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的《不懂就要问》教案【优选3篇】

时间:2013-01-01 06:17:3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学三年级语文的《不懂就要问》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并背诵《不懂就要问》这首诗歌。

2. 能够通过诗歌理解并表达作者的意图。

3.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情感。

4.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句子结构,进行简单的创作。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2. 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

1. 课件、图片或视频资源。

2. 黑板、彩色粉笔。

3. 课堂小道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教师播放《不懂就要问》的视频或朗诵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学习诗歌(20分钟)

1. 教师逐句解释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 学生跟读诗歌,掌握诗歌的语音语调。

3. 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分析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三、表达理解(15分钟)

1. 学生就诗歌中的情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

2.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主旨。

四、创作活动(15分钟)

1. 学生运用诗歌的句子结构,进行简单的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

2. 学生展示创作成果,互相欣赏。

五、巩固与拓展(10分钟)

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不懂就要问》。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勇于提问,不懂就要问。

小学三年级语文的《不懂就要问》教案 篇二

《不懂就要问》,不只是一首诗歌

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们常常教授给学生们一首名为《不懂就要问》的诗歌。这首诗歌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告诉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要敢于提问,不要怕被嘲笑。然而,《不懂就要问》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被各种信息所淹没,难以辨别真伪。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会提问、学会质疑、学会求知成为了尤为重要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不懂就要问》所倡导的。

在学生学习阶段,教师们应该引导学生运用《不懂就要问》的理念,敢于提出问题,主动寻找答案。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也应该像这首诗歌所传达的那样,不要因为害怕被嘲笑而停止自己的探索和学习。

因此,《不懂就要问》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传承。在这首诗歌的启发下,让我们更加勇敢地面对问题,更加坚定地追求知识。不懂就要问,只有不断地追问和探索,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

小学三年级语文的《不懂就要问》教案 篇三

小学三年级语文的《不懂就要问》教案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孙中山回答同学的那句话,学习他的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打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课文里是讲谁不懂?哪儿不懂?要问谁?“不懂就要问”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2.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明白的字、词意可查字典,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划划、圈圈。读完读文还可跟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议论。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4.同学们交流有关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二、深入学习,质疑解疑。

  细读课文,围绕重点展开质疑、讨论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什么叫“私塾”?“私塾”与现在的学堂教与学有什么不同?

  (这一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懂得,正因为先生只教读和背,从来不讲意思,所以才发生了孙中山提出问题,要先生讲意思的故事,这也是故事发生的原因。)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质疑、解疑。

  “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课文前面写了先生对孙中山的学习背诵是“连连点头”,而后面孙中山自己却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读书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3.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吓呆了、害怕、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接着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围绕上列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分页标题#e#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4.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民主开放或教育的不同。)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三、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没有用,要读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四、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①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毫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对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②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板书

  私塾读书像唱歌

  唯有一人壮胆问边学边问

  27不懂就要问学生惊呆静无声

  戒尺拿起厉声道收获多

  先生细讲学生听

小学三年级语文的《不懂就要问》教案【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