同,帮助幼儿区分、记忆。
4、启发探索法:引导幼儿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去发现和探索科学初步知识,这种方法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幼儿学习科学的探索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学法
通过以上教法,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的指导下,整个学习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摸摸、玩玩、说说的过程中掌握活动的重点,突破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操作法、发现法等。
1、观察法:幼儿通过视、听觉感官积极参与活动,获得印象。
2、操作法:幼儿在摸、看、说、玩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进行学习.
3、发现法:皮亚杰认为“教学不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刺激儿童的心智发展,教师应尽可能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幼儿积极探索,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我用游戏法、启发探索法等引导幼儿自我探索、表达和与材料、与同伴、与老师的互动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
(三)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完成活动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各种球体、圆柱体若干。
2、各种不同的物体若干:皮球、玻璃球、乒乓球、可乐罐、圆柱体积木等。
3、操作工作纸。
三、教学过程:
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结合目标,我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通过触摸、探索、讨论,感知球体和圆柱体。活动中,请每位小朋友拿自己喜欢的玩具摸一摸、比一比、滚一滚,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并进行简单分类,将不能滚动的物品放到小筐中,初步感知球体和圆柱体都有能滚的特征。
环节二:通过再次探索,认识球体与圆柱体,并了解球体、圆柱体的特征。在这一环节中,我又通过3个小环节开展活动:
一是教师提出问题“这些物体滚动的情况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让幼儿带着问题进行操作,发现球体和圆柱体滚动时的不同。
二是有了前面的操作感知,也为认识球体与圆柱体做了铺垫。通过与圆形进行比较,教师边转动球边让幼儿感知和观察,了解圆形是平面的图形,只看到一个面是圆的,从侧面看过来是扁扁的;而球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形的,往哪边推都能滚动的物体叫球体。
认识圆柱体时,教师可进行现场制作感知圆柱体上下两个圆一样大,从而得出结论:像这样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的物体,我们叫它圆柱体。
三是请幼儿根据球体圆柱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巩固幼儿对球体和圆柱体的认识。
环节三:结合生活,请幼儿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像球体,哪些物体像圆柱体。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把实物藏在教室的各个角落,让幼儿寻找,通过摸、看、玩、说,加深认识几何体特点,并与自己生活中的物品联系。
环节四:请小朋友回家或在自己身边找找看还有什么物体像圆柱体和球体的,此环节作为活动延伸,帮助幼儿在物体与几何形体之间建立联系。
四、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在,每个步骤都紧紧相扣,层层加深,通过探索操作、提问、同伴讨论对幼儿掌握几何体形状特征的认识进行及时评价,活动中,教师投入大量相似的生活中实物,也有变形类似立体图形的实物来让幼儿分类,以此突破活动难点,根据活动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好教学节奏速度,合理分配好时间,组织好师幼互动,力争做到让不同的幼儿都有发展,使教学内容和教法达到最优化,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活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