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3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时间的问题。
教学对策:
以口答为主,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借助直观的线段图或钟面帮助理解,相互启发,体会用多种方法灵活计算时间。
教学准备:
节目预报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24时记时法:
出示节目预报:
节目预报
上午8时50分金色的童年
上午9时30分儿童英语
…… ……
下午2时六一剧场
下午4时美术星空
下午4时40分七巧板
…… ……
晚上6时30分大风车
晚上7时新闻联播
…… ……
你能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吗?
同桌两人练习。
出示节目预报表。
二、新授:
1、这是小红暑假一天生活中的部分时间安排记录表,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出示:6:30起床
7:00——7:30吃早饭
7:30——8:00做家务
8:00——9:00做作业
9:00——11:00到新华书店购书
11:00——11:20吃中饭
11:20——11:40饭后休息
11:40——12:40午睡
12:40——13:00在家休息片刻
13:00——14:30游泳馆游泳
14:30——15:20看电视
┈┈
2、小红的生活活动有些是从整时开始整时结束,有些是从几时几分开始到几时几分结束,你能将上面的活动时间按这样的情况分分类吗?
(引导学生将活动时间分成三类:
1)整时——整时
2)几时几分——几时几分(几分是一样的)
3)几时几分——几时几分(几分是不一样的)
3、你能算出小红什么活动所用的时间?你是怎样计算的?同桌或小组讨论。
4、小结交流计算方法。
整时的比较容易理解,只要用后面的时刻减前面的时刻,16-14=2
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几分一样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几分不一样的,学生不太容易理解)计算可借助钟面图或借助线段图。
有两种思路:例14:30——15:20看电视
(1)先算从14时30分到15时是30分,再算从15时到15时20分是20分,一共播放了50分钟。
(2)先算从14时30分到15时30分是1小时,15时30分与15时20分比,超过了10分,所以一共播放了60分-10分=50分。
三、练习:
1、节目预报表
(1)回到复习的节目预报表(24时记时法)
你能说说你最喜欢看的节目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播放了多少时间?
交流汇总。
2、书上53页想想做做第1题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思考。交流怎样想的。
有两种思路:
(1)分别算出上午和下午各有多长时间,再加起来。12:00到13:30是1小时30分,15:40到17:00是1小时20分,合起来是2小时50分。
(2)先算12:00到17:00是5小时,再从5上时中减去不借书的一段时间13:30到15:40是2小时10分,所以是2小时50分。
四、小结:(略)
板书设计: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16-14 = 2口答:播放了2小时。
想:从14时30分到15时是30分,再过20分是15时20分一共播放了50分。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时间可以分钟面时间、经过时间两个方面,从而正确把握有关时间计算的概念。
2、正确计算一天之内的经过时间,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两种时间概念:
1、我们学习了两种记时法,老师这儿有一句关于时间的话,来看一下:妈妈上午8时,上班一天工作8小时。(板书:8时、8小时)
(1)读一读,问:它们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请你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要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加以规范:
8时:它表示上午的一个时刻,那时我们正在上课,它还可以写成8:00;
8小时:它指的是一段时间。
出示钟面(画一画)……
指出:8时,是表示的某一时刻,用“时”来说,它是一个钟面时间。(板书:钟面时间—时)
而8小时,是从8:00开始数8个小时,到下午4时下班,这一段时间里经过了8个小时,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时刻。) (板书:经过时间—小时)
(3)指板书说:时,一般是指钟面上的几时,它表示的是钟面时间;小时,它一般表示的是从某一个时间开始到另一个时间结束,它是一个经过时间。 (用点●和箭头在钟面旁加以区分)
2、判断,仔细听老师说的话,想:这是钟面时间还是经过时间?
老师晚上10时睡觉;老师晚上睡10小时。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要通过一些钟面时间来简单地算经过时间。
二、教学经过时间的计算
1、出示:老师今天早上7:00上班,一直到中午11时下班,上午要上班几小时?
(1)出示题目:这里的早上7:00、中午11时是什么时间?问题求上午要上班几小时是什么时间?
(2)学生计算。
(3)交流:用什么方法比较好? (实物投影反馈)
板书:11-7=4(小时)
11:00-7:00=4(小时)
讨论:4的单位是时?还是小时?可以写成4:00吗,为什么?
(4)结:像这样简单的计算,我们可以直接用后面的几时减前面的几时。
2、王师傅上午7:30上班,中午11:00吃饭,他上午工作了多少时间?
(1)独立思考
(2)全班交流,说说怎样计算:要求的是什么时间?(经过时间)还能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吗?你是怎么减的?
教师借助0—24小时图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不同方法。
7:30——10:30 3小时,再加30分钟,是3小时30分
7:30——11:30 4小时,再减30分,是3小时30分
教师重点介绍横式书写方法,先减分再减时,分不够减想时借1作60。
11:00(10:60)-7:30=3小时30分
3、练一练:同学们下午1:00开始上课,下午4:25放学,同学们下午在校有多长时间?
三、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
示图,补充银行营业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1)计算每个商场的营业时间
说说所标内容是什么意思?尝试练习
(2)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计算每个商场的营业时间的?
(3)比较得出结果
师结: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若两个时间都在上午或下午,就可以直接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若两个时间,一个在上午,一个在下午,就要把下午的时间先化成24时记时法,再用后面的时间减去前面的时间。
四、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要求经过时间只要怎样计算?该注意什么?(单位;下午时间转化成24时记时法;退1作60来计算)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今天田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节目单,看看上面有没有你喜欢看的节目,它几时播出的?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提问,如:14:00在钟面上怎样表示?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几时?
教师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相对应的两种记时方法。
3、小结并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初步认识24时记时法
⑴问:你知道一天中有几个小时?想一想,在这24个小时里,钟面上的时针要走几圈?一天时从什么时间开始的?
⑵出示红蓝色彩带,说明:我们把每天的凌晨0:00——中午12:00用红色彩带表示,把中午12:00——夜里12:00用蓝色彩带表示。
⑶问:中午12:00是白天还是晚上?师画出太阳图标。
⑷演示钟面时针的运行情况,了解0:00和24:00之间的关系。
⑸说明:0:00和24:00表示同一个时刻,这个时刻既表示一天的结束,又表示新的一天的开始,如果是除夕夜的时候,它还表示特殊的意义,也就是旧的一年的结束,又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3、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⑴观察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在表示方法上的区别。
⑵练习:说出下面时间用的是哪种记时法:
8:00 16:30下午5:00夜里11:30
上午8:00下午4:25 21:34 0:00
4、练习:P50想想做做1中的第一个钟面。
要求说出钟面表示的时间,问:这个时候你可能在干什么?
再出示背景图,问:这时的钟面上表示的什么时间?你怎么看出来的?你能用24时记时法说出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吗?
同理学习后两幅图。
5、 小结转换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出示题目,问:上面的营业时间用的是什么记时法?你能把它转换成普通记时法吗?
在把24时记时法转换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题目,直接口答。
3、观察火车票,问:你从火车票上得到了哪些关于时间的信息?
讨论:妈妈下午几时前到南京火车站比较合适?
4、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轮流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
5、小组讨论:看着3个钟面上的时间,说一说这时你可能在做什么?再在班级内交流。
四、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阅读课后常识部分:“你知道吗?”上的内容。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早锻炼;
8:30-9:00吃早饭;
9:00-11:00看书、做作业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习。
(2)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习时间的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
(3)练习: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5、想想做做5。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3)小结归纳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2、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你还想知道有关时间的其他知识吗?让学生阅读书上第55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师:那你知道其他有关时间的知识吗?(学生提问)其实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从课外书、电视上和网络中去搜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出示本课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计算出这节课的时间。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1日=24时,能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使学生辨别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不同,及互换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发现与普通记时法的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互换。
教学难点:
互换的规律。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出两种记时法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老师今天特意带来一段电视节目的音乐,和大家一起分享。(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曲)
2.有谁能告诉大家,新闻联播是什么时候播出的? 19时和晚上7时是同一个时刻吗?我们来看看片头画面所显示的时刻。(课件展示片头画面的19:00)
3.看来,晚上7时就是19时,这是两种不同的记时方法。
二、展开:经历过程,建立数模
1.师:老师这里有两张节目预报表,从这两张节目预报表上,你发现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疑问吗?
2.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同一时刻播出的电视节目用了两种不同的记时方法来表示。左边的记时法称为24时记时法,右边的记时方法称为普通记时法。
3.师:“普通记时法为什么要在前面加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词语?”“24时记时法是怎么回事?”“这两种记时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研究。(出示课题:24时记时法)
4.理解24时记时法的原理
师: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时间老人的脚步,看看时间是怎么匆匆走完一昼夜的。(演示动画)
并出示条形图展示。
5.沟通两种记时方法
刚才老师给大家讲述了24时记时法的原理,下面我们继续来看画面。(出示图片)这三幅图片分别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你能用24时记时法说说她们在什么时间、干什么吗?
师:把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间改成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要注意什么?
小结: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上午的时间和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是一样的,下午的时间则应要加上12,因为下午的时间是在一天的后一个12小时里的。另外,使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时不需要在前面加上“上午、下午、晚上”等词语,因为它对应的时刻是的。
三、总结:坡度练习,巩固新知
1.快速抢答
请判断下面的时间是普通记时法,还是24时记时法?说说理由。
凌晨4时5:00早上8时19:00晚上10时22:00
2.超级换换换
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下面的时间。
凌晨4时早上8时晚上10时
用普通记时法表示下面的时间。
5:00 19:00 22:00
3.生活中的24时记时法
提问:你见过生活中哪儿使用24时记时法?
——银行的营业时间图。
提问:银行储蓄业务上午几时几分开始,下午几时几分停业?
——车票图。
提问:他下午几时到火车站较合适?
——禁行标志图。
提问:上午几时几分到下午几时几分这段路禁止小汽车通行?
4.我当小主持
这里是用普通记时法安排节目的,你能用24时记时法预报下面的节目吗?
节目时间节目名称
早上7时30分动画乐翻天
早上10时30分智慧树
中午12时动漫世界
晚上8时银河剧场
5.添时针游戏
这里是一个特别的时钟——只有指着12的分针。同桌两人,一人用24时记时法报整时,一人贴出时针位置。
6.难忘时刻
在历时刻也记录着一些让我们自豪的瞬间,让我们一起回放这样的几个时刻吧。
出示图片:
7.你知道吗?(课件播放)
8.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
同学们今天的24小时过去了,同时也意味着下一个24小时的到来(明天),明天过去了,又会有一个24小时(后天)会到来,时间就是这样不断地在前行。但人的一生是短暂的,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时间,每人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悔恨。
让我们共勉吧!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教具准备: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引出: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 × 3 =
(2)全班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学生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4、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是,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拓展应用:
1、13×3 70×5 24×2 15×3 31×3 34×2 24×4 13×5
⑴、一共有多少块饼干?
⑵、每个小朋友15块,分给6个小朋友,够分吗?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相关作业。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不同题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练习三第1题)。
6×7+4= 2×8+6= 7×9+5=
5×5+3= 3×9+7= 8×6+4=
2.提问: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顺序是什么?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2题。
43×8= 7×44= 39×5= 75×6=
3×284= 9×263= 6×724= 355×8=
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连续三次进位的题目,指名回答时要让学生说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几,是如何得到的。
2.练习三第3题。
(1)出示题目中条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小云有5本相册,每本96张照片;小兰有4本相册,每本126张照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云有多少张照片?
小兰有多少张照片?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4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5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对比练习(练习三第6题)。
13×3= 2×14= 24×2=
16×3= 4×14= 24×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道题,说一说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发现的?再动手计算。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生,你获得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比赛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知道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通过判断,辨析和验证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认识对称轴,根据特征会找和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何图形的美,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教学难点:
根据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
媒体、图形等。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初步感知。
1.女同学和男同学比眼力,老师分别给你们看一个图形的一部分,猜一猜是什么?出示:相关图形的一半,
女:蝴蝶、飞机、
男:木梳、电筒、
宣布比赛结果,激化矛盾
男生觉得比赛内容不公平,女生猜的图形另一半与看到的一半一样,他们猜的图形两边不一样。
女生猜的图形两边真的一样吗?(媒体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认识完全重合(板书)
5.再次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A.出示:半张电话图形,男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B.能用最简单的方法验证电话图形两边完全重合吗?
C.演示:“对折”、“完全重合”
D.学生动手验证树的图形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同桌互说验证结果。
学生得出结论: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书)
6.认识对称轴
二、自主探究,体验新知
1.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双喜图在判断中进一步明确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直线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同一方向的一双鞋对折后,图形两边没有完全重合,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C、两条相对的鱼
D、叶子图
2、用手式比划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字母:E T 汉字:中田)
3.判断图中红线是对称轴吗?(小组讨论)
只有沿红线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红线才是图形的对称轴。
4.小结:我们怎样来判断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内化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挑出轴对称图形
A、每组都有一张信封,信封内有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圆各种图形,学生动手验证出轴对称图形。
B、学生动手找出各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C.小组汇报
2.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课堂总结,拓展提升
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现象,你能举例吗?
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欣赏对称的美。
3,学生制作轴对称图形
总结:你是怎么剪的?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你们想了解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
二、探索新知
1、读题,求“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60÷2”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三、拓展应用
1、 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一包糖共80块。分给2人,平均每人……人数平均每人分到的块数2 4 8
80÷2 =
你发现了什么?
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
⑴、还剩多少页每看?
⑵、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四、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基本掌握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和笔算。
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借助实物操作形成“自己的算法”。通过讨论和比较,明确算理。
教学重难点:
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课前准备:
口算卡片、幻灯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表内除法口算。
出示口算卡片,视算。
复习除法笔算的格式。
9÷2=
指名板演。提问各部分名称。
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除法。
二、新授
1、教学40÷2。
出示场景图。
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
出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0÷2
2、教学46÷2。
先自己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告诉你的同桌。组织全班交流。
明确: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出示第二个问题: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
3、练习。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6÷2。
4、教学笔算46÷2。
先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和同桌交流。组织全班交流。
明确:每人先分得2捆是20枝,再分得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口算的想:40÷2=20 6÷2=3 20+3=23
出示口算卡片,视算。选择几题说说算理。
自学除法笔算的方法。
指导笔算除法的顺序和方法。
提问: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
第二个4是怎么来的?
第二个和第三个6分别是怎样来的?
三、练习
做做第1题。
说明46÷2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板书2 46说明竖式的写法,以及在横线格上的位置。
做想想做做第2题。
课堂小结
讨论并指名回答。
作业
直接写得数。
写完后比一比每组两题在计算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1)先独立做前两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比一比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完成后两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比赛中凸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知道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通过判断、验证、比较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认识对称轴,根据特征会找和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在判断、验证、比较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思辨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交流、合作中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会找并且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科素养:
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思辨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会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聚焦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师:今天上课我们先做个游戏,比一比女同学和男同学谁的眼力最好,老师分别给你们看图形的一部分,你们马上猜出这个图形是什么?准备好了么?
(出示多媒体):
女生:蝴蝶。
师:女生,你们都同意么?(出示)
反馈:很好(竖起大拇指)。
出示:
男生1:木棍。男生2:铲子。男生:……
出示:
反馈(淡淡地宣布):第一局男生输了。
出示第二轮题:
女生异口同声:飞机。
随即媒体出示:
反馈:真厉害。
问:现在轮到男同学了,媒体出示——
男生3:盆子。男生4:帽子。男生:……
媒体出示:
反馈:第二轮男生又输了,再看最后一轮。
出示:
女生兴奋地叫起来:剪刀!
随即出示并赞扬道:女生的眼力真厉害,男生看你们的了。
出示:
男生5:书。
男生6:乒乓板。
男生:……
出示:并同情地说道:哎!可惜,又错了。
生:老师,这不公平,女生猜得简单。
教师回头一看银幕:你们猜得也很容易的呀!
生:不是的,女生猜的图形两边一模一样的。
(分别指着不同图形让同学们用语言说一下上下还是左右两边一模一样)
评价:你不仅会观察图形中的特征,还能用简洁的语言叙述出来,一句话就让大家都听明白了,真厉害!
师:老师画一条直线(教师在媒体的蝴蝶上画了一条对称轴,)你们说的是不是这条直线的两边一模一样。
追问:那么飞机和剪刀的这条直线在哪里?(学生用手比划)男生猜的图形有没有这条直线?
【设计说明:由于比赛内容的不公平,必然导致比赛结果的不公平,从而激发每个学生在为不公平比赛申诉中发现图形的特征,即直线的两边完全重合,直接突出知识点】
二、缓和矛盾,揭示概念
问:这样看来不是我们男同学的眼力差,而是女同学猜的图形很特殊。那么男同学,如果老师也给你们这样的图形,你们能一下子猜出来吗?
银幕出示:半个兔子头
男生:兔子
追问:老师把图打印了出来,你们刚刚说女生的团都有一条直线,兔子的直线在哪里?(指一指)
追问:你们刚刚又说直线两边的图案是?
操作:那么我想请一个同学用最简单的方法证明直线两边的图形完全一样?(停顿,给同学们思考后)不过我提个要求,要求边验证边说出验证过程。
生:边操作边说,把“兔子头”对折,直线两边一模一样。
(在学生折前:你是不是随便折,那你怎么折?在学生折的过程中:教师抓住“对折”要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一模一样”数学中叫“完全重合”,引导“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完全重合”。(板书)
师:像这样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什么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并标注拼音zhóu)
全班朗读课题。
【设计说明:通过比赛,直接抓住图形的主要特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在动手操作验证中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自然流畅。】
三、在判断、辨析中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现在如果给你一个图形,你能判断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吗?
出示图1:
生:手势判断(是轴对称图形),一位学生上台演示证明(先指一指直线,再折,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叙述概念)
出示图2:
生:手势判断(一小部分学生认为是的)
师:请认为是轴对称图形的同学上来验证给大家看。
反馈:生活中有一些图形看看是的,很有迷惑性,但实际上却不是的。
出示图3:飞机和
生:手势判断(是轴对称图形),一位学生上台演示证明,下面的学生一起说:沿
着一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边完全重合,所以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说明:在正与反的判断辨析中进一步明确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完全
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出示图4:
生:手势判断(一部分学生认为是的)
师:这一次请大家在脑中“折一折”验证一下,验证后可以改变注意。
一会儿,仅剩下少数学生坚持说“是的”,教师请其中的一位学生动手验证,结果发
现不完全重合。
反馈:最开始的时候很多同学一会儿说是,一会儿说不是,但是后面老师说了句什么话,脑中折一下,很多人改变了主意是怎么回事?
生:老师,如果这双鞋背靠背,或者头对头就是轴对称图形了。(准备实物再对折)
师出示图5:
生:手势判断(大部分学生认为不是的)
生1:如果两条鱼嘴对嘴或尾对尾就是了,并上台演示对折,不完全重合。
生2:我认为是的,这样折不行,这样折就行了,生演示
评价:对呀,说的真好,很会动脑筋,思维非常灵活,当发现这样折不行,可以换个角度折,只要找到一条直线,沿着这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说明:在判断完图3时,部分学生有可能还停留在直线两边“一模一样”,而对对折后完全重合理解还不够透彻,通过图4的判断,让学生在脑中“折”(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到引导学生动手验证,在辨析中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图5由于图4的负迁移,会产生争议,组织学生辨析,明确只要找到一条直线,直线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同时又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四、认识对称轴
师:刚刚同学们都说了轴对称图形都能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的,直线两边完全重合。(教师用手指出并画对称轴,如图像这样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对称轴”)
(上台画爱心,如果画的不一样)
反馈:观察生1画的和老师有什么不一样?
师:一般在数学上,画对称轴用直线,两边都要出头。
追问:还有同学想画么,老师最后请一位同学上来画(画一个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溜冰鞋)
反馈:你看看,同学们有不同意见了。让你画对称轴,只有轴对称图形才有,不是轴对称图形没有对称轴,老师和你开个玩笑的。
全体学生练习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反馈略(书P:54/3)
五、认识几何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到对称轴。
师:接下去,同桌合作在信封内的几何图形中挑出轴对称图形。
(图1)(图2)(图3)(图4)(图5)(图6)
生1:图3、图4、图6是轴对称图形。
生2:图2也是轴对称图形。
生3:我折过的,图2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看样子,其他图形没意见,分歧在图2。请生3演示证明给大家看为什么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3:演示证明
生2:这样折不行的,应该这样折,生2迫不及待上前演示证明:
师:对呀!只要找到一条直线,沿着这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师:接下去请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看谁找得最多!
反馈:图2有一条对称轴。图4有两条对称轴。图3有4条对称轴。
讨论圆的对称轴。
生1:圆有四条对称轴。并用自己的学具指给大家看他所折的折痕。
生2:还有也,这位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又折出两条。
生3:有很多很多条,这位学生也用自己的学具演示给大家看。
师:由于学具比较小大家看不清楚,老师请电脑演示给大家看。(多媒体演示)
数也数不清的条数,数学上叫无数条。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你能在生活中找到轴对称图形吗?
生1:黑板是轴对称图形。
生2:窗子是轴对称图形。
生3:红领巾是轴对称图形。
生4:大众出租车的牌子。
生……(教师规范成平面图形)
师:老师也找了一些。(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有脸谱、剪纸……,渗透民族文化教育)
小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作业:
师:今天的回家作业就是利用课上所学的知识,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并向大家介绍你的巧方法。
【设计说明: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怎样让课堂教学得于在课外有趣的延伸,剪一个轴对称图形,既体现了对轴对称图形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又有动手的乐趣,一举两得。】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
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会用毫米作为测量物体长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 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二年级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
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一条边,看这边的另一端指向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读数时要平视。)
3、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并用手比一比有多长?(学生回答)
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
5、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6、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7、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
8、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游戏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在活动中产生知识上的冲突,为新知的出现做好铺垫】
二、新授知识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
(1)很多个1厘米。(0—1、1—2都是1厘米)
(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25px=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
(5)填一填:2厘米=( )毫米5厘米=( )毫米70毫米=( )厘米
(6)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个小格,是6毫米)
三、想一想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长?拿出一张光盘,看一看,摸一摸。这张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小魔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盘,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宽度大约1毫米。让学生反复做一做,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猜一猜,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度接近1毫米。(电话卡的厚度、学生卡的厚度)【通过多次的直观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概念从实际中来,便于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会用到“毫米”作单位?(小的物体)
(4)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币、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
四、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或数。
一只蚂蚁长约3( )。
一本字典厚70( ),也就是( )厘米。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能从实际生活问题中体会连乘解题的意义。
2、掌握连乘递等式计算。
教学重难点:
连乘的意义及计算
教学过程:
一、概念理解:什么是包装?(媒体演示)
板书:听盒箱
二、学习主题图例1
1、收集信息:从图中收集到哪些信息?
板书:4听1盒
2盒1箱两个条件
2、提出问题:装了3箱奶粉,一共有几听?
板书:?听?盒3箱
3、分析过程:
(1)先算什么?
(2)再算什么?
(3)说说你的理解:先算3箱里有几盒,在算有几听
板书:3×2=6(盒)6×4=24(听)答:一共装了24听。
4、练习:每层楼住3户人家,红星小区有2幢5层楼,一共居住了多少户人家?
分析:
(1)有哪几个量?板书:户层幢
(2)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生1:先算一幢有几户?再算2幢一共有几户?
板书:3×5=15(户)
15×2=30(户)说说你是怎样算的?生:2个15是30。
生2:先算一共有几层?再算一共有几户?
2×5=10(层)
10×3=30(户)
(另外2×3×5的方法没有学生提出来,理解上也有困难,教师可以不提)
5、小结:刚才学习的几道题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都有3个数量,都要分两步计算,都用乘法计算
6、学习“连乘”的表达:
(1)介绍(2)尝试
3×2=6(盒)3×5=15(户)
6×4=24(听)15×2=30(户)
7、计算
(1)观察什么计算顺序?生: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填空:
4×2×9 5×6×2
=( )×9(8是哪里来的?)=30×( )(为什么填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