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颐和园》(经典3篇)

时间:2017-03-08 05:14: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18《颐和园》 篇一:探寻历史与文化的宝库

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颐和园以其独特的美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位于北京市西北郊,颐和园占地面积达到了293公顷,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它以其精美的建筑和精心设计的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颐和园最早的建造可以追溯到1750年,乾隆皇帝为了给其母亲寿春皇后修建一座庄园而开始了工程。然而,颐和园真正的变革发生在19世纪末,光绪皇帝下令对园林进行扩建和改造。他将湖泊扩大,引入大量水源,增加了岛屿和桥梁的数量,使整个园区更加壮观。颐和园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园林技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在颐和园的建筑中,最著名的是长廊。长廊全长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也是颐和园的标志之一。长廊内壁绘有超过14000幅精美的彩绘,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各个方面。这些彩绘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颐和园还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大殿——寿春殿,是皇帝和皇后举办重要宴会和庆典的地方。

除了建筑,颐和园的自然景观也令人叹为观止。园内的湖泊和山水景观相得益彰,营造了一种宜人的氛围。湖泊上有许多精美的桥梁,其中最著名的是十七孔桥,被誉为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之一。湖面上还有许多小岛,其中最著名的是琼花岛,岛上有一座精美的亭子,供游客休息和欣赏风景。

颐和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还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宝库。园内的建筑和景观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独特风格和价值观。游客们可以在这里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可以了解到皇帝和皇后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颐和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使其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在未来,我们应该继续保护和传承颐和园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修复建筑、加强管理和推广文化活动,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颐和园的独特魅力。颐和园是一座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见证,也是我们国家自豪感和自信心的象征。

18《颐和园》 篇二:颐和园:中西文化的交融之地

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颐和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绚丽的景色而闻名于世。这座位于北京市西北郊的园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见证。

颐和园的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园林技巧,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在园内,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庭院式建筑的精华,例如琉璃瓦、画栋雕梁和红墙黛瓦。这些建筑以其精美细致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赢得了游客们的赞赏。与此同时,颐和园还引入了西方园林的元素,例如湖泊、桥梁和雕塑。这种中西合璧的设计让颐和园成为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除了建筑,颐和园的景观也令人叹为观止。园内的湖泊和山水景色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宜人的氛围。湖泊上有许多精美的桥梁,其中最著名的是十七孔桥,被誉为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之一。湖面上的小岛更是增添了园林的浪漫气息。在这些小岛上,可以欣赏到精心设计的亭子和花园,同时还可以近距离观赏到颐和园的美景。

颐和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宝库。园内的建筑和景观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独特风格和价值观。在颐和园的长廊中,游客可以欣赏到超过14000幅精美的彩绘,这些彩绘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各个方面。同时,还可以参观到一些重要的建筑,例如寿春殿和乐寿堂。这些建筑见证了中国古代皇帝和皇后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是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颐和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使其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同时,颐和园也是中国与世界分享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展览和交流项目,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颐和园的独特魅力。颐和园是中西文化交融的见证,也是我们国家自豪感和自信心的象征。我们应该继续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为世界所共享。

18《颐和园》 篇三

18《颐和园》

18、《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初步掌握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方法:阅读、直观课件欣赏、想象、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学生课前的预习及查找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题导入。

1、幻灯片出示文中三幅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的景物?

2、揭题:(板书:18颐和园)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

3、导入:颐和园建在哪里?看图画上各画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播放课件,感受景物美。

1、生自读课文,思考:颐和园写了哪些景点?你最喜欢哪里,想想理由。

2、(幻灯片出示)认读生字新词,了解大意。重点指导:耸、堤、柱、栽、筑、狮等字的读音,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注意“堤”不能读成tí;“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

3、交流自读情况:

①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怎么知道的?首尾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什么?(首尾呼应)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

②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明理由。(教师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

课件,带领学生去领略美景,并选择一两个自然段读,

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③学生欣赏完课件后谈谈感受。(板书:美、大)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路,领悟结构美。

1、自读第2——5自然段,交流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①请同学们用“——”画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

②讨论交流,指句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学生动手画画旅游示意图,说说为什么这么画。说说教材中三幅图各对应的段落。

3、再读这些过渡句,抓住动词,领悟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四、齐读全文,整体感知,指导分段。

齐读全文,提示学生:文章是按先总后分再总的方法写的,因此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三大段。

五、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并给生字组三个词。

2、熟读课文,查找有关图片感受景物的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回顾全文顺序。

二、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作者来到长廊,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作者又是怎么观察长廊的呢?

(2)长廊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句子知道?(板书:长、美)

(3)出示图片和句子,体会描写方法。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句从哪些词看出长廊的长?用上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提问:观看图片说说画上有哪些内容?“几千幅画没有哪两面三刀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各不相同。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辉煌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提问:这句写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栽满、谢、开”看出长廊两旁花木众多、鲜花常开、景色宜人的特点,从侧面看出长廊的美。)“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点明了长廊的位置在昆明湖的右边。

(4)有感情地齐读全段,按提示分层。

先写怎样来到长廊,从外部整体介绍长廊的长;从内部介绍长廊的美;讲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第一层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 句。)

(5)总结写法,提出自学要求:我们这段是按先读全段整体感知;再说说景物的特点;结合有关图景和语句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并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最后按顺序来分层来学习的。下面我们也按学习这段的方法来自学以下3段的内容。

2、再读课文,思考各景物的特点,说说它们美在哪里,用上了什么描写方法。

3、体验成功,自主学习。

(一)交流学习“万寿山”部分(第3、4自然段):

(1)说说景物特点,找出最能体现景物美的句子。

万寿山脚下:

佛香阁 高 (耸立)

(抬头一看) 雄伟壮丽 (八角宝塔形 三层 闪闪发光) 排云殿 大 、多 (一排排) 金碧辉煌 (向下望) 树丛 葱郁……

登上万寿山:

(正前面) 昆明湖 静、绿 (像……像……) (向东远眺) 城楼白塔 古老

(2)重点交流: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可出示填空:找出比喻句,这句把昆明湖比作了( )和( ),写出了昆明湖( )和( )特点。“几乎”的意思是 ( )。“滑”字用得( ),因为

( )

。这两句一静一动,

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 )。

也可让学生讨论:把“滑”字换成“划”字好不好?

(3)利用课件带领大家去欣赏万寿山的美景。

(二)交流学习“昆明湖”的部分(第5自然段)。

(1)在昆明湖畔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2)作者重点描写了什么景物?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板书:桥洞多 石柱多小狮子多、姿态不一)

(3)想象“姿态不一”的小狮子会是怎么样的?说明了什么?(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昆明湖上的美景。

(5)课件再次展示昆明湖上的美丽风光。

三、总结全文,学以致用。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记叙的。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为我们再现了三处景点的美丽景色值得我们学习。其实,我们的家乡也有很多的风景18《颐和园》名胜,大家也去游一游,用上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上生动的句子写下来。

四、作业:1、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观察一处家乡的景物,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18《颐和园》(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