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杨绛读后感(通用3篇)

时间:2016-09-02 08:33:3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我们仨杨绛读后感 篇一

《我们仨》是杨绛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讲述了杨绛与丈夫钱钟书以及好友梅兰芳之间的真挚友谊和家庭生活。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首先,我被杨绛的写作风格所吸引。她用简洁而细腻的笔触,将生活琐事与内心感受相结合,使得故事生动而真实。她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又充满情感,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她的喜怒哀乐。尤其是在描写家庭生活和夫妻之间的互动时,她用幽默而温暖的语言,展现了一种平凡而幸福的生活态度。这让我深思:幸福并不取决于物质的丰富,而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关怀。

其次,我对杨绛与钱钟书夫妇的感情深感敬佩。他们是一对学问渊博、情感深厚的夫妻,相互扶持、相濡以沫。面对生活的艰辛和困境,他们总是相互支持,共同度过。他们之间的默契和信任使我深受触动。他们的婚姻不仅是爱情的结晶,更是一种默契和友谊的延续。他们通过相互理解和包容,共同创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

最后,我也对梅兰芳这个角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梅兰芳是一位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与杨绛夫妇有着深厚的友谊。他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天赋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人物。通过与他的交往,杨绛夫妇得到了很多启发和帮助。梅兰芳的存在使整个故事更加丰满,也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人物形象。

《我们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生活的真谛和价值。通过杨绛的叙述,我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也懂得了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宁静和对他人的关怀。同时,我也对杨绛、钱钟书夫妇和梅兰芳这些伟大的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敬佩之情。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也为我树立了榜样。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生活,用心去对待家人和朋友,我们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和美好。

我们仨杨绛读后感 篇二

《我们仨》是一本温暖而感人的书,通过杨绛对自己的家庭和亲友之间的真挚感情的描写,让我深受触动。

首先,我对杨绛对家庭的理解和关爱深感敬佩。她在书中展现了一个完整而温馨的家庭。尽管曾经面临困境和挫折,她和丈夫钱钟书始终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苦难。他们用爱和理解来弥补彼此的不足,相互依赖,共同创造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杨绛在书中写到:“一个人的一生,多少伤痕累累,但父母的爱是那么的温暖。”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使我对家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次,书中对友情的描写也让我感动不已。杨绛和梅兰芳是多年的好友,他们之间的友谊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而更加深厚。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他们始终相互扶持,不离不弃。梅兰芳对杨绛夫妇的关怀和帮助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这种真挚的友情让我感受到了友谊的力量和可贵之处。

最后,我对杨绛在书中对于生活的态度和智慧深感敬佩。尽管面对种种困难和挫折,她总是以乐观和豁达的心态来应对。她用幽默和温情的语言来描绘生活琐事,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趣味。她在书中写到:“生活的最高境界是,你相信它有意义。”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它,如何去发现其中的乐趣和意义。

通过阅读《我们仨》,我不仅对杨绛夫妇和梅兰芳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也对家庭和友情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和友情的可贵,也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和价值。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对待家庭和朋友,用心去生活,我们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和美好。

我们仨杨绛读后感 篇三

  《我们仨》杨绛以母性的慈爱诉说一生对女儿的牵挂,向读者展示了一家三口真诚、平和、乐观、向上的家庭氛围,文字皆从肺腑流出,行文用笔皆由情牵挂,读到感人之处,不无热泪盈眶使我们看到生命的可贵,亲情的相惜与呵护,全篇充满人性美的光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几篇关于杨绛的我们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我们仨读后感_第1篇:

  《我们仨》读完有些日子了,很有些感触,却迟迟没有动笔,我想等自己静下来,走出世俗的琐碎与烦恼,在一个澄澈清明的境界里,来解读我所看到的《我们仨》。可是,我竟然不能够。或者说,年近不惑的我,其实还“惑”着,而且,“惑”得还不轻,“惑”到找不见了支撑。如果说,还有那么一点支撑的话,那么,就是白发高堂,就是膝下稚子了。

  可是杨绛她有什么?她什么也没有了。他们仨,一路走来,失散了,丢了一个,又丢了一个,只剩下了她自己,住在曾经被他们称作“家”的三里河寓所,用自己的笔,怀想他们仨曾经拥有的岁月。

  我总是忍不住要想,每一个清晨,从残破的梦里醒来,窗外,晨曦尚薄,屋里,黑暗像推不开的帐幔,一个人,静静地躺着,她,一个耄耋老人,是不是用独自呓语的方式,在呼唤着熟睡的亲人?永无止息的诉说,诉说给无边的寂寞。每一个夜晚,那种真正的、静得如同死亡的夜晚,放下笔,摘下老花镜,一个人,走到水池边洗脸,看到面前的镜里,有着她清瘦的容颜,她会不会伸出枯瘦的手,捋一捋日渐稀疏的花白的头发,说,头发又长了,钟书,替我剪剪?一回头,哑然失笑,笑出眼窝里一汪抹不去的泪。永无止息的思念,思念着走远了的亲人。

  也许我是错的,杨绛她不寂寞。思念是一定的,但她不会是一个把痛苦当做日常功课的人,最起码,她不是石评梅,没有“把剩下的泪水,都洒在你的坟头”,直到“再也不能来看你的时候”。她从石评梅黄庐隐的时代走来,一路上有她的钟书相伴,没有生活的困顿,没有情感被遗弃被背负的伤痛,她的心里,满满当当的,装着他们一起走过的岁月,每一个日子,都可以让她长久地咀嚼,品咂,回味,咬烂了,嚼碎了,吐出来,是《我们仨》,是《走在人生的边上》,是《我们的钱媛》,这样,在她终于回到亲人身边以后,我们还可以继续咀嚼她,咀嚼他们曾经拥有的岁月。

  想起了上周六在沙龙上,大家关于死亡的一系列见解。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瞬间起,就注定了死亡的必然,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漫长的准备死亡的过程。这话是乔忠延老师说的。他还说,一个人,走出了别人的记忆,那么,对于这个淡忘了他的人来说,他已经死了。不管是谁,走到了生命中新的阶段,就等于亲手埋葬了自己的过去,那个旧他,死了。死亡时最寻常的,寻常的好像是日出月落,花谢草荣,石出水落,秋去冬来。

  那么,杨绛之所以是杨绛,之所以在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还能以顽强的声音证明自己和亲人的存在或者存在过,不仅仅是勇者,更是超脱,是悟透了生死禅机之后的平静。惟其如此,她才可以在书的最后这样写到: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人。”

  这一声长叹,是谢幕吗?不,是思索。因为,她接着写到: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一个珍藏着丈夫随手写的纸条的妻子,一个珍藏着女儿的信手涂鸦的画片的母亲,这样说。家,曾经是她倾注了全部情感的地方,现在,她找不到了。我却丝毫也不为她悲戚。在这样一个清晨,在爱人浓稠的酣梦里,在儿子朦胧的呼唤里,我品味着一个女人的伤痛与豁达,白天困扰着我的一些烦恼,一下子都消失了。

  一扇窗户被推开了。

  我们仨读后感_第2篇:

  拜读了杨绛先生大作《我们仨》后,一直很想写篇读后感抒发自己感慨万千心情,但奇怪的是每每提笔,却又无从落笔。因为这本回忆录有些与众不同,既没突出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又没强调传奇的人生故事,杨绛先生用温婉平实的语言,记录了她与已逝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生前一起快乐生活的点滴。虽然书内充满对生活琐事细致的描写,却不会让人感到流水帐般的无趣和冗长,反而不时透出杨绛先生的人生智慧,并能出其不意的激起我内心深处的一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直奔鼻头,润泽双眼后,又缓缓的从全身暖暖的四溢开来。

  书中这种直击人心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有很多。例如,当杨绛先生在描写和她丈夫之间的相处时,她写到她很喜欢和她丈夫一起背诗,还喜欢背同一首,如果同时把诗内某一个字忘了,两人会不约而同觉得那字一定是全诗最欠妥帖的字。寥寥几笔,立刻勾画出让人无比羡慕的灵魂伴侣的美满爱情来。再如在描写女儿时,写到她丈夫有一次问他们的女儿谁先认识妈妈,她女儿回答:“自然是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不禁赞叹小朋友的聪慧可爱。又如在叙述三人相伴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时,写到每次三人在饭店吃饭,喜欢一起观察其他桌客人的言行,然后你一言我一语的为陌生人杜撰他们的人生故事。再如,杨绛先生待丈夫过世后,才惊觉之前因战乱而未能给母亲尽孝送终虽然痛苦,但当时能在她丈夫的百般劝慰下任意为悲苦的事情发泄却又是多么的幸福,自然而然的带出了她的人生智慧:人终究是要“失散”的,无论好坏悲喜,都应该要学会珍惜感恩当下所拥有的一切。总之,书内所有这些零碎的家务事都能在杨绛先生笔下变得妙趣横生,感人肺腑,充满哲理。

  回想起与家人故事

  难道这就是我内心深处那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被激起的原因吗?我的直觉告诉我并不全然,但已经很接近。直到有一天,接到我妈电话,一切都清晰起来。记得那天我妈跟我家长里短后,突然问起我最近读什么书,我回答《我们仨》,没想到我妈一听竟在电话另一端咯咯笑出声来,原来她也刚读完。正如《我们仨》里描述的那样,家人间

总是存在?一种天生的默契和不需刻意营造的快乐。可就在这一瞬间,我突然醒悟原来这本书深深撼动我的不仅在于它动人的文字及感人的情节,更在于这本书描写的故事不单是杨绛先生和她家人的故事,也是我与我家人的故事。我内心深处被激发的那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正是一种我不愿接受但却无法否认的共鸣。杨绛先生用她平实诙谐的笔风,向我们透露了一个残忍痛心的事实,当面对生老病死,再契合的另一半、再可爱的孩子、再美满的家庭终究是要“失散”的,这是我们每个人终将面对的人生结局。但她又以她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种面对生死的豁达态度。只因“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在没和家人“失散”前,应该要学会享受过程,尤其学会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无论悲喜;在不幸与家人“失散”后,也要带?美好的回忆,坦然坚强的寻觅自己的归途。我顿时觉得生活中所有的烦恼都可爱起来。杨绛先生说的对,也许数年后的某一天,当我回想往事,我将会无比羡慕当初那个还能为当时困难而烦恼的我呢!珍惜当下,感恩生活,因为《我们仨》就这么“失散”了,因为人终究是要“失散”的。

[我们仨杨绛读后感]

我们仨杨绛读后感(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