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经典说课稿(优秀3篇)

时间:2012-06-03 05:18:4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高中数学经典说课稿 篇一

标题:应用最值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导语:

应用最值问题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本篇说课稿将以应用最值问题为主题,介绍该内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及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a. 理解应用最值问题的概念和基本思想;

b. 掌握应用最值问题的解题方法;

c.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a.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 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 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应用最值问题的概念及基本思想:

a. 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定义;

b. 应用最值问题的基本解题步骤;

c. 应用最值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应用最值问题的解题方法:

a. 列方程法;

b. 函数法;

c. 图形法。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应用最值问题的概念和基本解题步骤。

2. 教学难点:应用最值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应用最值问题的概念和基本思想。

2. 概念讲解:以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定义为切入点,讲解应用最值问题的概念和基本解题步骤。

3. 解题方法介绍:通过具体的例题,介绍列方程法、函数法和图形法等解题方法。

4. 实践演练:组织学生进行应用最值问题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应用最值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讨论。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应用最值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掌握了解题方法,并能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高中数学经典说课稿 篇二

标题:数列与数列应用问题的教学设计

导语:

数列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推理能力。本篇说课稿将以数列与数列应用问题为主题,介绍该内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及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a. 理解数列的概念、特点和常见性质;

b. 掌握数列的求和公式和递推关系;

c.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a.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b. 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 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数列的概念、特点和常见性质:

a. 数列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b.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特点;

c. 数列的递推关系和求和公式。

2. 数列应用问题的解题方法:

a. 利用数列的递推关系解应用问题;

b. 利用数列的求和公式解应用问题;

c. 利用数列的性质和特点解应用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数列的概念、特点和常见性质。

2. 教学难点:数列应用问题的解题方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数列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概念讲解:以数列的定义和特点为切入点,讲解数列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 解题方法介绍:通过具体的例题,介绍利用数列的递推关系和求和公式解数列应用问题的方法。

4. 实践演练:组织学生进行数列应用问题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数列应用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讨论。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数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掌握了解题方法,并能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

高中数学经典说课稿 篇三

高中数学经典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经典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因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问题。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是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空破难点,以学业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讲遵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

  突破重点的手段: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以及及时地鼓励,使他们知难而进。另外,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突破难点的方法:抓住学生的能力线联系方法与技能使学生较易证明正弦定理,另外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突破难点.

  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创设情景,大概用2分钟

  第二:实践探究,形成概念,大约用25分钟

  第三:应用概念,拓展反思,大约用13分钟

  (一)创设情境,布疑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本节课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工人师傅的一个三角形的模型坏了,只剩下如右图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长为1m,想修好这个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长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帮师傅这个忙吗?”激发学生帮助别人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从而进入今天的学习课题。

  (二)探寻特例,提出猜想

  1.激发学生思维,从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进行研究,发现正弦定理。

  2.那结论对任意三角形都适用吗?指导学生分小组用刻度尺、量角器、计算器等工具对一般三角形进行验证。

  3.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与所对的边满足关系

  这为下一步证明树立信心,不断的使学生对结论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三)逻辑推理,证明猜想

  1.强调将猜想转化为定理,需要严格的理论证明。

  2.鼓励学生通过作高转化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

  3.提示学生思考哪些知识能把长度和三角函数联系起来,继而思考向量分析层面,用数量积作为工具证明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4.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正弦定理,布置课后练习,提示,做三角形的外接圆构造直角三角形,或用坐标法来证明

  (四)归纳总结,简单应用

  1.让学生用文字叙述正弦定理,引导学生发现定理具有对称和谐美,提升对数学美的享受。

  2.正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3.运用正弦定理求解本节课引入的三角形零件边长的问题。自己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知识后用于实际的价值观。

  (五)讲解例题,巩固定理

  1.例1。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

  例1简单结果为唯一解,如果已知三角形两角两角所夹的边,以及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都可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

  2. 例2. 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

  例2较难,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两种可能。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完了把时间交给学生。

  (六)课堂练习,提高巩固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45°,C=30°,c=10cm

  (2)A=60°,B=45°,c=20cm

  2. 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20cm,b=11cm,B=30°

  (2)c=54cm,b=39cm,C=115°

  学生板演,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答。

  (七)小结反思,提高认识

  通过以上的研究过程,同学们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和方法?你对此有何体会?

  1.用向量证明了正弦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它表述了三角形的边与对角的正弦值的关系。

  3.定理证明分别从直角、锐角、钝角出发,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猜想、实验、归纳等思维方法,最后得到了推导出正弦定理。我们研究问题的突出特点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不仅收获着结论,而且整个探索过程我们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强调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八)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要求第三边,怎么办?发现正弦定理不适用了,那么自然过渡到下一节内容,余弦定理。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

高中数学经典说课稿(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