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四节读后感【通用6篇】

时间:2017-09-04 04:48:4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四节读后感 篇一

在读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四节后,我深感这部作品对于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性。这一节内容主要围绕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本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马克思在这一节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是资本的生产和流通,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来进行资本的生产。而这种生产方式造成了两个基本的社会关系: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雇佣关系和商品交换关系。这两种关系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基础结构,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运行。

在这一节中,马克思还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交换关系。他指出,商品交换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通过商品交换,个体之间建立了相互依赖的关系。但是,由于商品交换是在市场上进行,受到供求关系和商品价值规律的影响,使得商品交换变得极其复杂。而这种复杂的商品交换关系又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分化。

通过阅读这一节,我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本质是剥削和压迫,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夺工人的劳动价值来获取利润,而工人则成为资本家的雇佣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权和劳动价值的享有权。这种剥削和压迫的关系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对立,使得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实现真正的公平和自由。

这一节内容让我深思,资本主义社会既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经济关系,又有其必然的矛盾和问题。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矛盾,为我们理解和改变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革和转型,才能够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诸多问题,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四节读后感 篇二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四节对于我理解和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本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节内容主要围绕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运作机制和社会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马克思在这一节中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以资本的生产和流通为核心的。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来进行资本的生产,从而获取利润。这一生产方式的特点是剥削和压迫,资本家剥夺了工人的劳动价值,使工人成为雇佣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权和劳动价值的享有权。这种剥削和压迫的关系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基础,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源。

在这一节中,马克思还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交换关系。他指出,商品交换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通过商品交换,个体之间建立了相互依赖的关系。然而,由于商品交换是在市场上进行,受到供求关系和商品价值规律的影响,使得商品交换变得极其复杂。这种复杂的商品交换关系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分化。

通过阅读这一节,我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本质是剥削和压迫,这种经济体制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对立。同时,我也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革和转型,才能够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诸多问题,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总的来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四节对于我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认识和理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深入分析,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矛盾。这也让我意识到了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革和转型,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和谐。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四节读后感 篇三

  近日,经老师介绍,阅读了这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完后,我对此文依然似解非解,个中滋味难以陈述。粗略概括如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在1857年8月底至9月中旬为计划中的经济学着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总的导言”。它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做了说明,阐述了在认识过程中,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经典文献。恩格斯曾高度评价说:“这个原理,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有七个自然段。第一段讲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情况;第二段讲为什么写《序言》;第三、五、六段着重讲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和经过;第四段主要讲通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第七段表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态度。重点问题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以及所得出的结论。为了制定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马克思早在40年代初就开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因为他发现要了解资本主义运动的规律,就必须研究生产方式发展的规律。

  文中,马克思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如下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就是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时也是指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这个结论的基本观点是: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决定物质生活,或者说,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对这个根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两种截然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在《序言》里用简洁的语言,阐明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这也就是说,归根到底,生产力是社会生活中最革命的因素,社会变革总是首先从生产力开始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推动着历史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拨乱反正,把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确定为新时期政治路线的基本内容,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通过对《序言》的学习,从基本理论上澄清是非,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的认识,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在《序言》里把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几个范畴作了科学分析,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马克思指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马克思在写《序言》时,针对唯心史观长期统治人们的头脑的状况,强调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这决不意味着马克思否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3、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

  马克思在《序言》里深刻地阐明了发生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不论是政治革命、思想革命,还是经济革命,都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马克思说:“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显然,判断一个革命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只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去解释。同时,马克思还根据对社会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矛盾的科学分析,预见到资本主义的灭亡,社会主义的兴起是不可避免的。

  豹窥一斑,马克思的思想理论确实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他说:“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么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但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他在序言中多次提到要“自己弄清问题”。真正做学问的人会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否定再否定,而急功近利的人们却汲汲于发了多少论文等形式主义。现下社会过于浮躁,马克思的研究精神值得

  我们学习,更是我们这些大学生需要重视的,启迪我们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当中探索真理,学知识,做学问,必须做好经历炼狱的准备,我们做不了哥白尼、马克思,但我们可以做个真正的读书人。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四节读后感 篇四

  一直想拜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似乎总是难以找到整块的时间来阅读,几年前就买了相关的书籍,不是想研究政治经济学,而是想更加深刻的认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创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具体过程。希望通过了解先哲研究与认识的过程,能对自己的工作有所启示。但,仅仅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就让我似解非解,个中滋味难以陈述。一遍下来,一头雾水,什么也没看明白;于是第二遍,朦胧了解到是关于马克思写书和研究的历程;直到第三遍,才总体上有了一定的认识,也获得了一定的启发。将自己对序言的理解、体会与收获编录成文,以此作为我的读书心得。

  序言共由5段组成,整篇文章的内容结构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考察资本主义制度和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计划。主要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1)从资本主义经济最基本的三个要素(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制度)着手去研究资本主义经济;

  (2)简单介绍写作政治经济学的计划,着重介绍第一分册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是叙述研究经济问题的动机和原因。该部分指明了“最初动因”,并且也是正确批判“法兰西思潮”的需要。

  第三部分是经典式地概括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实质,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的完整纲要。包括5个方面,分别是:

  (1)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展示了社会系统的复杂结构;

  (2)概括和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提供了划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的标准;

  (3)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揭示了社会革命的客观根源;

  (4)指出了社会变革的种类和条件;

  (5)概括了社会历史演进的基本形态,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一般规律性,论证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第四部分是回顾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创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具体过程。

  (1)1843年3月,马克思退出《莱茵报》,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上,写了第一部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判》,从客观的物质条件出发论证了法的本质,标志着唯物史观的萌芽。

  (2)1843年,马克思到巴黎后继续研究政治经济学,写下了篇幅宏大的《巴黎笔记》并准备出版两卷集的经济学著作《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

  (3)移居布鲁塞尔后,马克思继续研究政治经济学,写下了《布鲁塞尔笔记》并写作和整理《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于1846年夏,与恩格斯合作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该书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步形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4)1847年,为批判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普鲁东而写了《哲学的贫困》。这部著作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第一次科学的表述。

  (5)1850年,在不列颠博物馆继续研究政治经济学。1859年,完成对政治经济学纲要上的批判,写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并在该书的序言中,以正面论述的形式,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的完整纲要,对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和实质,做出了经典式的论证。

  第五部分是指出进行科学研究应持有的态度:必须杜绝一切犹豫和怯懦,而应该勇敢、坚定。

  从序言的内容结构和主要内容可知,涉及各个方面,并深刻揭示了诸多问题。从中我获得了不少启发,也初步理解了政治经济学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与“个人实现”

  唯物史观对人的理解。在唯物史观的视野里,人不是单向度的抽象存在,而是多向度的具体存在,是有着多重内在规定的复合体。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是,马克思也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因此,可以认为:唯物史观把人指称为历史发展的主体、社会发展的主体。尽管,社会历史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客观规律总要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

  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具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因此,从历史看,应是个人的发展为先,即使是未来也必须尊重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是一种“物”的力量,但更是一种人的能力,是人的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潜在的和现实的能力的总和。作为人的能力,它与个人的发展状况当然是直接相关的,表现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

  二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与“和谐社会”

  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已经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压力,给社会的稳定带来极大的隐患。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又将这一思想以《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形式颁布,这为我们建立更加美好的社会提供了途径。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生命力取决于它与时代的关系,即它能否满足时代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表述,无疑指的就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和谐社会。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新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社会基本矛盾的对立或对抗状态,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体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

  三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科学态度

  除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过程中的困难、磨难和最终的成就值得我们学习和景仰外,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诚实态度也值得我们永恒追随。从序言中可以看出该书的产生是马克思多年诚实探讨的结果,是他不怕困难险阻,勇登科学高峰的结果。序言以但丁《神曲》的几句诗作为结束,是马克思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坚强意志的体现。从一滴水里看到大海的光芒,从一篇文章里体现了这样一个马克思:立场坚定,态度严肃,精神坚韧。

  《序言》对马克思发现、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做了第一次全面深刻的论述和经典性的表达,标志着唯物史观创立完成。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四节读后感 篇五

  1883年,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停止思考了。马克思生前的挚友、学生以及亲属都来到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将他与其夫人合葬在一起,为他举行了简朴而又庄严的葬礼。在葬礼上,恩格斯以极其悲痛与无比崇敬的心情发表了这篇演说。

  作为马克思生前的挚友,可以说,恩格斯是最了解马克思的一个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别人难以体会的,也是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在这篇演讲中,恩格斯并没有直接陈述悲痛的字眼,而是用平常的话语来打动听众,让人信服,他所作出的一切评价都是真实客观的。马克思的逝世对世界无产阶级人民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恩格斯把他的贡献与达尔文对于有机物的发展规律相比较,说明了马克思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是巨大的。恩格斯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一生的两大发展,除此以外,他还对科学领域的极其关心。马克思的贡献是伟大的,同时恩格斯也对马克思高尚的情操和人格作出了十分精辟的肯定,形象而生动地表述了马克思生前的为人,“他或许有很多敌人,可不见得有一个私敌”,让听众了解到马克思是一个胸怀广大的无畏的共产主义战士。

  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一位才华横溢的人对于另一位大师逝世的悲痛。明确、严谨、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富有情感的语言,中肯理性的评述,构成了这经典悼词。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四节读后感 篇六

  卡尔·马克思——古往今来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为人民和世界奉献了一生,这位伟大人物的名字以及他的学说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世纪之交的2000年他还被世人评选为“千年风云人物”,可见,他给后人留下的是无法估量的财富,世人才会给予他这么高的评价。我觉得这项荣誉马克思是当之无愧的,他生前的战友左尔格这样评价他:“他的一切功绩是不需要立碑行传的。”证实他业绩的不是青铜白石,而是来自世界各个角落响应他不朽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无数工人阶级队伍。

  《马克思传》,在那里我们能够追寻到他的足迹,从点点滴滴的文字河流中,阅读它就好像在与一位伟人对话,整个人都被深深的感动和震撼了。它带领我们去了解马克思的生活,他的一生就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一同感受马克思这个人,把他当成朋友,和他展开对话,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去理解他,进而理解他的思想。我相信只要你试图面对、解释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那么,你就无法绕开马克思,并且通过研习他的思想说不定就能带你走出事物的泥沼。

  马克思是一位理论家,一位学识渊博而又思想深邃的学者,他一生中的主要活动就是科学研究。我们在课堂上听到更多的也是他的思想和认识有多么的正确,以至于我们产生了一种错觉,总觉得他是高高在上的,把他想象成为一位刻板整日埋头苦思的哲人,一位不识人间烟火的圣贤先知,我们太注重“伟人”的光环而忽视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看了这《马克思传》之后,通过作者朴实的文字,间单的描述,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我就不完全那样认为了。我开始认为我们将马克思的威严庄重的一面扩大化了,甚至将他“妖魔化”了。要知道他坚持自己的理论研究必然一定程度上对一些生活琐事不太关注,只能说他不拘小节。他的确有作为伟人常人所不及的科学探究精神,可事实上,他也是是普通人,不是“神”,不是遥不可及的圣人。拿马克思自己的话说:“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也是个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生活着的人,他的生活也会有不修边幅的时候,他也有自己的嗜好,他喜欢下棋、抽烟、喝酒,也有自己的个性,也有与恩格斯之间不俗的友情……亲情、友情、爱情、事业,他都不缺,他都拥有。

  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一生从事人类解放事业,并积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亲情的眷恋,无一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他的伟大不在于他是为自己,而是为整个人类事业孜孜不倦的工作。这本书使我对马克思的'整个人生经历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认知,对他的一些生活细节、生活习惯也了解的更多,这对于我理解马克思的学说有很大的帮助。

  1818年5月5日这一天马克思来到了人间,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卡尔·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摩泽尔河畔一个山清水秀的文化古城特里尔城,这座城市很早享受到了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成果,所以憎恶封建压迫、崇尚自由平等的精神在那里的人们心里深深地扎了根。而且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和宽松的家庭氛围影响,马克思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慢慢地,马克思在踏入社会以后就看清了社会现实,看清了富有与贫穷的巨大差别,看清了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他能明辨是非,同情贫苦的劳动人民,幼小的心灵就能盛装人间的苦难。他立志要为全人类谋取幸福。他认为能为全人类谋求幸福,才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他屡次被驱逐出境,流离失所,但是他仍不改革命的雄心壮志。马克思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感染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在他们眼中,马克思是国际工人的灵魂,是无数贫苦人民心中的希望之灯。马克思的思想博大精深,他在政治、文学、历史、哲学上及至自然科学方面都取得了卓着成就,他那不朽的思想,哺育了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被称为世界社会运动的导师。

  下面我将从马克思对工作的不懈追求,与恩格斯深厚友谊和与其妻子的爱情婚姻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马克思曾经讲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眼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是在1943年开始的,为了完成这一划时代的写作《资本论》,马克思的那种求知热情和勤奋精神,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他牺牲了自己的健康,抱病写作,强忍着病痛奋斗终身,实在令人敬佩!

  马克思的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是非常之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必须用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学识的增长才是我们这一辈子最大的财富。人生总是会遇到挫折困难,不顺心,但是相信生活会教会我们很多,只要我们肯努力,肯付出,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用一颗执着的心去面对,那么,一切都将不成问题。马克思怀着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不断追求自己的事业。马克思在十七岁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作文中就表达了他的高尚的信仰。他认为给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自己才是最幸福的。并认为青年人的择业目标应该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被公认为古往今来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典范,恩格斯的马克思的“第二个我”,他们一心追求同一个梦想,怀揣同一个理念,不断奋斗着,努力着,合作着。他们两人通过频繁的通信来交流思想,一天一封甚至几封,他们谈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二人可以说是无话不谈。世人更多的看到的是马克思给我们带来的伟大贡献,可是如果没有恩格斯的帮助,马克思的创作还能继续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就是因为有了恩格斯无私的帮助和二人对理论思想的探讨,才使得马克思走向成功。其实在很多方面恩格斯并不比马克思差,他头脑活跃、才思敏捷、知识广博,他在语言方面的造诣很高,而且还深谙军事之道,可是恩格斯为人谦虚,他将马克思比喻为整个事业的“第一小提琴手”,自己是“第二小提琴手”。朋友就是这样,当你快乐的时候可以与其分享,快乐就有了两份,当你悲伤的时候向他倾诉,悲伤就少了一半。好朋友他会不断地提醒你,让你知道自己的不足,马恩二人的友谊像我们中国的“高山流水”,是知音。在我看来,真正的友谊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为同一个梦想去努力,即使遇到再多的挫折也可以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就算失败了也没什么,因为一路有你,我们一起成长了。

  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故事也被世人称颂,燕妮原本是出身贵族的小姐,是特里尔城迷人的公主,她不惜一切嫁给了马克思,在经受了穷困潦倒之后,他们的爱仍未减当年。燕妮在精神上给予马克思支撑,在事业上给予他帮助与支持,在生活上给予他细致的照顾,燕妮将马克思视为“我的大孩子”,对他一生不离不弃,可以算得上是完美的童话故事。他们有着同样美好的理想,他们在命运的激流中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为壮丽的共产主义而奋斗。从马克思写给燕妮的情信中,我们看到了马克思的柔情,言语里都充满了火一样的炙热和绵绵不尽得温柔,那是对爱情与生活的深刻诠释。当真令人羡慕不已!

  《马克思传》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位“千年思想家”的一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细节,通过对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描述,从中可以折射出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风起云涌的变幻,马克思亲身经历了这场跨时代的变化,同时他又以自己先进的头脑指引着无产者前进的方向。马克思曾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我们需要学会的是他们永不言弃的探索求知精神,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继续自己的理想,终有一天会成为现实。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四节读后感【通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