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篇1
教材与学情分析
《测量力的大小》是全国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第四课时的内容。本课处于单元的中间阶段,在此之前,教材安排学生感受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力,建立起力的初步概念,而本课是让学生学习测量力的大小,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上的准备,由此对力和运动展开深入的研究,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
一、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像科学家一样经历制作过程,初步认识测力计的原理。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这是使用测力计的前提。
三、在认识的基础上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技能。教材设计是把“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放在课后拓展部分,而本课设计时把这部分提至第一部分,是为了让学生先知道原理,后学会使用,而且学生在使用过橡皮筋测力计后会发现,这样的测力计存在很多缺陷,我们需要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此时再引出弹簧测力计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获得的体验也是不同的。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知道力有大有小,并且可以使用工具来测量。弹簧测力计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测量工具,学生在使用前是感到新奇的,虽然学生具备阅读图片和文字的能力,可以按照文字图片的示意及温馨提示进行实验,但对于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还是偏向于更直观的指导。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比较强的合作意识,但组内仍然存在部分“不敢说”“怕说错”的学生,这些学生会依赖于老师或优生的指导,如何引导这些学生勇敢积极地参与合作,体验探究的过程,是本课设计需要关注的点。另外,学生在选择合适的量程测量不同的物体时会存在困难,因此本课对这个难点的教学要有所涉及。
目标与重难点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通过对比与弹簧测力计的不同来认识弹簧测力计并学会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像科学家一样经历探究和制作测力计的过程,得到成就感,发展持续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制作测力计并测量物体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不同量程的弹簧测力计若干,被测量的物体,拉力器,橡皮筋,刻度纸板,钩码若干。
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建立初步概念
分别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示拉力器的使用
提问:
1、刚刚两位同学谁的力气更大一点?你是凭什么来判断的?
2、如果想把弹簧撑的更长,要怎么做?——用更大的力。
3、如果我想知道使用的力有多大,有什么办法?
引导学生说出做标记、刻度,思考能否用被拉长的距离来表示力的大小。
板书:受力大,伸长长。
二、体验制作——提供探究的载体
1、展示材料:橡皮筋,刻度纸,回形针,钩码
提问:你能否用这些材料来制作一个测力计,用来测量力的大小?
2、小组研讨两分钟,教师指定由组内2号位置同学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其他组员补充。
预设:在橡皮筋上一个一个挂上钩码,用尺子量出刻度,并标记在刻度板上。
活动一: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和使用
用所给材料完成刻度标记,并用自己制作的橡皮筋测力计测量小车,记录下小车重力的大小。
3、汇报交流,根据数据进行分析。
(1)为什么大家测得的数据不太一样,甚至有很大偏差?
预设:刻度不够精确;橡皮筋松紧程度不同;人为操作误差……
(2)科学家为了测量更精确,设计了弹簧测力计,也叫弹簧秤,用来测量力的大小。
三、实践运用——发展核心概念
活动二:观察弹簧测力计
1、这个测力计与我们自制的测力计有什么不同?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什么?
2、重点引导研讨以下问题:
(1)测力计的单位是什么?
(2)测力计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表示多少?
(3)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多少?
3、出示微视频,讲解如何使用测力计
活动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每个小组分别有1牛、2.5牛、5牛的测力计,请选择合适的测力计测量物品力的大小。
展示几个小组的数据,集体研讨。
预设:
(1)原珠笔会出现0牛的现象,追问这是怎么回事?
(2)3种测力计都可以测量电池盒的重力,哪一种最合适?
四、课后拓展——概念的延伸
1、检验自制测力计的准确性,并尝试改进。
2、如果换成两根橡皮筋,刻度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
用拉力器引出本课主题,用直观的现象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概念。
先让学生体验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过程,对学生理解本课核心概念,突破教学重难点大有裨益,这也是本课对教材的优化处理。
指定人员汇报能促进学生参与组内研讨,平时不敢说和不会说的学生会主动寻求他人帮助,一人汇报完再由组员补充,实现小组合作。
学生在经历了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过程后,会明白这样测量的方法存在较大误差,我们需要更精确的测量工具,由此引出弹簧测力计则水到渠成,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一步步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设计也是立足于教学目标的。
用微视频讲解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简洁明了,解决学生使用上的困难。
学生对于选择合适的测力计测量物品存在困难,该记录单的设计旨在希望学生能关注到不同的量程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以往学生拿到新的测量工具,往往忽略估测,直接使用,而这样的记录单能让学生做到按顺序先估测再选择最后测量,不会盲目地使用。
课外是学生探究的大天地,不要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局限于课内。
作业设计
1、检验自制测力计的准确性,并尝试改进。
2、如果换成两根橡皮筋,刻度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测量力的大小
受力大,伸长长
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活动课(板书课题)。你们已经学会了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活动,测量我们的课桌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学生测量后汇报:
小组1:长6分米,宽45厘米。
小组2:长60厘米,宽45厘米。
小组3:长6分米,宽4分米5厘米
(师板书记录)
(二)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结果,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1:三个小组的结果
生2:不是结果不同,而是单位不同
生3:我同意他的意见,因为三个小组使用的单位不同,所以我们一眼看不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只有将他们的结果化成同一个单位才能看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
师:这个同学的意见很好,同学们想一想长度单位除厘米和分米以外,还有哪些?
生:米和千米
师:请同学们用“米”为单位表示出课桌的长和宽。
(小组内讨论活动)
交流汇报:
生1:我们小组用“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米=10分米,1分米=米,那么6分米=米,也就是0.6米。宽是45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米,45厘米就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2::我们用厘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分米=10厘米,6分米=60厘米,60厘米=米,也就是0 .60米,宽是4分米5厘米,4分米=40厘米,4分米5厘米=45厘米,45厘米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3:(提出质疑)课桌的长怎么一个是0.6米,一个是0.60米?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仔细,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0.60米等于60厘米,也就是6分米;0.6米等于6分米0.60米和0.6米是相等的。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所以小数末尾的0一般可以省略不写,就像我们过去学习的0.50元和0.5元是相等的。
(三)巩固应用
师:下面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出自己身边物体的长度,然后把测量结果填入表格。(师每组发一张表格)
名称测量结果
用米作单位
(学生立刻投入到活动中去,气氛活跃)活动完毕,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纠正错误,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练习
1.称质量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活动,同学们掌握了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现在同学们在小组内用天平称一下数学课本、文具盒的重量,并用“千克”表示出来。
(生自由活动,师巡视指导)
生汇报:
小组1:数学课本260克=0.26千克。
文具盒180克=0.18千克
师: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1:我们认为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是一样的,因为1千克=1000克,数学课本是260克=千克=0.26千克,文具盒180克=千克=0.18千克。
(其他小组表示认同)
2.猜体重。
师:大家来猜一猜我的体重是多少?
生争先恐后的猜测)
生1:50千克
生2:55千克
师:告诉你们吧,老师的体重是58千克300克,谁能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出来?
生:300克=0.3千克,58千克+0.3千克=58.3千克。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学会了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大家表现得都非常出色。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生1:我觉得在课堂上自己动手操作,很有意思,我学得很快乐。 生2:我不但学会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还知道了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生3:我知道了无论是长度单位还是质量单位都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方法。
2.学会用伏安法测量电阻。
3.加深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实验原理设计电路图,并且能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规律,加深对电阻概念的认识。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学具】
定值电阻、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源、开关、导线若干、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实验室里有些定值电阻没有标签了,你能帮老师重新贴好正确阻值的标签吗?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引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电流可以用电流表测量,电压可以用电压表测量。那么,用什么方法测量电阻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电阻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一)伏安法测量电阻
1.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老师测出没有标牌的定值电阻的阻值呢?这种方法又称( 法),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2.测量长度的实验中我们采用什么方法减小误差的?测量电阻实验中我们怎样减少误差,还需要哪种器材来达到此目的?
3.请设计测量定值电阻实验电路图。 4.请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设计意图: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小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学会倾听、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喜欢动脑思考。
实验步骤:(学生口述实验步骤)
①调节电流表、电压表的指针到零刻度;按电路图连接实物。调节滑动变阻器到阻值最大端;
②断开开关,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
③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至适当位置,分别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I、电压表的示数U,并记录在表格中
④根据公式RUI计算出R的值,并记录在表格中。
⑤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待测电阻中的电流及两端的电压,再测几组数据,并计算R的值,并求出它们的平均值记入表格中
⑥ 实验结束,整理好实验器材。
(二)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过渡语:我们平常使用的灯泡中的灯丝是否有电阻?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想想做做”,小灯泡的电阻如何测量呢?
(1)实验电路图(学生完成)
(2)实验步骤
①断开开关,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
②闭合开关,移动滑片让灯发光正常(2.5V),发光较暗(2V),发光较强(1V),读取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并记录入表格中。
③根据公式RU分别计算出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发光时的电阻,并记I录在表格中,并分析其电阻不同的原因。
④实验结束,整理好实验器材。
(3)、进行实验
将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测量电阻和小灯泡电阻值,改变电压和电流多测量几组数据,算出对应电阻值,同时注意观察小灯泡的亮度的变化,灯丝阻值的改变。
此过程老师巡视纠正学生在实验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完成实验后,各小组进行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过程中经验总结。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练习:见课件
五、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六、板书设计
电阻的测量
一、伏安法测电阻
二、测小灯泡的电阻
1.原理:欧姆定律
2.电路图:
3.器材:
4.步骤:
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亲身试验,探索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魔方和牙膏盒)怎样求出规则物体的体积?
2、(出示橡皮泥)怎样想办法求出它的体积?
3、(出示石块、土豆、苹果)猜测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出课题。
二、讨论方法,探索方案
1、小组讨论交流: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学生演示不同方法。
3、强调测量注意事项。物体要完全浸没,我们在用溢水法测物体体积的时候,要用到量筒。先把量筒放平,读刻度时,视线要与水面在同一平面上,现有的量筒容积比较小,溢出的水一次可能装不下,就应该先一次倒到最高刻度,几次测量的和就是溢出水的体积。
4、课件展示具体方法,给方法命名。(溢水法、升水法)
5、教师演示:"苹果浮在水面上,如何测量它的体积?"抛出问题,引起思考。
(1)教师介绍"沙测法"
a、将物体放在1立方分米的透明正方体容器中,装满沙子。
b、用尺子刮平。
c、将物体和沙子一起倒在长方体的盒子里。
d、将沙子倒回1立方分米的透明正方体容器中,将沙面摇平。
e、用尺子测出容器中沙的高度(或测出沙面到容器口的高度)。
f、利用长方体体积公式就可以计算出容器中沙的体积(或利用体积公式直接计算出物体的体积)。
g、物体的体积=1立方分米—容器中沙的体积。
(2)解决如何让物体完全沉下去的问题。
三、拓展延伸
1、师:老师这有一粒黄豆,怎样知道它的体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多放?为什么用整百粒?)
2、读《数学万花筒》
四、小结。我们今天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问题。生活中更大的物体的体积该如何测量呢,这个问题就留个同学们课后继续去思考解决吧!
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篇5
活动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P54————P55《有趣的测量》
活动目的:
1、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活动重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活动难点:
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
活动准备:
1、1立方分米的透明正方体容器、长方体的玻璃器皿、桶、刻度尺、量杯或量筒。
2、水、沙子。
3、乒乓球、苹果、木块、泡沫;橡皮泥、鸡蛋(熟的)、石块、玻璃球;足球(瘪气的)、螺丝帽等。
活动流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并且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现在,老师手里有一块橡皮泥,它的体积怎样求?
生1:可以捏成规则的物体,在测量它的长、宽、高,算出体积。
生2:也可以把它浸没在水里,用水的体积表示它的体积。
2、提出问题: [出示钢笔水瓶它(钢笔水瓶)的体积也能用刚才的方法求出来吗?
生:不能捏了,而且墨水瓶本身是个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只能放入水中来解决了。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像墨水瓶这样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板书课题)
这个墨水瓶的体积我们又该怎样才能知道?你能想到什么方法?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思考、交流。)
[点评:一上课就拿出橡皮泥,在之前已经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橡皮泥即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怎样来计算。孩子有的说可以捏成各种形状,然后老师说那墨水瓶怎样来计算,得想办法。这样用数学自身的思考力度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3、学生汇报。动脑思考是好习惯,认真倾听同样也是好习惯。在同学汇报时,请你思考,他们的方案对于你有什么提示?你还有什么要补充?
生1:水溢出的方法。
师: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把你们组的方案表示出来?(V物体=V水溢出)
生2:水上升的方法。(V物体=V水上升)
生3:水下降的方法。(V物体=V水下降)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二、动手实践探索方案
1、明确活动要求
下面我们就根据大家想到的这几种方案,来设计测量一下这个墨水瓶的体积究竟是多少。测量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1:物体要完全浸没。
生2:注意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最低处平行。
生3 :测量时要注入整数体积的水,既方便读数,又能减少误差。
同学们想的真周到,老师也有几点下提示与大家分享,请看屏幕。
1、实验前:制定测量方案,明确分工;
2、实验中:轻声交流,注意安全,保持卫生;
3、实验后:整理结论,回顾反思。
2、学生小组合作:请小组内同学首先讨论并制定测量方案,并填写报告单,然后开始测量。(教师发现不同情况及时引导学生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3、小组汇报。(一个同学汇报,组内同伴演示实验过程。)
测得墨水瓶的体积是多少?板书三种方案测得的数据。
4、同样的墨水瓶测得的结果不相同,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分析误差的产生:1、不同方法误差的产生;2、同一种方法为什么结果也不相同?)三种方案比较中择优,水上升的方法在理论上误差最小。想更精确,我们可以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老师在课前运用水上升的方法多次测量后得到墨水瓶的体积大约为115立方厘米。
[点评:在自主探究的过程当中,袁老师让学生提出问题来测量。如果我们可以测量,你想你打算怎样来测量墨水瓶?学生有的用水,用沙子,到底用什么方法?老师引领学生明晰了探究的思路,和学生共同的制定出了方案,有了方案之后再共同探究来解决问题,避免了学生盲目的操作和试验。
5、请大家注意观察,这几种方案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1:都用到了水来测量;
生2:都是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成可测量的水的体积。
师:在数学中我们把这叫“等积变形”,这也是数学中转化思想的应用。
6、请选择桌面上1—2个喜欢的物体,就运用这种转化的思想来进行测量。(引导学生将上浮物体的情况提出来。)
遇到什么困难了吗?如何解决的。
生:将上浮物体系上一个重物来测量;
生:将上浮物体埋入沙子中,运用沙测法。(板书)
7、我们还有哪些知识运用到了这转化的数学思想呢?
三、拓展延伸
老师这有一粒黄豆,怎样知道它的体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1:可以放在量筒里测量;
师演示。行吗?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多放?为什么用整百粒?)
四、小结。我们今天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问题。但今天课上测量的都是相对较小的物体,更大的物体的体积该如何测量呢,这个问题就留个同学们课后继续去思考解决吧!
总评: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延伸与发展。以往旧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只在习题中出现过,新教材却将它纳入例题范围,这是因为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同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奠定了基础。
其中,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目的在于通过本节课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想法都应当通过亲身的实践去验证才能够得到结论再加以应用,这是一种很严密的思维过程,也是现在孩子缺少的一种思想。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和谐共处、主动参与、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学习氛围,并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情况、性格特点、操作能力混合编组,每组选一个组长,并由组长对组员进行再分工。再动手操作之前,小组内同学充分地讨论并制定出测量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手实践和交流,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法和过程的反思对实验方案不断地进行完善。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惑,从学生的动手实践中找到本节课的教学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过小或上浮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在学生提出困惑时教师适时加以引导,使学生了解过小或上浮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
用上述多种方法将这些不规则物体转化为规则物体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很自主地去探索,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相互启发,多种感官参与到自主探究性活动中来。“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起来,他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更加理性和深入,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了。
我们今天要进行————有趣的测量,(出示课题:石块体积的测量)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长(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换算。
(2)听故事,曹冲称象(大象的质量转换为石块的质量)阿基米德的故事(皇冠的体积转换成水的体积)。故事对于我们的这节课学习是不是会有所帮助,有所启发呢?
(3)观察(石块土豆)的形状,与长方体或正方体比较引出不规则物体(并板书)。故事中的皇冠也是不规则物体吗?
石块和土豆再比较,哪个物体更不规则,指出今天我们就来测量石块的体积。(板书)
二实验操作,测量石块体积。
1、拿出桌子下面的测量工具,根据给出的测量工具,各小组想好测量方案,该做哪些工作(分工)。分工协作: 方案一 ,取水,测量底面的长和宽,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块后再测量水面到达的高度,用底面积乘高度的差就是石块的体积。(注意点:水的量应适中,不要太少也不能太多,刚好能让石块浸没而升高的水又不至于溢出就可以了。)方案二,取水,在空器中倒满水,然后把石块慢慢放入水中,再将溢出的水倒进量杯中量出水的体积
2、小组汇报各自做法,老师边听学生汇报边板书。(适量的水:升高部分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加满的水:溢出的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
真不错,大家测出了石块的体积,请把水倒回水桶,下面小组交换一下测量工具,重新测量石块的体积,来验证一下测量的结果是否大致相同。
3、除了上面的两种方案,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案吗?说说看, 我们班是不是会出现曹冲第二呢?预设一:小物体———直接有量杯测出体积。预设二:把石块先放入容器,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高过石块,测量水的高度,把石块捞出,再次测量水的高度,把容器的底面积乘两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预设三:当装的水过高时,我们可以把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加水溢出的水的体积也能求出石块的体积。预设四:有称重的办法求石块的体积,把我们量出的石块称一称,看重多少,再根据这对数据求出任意大小石块的体积。预设五:用橡皮泥代替水做也可,把石块放入长方体空器,往容器内塞入橡皮泥,直到塞满为止,取出石块,再塞入橡皮泥(压平,测量橡皮泥的高度,把底面积乘容器高度与橡皮泥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三、巩固提高
今天大家的表现真不错,有些方案老师也没能想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我们来看看小黑板的题目怎么做。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生独立完成。)
2、测量一颗跳珠的体积。
数25粒跳珠,放入一个盛有一定量水的量杯中,根据水面升高的情况测量出水的体积,再算出一颗跳珠的体积。(学生实验并计算出体积)
四、总结提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学会了求石块的体积,我学会了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学会了把一个物体转换成另一个物体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的原理。
2.会同时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导体的电阻。
3.了解减小误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电阻的测量,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2.体验“伏安法”测量电阻的过程;能进行初步的相关电路分析、电路故障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操作、结论的分析,使学生养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周密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共同完成的操作及实验过程中,养成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
1.会用“伏安法”测量导体的电阻和小灯泡的电阻。
2.电路元件的识别及使用,电路故障的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教学难点
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对实验结论的叙述与表达。
三、学情分析
经过十五章和十六章的学习,学生认识了电流、电压、电阻和电流表与电压表的使用,并在学习了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初步掌握了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但学生并没有完全掌握,依然基础不扎实,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是要及时,准确的引导学生如何设计电路,连接电路,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归纳出实验结论等。
四、教材分析
《电阻的测量》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和电流表、电压表及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之后利用欧姆定律,进而测电阻的一个实验,它是欧姆定律的实际应用。这个实验起到了让学生对基础物理量深化认识,也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熟练掌握电路的连接,电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通过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处理,培养学生对现象分析能力和对数据处理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定值电阻和小灯泡电阻的联系与却别,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实验态度。
五、教具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演示电路软件。
学生用:学生电源(部分使用干电池)、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定值电阻、小灯泡、导线若干,数据收集整理表(两张A4纸,在导学案中)。
六、教学过程
①.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设计问题:电流可以用电流表测量,电压可以用电压表测量。那么,用什么方法测量电阻呢?
学生阅读书本P80,按小组讨论并设思考测量定值电阻的解决方案。
②.新课教学--定值电阻的测量
教师设计问题1.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是什么?
问题2.实验电路图怎么设计,需要测量什么物理量和计算什么物理量呢?
问题3.根据实验电路图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呢?
学生介绍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案:
问题1解答,电流I:电流表电压U:电压表电阻R?欧姆定律?(P80伏安法)
问题2解答,学生分小组根据实验原理R=U/I,进行实验电路的设计,部分学生设计了如图电路。
问题3解答,电压表,电流表,电源,开关,定值电阻,导线。
教师设计问题4.展示学生画出的电路图,通过下面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电路图的合理性。
(1)电路能测出几组数据,只测出一组数据计算的电阻准确可靠吗?
(2)如何才能进行多次测量,得到多组数据呢?
通过讨论,学生练习本章第一节课的探究实验,容易想到可以通过改变电池的个数或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实现多次测量。通过学生对两种方法方便性的讨论,选取滑动变阻器,要求学生画出正确的电路图。
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
3、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时间。
4、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5、通过相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过程,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单位,以及引入单位概念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力图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测量习惯、
【教学难点】
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正确读数,误差
【教学用具】
投影仪、钢直尺、钢卷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等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说明
一、新课引入
师:要求同学们闭目凝神,当同学们听到老师说出“运动”一词时,呈现在脑海中的是什么情景?
师:这些运动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师: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得出机械运动的初步定义:所有运动物体的位置都在随时间而变化,进而提出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必须学会测量长度和时间。
播放诗配画《早发白帝城》,分析诗句中哪些词句分别对应于物理学描述物体的运动所用的距离、时间
学生列举脑海中呈现的情景:飞奔的火车、骏马;飞流直下的瀑布;田径赛场上的运动员……
学生列举运动物体的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教师纠错
再次关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二、长度测量及单位
师:请同学们目测一下课桌的长、宽、高,比较它们的长短
师:不用尺,如何证实自己的目测结果是否正确?
师:你能确切知道课桌的长比宽长多少吗?
投影:“方法”:测量就是将待测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这个公认的标准就称为单位。
投影:“信息快递”:SI制中长度单位及常用单位了解:国际单位制(SI)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m)看课本“信息快递”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目测后交流目测结果
学生汇报目测结果是否正确的办法:用一张纸条(或一根线)、一拃或课本的宽度或三角板的一边长作为标准,测出课桌的长、宽、高各是选定标准的几倍,来比较课桌的长、宽、高的长短
学生讨论、交流后,会注意到大家的选取的标准五花八门,难以对不同课桌进行比较,即使对同一张课桌也不能方便的知道长比宽长多少,使他们体会到制定公认标准的必要性——引出单位和测量。
学生阅读,并比较微观粒子到宇宙尺度数量级的差别
由于学生使用的课桌、目测经验各异,目测的结果会呈现多样化,应鼓励学生自主地表达想法
要求学生完成以下练习:
i用估测法对下列数值做出判断:
(1)中学生走两步的距离大约是________m。
(2)你的手指食指的宽度大约是________cm。
ii一名男排运动员的身高大约是2013____=2.013______。
iii万里长城大约是6.7×103____
教师讲评
深化对长度单位一—米的认识
师:上节课学习了长度测量及单位,那么什么是测量SI制中长度单位是什么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
师:这节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测量的问题、想一想,如何测出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与同学交流,决定自己的测量方案,把测量值填入表格中。
学生作答
学生亲身实践、
1、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走进课堂,一下子就攫取了学生的心。
2、在学生的亲身实践中体会到必须运用间接测量——“累积法”的思想才能测出一张纸的厚度。
二、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师: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每次的读数都一样吗与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教师引导后,让学生体会到:由于在测量时,要进行估读,不能保证每次读出的数据都完全相同,据此提出误差概念:物体真实长度只有一个,由于测量中估读值有时偏大,有时偏小,这样就会产生误差、
师:如何减小测量误差学生讨论、交流。
师:误差能绝对避免吗
误差和和错误一样吗
学生交流讨论,领悟到误差的存在、
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减小误差的举措:
1、纸的张数要尽可能多一些;
2、在测量时尽可能将纸压紧;
3、活动中应多测几次,然后求平均值,以减少测量误差、
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篇8
设计意图 《纲要》提出的:
“引导幼儿体会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幼儿参加数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数学规律的愿望。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测量是认识量的手段,幼儿的测量最早是“目测”,即通过感知比较量的差异。大班幼儿的测量活动是自然测量。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脚步,小碗等)作为量具(器)进行直接测量。即仅局限于简单工具的测量,而不是标准工具的测量。
学习自然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加深幼儿对10以内数的理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测量?这个有趣的问题会引起孩子的好奇,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有步骤去探索,去发现,在动手操作中不仅获得知识经验,而且还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短,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二、活动准备:
1.每两人一张桌子。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布条、纸条等)。
3.记录表、笔。
三、活动过程:
1.导入,引出主题
导入语:我们马上要搬新的幼儿园了,需要定做一批新的桌子,现在请小朋友帮一个忙,测一下我们桌子长的边到底有多长。可是我们没有尺,你们说怎么办呢?
2.学习正确自然测量的方法
过渡语:对,我们可以用好多材料来进行测量,在你们凳子底下有一支铅笔,现在就请你用这只铅笔先来测一测自己桌子的长边,记住自己测到的数字?
(1)集体测量,并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谁来说说你用铅笔侧到了几段?是怎么测量的?(个别幼儿边讲解边示范)
(2)教师总结
师:我们测量时,使用的工具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过渡语:刚才我们用铅笔测量了桌子的长度。老师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其它的测量工具,而且还准备了每人一张记录单,把每种工具侧到的结果用笔记录下来。
3.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出示记录表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记录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记录什么呢?(幼儿讲述:一个是画选用的工具、一个是记录数据)
(2)提出测量要求
师:现在请你们到桌子上选择相应的工具对桌子进行测量,测量时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测到的数字记录在后面的格子里。如果时间不够可以选择其中的两种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3)幼儿进行测量
(4)讨论交流测量结果
师:谁来分享你的测量结果?
师:我们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张桌子,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你能发现其中的什么秘密?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4.活动延伸:猜测验证。
师:想想看,现在老师用筷子和胶棒测量钢琴,谁测的次数多?谁测的次数少?说说你的理由?
师:那我们一起去测量一下,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
个人反思:
这节教学活动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
因为活动中所要测量的就是我们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贴近生活,所以幼儿在测量的时候特别的开心,积极性也特别的高。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
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在活动中 尽管之前我已经考虑了很久怎么样把语言说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略显含糊的地方。就因为这一点,幼儿的操作方法不是很准确,使得第一个活动目标没有实现,所以在数学活动中,一定要尽量把话说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欢转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着自己的教学步骤,而忽略了口头的能力。
为了实现第二个活动目标,在活动中让幼儿大胆的发现然后进行讲述,所以这个目标很容易就实现了。
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1.幼儿由于个体差导,出现个别幼儿孤立活动,不愿与同伴交流,任教师如何鼓励也无济于事,该如何?
2.在活动中是应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测量,还是让他们在测量中发现问题?如果他们不能从中自己发现问题,我们该如何办?
每个老师都跟我们说过,在互动上遇到紧急情况要懂得随机应变,我们都觉得挺简单,但是当你真正遇到这种“突发状况”的时候,也许你就没有自己预期的那么“灵活”。所以无论如可,要做好完全的准备。
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知道测量的实质就是将被测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3、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通过实践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4、知道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测量有误差。
教学设计:
本节课从李白的诗句引入新课,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运动的例子,通过归纳比较,知道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要学会测量长度和时间。
本节课以探究为主线,注重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设计了一些简易的让学生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比较课桌的长和宽”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后知道要与他人交流测量结果,需找到公认的标准——单位,在此基础上介绍长度的单位、单位间的换算及自然界中一些物体的长度,深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单位后接着安排“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观察刻度尺”两个活动,由不同的测量结果引出正确的测量方法及测量过程中有误差。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分组活动,帮助同学测量身高,巩固测量方法。最后与学生一起讨论有趣的人体尺度,布置学生调查服装和鞋子尺码的国家标准,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新课引入
由李白的诗句《早发白帝城》引入物体的运动,当你听到运动一词时,呈现在脑海中的是什么?展示图片,说明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必须学会测量长度和时间。
新课进行
一、活动:比较课桌的长和宽
要求:不给尺子,如何测出课桌的长和宽,并比较他们的长短,给出结果。(几肘、几拃、几本书的长度)
同学间交流测量结果,发现要测量首先要选定标准,要对不同物体的长度进行比较,就需要一个公认的标准,这个公认的标准就是单位。
二、长度的单位
问题:你知道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如何换算?
由学生讲出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nm,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对学生不熟悉的μm、nm教师做补充,说明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m(具体内容见p122信息库)。
介绍自然界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原子直径10-10m、病毒直径10-7m、头发直径10-4m、地球赤道周长107m、哈雷彗星彗尾长度1012m、可观测的宇宙距离1027m。
三、活动: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长度
回忆温度计的使用,由学生提出使用刻度尺之前要先观察刻度尺,接着就让学生观察不同刻度尺(直尺、卷尺、软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三角尺等)的量程和分度值。教师提出问题:是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组织讨论。
测物理课本长度,首先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在活动中交流,发现问题,由学生得出正确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要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时刻度应紧贴被测物体,尺沿着所测长度
3.零刻线要与被测物体的一边对齐,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测量结果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注意:测量中存在误差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四、活动:帮助同学测身高
学生小组活动,如何测出人体高度,怎样测量比较准确?从学生的亲身体验中归纳出方法,并由此推广到测圆柱体高度、乒乓球直径、硬币厚度。
五、介绍有趣的人体尺度
由课本图5-8侦探破案引入人体尺度:
人的身高约是脚长的7倍
手腕的周长是脖子周长的一半
两臂平伸的长度等于身高
肩膀最宽处为身高的1/4
身高约是头长的7.5~8倍
拳头的周长和脚底长接近
归纳总结
1、长度测量的必要性;
2、长度的单位;
3、刻度尺的使用。
思考题
1.如刻度尺的零刻线已磨损,如何进行测量?
2.怎样测出一张纸的厚度?
评价
1、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5.4km=( )m 1.5mm=( )μm
24nm=( ) mm 70μm= ( ) m
2、请在下列测量结果后填上合适的单位:
1)活动铅笔细笔心的直径约为0.5( );
2)教室窗户的高度是1.5( );
3)一节五号电池的高度约为4.5( );
4)一只新铅笔的长度是0.175( );
5)一枚壹角硬币的厚度约为1.5( );
3、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的测量结果是12.82cm,乙的测量结果是12.8cm。若两位同学在测量过程中都没有出现错误,结果不同的原因是( );若两同学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都是1mm,则( )同学的结果是错误的。
布置作业
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学情分析
长度测量在小学时学生学过,但对精度没有这么高,只要求读到准确值就可以了,不要求读取一位估计值、
时间测量停表的读数较难、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教学难点:
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一、引入新课
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必须要测出相应的时间,看来测量时间对于生活和科学研究非常重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准确地测量时间。
二、新课学习
(一)长度的测量
了解了国际单位制,我们知道不只是时间有国际单位,长度也有国际单位,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长度的测量,了解长度的单位。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1)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2)让学生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
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
2、长度的单位
(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2)阅读课文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了解“米”的准确定义: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1米。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 1000m= 103m; 1dm= 0.1m=10 -1m; 1cm= 0.01m=10 -2m;
1mm= 0.001m=10 -3m 1μm= 0.000001m=10 -6m; 1nm= 0.000000001m=10 -9m
3、阅读课文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
4、刻度尺的使用:应做到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5、学生分组实验。
(1)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二)时间的测量
1、计时工具
教师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让学生看课文了解古代和现代的几种计时工具。
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
简要介绍日晷、沙漏计时原理:
日晷(guǐ):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②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2、时间单位
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及单位间进制率。
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了解“秒”的准确定义:铯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时间定义为1s。
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
3、停表的使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三)误差
任何实验测量结果不可能是绝对准确的,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如在测量长度实验中,有的同学读刻度尺示数可能估计得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学估计的可能小一些,而一个物体它的真实长度总是一定的,这个真实的长度叫做真实值,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
错误可以消除。
三、小结
1、时间的测量:时间的单位、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及手表的正确使用。
2、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误差。
四、板书
拓展:一些特殊测量方法:
(1)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方法1(卡尺法):如左图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右图,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根据公式L=лd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2(滚轮法):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记下终点。测出线段长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L=s/n,再利用L=л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л。
方法3(替换法):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d,即为硬币的直径。根据公式L=лd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4(化曲为直法):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根据公式d=L/л求出硬币的直径。
(2)测量一页纸的厚度,探究:纸的厚度为10 -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
(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
(3)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
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