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看见读后感800字(实用6篇)

时间:2012-02-03 06:50:4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柴静看见读后感800字 篇一

《柴静看见》是柴静的一本纪实文学作品,通过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社会。这本书让我深受触动,让我对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书中的柴静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以一个父母亲的角色,以一个媒体人的身份,走遍了中国的大街小巷,去了解人民的真实生活。她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了那些被社会忽视的人和事,让他们的声音得到了传播。通过她的描述,我看见了中国社会的不公平,看见了人们的困境和无助。

在书中,柴静深入探讨了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她去了许多污染严重的地方,看见了燃煤厂冒出的浓烟,看见了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看见了染料厂排放的废水。这些景象让我感到震惊和心痛,我们的地球正在受到严重的破坏,而我们却无法逃脱这个环境。

除了环境问题,柴静还关注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她去了贫困山区,看见了孩子们的贫困和无奈。她去了城市的角落,看见了流浪儿童的悲惨遭遇。她去了农村,看见了农民工的艰辛生活。这些都是我们不愿意看见的现实,但却是真实存在的。

读完《柴静看见》,我不禁思考起自己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或许我们不能改变整个社会的不公平,但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可以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我们可以关注弱势群体,关心他们的生活,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只有每个人都做出一点改变,我们才能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柴静看见》是一本让人思考的书,它让我看见了社会的不公平和环境的破坏。通过柴静的视角,我更加了解了中国的现实和问题。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改变这个社会,让它变得更加公平和美好。

柴静看见读后感800字 篇二

《柴静看见》是一本让人震撼的书,它通过作者柴静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深入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现状和问题。这本书让我对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让我明白了我们所处的社会并不完美。

在书中,柴静以一个媒体人的身份,用她的镜头记录了许多被社会忽视的人和事。她去了污染严重的地方,看见了那些燃煤厂冒出的黑烟,看见了那些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的工厂,看见了那些被污染水源的农田。这些景象让我感到心痛,我们的地球正在受到严重的破坏,而我们却无法逃脱这个环境。

除了环境问题,柴静还关注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她去了贫困山区,看见了那些因为贫困而无法上学的孩子,看见了那些因为家庭困难而被迫辍学的孩子。她去了城市的角落,看见了那些流浪儿童,看见了那些在街头乞讨的人。这些都是我们不愿意看见的现实,但却是真实存在的。

通过《柴静看见》,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公平和环境的破坏。这本书让我思考起自己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或许我们不能改变整个社会的不公平,但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可以关注环境保护,从自己做起,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我们可以关注弱势群体,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只有每个人都做出一点改变,我们才能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柴静看见》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它让我看见了社会的不公平和环境的破坏。通过柴静的视角,我更加了解了中国的现实和问题。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改变这个社会,让它变得更加美好。

柴静看见读后感800字 篇三

  柴静,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

  相信如果柴静小姐抛开电视节目的话,大概会是个出色的文字记者。《看见》这本书,人物鲜活,故事真实,感情质朴,细节动人。一本400多页厚实的书,分两次竟可以读完,这也许得益于她的文字写得踏实,没有戾气。

  何为戾气?就是不满、忿忿不平、攻击式的利剑。

  不同于尖锐的政治时事记者,看柴静的文章,不会有太多让你感到不适的地方。客观地来说,读这本书,就像是带你浅浅地经历她在央视工作的十年,十年中她用肉眼所看见的毕生难忘之场景。

  《看见》并不是零零散散的故事或片段,而是一个人所经历的真实的十年。柴静的新闻始于生命,最终也回归生命与人生的思考。2003年的“非典”让她最直观看到死亡与生命,以及人在死亡面前最真实的态度。如果说一个人没有看过生命如何消亡,他就无法真正理解人或者生命。陈虻是柴静在新闻中的引导者,他的逝去,让三十而立的她再次思考生命与人生。

  书中的这十多个故事,并不是刻意挑选,也不是那些最轰动的节目,而是每一个故事之间都被一种叫做“理解”的东西串联起来。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被其他人影响的过程,而人真正的成长来自于自己的经历,也来自于对经历的理解。看见他人的人生,其实也就是看见自己。

  用柴静同事王开岭的话来说:“做新闻,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疾病打交道,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采访在很大程度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

  用柴静自己的话来说,“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

  400多页的书,也没上几张个人照片,弄几个名人;不写八卦、不扯段子、不摆朋友录;不肯将就成文,篇篇使劲全力,满心满意都在纸上。凭自身的采访经历,事后反思,连缀成篇,看似“小”,实则写的正是那个大大的中国,和中国的人。

柴静看见读后感800字 篇四

  深蓝色的封装,一位极具亲和力的女子和几位老人的合照,中间大大的“看见”两个字,署名是柴静。无意间,在网上看见这本书,思索良久决定了买下它,不为其他,只为那封面上的微笑。本以为本书是一位记者辉煌一生的自捧,但事实往往出乎意料,她在这本书中写下的是她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成长经历。

  从进入央视到陈虻之死,十年看见,我看见的是一位尖锐、激进的少女逐渐磨平棱角,温和圆润,破茧成蝶的成人礼。将近一周,匆匆看完了这本书,它给我最大的震撼与共鸣,不是人,不是事,而是在一次次话语交锋中正与逆的悖论。

  在第二章《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中,走进非典病房内,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病房深处那心若死灰不复温的呢喃,更不是那个护士的失神彷徨,而是危难中柴静奋勇当先的决绝,“我不知道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么多了,一个声音告诉我,我必须知道。”霎时我的心脏猛地一顿,血液停了一秒。脑海中又回荡起她的话语“我摸着血管,这就是最原始的东西。活着就是活着。在所有的灾难中,这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第三章《双城的创伤》里,“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节目会以无解来结尾,一直到我明白真实的世界即使可能如此。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双城连续服毒事件调查到最后,我们发现,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故事最后的无解给我们以一种无能为力,但更多的是真实,柴静是人,不是神。

  第七章里,《山西!山西!》颇有文艺范的开篇层层递进引出了老生常谈的话题,环保——污染!她用近乎于白描的语言,平铺直述讲:“山西省长谁来干,临汾人民说了算”,“当年送我小蝌蚪的小男孩,是国土局的一个科长,服刑一年”平平淡淡的两句话,给予了同为山西人的我一种深深的共鸣。

  《看见》写的不是人,不是事,而是人生。故事所透出的哲理性,思维性、逻辑性和真实性,引发了我们一个又一个深刻的思考。但更多的是对一个个现实悲剧的无奈与无能为力。我想“中国梦”就是想要建立一个美好的乌托邦世界,让这些悲剧不再重演吧,这是国人的梦,也是我的梦。终有一天我要站到足够的高度,为着这业奉献我的热血与生命。这是我的梦也是中国梦!

柴静看见读后感800字 篇五

  《看见》里面有很多话都让人印象深刻,比如:你总是太投入了,热爱就会夸张,感情就会变形,就没有办法真实的认识事物了。这是陈虹对柴静说的,仿佛也是对我说的。我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不了解我的人会认为我很冷漠,是一个经济学上所讲的理性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其实,他们不了解,我心理的那片天空很蓝,它喜欢阳光,喜欢温暖,热爱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太冷漠的人我会远离,因为内心承受不了冰冷的东西。

  书中还有一句“人的一生,有的是将来,永远有下一拨人,下一个地方,不一样的生活”。我现在还是很念旧,恐怕自己会一直这样下去,舍不得的东西太多,那些青春年华,那些灿烂的回忆,尽管模模糊糊地在脑子里游荡,可是就是存在,有人说,存在即合理,但它会影响我向前迈进的步伐,因为我会回头张望,脚步沉沉地,迈不出去,不过,总有一天,我会忘记那些,勇敢地向前走,只是那个日子应该快了吧。

  花了两天时间把《看见》看完,正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她没有刻意地选择标志性事件,只是选择了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仅此而已。正式因为这样,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记者,这位主持人,因为她的一份简单。在《看见》中,我看见了柴静,看见了我自己。她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别人看来或许会有些许孤傲,其实,我和她一样,我们只是将独立看得很很重要,不喜欢依赖,喜欢背起包就走的洒脱与豪迈。性格上的另外一些地方,说不清楚确切的点在哪里,反正我是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说,《看见》这本书的开头部分并没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陈述让我感到别扭,也曾经闪过一丝放弃阅读的念头,不过庆幸的是我读完了,感受颇丰。柴静的主要工作是采访,这就要求她必须去接触一些具体的人物,具体而细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琐碎,或热门,或悲痛,请允许我用这个词来形容汶川地震。柴静的每一次采访,每一个报道,即使她是简单记录,字里行间我依旧能够感受到她天生对细微事物有着深刻的体会,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

柴静看见读后感800字 篇六

  《看见》发布六年后,我终于在室友的驱动下翻开了这本书。

  一周时间,我翻了近两百页,这可能远不及你的阅读量,但我得向你坦白,这已经是我最快的阅读速度了。旁人眼里的中文系学生是热爱阅读的,我是个例外。我不喜欢读书,尤其是被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那些奇奇怪怪的句子实在令我感到莫名其妙,因此,我的许多被迫买来的外国文学书籍都逃不开被抛弃在书桌一角的命运。

  在看了三节内容之后,我从寝室床上扑腾而起,冲着室友喊:“怎么办?!我好喜欢柴静啊!!”“你有毒啊?”室友这样回复我。她们早就习惯了我的神经质。

  说得没错,我深中这本书的毒,连我自己都佩服我自己,居然可以坚持读下去。看到这本书的一半,我就迫不及待的从网上找了有关柴静采访和演讲的视频,看完之后,我心里的那个声音越来越清晰了:我好喜欢柴静!真的。

  和书名一样,柴静将她记者生涯中真真切切看到的东西写进了书本。她的经历是对她的一种独特的历练,面对种种,她的表现让我肃然起敬。从她个人来讲,我很佩服柴静。在央视,巨大的工作量,领导对片子的严审,采访中存在的问题都没有让她放弃留在央视,而是凭着一股子倔劲儿让她逐渐在新闻这一行声名鹊起。作为记者,她很专业,采访的问题层层展开,问题间蕴藏的严密逻辑让她向真相靠近。更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这么瘦削的一个人居然大着胆子走进了非典病房,揭露环境污染的现状,关注同性恋以及被家暴的女性,一个个尖锐的话题都是对她的考验,因为这当中的风险未可量也。我发现她已经做了超出记者本职之外的事情,因为她有一种悯人的情怀。

  柴静就是这样一个人,作为普通人,她有被文静外表遮盖的刚毅和执着,作为记者,她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力图还原真相。

  我和《看见》之间隔着六年的距离,我与书中的柴静似乎相见恨晚,柴静满足了我曾经对记者的期待:挂着记者证在众多镜头前向新闻办公室发言人提问,能采访像周星驰、李连杰那样的大咖,能气定神闲与受访对象侃侃而谈,始终奔跑在新闻第一线……如果我能早点遇见,此刻我的身边又会是另一番风景吧。

柴静看见读后感800字(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