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说课稿【精简3篇】

时间:2016-04-07 01:44:4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将相和》说课稿 篇一

第一篇内容

一、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课文,属于古文阅读。课文以“将相和”的故事为主线,通过描述将军和丞相之间的友好合作,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团结精神。本文具有情节简单、意义深远的特点,适合小学生阅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古代将军和丞相的职责和关系。

(2)理解“将相和”的含义,认识友好合作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将相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友好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含义。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将相和”的含义。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询问学生对将军和丞相的了解,引入课文主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15分钟)

(1)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检查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2)教师针对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合作讨论(15分钟)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的将军和丞相是如何合作的。

(2)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4.情感教育(10分钟)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友好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团结精神。

5.语文表达(10分钟)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将相和”的短文,并互相交流和修改。

6.课堂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将相和》的内容和含义。通过合作讨论和语文表达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但是在教学中,有些学生对于古代将军和丞相的职责和关系理解不够深刻,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以强化。

《将相和》说课稿 篇二

第二篇内容

一、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课文,属于古文阅读。课文以“将相和”的故事为主线,通过描述将军和丞相之间的友好合作,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团结精神。本文具有情节简单、意义深远的特点,适合小学生阅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古代将军和丞相的职责和关系。

(2)理解“将相和”的含义,认识友好合作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将相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友好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含义。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将相和”的含义。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引用一些相关的谚语或名言,激发学生对友好合作的思考和讨论。

2.阅读理解(15分钟)

(1)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检查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理解和答案。

3.合作讨论(15分钟)

(1)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的将军和丞相是如何合作的。

(2)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4.情感教育(10分钟)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友好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团结精神。

5.语文表达(10分钟)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将相和”的短文,并互相交流和修改。

6.课堂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将相和》的内容和含义。通过合作讨论和语文表达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但是在教学中,有些学生对于古代将军和丞相的职责和关系理解不够深刻,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以强化。

《将相和》说课稿 篇三

《将相和》优秀说课稿(精选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相和》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将相和》优秀说课稿1

  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将相和》。本组的主题是“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巧妙的运用过渡句来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得整篇文章脉络清晰,通过描绘人物言行,刻画了蔺相如不畏强权、有勇有谋和廉颇知错能改的人物形象,讴歌了他们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

  根据单元主题,依据本篇课文结构和语言上的特点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品质

  3、引导学生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从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由以上教学目标,分析学情,我将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有感情朗读课文,从人物的言行中品味其美好的品质。教学难点确定为:正确评价廉颇,体会他与蔺相如不和的原因,以及勇于改过的品质。

  一、说教法、学法

  高效课堂旨在让学生学有所获。因此,我重点由题目入手,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我抓住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廉颇对蔺相如的评价是否正确上。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等描写进行体会,采用“析句品读、读写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进。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顾全大局”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

  二、说教学流程

  基于上述教学理念,我设计了谈话中初悟形象——默读中感悟形象——交流中深悟形象——延伸中拓展形象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 谈话中初悟形象

  我首先围绕课题,结合三个故事小标题,把“将相和”三个字变成一个表达完整的句子。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内容,自然进入文本,初悟人物形象。然后,我将直戳矛盾焦点,引导学生找出将相不和的原因,引发学生思考,形成探究主题:廉颇对蔺相如的评价正确吗?使整个学习过程围绕矛盾点展开。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又做到了层层深入、主线鲜明、重点突出。

  第二个环节 默读中感悟形象

  《新课程》倡导给学生潜心读书的时间,在这一环节中,首先回顾,感悟人物形象的方法,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进而引导学生在静心读书中运用这种方法展开对前两个故事的探究。

  第三个环节 交流中深悟形象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小语理事长崔峦先生也再三强调:与阅读分析式教学说再见,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我认为,我们应该把语文教学重点放在学习语文的实践运用上,不要在学生已经理解的内容上做过多的纠结。做到学生读懂的不讲,学生读不懂的讲其所当讲。在备课中我反复琢磨,依据学生实际预设三个教学难点。

  第一处“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学生结合蔺相如临危受命的背景很容易体会出他的勇敢,但对于蔺相如谋略的认识会很肤浅,因此,在交流这句话时,我把教学难点锁定在两个“如果”上,引导学生体会蔺相如是从两方面估计了事态的发展,然后引发学生想象他是怎么说的,相信这样蔺相如有勇有谋、胸有成竹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学生掷地有声地朗读便能水到渠成了。

  第二个教学难点是“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的教学,通过初读感知学生只是理解了蔺相如敢于直面秦王,与其展开殊死搏斗的勇敢,但对于蔺相如抓住秦王的弱点装样子吓唬秦王以使人璧两全的计谋理解不到位。于是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蔺相如勇敢的表层认识后,抛出一个挑战性问题:蔺相如到底是真撞还是假撞?同时组织正反方辩论。相信,辩论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语言、吸收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理解蔺相如谋略的难点便会不攻自破。

  第三个难点,教学“他走到秦王面前逼赵王击缶……。”一句时,学生通过字面对蔺相如的勇敢易于感受到,但我并没有局限于此,教学中,我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补充史记原文“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chì)之,左右皆靡(mǐ),于是秦王不怿(yì),为一击缶。”蔺相如怒发冲冠,离秦王只有五步远,他要用自己颈项里的血血溅秦王。古人认为,颈血溅身是非常不吉利的,这使得秦王左右的侍从拔刀相间,而蔺相如两眼瞪得如铜铃般大小。大喝一声,谁敢上前。使得他们直后退,最后秦王不得不为赵王击了一下缶。通过这一补充学生不禁深切感受到当时情况的危急,还会更加深入了解到蔺相如的无畏、大义凛然。资料的补充不但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语言活动中初步了解了古人古文,而且对蔺相如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升了。

  在前两个故事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出示廉颇对蔺相如的评价。进一步印证廉颇对蔺相如存在误解。相信这样抓难点——悟全篇——学写法的教学,不但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感悟了人物的性格,学到了表达方法,而且实现了长文短教,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第四个环节 延伸中拓展形象

  崔峦先生还曾说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

  因此我设计一个小练笔,引导学生运用本课学到的描写人物方法进行补白。目的有两个,1让学生外化本课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想象能力。2做到正确评价廉颇突破难点。

  作业设计:

  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温儒敏教授曾撰文说:学生没有形成阅读的爱好与习惯,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是发展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阅读才能不断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完善人格。因此我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以介绍耳熟能详的史记人物,开展名著之旅,从而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形成新的阅读体验另外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A阅读名著B充实练笔内容

  三、说板书设计

  板书:

  将相和

  相:不畏强权 有勇有谋 顾全大局

  将:百战百胜 勇于改过

  板书设计展现人物形象。简洁明晰。

  《将相和》优秀说课稿2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第32课《将相和》。

  一、 说教材

  《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在“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中,秦国最强,常常以强欺弱,欲灭六国,统一中原。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爱国精神。

  三个小故事即互相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即前两个小故事是第三个小故事的起因,第三个小故事又是前两个小故事的结果。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我想会受到学生的喜爱的。

  二、 说教法、学法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把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同样的机会。激发,促进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将整个教学流程设计成发现问题,确定问题,寻求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基于平时我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经常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去想,不会或者说不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或者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我想这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能力特点决定的。但是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又是创新能力的组成部分,它能帮助学生扩开思维的空间,扩展思维的广角和深度,因此我觉得必须在结合课文的基础上采用直观的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生自读自悟作旁批等方法,让有不同风格的学生都参与学习,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三、 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思路,我制定了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一) 创设情境

  1、 从课题入手,请学生思考:“将”“相”各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在初学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能很容易地说出将是廉颇,“相”是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2、 我借此引导:既然是和好,就有不和之时。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关注将相之间的故事。

  3、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情,学生应该学会什么,达到什么标准呢?为此我将把自己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标。具体是:

  知识目标:

  能够理解文中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关系,即事情的前因后果。

  能力目标:

  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的描写,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复述文中的小故事。

  情感目标:

  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蔺相如、廉颇二人的爱国精神。

  重点:

  学习用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难点:

  三个小故事的因果关系。

  确定了目标,这样,教师的教什么与学生的学什么都十分清楚,那么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体现教学思路,达成目标呢?

  1、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给学生选择学习方法的余地,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生谈理解、讲看法、互相补充,也可用读的方式再现自己的理解。

  2、小组合作探究,互读自己标划的句子,(即从哪里看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学生很快就能从“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小故事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然后让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既理解的课文内容,渗透了多角度思考的意识,又没有脱离语言文字的训练。

  3、共同探讨,强化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在充分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请生探讨:渑池会上的秦赵两国外交之战是谁胜利了?估计生会持有两种观点:赵国胜和秦赵打平。此时将生分成两部分,请他们从文中找理由。我从秦赵两国的实力,蔺相如与秦王的地位,琴与缶两种乐器演奏的技巧及渑池是秦国的地方,秦国都没占到便宜这四个方面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得出赵国胜利的结论。

  4、 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在学生充分懂得了蔺相如与廉颇,一个顾全大局,一个知错就改,都具有爱国精神后,我再利用文中略去不写的部分让生思考:廉颇背着荆条来请罪,蔺相如热情地出来迎接,他们见了面会说什么呢?请生自由结合成组,扮演其中一个人物,并从多角度思考,他们会说些什么?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给学生展示才华的空间,同时,练习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贯彻到底。

  5、 回顾全文,巧设结尾。

  学习了全文之后,再请学生说说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就不难答出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原因,第三个小故事是前两个故事的结果。这样就很好地完成了教学难点。一堂好课,在结束时能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让生课后还能主动去学习,结课时,我利用课文最后一句话: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我对学生说:“此后赵国真的强大起来了吗?历史是怎样的呢?请课下查找资料,多角度想想历史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将相和》一课板书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对每个故事都作标题形式的概括,对“将相和”这一课题也作了具体分析,即明确课题中人物的特点及“和”的内涵,学生根据板书不仅能发现自己的学习过程,明确自己的学习方法,还可以根据板书所列出的这一提纲对这篇课文作简要的复述。

  相:顾全大局机智勇敢

  将:知错就改

  《将相和》优秀说课稿3

  一、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材六年制第11课《将相和》。

  二、教材简析:

  本课是第12册教材第四组“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一重点训练项目中的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作以下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廉颇、璧、侮辱”等7个词语。

  2、操作目标:

  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完璧归赵、绝口不提、理亏、示弱、能耐”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三是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四是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六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法、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具准备:

  借助挂图、投影仪、课本剧等辅助教学。

  三、教学程序: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

  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三条:1、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3、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课题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让三个故事最终说明一个道理。

  2、教师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学生可从第16小节中找到答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从课文题目切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课文内含的矛盾冲突。整个学习过程将围绕着“廉颇的话说得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个问题展开。

  3、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学生上台板书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负荆请罪”则是写了两人如何从“不和”到“和”的过程)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练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是:第二次读书,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

  (二)、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突出以“骗”对“骗”,再指导学生用“~~~~”和“——”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最后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如学生提出:“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地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会真的撞柱而死,让头颅与玉俱碎。这既能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结了学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半扶半放。抓住“逼”字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学习“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讨论:廉颇说得有无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学习围绕“和”与“不和”展开讨论,始终不脱离这一主线。在自学汇报及师生评议过程中,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领悟。

  (1)、渑池会上,赵王和秦王分出了胜负,还是打成了平局?

  (2)、这一功劳应归功于谁?指导学生加强朗读,并配以一定的表演以烘托气氛。这一设计让学生把书读懂,前两个故事写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应该的,却成了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时也为下文的高潮蓄势。

  3、自学交流。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突出以“避”对“傲”。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难。再结合课文插图,四人共同商议,廉颇、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主读”,让学生“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自能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三)、深究课题,突破重点

  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课题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这样设计,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再读课文,让学生把书读好。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学完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2、课外作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这一设计的依据是: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正如曹禺所说:“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

《将相和》说课稿【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