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读后感:无法触摸的青春祭(优选3篇)

时间:2012-04-05 08:28:2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芳华》读后感:无法触摸的青春祭 篇一

《芳华》是一部由严歌苓所著的小说,也是一部由冯小刚改编并执导的电影。这部作品以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军队文工团为背景,通过讲述一群年轻人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他们无法触摸的青春祭。读完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于青春和时光的流逝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群年轻的军人,他们在文工团中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时光。他们在剧场里唱歌、跳舞,为部队和人民带来欢乐。然而,他们的青春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灿烂辉煌,而是被政治运动和历史的洪流所裹挟。在那个年代,他们的青春被压抑、被牺牲,他们的梦想被迫放弃,无法实现。

小说中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压抑和残酷。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政治斗争和思想改造,他们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们的青春年华被限制在狭小的舞台上,无法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梦想。他们的青春被政治所束缚,无法触摸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在小说中,主人公们的青春年华逐渐消逝,他们的梦想逐渐破灭。他们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和坎坷,经历了爱情的欢喜和痛苦。他们曾经年轻而热情,他们曾经有过梦想和希望。然而,岁月不饶人,时间无情地流逝,他们的青春逐渐远去,只能成为回忆中的一抹芳华。

读完《芳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青春的宝贵和无法触摸的美好。青春是一段宝贵的时光,是人生中最灿烂的一段岁月。然而,青春也是无法触摸的,它如流水般逝去,无法挽回。正如小说中的主人公们,他们的青春被时代所限制,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通过《芳华》,我对于青春和时光的流逝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们应该珍惜青春,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我们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被外界的干扰和压力所迷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留遗憾地度过自己的青春,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芳华》读后感:无法触摸的青春祭 篇二

《芳华》是一部描写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小说,也是一部由冯小刚改编并执导的电影。这部作品通过讲述一群年轻人在军队文工团中的成长经历,反映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读完小说,我对于那个时代的历史和人民的遭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群年轻的军人,他们在文工团中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时光。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政治斗争和思想改造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主题。他们在剧场里唱歌、跳舞,为部队和人民带来欢乐,却也无法摆脱政治的阴影。他们的青春被压抑、被牺牲,他们的梦想被迫放弃,无法实现。

通过小说,我对于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状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个时代充斥着政治斗争和思想改造,人们的生活被政治所左右。他们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们的行为和言论都受到严格的限制。他们的青春年华被局限在狭小的舞台上,无法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和坎坷,经历了爱情的欢喜和痛苦。他们曾经年轻而热情,他们曾经有过梦想和希望。然而,岁月不饶人,时间无情地流逝,他们的青春逐渐远去,只能成为回忆中的一抹芳华。他们的青春被时代所限制,无法触摸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通过《芳华》,我对于青春的宝贵和无法触摸的美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青春是人生中最灿烂的一段岁月,是人们展现自己才华和激情的时期。然而,青春也是无法挽回的,它如流水般逝去,只能成为回忆中的一抹芳华。我们应该珍惜青春,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不被外界的干扰和压力所迷惑。

通过阅读《芳华》,我对于那个特殊时代的历史和人民的遭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充满政治斗争和思想改造的时期,人们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他们的青春被压抑、被牺牲,他们的梦想被迫放弃,无法实现。通过这部作品,我更加珍惜自由和平等的社会环境,同时也对那个时代的人们表示敬意,因为他们在那个困难的时期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梦想。

《芳华》读后感:无法触摸的青春祭 篇三

《芳华》读后感:无法触摸的青春祭

  无法触摸的青春祭

  ——《芳华》读后感

  魏家骈

  有人说,一切小说都是作家本人的自传,他们只是以各种形态活在自己的作品中,体验着他们各自时代的明媚和阴暗、善良和丑陋、高尚和卑鄙,然后用文字向这个世界去倾诉、去抗争、去和解、去相爱。严歌苓更是用一部《芳华》直接为她经历过的那个令人激情燃烧又爱恨交织的芬芳年华谱写了一曲时代的挽歌。

  小说一定是有性别的。男性小说家惯于搭建起恢宏的结构框架,草蛇灰线,伏脉千

里。从幕布被拉开那一刻起,所有的人物就被情节或推动或牵引,沿着图纸线条般的轨迹闪转腾挪,奔流而下。而女性小说家特有的细腻敏感,以及对对人性与生俱来的洞察力,却让文字在她们手下跳跃铺陈,跃然纸上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他们在故事里碰撞纠缠,让你的情绪和他们的情绪相互交织纠缠,直至包裹浸润,感喟不已。

  《芳华》的故事从1973年成都郊区的一幢老旧的红楼讲起,一帮青春懵懂的文工团演员们在这幢红楼里用他们的热血激昂和恣意任性上演着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且又残酷无奈的青春故事。这段故事蔓蔓枝枝兜兜转转,生发出令人唏嘘扼腕的人生悲喜剧。

  男主角:刘锋

  刘锋本是一个毫无特点的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这样的人在花枝招展的文工团,本该轻易就被遗忘。然而他有一个谁也无法阻挡的名号:好人。"哪儿有东西需要修理改善,哪里有就刘锋". 你可以说做好人是任何一个善良者的本能,但在那个崇尚宏大叙事的年代,不管是否刻意,这也是往上攀爬的不太多的空间中能够借助的关键加持。他的古道热肠逐渐为他打造了一个光环,接着接踵而至的荣誉最终把他送上了神坛。

  时代需要平凡的螺丝钉,也需要耀眼的英雄, 而越是平凡到极致,越能成就极致的英雄。人们认为善良应该是一种本能,绝不能轻易被功利绑架,因为有一丝权衡利害算计得失的闪念,就背叛了那份本应是与生以来的真诚,于是这光环又幻化为道德的桎梏,它告诉你极致的英雄一定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一定是远离七情六欲的。可是英雄也是人,荷尔蒙的迸射也会偶尔失控,这个预设的前提,让整个故事逻辑自洽,也使人物命运跌宕起伏。

  在一个暧昧的夜晚,刘锋终于露出了久被压抑的"人性的'马脚"——拥抱并"触摸"了一直暗恋的林丁丁。然而林丁丁回应的不是呢喃软语,却是吓蒙后一句声嘶力竭的"救命". 因为这次触摸事件刘锋跌落神坛,然而并不能责怪被吓蒙的林丁丁,这声呐喊完全是她的理智根本无法接收刘锋从英雄蜕变为凡人甚至"坏人"后的应激反应,于是刘锋的命运从这声"救命"开始急转直下。接下来小说中语焉不详的批斗会,才是复杂人性集体表演的舞台。刘锋从人人仰视的"雷锋"瞬间变成了人人厌恶的"资产阶级茅坑".在那个"讲人坏话的大时代",任何突兀的色块都是异端,个人的色彩如果不能被漂白就只能被漂染,只能脱胎换骨,被湮没在那一片猩红的大背景中。

  刘锋被贬到伐木队,中越边境冲突时,又来到了最前线的工兵营。当手臂在战场上被子弹击中时,他居然"享受"起生命逐渐消逝的过程。对他来说,死亡反而成了命运之神慷慨的馈赠, 因为他相信这喷溅的鲜血是他最有力的平反证明,是最有份量的军功章。隐约中似乎看到当年那个落入凡间的英雄又要被赞颂,被传扬。读到这里不仅让人哑然失笑。活着是罪过,死去是褒奖,这果然是一个历史的巨大隐喻,一个时代的深刻反讽。当一个人只能用失去最宝贵的生命来抗争人世间的不公时,你能体会他所承载的精神压力已经大到让他无法喘气。一个曾经那么热情四射的心,就因为一次触摸,如今风雨飘零无处安放,这才是真正的哀莫大于心死。

  人们之所以容易被悲剧打动,是因为伟大的悲剧人物总会唤醒我们内心共情。这共情会让我们代入到那个纠结的情境不能自拔。 严歌苓最初发表这部小说的时候,名字叫做《你触摸了我》,且印上了英文"You touched me"互为印证。而"touched"语含双关,它既是一次"触碰事件",又是一份"感动".如果有泪水,它一定饱含着对奉献的敬仰,对委屈的同情,对背叛的嗔怒和对不公的嗟叹。

  刘锋失去了右臂,这只胳膊帮他做过无数好事,也为他带来无上荣光。同样因为这只胳膊的一次"触摸",他被打回原形,堕入凡间。没有了右臂,刘锋彻底告别了那个青春热血和激情欲念混杂的魔幻从前,带着他的善良跌进了更为魔幻的新时代,直至被彻底吞没。

  女主角:何小曼

  何小曼一直在抗争,和改嫁的母亲抗争,和促狭的弟弟妹妹抗争,和歧视她的战友抗争,和不公的命运抗争。这是因为她父亲的政治身份和自绝于世为她的基因烙上了低贱的符号,注定要让她一直背负着不公的十字架在冷酷的世界上踽踽独行。

  高尚往往和善良并肩而行,而卑鄙和总是和残忍形影相吊。被招录入文工团的何小曼本以为脱离了苦海,然而在这个看上去光鲜亮丽的新集体中,她没有能够得到丝毫慰藉。一个人的欺辱或许可以直面;一群的人歧视使你无法逃离,四面楚歌;而一个时代的不义更意味着处处掣肘,无论你如何抗争,依然只得陷入看不见的泥沼中无法自拔,直至动弹不得。从一开始"作弊"的乳罩,到被嫌弃身上有"馊臭",何小曼面对的是一种约定俗成般的孤立和敌视。面对无休止的羞辱,最好的办法就是停止无谓的挣扎,只能用倔强,和不公的命运做沉默的对抗。

  风刀霜剑严相逼,红消香断有谁怜?卑微到尘埃里的花朵永远开不出那份鲜艳,除非生命中出现一个英雄,一个脱离的低级趣味的善良的带着光环的英雄,因为哪怕他的一丝善意也是温暖。如果是满腔真情,那完全就是生命的救赎。这个英雄就是刘锋。从刘锋用他的坚实手掌托起她的身体开始,她的灵魂也被彻底拯救了。"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所有的人依然不断展现他们的恶劣,何小曼也依旧用隐忍对抗冷漠,然而她心里的坚冰却在逐渐消融。那份热量来自于刘锋,他用一次次托举,举起了何小曼被厌恶的身体,也举起了她对命运、对未来、对爱的希望。

  早已习惯在命运的悬崖边, 用最后的倔强搓一根细细的绳索将自己悬在空中,随风飘荡。即便如此,面对命运暖流的急剧升腾,同样会变得无所适从。面对神坛的轰然溃散是一种彻骨的伤痛,神坛的突兀耸立何尝不是一种无情的炙烤? 曾经见证了"英雄"在刘锋身上表演的吊诡故事,谁还承担得起那份耀眼光环的沉重?命运的翻云覆雨完全摧毁了早已固化的思考和行为模式,在理智和情感重新排列组合前,不妨把何小曼的发疯,看成是她精神世界主动的自我放逐。

  小说在刘峰的葬礼中,徐徐落下了沉重的大幕,一起沉重的,还有所有故事的亲历者、旁观者和读者的心。当年的红楼早已被造化糟蹋得灰飞烟灭,何小曼"用几十年明白了一桩事,他只能爱这个善良过剩的男人".在何小曼眼中,这回忆如梦如幻,很不真实。其实悲欢离合毋须等到追忆才有意义,一走过的日子见证着他们的爱情。只是他们面对过往已然怅然若失,两个人颠沛流离,相互依偎,却又注定无法走到一起。那首经由多年的情感酿成的爱情之诗也无需念出。此刻任何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或许无言才是最好的诉说。

  作者:严歌苓

  严歌苓是用真情在写作,你能看出她持续不断地对心灵的检索,对人性的透视。面对故去的战友,消逝的芳华,她在小说中跳进跳出辗转反侧。小说里的萧穗子和小说外的严歌苓面面相觑,互相解剖,诚意劝诫,真心忏悔。

  在这部《芳华》的小说群像中,读者真切地见证着严歌苓笔下的众多曾经青春饱满的面目逐渐地被岁月打磨得模糊难辨,面目全非。而刘锋和何小萍这两个主人翁如同两个弃儿,被家国命运,也被纠葛人性的洪流抛起、砸下,在几十年中蹉跎岁月中随波逐流,让你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在聚光灯下被撕扯、被抛弃,最终只能用他们身体上残缺和心灵的伤痕来祭奠那美好灿烂、青涩蒙昧、而又无奈远去的芳华。到最后,只有那绿叶婆娑挺拔伫立的冬青经年不变,似在用它的苍翠嗟叹着曾经的悲欢离合和逝去的爱恨情仇。

《芳华》读后感:无法触摸的青春祭(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