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去二三里》教案(精彩4篇)

时间:2018-06-03 06:50:2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学《一去二三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朗读诗歌《一去二三里》。

2. 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内容。

3. 能够模仿诗歌的韵律,进行朗诵表演。

4.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悟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正确朗读诗歌《一去二三里》。

2. 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进行简单的表达。

3. 模仿诗歌的韵律,进行朗诵表演。

教学准备:

1. 诗歌《一去二三里》的教材。

2. 诗歌内容的图文资料。

3. 音乐播放器和音频素材。

4. 课堂小道具,如花朵、小草等。

教学过程:

1. 初识诗歌

教师先播放音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然后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诗歌,让他们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

2. 理解诗歌内容

通过图片资料或教师讲解,让学生理解诗歌《一去二三里》描述了怎样的景物和情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内容。

3. 模仿韵律,进行表演

教师可以分组让学生模仿诗歌的韵律,进行朗诵表演。可以在表演中加入简单的动作,增加表现力。

4. 创作小诗歌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创作一首简短的诗歌。可以引导他们围绕自然景物或个人情感展开创作。

5. 总结回顾

通过诗歌朗诵和表演,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和美好。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小学《一去二三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诗歌《一去二三里》的基本意思,进行简单的表达。

2. 能够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进行模仿和表演。

3. 能够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悟能力。

4. 能够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进行简单的创作实践。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一去二三里》的基本意思。

2. 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进行模仿和表演。

3. 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悟能力。

教学准备:

1. 诗歌《一去二三里》的教材。

2. 诗歌内容的图文资料。

3. 音乐播放器和音频素材。

4. 课堂小道具,如花朵、小草等。

5. 诗歌创作的提示和范例。

教学过程:

1. 诗歌欣赏

教师先播放音频,让学生欣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然后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

2. 理解诗歌内容

通过图片资料或教师讲解,让学生理解诗歌《一去二三里》描述了怎样的景物和情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内容。

3. 分析诗歌韵律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尝试模仿朗诵。可以通过口齿训练和节奏练习,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4. 创作小诗歌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创作一首简短的诗歌。可以引导他们围绕自然景物或个人情感展开创作,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

5. 总结回顾

通过诗歌的欣赏和创作,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和美好。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小学《一去二三里》教案 篇三

  一、说教材

  《一去二三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中的第一篇古诗诵读。这首诗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短短的20个字中,就有10个数字,这10个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巧妙地将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等景物编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宁静、清远、恬淡、秀美的山村风景画。

  全诗描绘的意境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炊烟袅袅的小山村,村子里有几户人家,山顶上有几座小亭子,路旁盛开着美丽的'鲜花。

  诗中的“二、三”虚指方圆之地,“四、五”泛指村落之小,“六、七”体现亭台之隐约可见,“八、九、十”形容山花烂漫,多而绚丽。

  整首诗朴实有趣,琅琅上口,令人回味不已。

  二、说教学目标

  我上的是《一去二三里》的第一课时,定的教学目标是。

  1.本课要求会认的十二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山村景色的美丽、恬静。

  教学重难点是认识12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说教学设计

  这是孩子们在语文课本里首次以语文课的标准学习古诗,但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古诗,我想以我们经典阅读课为依托,结合语文识字的要求,把本课定位成“古诗诵读”课。变“逐字逐句地说文解词”,为“以情激情,情中导学的自主学习”。

  1.创设情境,步入诗境。低年级古诗诵读的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做到入情入境,激发兴趣,把学生引人一个如诗如画般的世界,突破学生思维从形象到抽象过渡时情景与思维脱节的难题。

  2.自读自悟,了解诗意。让学生不断地在自主朗读、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诗意。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加深对古诗的了解,享受审美的乐趣。

  为了达成以上三个目标,我设计如下。

  1.激趣导入。

  由“奇妙的诗”引起学生的兴趣。

  2.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先播放古诗视频,让学生全身心感受古诗。接着让学生自读古诗,圈出生字读一读。然后老师指名带读生字,特别提醒平翘舌音。再用游戏“开火车”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并让学生组词,说话巩固生字。学完生字,第二次读古诗,认识句号,再读。还做了游戏“找朋友”,目的在于巩固生字及数字与汉字的对应。

  3.借助图画,感悟诗意。

  出示插图,老师配乐描绘小山村的美景,并示范朗读古诗。教学生读好古诗的方法,生加动作读古诗。走近山村感受美景,分句读,再齐读。带着对美景的感受再读。

  4.试背古诗。

  再读了又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背诵古诗。

  5.拓展阅读。

  出示郑板桥用数字写的古诗,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6.作业。

  用数字说几句话,写一首诗。

  四、说反思

  在上课的时候,有几个地方,我觉得做的不够好。

  1.老师的引导不够到位,教学不灵活,不知道随机应变。

  2.整堂课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思维不发散,呆板。

  3.老师的评价不够及时,多元,针对性。

  4.时间掌握不太好,所以前面有些赶,后面又有时间多。

小学《一去二三里》教案 篇四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一去二三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教学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宁静而幽远的乡村美景。这首童谣排列整齐,朗朗上口,充满儿童情趣,具有韵律美,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项目,培养儿童通过朗读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优美景色。同时本课是识字教学第一课,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要培养儿童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同时培养儿童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十二个生字。(一至十及去和里)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生初步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意境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

  难点:感受童谣意境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中通过看、说、读三方面结合,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放手学生,稳妥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1、数一数。(小朋友,你们会数数吗?我们先来一个数数比赛,看谁能从1数到10)

  2、播放歌曲《数鸭子》。(有一

位小朋友她也把这些数字放在儿歌里,你们想不想听一听)

  3、古代有位诗人把这十个数字写在了一首诗里,出示课题《一去二三里》,齐读课题。你们想知道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吗?请听老师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范读。

  2、生自由读课文,圈出诗中的生字。

  3、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①、小老师带认读生字。

  ②“三、四、十”开火车读。

  ③去拼音抽卡片认读。

  ④排序:小—大、大—小、双、单数读。

  ⑤游戏:“找朋友”。

  ⑥比较字形:九—几、去—去、八—入。

  (三)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1、观察古画,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2)两个小朋友看到了什么?

  2、从图中找出“烟村”、“亭台”和“花”,议议诗中是怎样描绘它们的。

  3、讨论:诗中的“二三里”、“四五家”、“六七座”、“八九十枝”是表示什么的词。

  4、小山村的景色多美啊!谁来当当诗中的小朋友来读读诗句。

  5、多种形式读:

  ①分组读。

  ②男女生读。

  ③师生对读。

  6、指名背。

  7、齐背。

  (四)实践活动。

  1、填空。(挖去诗中的数字,由学生补充完整)

  2、出示:粉笔、书本、铅笔。(让学生用本课的生字说话)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开心吗?回去把这首小诗读给爸爸妈妈听。

  四、板书设计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小学《一去二三里》教案(精彩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