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1500字左右【最新3篇】

时间:2012-01-08 03:25:5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读后感1500字左右 篇一:《百年孤独》带给我的思考

《百年孤独》是一本具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长篇小说,作者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这本小说以布恩迪亚家族为中心,通过讲述这个家族七代人的故事,展现了人类的孤独、爱、梦想、痛苦和命运。读完《百年孤独》,我深受触动,引发了许多思考。

首先,我被小说中对孤独的描绘所震撼。整个故事中,布恩迪亚家族的成员们都被孤独所笼罩。无论是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是他们与外界的联系,都显得异常脆弱而孤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真正理解和被理解。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他们虽然身处人群之中,却感到孤独至极。我们都渴望被理解和关爱,却往往无法真正打开心扉,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百年孤独》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主动去理解和关心身边的人,尽力打破孤独的墙壁,建立起真正的人际关系。

其次,小说中对爱的描绘也让我深思。布恩迪亚家族中的每个人都经历了各自的爱情,但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拥有真正的幸福。他们之间的爱情充满了痛苦、背叛和无奈。这让我反思了现实中的爱情,我们是否可以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小说中的人物们都一直在追求着爱情,但却无法摆脱痛苦的循环。或许,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反思和重新审视自己对爱的追求和期待。或许,真正的幸福不仅仅依赖于爱情,还需要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关心和理解。

最后,小说中关于梦想的描绘也让我深受启发。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们都有着各自的梦想,但大多数梦想最终都变成了幻想,无法实现。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梦想也往往无法实现。但是,小说中也有一些人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追求。他们或许没有完全实现梦想,但他们的努力和坚持却让他们变得更加强大和有意义。《百年孤独》告诉我,无论梦想是否能够实现,重要的是我们对梦想的坚守和追求,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百年孤独》是一本充满哲理和思考的小说,它让我对人类的孤独、爱和梦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阅读这本小说,我不仅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也学到了许多关于人生的道理。我相信,这本小说将继续影响着更多的读者,让他们在思考和成长中找到更多的启示和答案。

读后感1500字左右 篇二:《活着》的反思与感悟

《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本质。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触动,引发了许多反思与感悟。

首先,我被小说中对生命的珍视所震撼。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许多磨难和苦难,但他始终坚持活下去。无论是饥荒、战争还是家人的离世,福贵都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他们在困境中依然坚持着,用自己的坚强和勇气面对一切。《活着》告诉我,生命的可贵在于我们对生活的坚持和珍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还活着,就应该抱着感恩和希望的心态,不断前行。

其次,小说中对人性的揭示让我深思。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异,有善良和仁爱的,也有冷酷和自私的。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小说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在困境中,有些人展现出人性的光辉面,帮助他人、关心他人;而有些人则表现出人性的阴暗面,只顾自己的利益,无视他人的痛苦。这让我深思人性的本质,我们是否真的可以完全善良和无私?我们是否能够在困境中保持人性的光辉面?《活着》给了我许多思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善恶的辩证统一。

最后,小说中对家庭的描绘也让我深受感动。小说中的福贵虽然经历了许多痛苦和悲剧,但他始终将家庭视为自己生活的中心。无论是对父母的孝顺,还是对妻子和孩子的关爱,福贵都付出了全部的爱和责任。这使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家庭的重要性和温暖。《活着》告诉我,无论遭遇怎样的困难和挫折,家庭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和港湾。家庭的温暖和爱意味着一切,我们应该珍惜和守护家庭,用爱和责任去支撑和滋养。

《活着》是一本让人深思和感悟的小说,它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本质。通过阅读这本小说,我不仅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也学到了许多关于生命、人性和家庭的真谛。我相信,这本小说将继续影响着更多的读者,让他们在反思和成长中找到更多的启示和答案。

读后感1500字左右 篇三

关于读后感1500字左右

  篇一

  《女神》运用神话题材、诗剧体裁、象征手法、反映现实。其中《女神之再生》是象征着当时中国的南北战争。诗人说过:“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不过,诗人早期的社会理想是模糊的。他曾说过:“在初自然是不分质的,只是朦胧地反对旧社会,想建立一个新社会。那新社会是怎样的,该怎样来建立,都很朦胧。”因此,女神要去创造新鲜的太阳,但仍是一个渺茫的创造,只是理想的憧憬,光明的追求。但在五四时期,它曾给了广大青年以力量的鼓舞。

  《女神》的艺术网络是多样化的统一。激情如闪电惊雷,火山喷发;柔情如清风明月,涓涓流泉。而《女神》中的代表诗篇《天狗》其艺术风格当属前者。这首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正是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炽烈的时刻。这首诗的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

  一开始诗人便自称“天狗”,它可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则是个性获得充分张扬所带来的自豪感。所以它是诗人在五四精神观照下对个性解放的赞歌,也正因有了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发展的勇气后,个性才得以充分发扬,五四新人才具有无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庙底energy底总量!”这样的五四新人将会改变山河、大地、宇宙。“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诗句所释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飓风、奔腾的激流,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我飞跑”则是令人振奋的呐喊,充分展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痛苦历程。总之,《天狗》是五四时期奏起的一曲惊心动魄的精神赞歌。是五四时期人们第一次从诗歌中听到的勇猛咆哮的时代声音。“天狗”那可吞掉“一切的星球”的豪迈气概,正是五四时期要求破坏一切因袭传统、毁灭旧世界的精神再现。

  而《天狗》只是《女神》创作中诗人情感与艺术碰撞、融合、激溅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可见,《女神》创作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色彩将是照彻诗歌艺术长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诗句就像喧嚣着的热浪,轰鸣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女神》是一部浪漫主义诗集,主要特色有: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重主观,强调自我表现。《女神》是“自我表现”的诗作,诗中的凤凰等,都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主观精神,是强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追求光明的理想主义精神。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浪漫主义以直抒胸臆为主要表达方式,诗中的直抒胸臆表现为喷发式的宣泄,《凤凰涅盘》等诗最典型地体现这一表达特点。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如从民间天狗吞月,想象为天狗把全宇宙都吞了,“如大海一样地狂叫”等。这种极度夸张的奇特想象最能表现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和对旧世界的反抗、叛逆精神。形象描绘的方式上,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语言方面,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的色彩。一些描写自然的语句中,染上诗人当时的主观感觉。

  个性主义是郭沫若前期的主导思想,在文学上,要求张扬自我,尊崇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现为本位。个性解放的呼声通过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表现出来。如:《天狗》中的“天狗”这种冲决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事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诗的极度夸张。《浴海》的自我形象,同样是实现自我个性解放的诗的宣泄。这种个性解放的要求不仅仅着眼于个人本身,诗人将个体的解放作为社会、民族、国家解放的前提,将它们融合为一体。《地球,我的母亲》中可以看出他个性解放的要求呈现出了劳苦大众利益的一致性。 反抗、叛逆表现在:《女神》诞生之时整个中国是一个黑暗的大牢笼,这激发了诗人反抗的、叛逆的精神。如:《凤凰涅磐》中的凤凰双双自焚前的歌唱,对朽败的旧世界作了极真切而沉痛的描绘。凤凰的自焚,乃是与旧世界彻底决绝的反抗行动,是叛逆精神的强烈爆发与燃烧。《我是个偶像崇拜者》中诗人表白崇拜自然界与社会界一切象征生命的事物,来否定一切人为的偶像,一切扼杀生机的旧传统,表现出对封建权威的极度蔑视。《匪徒颂》将列宁、罗素、尼采等人一起赞颂,表达了自己要步其后尘挺身反抗的坚决意志。

  《女神》时代的郭沫若,身居异国,感于祖国的贫弱落后,列强的虎视眈眈,常常怀着忧国的情思。从《女神》中的《炉中煤》的年轻女郎,《凤凰涅磐》中更生的凤凰等形象,不难看出诗人对于祖国的深沉眷念与无限热爱。

  篇二

  他,纵横捭阖在整个楚汉争雄之期,用他的骁勇善战,桀骜不驯书写了人生的传奇;他,在角声满天,尘沙奔腾的战场上英勇无畏,激荡了多少儿郎铁马冰河平定天下的壮志情怀。他,韩信,曾折服了多少生活在不同岁月里的人,可终究逃不过命运的俘虏,无情悲惨的将他化作孤魂,飘荡在历史的书卷中,其凄怨声引起了那些倾听者的悲闵,伤怀和唉叹。

  当我熟读这段因战乱而人物辈出的历史时,我没有因项羽乌江自刎痛觉惋惜,更没有因刘邦的屡败屡战的执着气魄而深感钦佩。西楚霸王虽有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但他于月黑风高之夜活埋二十万章邯降军实属残忍无道,若他得天下,怎使天下诚服?登上帝王宝座的黔首是刘邦,而造就宝座的人却不是他自己,刘邦因识人便得天下,功绩是属于那些生死相伴不离不弃的`好友,让我为之愤愤不平的韩信,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

  人若是在贫困潦倒的时候得到帮助,那么除了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之外,他的恩德就是一生都难以忘怀;韩信少年浪荡在村野之间,他每天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饥饿,他遇上了河边浣衣的妇人天天赠饭,终是因为妇人的训斥而茅塞顿开,觉得自己应该有所作为。这位妇人不仅仅拯救了韩信的生命,她启迪了韩信去寻找自我的价值,探索生命的意义。

  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都有一些想法,而行动起来的人是少之有少,所以理想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小,最后走的都是大众路线,平平淡淡的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就像我们上小学的时候,会觉得警察用一个字形容,酷!初中了,现实稍微让我们理智的看待未来,于是觉得哈佛的校园满园芬芳;直到高中,更加现实了,清华变成了我们梦不可及的奢望,而我们能做到的,是通过努力将它与我们的距离拉近一些。有些理想,不是我们难以实现,而是一开始就放慢了步伐。

  韩信不一样,他一开始对他的理想并不是一个准确的定义,他所想的“作为”涉及很广,带着自己的雄心壮志,他独自一人去启程坚定不移的去付出实践了。

  得一知己,在壮志未酬时诉说心事,在贫瘠落魄时相知相惜,知己也肯定是识得自己真性情的朋友,够坦诚,共进退。

  萧何是韩信的知己,萧何月下追韩信成就了他后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和四面楚歌的赫赫战绩。萧何识得他的高瞻远瞩,钦佩其军事才能,所以尽力挽留,引荐及帮助。韩信是个知恩图报之人,他对萧何感激,信任,毫不保留;所谓英雄,有吞吐天下之志,包举四海之心,萧何成就了他的英雄之路;在战场上,他是帝王,足智多谋,威风凛凛,他将平定天下作为己任,愈战愈勇。此刻的他内心必定是骄傲的,自信的,他实现了少年时的梦,甚至超越了当时的梦,所以他会在寒风中豪迈饮酒,激昂地呼喊出自己的快意,这时候的他不再是以前的韩信,他不再受寒,受饿,受辱;多少敌将亦臣服在他的脚下,他傲慢的俯视着,满足的淡笑着。他拥有了千军万马,他在自己的人生战场上也想出奇制胜。

  日长则昃,月满盈亏。在七八年的战争的岁月里,他付出的不仅仅是时光,他的军事谋略所露现出的锋芒深深刺痛着刘邦的眼眸,于是在刘邦一步步的算计下,韩信的人生从高峰慢慢滑入谷底。

  我想,在这个纷乱的年代里,处世的原则往往为自己的故事书写结局;善懂时局,明则保身的是张良,他可以共患难,却不同享福,这是张良自保的高明之处。急功近利,只谋略不谋政的是韩信,他在战场上挥戈自如,却不懂的观察政治时局,在人生最耀眼的时刻只进不退,导致被掩藏和打压。韩信被囚禁了,幽幽深深的院子让他开始每天寂寥的度日如年,因为他的雄心壮志被铐上枷锁了,开始被黑暗慢慢的侵蚀着,摧毁着,而他自己只能压抑着静静的等待,蓄积待发,一不小心便会步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韩信内心必然是愤怒和不甘的,平扫天下,他功不可没,最终却只能为自己的性命堪忧。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我看来,韩信的赫赫功绩重于泰山,可他的死像鸿毛一样漂浮徘徊在天空的上方,久久不落,不是因为太轻,是因为死的难以预料,死的轻而易举,他的悔恨会像羽毛,久久漂浮着。是啊,就在韩信毫无防备的时候,吕后和韩信信任有加的萧何加害

了他,这个在多少个日夜里和他侃侃而谈的知己竟亲手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句号,画的是那么的出其不意,韩信死了,他死的愤怒,他死凄惨。幸运的是,他的魂魄依然被司马懿缱绻在千古流传的史记里,倾诉着他一生的故事。久而久之自然而然的,会有文人志士为他赋词,也会有伟人圣贤肯功评传,也有像我一样的,只能捧着书,叹他一生传奇,叹他英雄路短。

  成败一知己,生死两妇人。这区区的十个字,何以能够述说完一代英雄的人生跌浮。

读后感1500字左右【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