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贫困读后感 篇一
《摆脱贫困》是一本非常震撼人心的书籍,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勇气,成功地摆脱了贫困的故事。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贫困对人们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改变自己的命运。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年轻人。他从小就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然而,他并没有被贫困击垮,反而通过自学和勤奋努力,逐渐摆脱了贫困的困扰。
在书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的坚持和努力。他通过打工、自学和与他人的交流,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即使在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时,他也没有放弃,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个故事让我深思。贫困并不是一个人命运的注定,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的。和主人公一样,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和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无论我们出身如何,只要有足够的决心和毅力,我们就有可能摆脱贫困,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此外,这本书还给了我很多启示。在我们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我们不能被它们击垮。相反,我们应该坚持下去,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摆脱贫困。
通过阅读《摆脱贫困》,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贫困对人们的影响,以及摆脱贫困的重要性。这本书不仅给了我力量和勇气,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摆脱贫困,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成功。
摆脱贫困读后感 篇二
《摆脱贫困》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通过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贫困对人们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摆脱贫困。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年轻人。他从小就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然而,他并没有被贫困所限制,而是通过自学和勤奋努力,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在书中,作者生动地描述了主人公的奋斗过程。他通过打工、自学和与他人的交流,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尽管他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思考。贫困并不是一个人命运的注定,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的。和主人公一样,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和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无论我们的出身如何,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决心和毅力,我们就有可能摆脱贫困,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此外,这本书还给了我很多启示。在我们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我们不能被它们击垮。相反,我们应该坚持下去,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摆脱贫困。
通过阅读《摆脱贫困》,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贫困对人们的影响,以及摆脱贫困的重要性。这本书不仅给了我力量和勇气,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摆脱贫困,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成功。
摆脱贫困读后感 篇三
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读书不仅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近期,我拜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写的一本书,书名是《摆脱贫困》。
刚看到这本书时,我以为里面是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但真正读后发现文字朴实,内容充满了智慧。该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1988年至1990年担任中国共产党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书中29篇文章或讲话从不同视角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阐述了一系列极富前瞻性的观点。书中透出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刻鲜明的想法、务实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悟颇深,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如他所言,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贫困并不要紧,最怕的是思想贫乏,没有志气。我们在工作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平时应多注意思考工作方法,开拓自己的工作思路,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的头脑,开拓视野,以此来摆脱掉思想上的“贫困”。记得刚调来党办工作的时候,面对写方案、写文件自己总是无从下手,一脸茫然,思想意识陷入了一度的“贫困”。后来通过不断思考,我意识到平时应多与领导沟通交流,注意积累工作经验、总结方法,虚心求教其他同事,工作之余多浏览相关书籍积累素材,渐渐地自己在工作中愈发得心应手,业务上也愈发熟练。
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心,还要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提到的“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弱鸟先飞”的意识,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面对挫折要迎难而上,而不是畏难而逃,对待工作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完成。在党办工作期间,我深刻感受到,我所负责的组织工作琐碎却不复杂,这就需要我在工作中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经验要一点一滴积累,要具备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如能持之以恒,滴水就能穿石。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建工作近18年,在宁德近两年的工作中,带头“四下基层”,尽心尽责,将领导干部的责任义务扛在了肩上,为福建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真正做到了有作为、有担当。担当无关身份、年龄和时代,是一种气度和人格。勇于担当不仅是党员干部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位普通员工的本分,责任就是担当,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把高标准履职尽责作为基本要求。担当不都是惊天动地的,更多体现在日常工作中。为落实市委及集团公司工作要求,我中心集中开展了“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要求中心全体员工进行全面自查,把鼓励担当作为、干事创业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统一起来,把惩戒问责与保护激励统一起来,用全面从严治党的力度治庸治懒治无为,铁腕整治纪律松懈,消极怠工,推诿扯皮,慵懒散浮拖等问题。我们每个员工要做到职责所在,任务所在,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苦干实干的竞进态势,立足本岗,知责、明责、尽责,把身上的担子担好,本职的工作做好,为中心乃至集团公司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摆脱贫困读后感 篇四
我先生是逢源街派驻连州市保安镇保安村的一名扶贫干部,受他的影响,我阅读了他最近在读的习近平总书记所著的《摆脱贫困》,有不少的体会。
读过此书,我意识到,贫困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问题,它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要解决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也不能单单依靠政府的扶持和帮助,还要靠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呼唤全社会的怜悯、同情和慈悲心,共同关注贫困问题、关注贫困地区的发展和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要摆脱贫困,需要全社会参与。首先,政府之外的其他机构也应促进扶贫工作的发展。其次,社会要有公德心、慈悲心。举社会之力一起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民脱贫致富。我作为一名扶贫干部的妻子,应该关心理解和支持丈夫的扶贫工作。
要摆脱贫困,更重要的是贫者自救。自然环境不是造成贫困的根本原因,所以在消除贫困的过程中,人的因素是很重要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提倡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目的都是为了发扬人的首创精神,不畏艰难的精神。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有机会学到了在学校中学不到的知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有利于以后更好地提高自己、完善自我。同时,这次学习也让我深刻认识到贫困问题的严重性,加深了对贫困地区扶持发展必要性的认识。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会进一步关注这类问题,积极参加政府和社会的扶贫活动,投身于扶贫工作中;也会努力研究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争取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摆脱贫困读后感 篇五
最近在全县第一书记会议上,第一次见到了习近平同志著的《摆脱贫困》这本书。根据要求,我认真阅读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期间的讲话和文章,很受启发。
结合第一书记工作和近期进村入户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以往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谈谈我读后的感想。
第一要深入调查研究,摸准情况。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开展工作、指导工作、制定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和方法,是我们党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时我们搞调查,临行前没有提纲,不知道调查的重点是什么;调查中不深入基层,蜻蜓点水,隔着玻璃看一看,拿着报表算一算,不知道调查对象是谁;调查后结合实情思考、分析、研究的不多,不知道问题出在哪?解决的方案是啥?作为第一书记的基本职责就是抓党建促扶贫,又是贫困户的帮扶责任人,我们调研对象不仅仅是村镇干部,更重要的是贫困户。通过调查,要知道贫困户为什么贫困?要知道他们的自身条件适合什么方法脱贫,要知道贫困户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愁什么?这样才能掌握实情有的放矢,因村因户施策;这样才能做到胸中有数,精准扶贫。习近平同志当年对闽东九县的深入调查,才有了弱鸟先飞的思考和答案。
第二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发展经济促脱贫。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经济多年持续中高速度增长,成就令世人瞩目。但不可否认,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拉大,有的富甲一方成为土豪,有的贫穷落后为生计发愁。农村中因自然条件、因灾害、因大病、因教育而没有走上富裕之路的人和户还不少。我们这里不是老少边穷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按经济总量和平均数算一算,达不到贫困县、贫困镇的标准,但有些村的集体收入仍为零,贫困发生率较高,有些农户仍处在贫困线一下。当前我们县仍有190个村是贫困村,约占全县村居的五分之一,约占济南市贫困村的五分之一。面对我们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现状,要拿出更大的精力抓经济建设,县、镇(街道)、村通过发展经济,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和扶贫惠民政策的落实。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一书中多次提到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提倡“经济大合唱”》一文中指出,一个地方的工作,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也有主旋律——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我在闽东的一个乡搞调查时,看到这个乡政府的墙壁上挂了不少锦旗,又是优秀,又是第一,可惜都不是经济建设方面的。这就值得打问号了。能够说有主旋律吗?我看不能!挂了那么多锦旗,少了经济建设这一面就不风光。
第三要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实事求是。我们搞经济建设也好,搞扶贫开发也罢,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照搬别人的经验搞拿来主义行不通;不顾及千差万别的具体情况搞一种模式“一刀切”也行不通。 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探索一条适合贫困村发展的路子。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有比较明确的脱贫手段,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加工业,都要推广“一村一品”(即每个村都要抓一种有特色的产品)。从外地的经验和教训看,凡是取得较大成绩的,都是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长处,做好结合文章。习近平同志在《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中,从闽东的大局出发,提出处理好六个关系,提倡因地制宜。在《闽东的振兴在于“林”》、《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现实选择》也是根据闽东的区域优势和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实践证明。凡是有失误没达到预想效果的,都是囫囵吞枣,想当然造成的。有的贫困户没有劳动力、没有技术、没有资金,非要人家搞大棚蔬菜;有的贫困户没有饲养条件和防疫技术,非要送几只羊让人家喂养。结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好心没办出好事来。有的贫困户有劳动能力,好吃懒做、怨天尤人,穷自在,等靠要思想严重,我们只好用政策兜底的办法使其脱贫;有的贫困户子女开豪车住洋房却不尽赡养义务,把包袱甩给政府,结果群众说扶贫就是养“懒人”、宠惯“不孝的人”。
那么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呢?农村有比较形象的说法“看人下菜碟”,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扶贫方法。对懒惰造成贫困的主要扶“志’,重树他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信心;,对子女有赡养条件而不赡养的讲“孝道”和“法理”;对缺技术的要给予培训,使其有一技之长,达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对有致富愿望,有技术而缺资金的,我们要资金上帮扶一把;对因病、因灾害、因教育而贫困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帮扶政策;对老少鳏寡要采取政策兜底的办法等等。对贫困村脱贫也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找到壮大集体经济的命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将扶贫资金和当地的资源用在为贫困村、贫困户带来真金白银的产业上来。目前所有贫困村都安装了光伏发电,多多少少算是有了集体收入,把有限的资金当作火种,达到燎原之势。习近平同志《畲族经济更开放些》、《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思路》等,对于指导我们发展经济,搞好扶贫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同志还在该书中论述了为官之道、廉政建设、民族工作、青年工作、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工作,读后受益匪浅,是留给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
摆脱贫困读后感 篇六
《摆脱贫困》是习近平总书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任职宁德地委书记时写的讲话和文章,他自己说是“一份我在闽东实践、思考的记录”。近来,根据市委要求,我认真地通读了全书,感触很多,受益很大。
感触之一,是习近平总书记亲历亲为、勤于思考的工作作风。作为地委书记,其工作繁忙是可以想见的。但是,这些文章都有着鲜明的个性风格,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语言生动。完全可以看出,绝非是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可以代笔的。感触之二,习近平总书记当时作为一个地方的党委书记,他不仅对闽东区情和基层实际十分了解和熟悉,而且他思考问题,部署工作更总是从党和国家的全局高度来认识和理解,比如对调整闽东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事业,以及关于财政工作、关于青年干部成长、关于新闻工作等各项工作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都让人十分敬仰。然而,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他关于“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的反复强调和阐释。这对今天的我们这些闽东干部来说,仍不失为做好工作的至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多次反复提到“滴水穿石”,并对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作了阐释。他说,“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改变闽东的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一股韧劲。没有锲而不舍的责任的毅力,不愿付出艰辛于他人数倍的努力,不靠一点一滴量的积累,涓滴成流,聚沙成塔,是不能做事业的。”(《从政杂谈》1990.3)他又说,“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它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取,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当每一个工作者都成为这样的‘水滴’、这样的牺牲者时,我们何愁于不能造就某种历史的成功契机?”(《滴水穿石的启示》1990.3)他还说,“喻之于事,则是以柔克刚、以弱制强的辩证法原理的成功显示。我以为‘水滴’敢字当头、义无反顾的精神弥足珍贵。......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同上)他还在多种场合、多种讲话中反复提到“滴水穿石”的精神。比如,关于为群众办实事,他指出,“为群众办实事,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做一件、做一天容易,坚持到底难。我们要分清轻重缓急,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一件一件地办,坚持不懈地办,努力让群众理解、谅解、高兴和满意。”他在讲精神文明建设时,强调指出,“不能指望一夜之间就会发生突变和飞跃,特别是在首先教育方面,如同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必须日积月累才能有收获。所以,精神文明建设又必将是‘滴水穿石’的一种过程。”
通读全书,发人深省。时下的闽东发展已是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但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倡导的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仍应该永远作为我们闽东人干事创业的根本方针。也正是由于我们始终秉持滴水穿石的精神,顽强进取,艰苦创业,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畅想的开通温福铁路、建设中心城市、开发三大都澳的“三大梦想”今天正逐步成为现实。
今天,我们弘扬滴水穿石精神,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要敢于承认落后,又不甘落后,要心中有梦想,有目标。正如水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市直机关领导干部临别谈话时说的那样,“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丧失信心。我们在看到存在问题和困难的同时,应该看到光明和希望,应该看到闽东的发展优势,看到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有利条件。”
今天,我们弘扬滴水穿石精神,就是要敢于担当,始终保持一种干事创业的韧劲。紧盯目标,持之以恒地干下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安徽日报》记者采访说的,“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地接着干下去,脚踏实地干出成效来。”
今天,我们弘扬滴水穿石精神,就是要有一种功成不必在我、甘于铺垫的奉献精神和思想境界。亦如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教导我们的,“我推崇滴水穿石的景观,实在是推崇一种前仆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