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最小公倍数》 篇一:探索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引言: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堂关于最小公倍数的数学课。最小公倍数作为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我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会用到的一个工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深入了解最小公倍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一、最小公倍数的定义:
最小公倍数,简称最小倍数,是指两个或多个数的公倍数中最小的那个数。例如,数值6和8的公倍数有24、48、72等,其中最小的数就是24,所以24就是6和8的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对于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中的计算问题非常重要。
二、最小公倍数的计算方法:
1. 分解质因数法:将两个数分别进行质因数分解,然后将每个质因数的最高次幂相乘,即可得到最小公倍数。例如,求解12和16的最小公倍数,分别进行质因数分解得到12=2^2*3,16=2^4,然后取最高次幂相乘,即可得到最小公倍数为2^4*3=48。
2. 列表法:将两个数的倍数列出来,然后找到它们的共同倍数中最小的那个数,即为最小公倍数。例如,求解6和8的最小公倍数,列出它们的倍数分别为6的倍数:6、12、18、24,8的倍数:8、16、24,可以看到它们的共同倍数中最小的数为24,所以24就是6和8的最小公倍数。
三、最小公倍数的应用:
最小公倍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我们在购买食物或者物品时,经常会遇到需要计算最小公倍数的情况。比如,某种零食盒装有6个,而某种饮料瓶装有8个,那么我们想要将它们平均分给一群人,就需要知道最小公倍数是多少,这样才能确保每个人拿到相同数量的食物和饮料。
结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最小公倍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它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最小公倍数是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计算问题的重要工具,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课后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说课稿《最小公倍数》 篇二: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约数的联系与应用
引言:
大家好!在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约数的联系,并学习最小公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一、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约数的联系:
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约数是两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经常会用到。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即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的乘积等于两个数的乘积。例如,对于两个数6和8,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24,最大公约数是2,而2乘以24等于48,正好等于6和8的乘积。
二、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约数的计算方法:
1. 分解质因数法: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的计算方法与上节课相同,都可以通过质因数分解的方法来进行计算。例如,对于数值12和16,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48,最大公约数是4,而4乘以48等于192,正好等于12和16的乘积。
2. 辗转相除法:另一种计算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是辗转相除法。通过不断地进行整除和取余运算,最终得到的余数为0时,除数就是最大公约数,而两个数的乘积除以最大公约数就是最小公倍数。例如,对于数值12和16,通过辗转相除法可以得到最大公约数为4,最小公倍数为48,与质因数分解法得到的结果相同。
三、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约数的应用:
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在实际问题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我们在分配任务或者时间时,经常需要计算最小公倍数。比如,某个任务需要6天完成,而另一个任务需要8天完成,那么我们想要让这两个任务在同一天完成,就需要知道最小公倍数是多少,这样才能合理安排时间。
结论: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约数的联系和计算方法,并学习了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是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计算问题的重要工具,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课后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说课稿《最小公倍数》 篇三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最小公倍数。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这节课是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为主的教学,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因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以后学习
通分做准备。在生活实际中也存在它自身的的意义和作用。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建立概念 ;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尝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其次我谈一下学情,小学生的动手欲望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但是,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因此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
根据新课标的.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两个概念的意义。2、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过程,体验观察思考,迁移发现,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探索知识过程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教学重点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难点掌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考虑到小学生的现状,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动手操作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进入的是导入新课部分 ,在这一部分采用设置情景导入法,让同学们都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以及 边长为6cm、8cm的正方形纸片。并且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用这些长方形纸片去铺一铺你手中的这两个正方形,看看是否可以正好铺满吗 ?
并向同学们解释正好铺满的意思就是无空隙,不重叠,资料共享平台
《小学数学说课稿《最小公倍数》》(https://)。当同学们动手操作之后发现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只能铺满边长为6cm的正方形纸片,而不能铺满边长为8cm的正方形纸片。此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有时可以正好铺满正方形,有时却不能,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通过思考及同桌交流以后能够答出如果正方形边长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时,这个正方形就可以被正好铺满,否则就不能。这时我就顺势总结:像6、12、这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公倍数。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接下来进入的是讲授新课部分,在这一部分我主要设计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归纳总结出公倍数的概念,针对导入时的情景,继续向学生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还能够正好铺满哪些正方形纸片。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同学们能够容易得出答案。通过这个实例让同学来总结归纳概括出公倍数的概念。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这也是新课标理论所要求的。
接下来进入第二环节 :合作探究环节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寻找两个数的公倍数的方法,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把全班同学分成三个学习小组,以小组学习的方式思考并回答问题:找一找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和大家分享他们的成果。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视,时刻注意其讨论动向,也会时不时加入他们的讨论当中。
通过讨论之后,学生得出找公倍数的方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组:依次分别列举6和9的倍数。先依次列举6的倍数和9的倍数,圈出它们公有的倍数,这样就找到了6和9的公倍数是18、36、54等,其中最小的一个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板书)
第二组:只依次列举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圈出9的倍数,圈出的这些数就是6和9的公倍数。
第三组:只依次列举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圈出6的倍数,圈出的这些数就是6和9的公倍数。
最后教师和同学们一起总结:找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可以先分别有序列举两个数的倍数,再找出两个数公有的倍数。也可以先列举其中一个数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另一个数的倍数。
接下来进入的是巩固练习环节,为了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给出集合
图,让学生把50以内6和8的倍数、公倍数分别填在下面的圈里,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作,其它同学在自己练习本上作。作完以后学生互评。
最后是小结、拓展延伸环节
通过提问: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伴随着同学们的回答结束今天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