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阿Q正传》—读后感【推荐6篇】

时间:2014-07-04 01:26:3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鲁迅的《阿Q正传》—读后感 篇一

鲁迅的《阿Q正传》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通过揭示主人公阿Q的形象和命运,鲁迅成功地传达了对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怀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阿Q是一个典型的底层百姓,他在小说中的命运悲惨而无奈,却也引发了我对社会不公和人性的反思。

阿Q是一个心地善良却懦弱无能的人,他在小说中的表现几乎没有任何积极的一面。无论是在与旗人的斗殴中,还是在与三等汉族的冲突中,阿Q总是屈辱地失败。他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懦弱和无能,更是因为他是一个社会底层人民,他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和权力,注定了他只能是被社会压迫和欺凌的对象。在小说中,阿Q遭受到了各种形式的歧视和侮辱,这让我深感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冷漠。

鲁迅通过描写阿Q的命运,让我明白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和无助。阿Q的悲剧并不是个例,而是广泛存在于中国社会的现象。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冷漠使得底层人民无法摆脱困境,他们成为了社会利益的牺牲品。阿Q的命运引发了我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我深感到应该为他们争取公平和尊严。

鲁迅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命运,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小说中的人物虽然只是虚构的,但是他们却代表了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阿Q的懦弱和无能代表了中国底层人民的无力和无助,而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则代表了中国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鲁迅通过小说传递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底层人民的关怀,引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阅读《阿Q正传》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命运让我对社会不公和人性的冷漠产生了强烈的反思。作为一个读者,我希望能够为底层人民发声,为他们争取公平和尊严。同时,我也希望社会能够关注和重视底层人民的困境,努力改善社会不平等现象,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公正和尊严的待遇。

鲁迅的《阿Q正传》—读后感 篇三

  《阿Q正传》读完了,《阿Q正传》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传》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一无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

  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并不懒惰,他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的;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家,享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的。

  现在,我们已经远离阿Q那个时代了,但他那种“精神胜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个胆小的人受到别人的欺辱,嘴上虽然不敢说,但心中一定是愤愤不平,在背后说那人的坏话,将那人骂得体无完肤了。

  一位机关干部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心中一定想:“总有一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会栽到我手里……”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传至今。

  一个孩子看到父亲吸烟,而自己却受到了父亲的管制不准吸烟,便觉得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

  可笑却又顽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于所有人心中……

鲁迅的《阿Q正传》—读后感 篇四

  《阿Q正传》看完了多少给我留下一些印象在我心中。阿Q是那个时代被抛弃的人,他又高傲又卑贱,被人打他时,自我安慰道;‘‘是老子打老子。’’

  阿Q并不懒惰,他靠自己的自我精神治疗法可谓世间第一,同时他却又瞧不起自认为比自己还低贱的人——王胡、小d。阿Q的生活是悲哀的,阿Q并不懒惰,他靠自己的劳动获取食物;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女人,有一个家,阿Q想有名声,有地位但在别人的心里他是卑贱的。有人说阿Q有反抗精神,因为城里人闹革命的时候,阿Q也十分自觉的去参加,有人认为自己像阿Q,阿Q的行为是封建社会的结合体,应该被社会所抛弃这就是当时人们想的。

  一个胆小鬼受到了人们的欺辱,口头上虽不敢说,但心中一定是愤愤不平,早将那人骂得狗些喷头,体无完肤了。一位政府的人并受到了上级的批评,心中也一定是敢怒不敢言的,心想有一天,你下了,老子上了。栽到我手里。

鲁迅的《阿Q正传》—读后感 篇五

  《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的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在他身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是阿Q这样的下层农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国民性。

  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依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且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的形象时,鲁迅先生非常讲情节的详略,还特别工于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他的意图可以这么说:着眼于启蒙,写出旧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

鲁迅的《阿Q正传》—读后感 篇六

  我读起鲁迅的文章来,还有些困难,理解并不十分透彻。可读了《阿Q正传》,我颇有感触。

  阿Q的一生是悲惨的。他永远是被人欺负的对象,可是让人忍俊不禁的是他总是“胜利”。阿Q是给别人做短工的,地位不高,而且总是惹到那些闲人,自然就少不了一顿打。那些人揪住他的衣领,在墙上磕上几个响头,不到十秒,阿Q自己反倒这样想:“现在的世道,还有儿子打老子的……”然后便乐呵呵地走了。这就是阿Q所谓的“精神胜利法”。他穷得娶不上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这无疑是狂妄自大、自欺欺人。阿Q的得意之态、愚蠢愚昧在“精神胜利法”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然而阿Q更可笑,也更可悲的是他竟然和王胡比丑,比不过了还生气,这充分说明了阿Q的生活无聊到了极点。从被人欺负后的反抗到怒目而视到自轻自贱,阿Q已经麻木了,这无不使人感到可悲与可怜。

  在那个病态的中国,鲁迅正是为了通过描写阿Q,唤醒民众们,使那些像阿Q那样受压迫的劳动人民改变命运,也正是为了拯救那时病态的中国。

鲁迅的《阿Q正传》—读后感【推荐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