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6篇)

时间:2017-05-09 04:10:1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一

在三年级的数学上册中,学生将学习一系列基础的数学概念和技能,为他们建立坚实的数学基础打下基础。在这篇教案中,我将介绍如何设计一堂关于加减法的课程。

主题:加减法

目标: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一位数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步骤:

1. 引入新知识:通过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法算式,让学生了解加减法的概念和意义。

2. 讲解规则:解释一位数的加减法规则,包括进位和退位的概念。

3. 练习时间: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巩固他们对加减法的理解。

4. 游戏环节: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

5. 完成作业: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加减法。

通过这堂课,学生将能够掌握一位数的加减法运算,为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学生在这堂课中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二

在三年级数学上册中,学生将学习一些更加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技能,为他们进一步提高数学水平打下基础。在这篇教案中,我将介绍如何设计一堂关于乘法的课程。

主题:乘法

目标: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一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运算

教学步骤:

1. 复习加减法:通过复习加减法,引出乘法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乘法是加法的延伸。

2. 讲解规则:解释一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规则,包括竖式乘法和列竖式乘法的方法。

3. 练习时间: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乘法练习题,巩固他们对乘法的理解。

4. 游戏环节: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5. 完成作业: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乘法。

通过这堂课,学生将能够掌握一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运算,为他们在数学学习中进一步提高数学水平。希望学生在这堂课中能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5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认识年月日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24时计时法,并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时刻,在能力上要求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迁移,培养善于思考、发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熟悉场景,认识24时计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时间的宝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

  24时计时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化。

  教学突破: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大课堂的容量,将抽象知识形象化,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

  钟面模型、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课件出示图片)

  2.话说一天猪八戒收到了一张请柬,打开一看,(课件演示)

  兹定于6月10日7时在瑶池举行蟠桃宴,请天篷大元帅届时光临!

  王母娘娘

  6月9日

  3.原来是王母娘娘要请他赴宴。这下可把他乐坏了,第二天天还不亮,他就一个骨碌爬了起来,匆匆赶往瑶池去赴宴,可是他从早上一直等到晚上7时,瑶池的大门才姗姗打开。

  4.这是怎么回事呢?

  5.请柬上的时间该怎么修改呢?(课件演示:晚上7时)

  6.一天中原来有两个7时,那一天中还有两个几时呢?(学生回答)

  7.下面咱们把同学们说的这些时间按先后顺序排一排。首先要先弄清楚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谁知道?(学生回答)大家都见过这个场面吗?(课件出示春晚倒计时场面)这是年三十的晚上春晚倒计时的场面,当时针和分针同时指向12的时候,旧的一天结束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8.利用活动钟表熟悉普通计时法,丰富感知。 (播放活动钟表课件)夜里的12时就是一天的开始,接下来就是凌晨1时,凌晨2时……。夜里12时,这一天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设计说明: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钟表的初步认识,只会读钟表上的时刻,以及时、分、秒之间的简单换算,通过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生活经验比较匮乏,只会读表,对普通计时法、一天24小时等不太了解或一知半解,而这些又是学习24时计时法所必备的。所以在这节课一开始我先安排这样一个环节,唤起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印象。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引导探究、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感悟24时计时法。

  1.老师把刚才的时刻都记录了下来,请看:(出示课件)

  凌晨1时

  下午1时

  凌晨2时

  下午2时

  凌晨3时

  下午3时

  凌晨4时

  下午4时

  早晨5时

  下午5时

  早晨6时

  下午6时

  早晨7时

  晚上7时

  上午8时

  晚上8时

  上午9时

  晚上9时

  上午10时

  晚上10时

  上午11时

  晚上11时

  中午12时

  晚上12时

  2.这种计时法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交流中,经常用到,我们就叫它普通计时法。普通计时法用1时到12时来表示时间,前面必须要加上凌晨、早晨、中午、下午、晚上等时间词,老师觉得用普通计时法来表示时间有点麻烦,并且前面如果掉了时间词的话,就会出错,就像刚才的请柬一样。那咱们能不能发明一种简明易记,又不易出错的计时法呢?咱们干脆不要前面的时间词了,夜里的12时,是一天的开始,我们就叫它0时,接下来就叫1时、12时,那下午1时叫什么呢?对,接着12往下数,13、14……24时。(课件演示)

  3.同学们真了不起,数学家们也是这样想的,用0-24时来表示一天的时间,这种计时法,就叫24时计时法。

  4. 24时计时法是怎样来计时的?

  下面咱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一天的时间,(出示课件)

  (通过活动钟表来感受一天的时间。)夜里12时,也就是24时计时法的0时,新的一天开始了,接下来是1时、2时………。12时。接着走第二圈,13时、14时……………。24时。一天结束了。下面我们再来一起感受一遍一天的时间,请同学们边看钟表边做动作来表示这时你在做什么。

  5.想一想刚才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一共走了几圈?共多少小时?(板书)所以人们才发明了24时计时法。

  6.那一天为什么有24小时呢?这是有科学道理的,请看:(出示课件:地球的自转)

  7.小组探究,解决问题。

  (1)拨一拨:在钟面模型上从0时拨到24时,边拨边读出每个时刻。

  (2)填一填:用24时计时法填写钟面外圈的时刻

  (3)议一议:钟面上外圈数字表示什么?外圈数字和对应的内圈数字有什么关系? (如:1时和13时,2时和14时… … )

  8.学习了24时计时法,刚才的请柬就可以写成19时了。

  你在哪儿见过这种计时法?

  9. 24时计时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这样的资料,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画面)

  (设计说明: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己来探究24时计时法这种计时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与智慧来感悟新知,自然生成。既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提升认识,总结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化方法。

  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你喜欢哪一种呢?

  那么二者之间的转化就非常重要了,你有什么好办法吗?(看课件自主总结方法。)

  小结:把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时针第一圈所走的时刻,也就是中午12时以前的时刻,直接把前面的时间词去掉就行了。第二圈所走的时刻,去掉时间词,再在时刻前面加12.

  四、精心练习,巩固提高。

  五、拓展延伸。

  1.欣赏古代的计时法。(课件展示)

  2.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计时法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了,未来社会的计时法就靠你们去发明创造了,希望同学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才会有所作为。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一是结合四个具体实例,通过“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三是在方格纸上画图,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教学活动过程

  一、活动一:比一比,直观感受面积的含义

  1.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

  质疑:数学书和练习本比,哪个大?你是怎样比较的?比较它们哪一部分的大小呢?

  2.比较教师的手和学生的手

  教师与学生对掌相击。

  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3.比较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谁大谁小?

  小结:大家刚才比较的这些面的大小在数学上有一个名字叫作面积。根据我们刚才比较的过程,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面积的理解,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完善概念。)

  (板书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怎么理解并记住这句话: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活动二:比一比,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学生拿出附页2中已剪好的图5,观察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猜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提示:这还只是你们的猜测,如何准确地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动手试试吧!可以借助你带来的工具哦!

  (学生自己探索比较的方法,然后在小组和班级内交流自己比较的策略,如用硬币摆、画格子、剪拼等,并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使学生从中学到比较的方法,得到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

  三、活动三:创意大比拼,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创作要求:在方格纸上画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活动思考:通过这次活动,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

  (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形状各异。)

  四、小结

  1、安排图形面积与周长的区别的问题讨论,加强学生于对图形面积的理解。

  2、通过学习,你对面积有了哪些认识?你还想知道哪些有关面积的知识?

  五、作业:教材第44页第1,2,3,4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五

  第四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

  简单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信息窗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运用简单的的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分数,认读

  2、2/7是什么意思?

  3、举例说一个分数。

  二、新授:

  1、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当你长大成人的时候,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吗?出示挂图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3、出示问题1:成年人的躯干和下肢共占身长的几分之几?

  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吗?(小组内交流)

  汇报:

  3/8+4/8=7/8

  全班交流算法:

  (1)3/8表示8份中的3份,4/8表示8份中的4份,3加4是7份,8份中的7份就是7/8。

  (2)3/8是3个1/8,4/8是4个1/8,3个1/8加4个1/8就是7个1/8,即7/8。

  说说你喜欢哪种算法。

  4、出示问题2:成年人下身比上身长几分之几?

  这个问题你能自己解决吗?(自己完成)

  汇报自己的算法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算一算

  先看图,弄清图意再解答。

  2、自主练习2

  学生自己完成练习

  同位互相检查。

  补充类似练习,适当扩展延伸。

  3、自主练习3

  指名说说图意

  同位互相涂一涂,完成练习

  问题:一共涂了几分之几?

  谁涂的多?多了几分之几?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简单分数的加、减法

  3 / 8 + 4 / 8 = 7 / 8

  5 / 8 – 3 / 8 = 2 / 8

  教学反思: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较好,但是个别学生还需要加强练习。有时候,在练习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因此必要的练习必须加强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第一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

  青岛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72——73页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在这些变化中还存在许多数学问题。

  你对哪个时期印象最深?了解到什么?

  二、讲授新课

  他们从图中了解到什么?

  多少是一半?一半怎样表示?(小组交流)

  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3、有没有什么符号可以表示一半?

  出示:1/2读作二分之一这样的数,我们叫它分数。

  4、教学书写:

  先写“—”,再写“2”,最后写“1”

  5、胎儿头长占身长的一半,也就是多少?

  用纸条表示胎儿的身长,怎么表示一半?

  6、婴儿、成人的头长也能用1/2表示吗?用纸条折一折,涂一涂,表示一下。

  指出头长在哪儿?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成人呢?

  7、今天,我们认识了3个分数:1/2 1/4 1/8

  8、学习书写:

  1/2:先写“—”,再写“2”,最后写“1”

  分数就这三个吗?你还知道哪些分数?

  三、小结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读作二分之一

  ?读作四分之一

  1/8读作八分之一

  教学反思:

  通过看图和实际的操作,学生对分数的含义认识比较好,知道分母、分子的意思。分数的认读需要加强练习,一部分学生习惯从分子开始读,导致错误。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