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浅谈幼儿园常规教育 篇一
幼儿园是儿童教育的重要阶段,而常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将从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定义、目标和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浅谈。
首先,幼儿园常规教育是指幼儿园对幼儿进行日常生活习惯、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它的目标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提高幼儿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要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情境,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教师可以设置早操、午休、洗手、用餐等具体活动,让幼儿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方式进行。通过这些常规活动,幼儿能够养成按时起床、整理自己的床铺、自己穿脱衣物、遵守公共场所秩序等良好的生活习惯。
此外,教师还要通过情感交流、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与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合作分享等行为规范。同时,教师还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幼儿的良好行为,让他们懂得积极向上的行为是值得肯定和奖励的。
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实施还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家长要与教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幼儿的日常表现,共同制定合理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同时,家长也要在家中给予幼儿良好的示范和引导,让幼儿在家庭生活中能够继续巩固和发展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成果。
综上所述,幼儿园常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教师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情境,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同时,家长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也是幼儿园常规教育实施的重要因素。
教育教学论文-浅谈幼儿园常规教育 篇二
幼儿园常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它的实施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幼儿园常规教育的重要性、内容和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幼儿园常规教育在幼儿的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常规教育,幼儿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提高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基础。同时,常规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集体生活和学习的需要。
其次,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生活习惯、行为规范和社交礼仪等方面。生活习惯包括个人卫生、饮食规律、睡眠习惯等;行为规范包括尊敬师长、爱护他人、团结合作等;社交礼仪包括问候礼貌、礼貌用语、礼仪仪表等。这些内容是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幼儿园常规教育的重要目标。
最后,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实施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和方法。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引导、激励等方式,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让幼儿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和实践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唱歌、游戏等形式,引导幼儿学习和模仿好的行为。此外,教师还应该及时表扬和鼓励幼儿的良好行为,让他们懂得良好行为是值得肯定和奖励的。
综上所述,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内容包括生活习惯、行为规范和社交礼仪等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种策略和方法,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同时,家长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也是幼儿园常规教育实施的重要因素。只有家园共同努力,才能够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教育教学论文-浅谈幼儿园常规教育 篇三
教育教学论文-浅谈幼儿园常规教育
教育教学论文————浅谈幼儿园常规教育谈到幼儿园常规教育时,老师们较普遍的想法是常规教育时为了“能够维持日常的教学秩序,以提高课堂教学
的效率”,而正是由于教师把常规教育的目标仅仅锁定在维持当下的纪律上,在教育过程中就会采用一些高控制
的,能够立竿见影的教育手段来达到让幼儿即时顺从的目的。然而,如果常规教育仅仅从教师对幼儿的要求和期
望出发,无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所提出的常规就很难被幼儿遵守,所谓保证教育活动有序开展的常规教
育目标也很难得以落实。
目前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处于关注的中心,虽然我们不能说父母及其他长辈
不注重对幼儿的教育,但过分的关注和宠爱使他们与长辈的交往中往往不会体验到真正的平等交往和相互协作。
另外,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与成人一样过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对幼儿而言,幼儿园的生活无
疑是这一年龄阶段儿童感受集体和社会,接受集体生活的纪律和规则约束的最主要场所,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情
景中,如果每个幼儿都不知道哪些行为必须控制或不对某些行为进行自我控制的话,那么教学秩序的混乱和无序
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幼儿园教学如果缺乏常规制度或者这一常规建立得不够完善显然是不行的。上正是由于
上述背景之下,我们的常规教育在观念和方法上夜就产生了一些误区:、
一.强调有序性而忽视了自主性
在教育实践中,经常通过检查评比来检测班级常规,这就迫使教师在常规教育时,还是会延续着“一步到位
”或者“到什么时间必须做什么事情”等来要求幼儿,导致了教师在抓常规是忽视或者无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年
龄特点。有时为了有一个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性地要求幼儿要遵守成人制订的规则,即使有些教师偶尔
会组织一些让幼儿参与的讨论,其实质仍然是教师控制着讨论的主动权,讨论最终
以符合教师意愿的结论而收场。将常规视为限制,从而使常规失去了对幼儿行为指导的作用。幼儿园新纲要颁布后,指导教师在常规教育观念
上进行了转变,更强调教师在教育中尊重幼儿自主性的特点。由于每个幼儿的个性和原有的学习经验不同,同样
的教育在每个孩子身上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片面追求“整齐划一'的有序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二.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将"维持即时纪律"作为常规教育的唯一目标
例:托班美术活动。今天是A老师面向全园教师上公开课。事先,她精心设计了一个游戏化得美术教学活动
——“青蛙跳水”,让托班幼儿学习用手指点画的绘画技能。为了保证公开课时有良好的课堂秩序,A老师在上
课前专门对小朋友强调“今天,许多客人老师要到我们班来听课,小朋友们上课的时候要很很乖,坐在位置上不
能动,也不可以跑来跑去,如果大家表现好,老师下课后给每个小朋友脸上贴上一个大苹果”然而,让A老师意
想不到的是,当她刚在黑板上出示画有荷花和青蛙的图片,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时,小朋友们都兴奋地离开座位
跑到黑板面前,学着青蛙跳起来。这个突然出现场面混乱场面让A老师难以收拾。尽管A老师想了许多办法让小朋
友回到座位上去,但效果甚微,公开课也就只能草草收场。我们暂且不讨论教师用利诱让幼儿暂时守纪的做法是
否合适,但仅结果而言,为什么A老师同样做法却收不到同样的效果呢?这里,除了A老师作为新教师缺乏组织课
堂纪律的经验外,最主要的就在于把常规当作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而不是在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
,使常规教育过分强调环境的有序性,忽视幼儿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中的个体差
异。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其控制能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在面临新奇刺激时容易兴奋而难以抑制,因此当幼
儿第一次看到青蛙的图片时难免会兴奋,这时老师先前所提出的要求都被抛到脑后。如果对大班的'幼儿来说,其
生活经验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为了事后得到老师的奖励或肯定而放弃直接的冲动,自觉地用纪律
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A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保持不动的教学常规,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幼儿的表现也
就很难符合她的预期。基于常规教育中的相关误区,我们有必要对这项常规性的工作进行新的思考和调整,从而
使我们的常规教育更趋合理,有效。
常规的建立由教师规定转变为教师引领下的幼儿自我管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
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在纲要精神的引领下,我尝试将常规内容由老师安排
规定,幼儿被动接受转变为重视幼儿体验习得,主动构建自我管理。体现在三个方面:
1理解幼儿的心里特点与发展要求,变空泛的教育为适时适度的引导。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这样的阐述
:“儿童是按他自身的大纲来学习的,他们所经历的阶段的顺序性,是由儿童从周围环境中摄取什么来决定的."
这首先表现在他们学习或游戏什么事由兴趣和需要决定,他们对什么感到有兴趣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成人
来选择的。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要依照幼儿自身的大纲来进行。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及心理
需要,制定可行。有效的教育措施,长时间的积极引导与耐心指导。
2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变被动接受常规为规则的主动建构。蒙台梭利早就在十九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
好的老师”,形象的解释为,听到了,随后忘记。看到了。就记住了,亲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说明孩子在体
验中学习的。因此,必须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修改,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要给幼儿提供真正能自
己选择和决定的机会,这样既能给幼儿从错误和成功的结果中饭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学会自觉规范行为和
承担起行为后果的责任,教师的任务不是代替儿童做出“明智'选择,而是帮助幼儿作出自己的选择,只有这样
,才能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强加。比如在中大班,玩具摆放的常规,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交给幼
儿自己讨论建立。
在上述案例中,我是通过常规教育,引导幼儿运用合理的社会规则来解决日常游戏活动中遇到的冲突。在规
则的调节下,幼儿逐渐学会放弃原先的冲动,不再通过争抢老达到目的。而是自觉地轮流,等待,从而使游戏活
动的秩序有最初的混乱逐渐变得有序。
3抓住冲突情景加以引导,变外在的常规要求为内在需要,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如果能敏感地抓住冲突情景
并加以引导,就能为幼儿提供大量运用规则解决交往冲突的机会,从而使幼儿学会用规则来调节,约束自己的行
为。
三.常规的内容由一刀切转变为随年龄逐步深化
很多老师认为小班和托班是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刚入园时抓常规的最佳时机,到了中班和大班后
幼儿自主性萌发后就难管教了。于是,对这些刚入园得幼儿,教师通常会花很多的精力刻意地进行常规训练,当
然,这样的想法也并非毫无道理,小年龄的幼儿确实抑制性能力相对弱,对规则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也比较差,大
年龄的幼儿抑制力强,对规则的理解的内化水平也高,能接受相对严格的常规教育。正是基于孩子之间存在的这
些客观因素,我认为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我们更需要改变以往过多的统一管理模式,不断调整不同年龄幼儿的
常规教育重点,如对于低龄的小班和托班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帮助幼儿完成家庭和幼儿园生活的过度。
对于中班的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也应该从适应幼儿园生活转变为让幼儿学会与其他幼儿和谐共处。对于大班的
幼儿,面临着从幼儿园生活到小学的过渡,常规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培养幼儿认知活动的自控能力上,帮助幼儿理
解和内化规则。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应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处理好牵手和放手的关系。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应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预
期的效果。
中二班 李小珍
201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