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时间:2015-03-04 08:15:3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1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是新人教版中考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78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2

  出师表(节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帝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忠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侍中郭攸之、费,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的卑贱,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3

  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1、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2、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1、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3、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穿孝服

  4、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5、范增数目项王。目:示眼色

  三、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使天下之主臣服。)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2、汗牛充栋 汗:使……出汗

  3、齐威王欲将孙膑 将:任命……为将

  四、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1、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

  2、鱼肉百姓 鱼肉:以……为鱼肉

  3、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仅仅把亲人当作亲人,不仅仅把孩子当作孩子。"

  五、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六、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1、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

  2、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3、生死而肉骨 生:使……复生

  4、惊天动地 惊:使……惊奇;动:使……感动

  5、可烧而走也 走:使……逃走

  七、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八、动词活用作状语

  动词在谓语前,修饰或者限制谓语。

  儿惧,啼告母 啼:哭着

  九、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1、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

  3、常在于险远。 险远:危险而又道远的地方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4

  (一)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凤、雅、颂”三大类。

  2、《论语》为“四书”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孔子是春秋时代鲁国人,古代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大师。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政冶、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动力的书。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分孙丑》“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自《孟子?膝文公章下》。孟子说“大而化之谓圣”意思是说道理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变化的境界,就叫做圣人了。

  除此之外还有《墨子》《道德经》《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

  3、《左传》编年体史书。传说是春秋时鲁国史左丘明编著。《曹刿论战》选于此书。

  4、《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

  5、《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涉世家》选自《史记》。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6、“五经”

  7、唐代诗歌成就最高,涌现出大批名家。

  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中唐三大诗人:李白(诗仙)杜甫(诗圣,其诗有诗史之称)、白居易

  晚唐“小李杜” :李商隐,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在恢泪始干”。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绝句》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

  杜甫的“三吏”“三别”:

  三吏:《憧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8、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是词。代表宋代词坛两大流派风格的人物是以苏轼的豪放派和李清照婉约派。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过零丁洋》。

  9、明清时代四大古典小说是:

  《三国演义》(罗贯中?明) 《水浒传》(施耐庵?明)

  《西游记》(吴承恩?明) 《红楼梦》(曹雪芹?清)。

  10、《儒林外史》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作者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临死的时候点两根灯草就闭不上眼睛的人”就是这部小说中塑造的吝啬鬼严监生的形象。

  (二)文体常识

  1、古诗、近体诗:

  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2、辞、赋、骈文

  辞即楚辞,属诗歌。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

  赋,源于战国后期,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学过的《朱元思书》便是此种文体。

  3、词、曲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组成,套曲也叫套数,由多支曲组成。杂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结构是四折(相当于四幕)加一个楔子(序幕),其构成有科(人物动作、舞台效果的说明)宾白(人物对话、独白等)、唱词,角色有旦(女角)、末(男角)、净(花脸)、外(老年男子)、丑(丑角)等。曲有曲牌,规定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固定格式。宫调表示曲调声音的高低。

  4、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文体,只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说请求或愿望。

  5、说: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叙事也可以议论,常常是叙议结合,来表明作者的一些见解,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如《马说》《爱莲说》。

  6、记:古代的一种文体,有时用于说明,如《核舟记》;有时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如《岳阳楼记》等。

  7、铭:古代刻在器物上告诫自己或歌颂功德的一种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如《陋室铭》。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5

  中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复习资料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

  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

  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

  [是]此,这。

  [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

  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刚强,勇毅。

  [任]负担,担子。

  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

  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

  [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施]加。

  (二)1.通假字:[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2.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 [不亦乐乎] 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形容谦虚好学。

  二、文学常识1.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6

  【考查要点】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知识疏理】

  1.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特别要注重课文的注解,重要的词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语句;2.字词的掌握和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试题特点】

  文言文阅读题从取材看以课内篇目为主,近年有向课外发展的趋势。选取的课外材料主要是比较浅显的趣味性记叙文,还有部分哲理性短文。从考查的内容看更加注重能力考查。除对字词的考查外,更多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性考查,包括句意、段意、篇意以及表现手法的分析等,回答问题要理解由句到段再到篇的意义。特别是一些鼓励创新的开放性题在文言文阅读题中的出现,受到普遍欢迎。从题型看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客观题多采用选择题;主观题多采用用原句回答问题、概括意思、填写等。

  【常见失误】

  1.虽是学过的课文,但却未读懂。有的同学平时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虽然试题的阅读材料就是课堂学过的课文,但是没有真正读懂;在考试答题时,抓不住要领,或者所答非所问。泸州市试题第4小题,“促使周处认识到自身过错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多写漏写不得分)。”读懂原文,很好回答:“闻里人相庆”。未读懂原文的同学,其答案五花八门,在阅读文学中抄,这一句像是答案,那一句也像。有的抄了长长一段,有的把文中对周处的描写当作答案,更多的考生把“清河曰”全部内容抄上。因对原文未能把握好,答题造成失误。

  2.实词词义不落实,对一词多义不会辨别、选择。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条件。几乎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都在考查文言实词,有的特意考查一词多义。从阅卷情况来看,这类试题的得分率不高。最普遍的失误有二:一是以今天的词义去套文言词义,如“具以情告”,其中“具”有不少考生解释为“具体”;二是不会辨别一词多义,在多个词义面前不会选择。

  3.对虚词的用法不熟悉。各地试题中,考查虚词的多种用法的试题是一大难点。究其原因,一是朗读不够,缺少文言语感;二是归纳、辨析不够。也许在课堂上教师帮助总结过多次,还是不熟悉,那是因为老师总结不能代替自己的总结。要在老师指导下举一反三,自己再找例句归纳总结。

  4.对课文、句子理解不准确。失误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句子翻译不准确,对句中关键性的词语漏译、误译,对特殊句式不熟悉,不会翻译。二是对理解性的试题,答不准确。桂林市试题第4小题:“(乙)文中,从‘曹刿请见’一句可以看出曹刿有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精神,请你从(甲)文中也找一个体现子墨子这样精神的语句。”这道题并不难,但是仍有考生答不好。有的考生摘录子墨子的语言答题,似乎答对了,但不准确。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7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用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课文下面注释:

  选自《孟子告子下》。

  舜发于畎( )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

  傅说( )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任:责任,使命。

  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10、曾益:增加。曾,通“增”。

  11、恒过:常常犯错误。

  12、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13、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4、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则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15、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16、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17、入:指在国内。

  18、法家拂( )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19、出:指在国外。

  20、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1、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22、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死亡。

  文后练习: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子墨子九距之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距,通“拒”,抵御,抗拒。

  2.畔,通“叛”,背叛,叛乱。

  3.曾,通“增”,增加。

  4.衡,通“横”,梗塞,不顺。

  5.拂,通“弼”,辅佐。

  附加练习

  1. 阅读理解。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先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在艰苦的磨练中被举用并成就了非凡业绩的事例?

  答:从他们都经受了艰苦磨练从而成就了大业的事实归纳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结论,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3. 请从现实生活中列举典型事例,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看法。

  答:

  必须紧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观点与材料一致

  事例:(生于忧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

  微软公司原总裁比尔盖茨的一句名言是“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我们今年可能活不成了。”这是华为集团的老总任正非在企业蒸蒸日上时告诫员工的`话。

  (死于安乐) 刘备儿子阿斗(《出师表》中的刘禅) 历代的王朝衰败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8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关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课文下面注释:

  选自《孟子告子上》。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患:祸患,灾难。

  辟:通“避”,躲避。

  如使:假如,假使。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勿丧:不丢掉。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10、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词。

  11、蹴( ):用脚踢。

  12、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3、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4、辩:通“辨”,辨别。

  15、何加:有什么益处。

  16、奉:侍奉。

  17、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

  18、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从前。

  19、已:停止,放弃。

  20、本心:本性,天良。

  文后练习:

  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1.与,读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与,给。

  2.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而,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

  3.于,介词。表示比较。

  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4.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

  是,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附加练习

  1、从全文来看,开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比喻。这样写通俗易懂,并由此引出的中心论点

  2、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哪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说明了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这一做人原则。

  补充典故:(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2)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3、文中说“此之谓失其本心”,你认为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失穷乏者得我。

  4、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义”的重要,在“生”、“利”、“义”的抉择面前,宁愿放弃生与利而取义,把义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态度。

  (舍生取义)----就是的观点

  5、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失其本心。

  6、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

  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行径是不可取的。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9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来记述这件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对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这就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它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雾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都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的天色暗下来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bang、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万里碧绿;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有时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忧虑,在天下人享乐之后享乐”吧。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课文下面注释:

  选自《范文正公集》。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越,及,到。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具:通“俱”,全,皆。

  属:通“嘱”。

  胜状:胜景,好景色。

  浩浩汤汤( ):水波浩荡的样子。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横,广远。际涯,边。

  10、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晖,日光。

  11、大观:雄伟景象。

  12、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前人之述,指上面说的“唐贤今人诗赋”。

  13、然则:虽然如此,那么。

  14、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极,尽。

  15、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

  16、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17、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18、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若”同此。“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于”。

  19、淫( )雨:连绵的雨。

  20、霏霏( ):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21、开:放晴。

  22、排空:冲向天空。

  23、日星隐耀: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

  24、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25、樯( )倾楫( )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26、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27、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28、景:日光。

  29、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30、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万顷,极言其广。

  31、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鸟停息在树上。

  32、锦鳞:美丽的鱼。

  33、岸芷( )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芷:香草的一种。

  34、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35、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36、浮光跃金:波动的光闪着金色。这是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37、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这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璧:圆形的玉。

  38、何极:哪有穷尽。

  39、宠辱偕忘: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宠,荣耀。偕,一起。

  40、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就是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41、求:探求。

  42、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43、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4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45、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庙堂之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

  46、处江湖之远: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退”,即指“处江湖之远”。

  47、其必曰……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48、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没有。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文后练习: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

  乃重修岳阳楼

  属予作文以记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

  微斯人,吾谁与归

  1.乃重修岳阳楼(乃:表示两事相承,可译为“于是”“就”“便”。)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观:景象。)

  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去:离开。谗:说别人坏话。)

  5.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偕:一起,一同。)

  6.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归依。)

  附加练习

  1. 阅读理解。

  (1)作者在本文中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豁达胸怀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抱负。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文中描写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概括迁客骚人览物而“悲”的句子是: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概括迁客骚人览物而“喜”的句子是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阐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本文第一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第五段阐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遥相呼应;第二段描述了岳阳楼之大观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出览物而悲和喜的描述;接着议论抒情,在与古仁人之心的类比中卒章显志。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 第二段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第五段中的“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字各指什么内容?

  前者指“迁客骚人因不同景物引发的“悲”和“喜”两种不同的心情,后者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情

  3、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与谁归?”的慨叹,周敦颐《爱莲说》中也有“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感慨,试比较二者的感慨有何区别。

  范仲淹通过此句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周敦颐只是表达了对知音甚少的感慨,范仲淹则是慨叹忧国忧民的人太少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么样的思想境界?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5、“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反映了古仁人旷达胸襟,这种胸襟在今天瞬息万变的社会尤为重要。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打算怎么样做,才能拥有这种胸襟。

  可围绕“战胜自我”、“摒弃私心”、“胸怀天下”、“志向高远而豁达进取”来谈。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10

  1、项为之强 “强”(jiāng) 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rǔ) 同“汝”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 “见”(xiàn) 通“现” 《西江月》

  6、一切乌有 “乌”(wū) 同“无” 《山市》

  7、裁如星点 “裁”(cái) 同“才” 《山市》

  8、尊君在不 “不”(fǒu) 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

  9、对镜帖花环 “帖”(tiē) 通“贴” 《木兰诗》

  10、孰为汝多知乎 “知”(zhì) 通“智” 《两小儿辩日》

  11、满坐寂然 “坐”(zu) 通“座” 《口技》

  12、止有剩骨 “止”(zhǐ) 通“只” 《狼》

  13、便要还家 “要”(yāo) 通“邀” 《桃花源记》

  14、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yǒu) 同“又” 《核舟记》

  15、诎右臂支船 “诎”(

qū) 通“屈” 《核舟记》

  16、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甫”(fǔ) 通“父” 《核舟记》

  17、左手倚一衡木 “衡”(héng) 同“横” 《核舟记》

  1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jiǎn) 通“拣” 《核舟记》

  19、荡胸生曾云 “曾”(céng) 通“层” 《望岳》

  20、略无阙处 “阙”(quē) 通“缺” 《三峡》

  21、蝉则千转不穷 “转”(zhuǎn) 通“啭” 《与朱元思书》

  22、窥谷忘反 “反”(fǎn) 通“返” 《与朱元思书》

  2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sì) 通“饲” 《马说》

  24、才美不外见 “见”(xiàn) 通“现” 《马说》

  25、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cái) 通“才” 《马说》

  26、其真无马邪 “邪”(yé) 通“耶” 《马说》

  27、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zhī) 通“肢” 《送东阳马生序》

  28、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pī) 通“披” 《送东阳马生序》

  29、百废具兴 “具”(jù) 通“俱” 《岳阳楼记》

  30、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zhǔ) 通“嘱” 《岳阳楼记》

  31、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xiū) 同“馐” 《行路难》

  32、玉盘珍羞直万钱 “直”(zhí) 同“值” 《行路难》

  33、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適”(zhé) 通“谪” 《陈涉世家》

  34、为天下唱 “唱”(chàng) 通“倡” 《陈涉世家》

  35、固以怪之矣 “以”(yǐ) 通“已” 《陈涉世家》

  36、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pī) 通“披” 《陈涉世家》

  37、故不错意也 “错”(cu) 通“措” 《唐睢不辱使命》

  38、仓鹰击于地上 “仓”(chāng) 通“苍” 《唐睢不辱使命》

  39、是以先帝简拔以 “简”(jiǎn) 通“拣” 《出师表》

  40、必能裨补阙漏 “阙”(qūe) 通“缺” 《出师表》

  41、亲戚畔之 “畔”(pàn) 通“叛”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42、曾益其所不能 “曾”(cēng) 通“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3、困于心,衡于虑 “衡”(héng) 通“横”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44、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bì) 通“弼”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45、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bì) 通“避” 《鱼我所欲也》

  4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biàn) 通“辨” 《鱼我所欲也》

  47、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dé) 通“德” 《鱼我所欲也》

  48、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xiāng) 通“向” 《鱼我所欲也》

  49、小惠未徧 “徧”(biàn) 通“遍” 《曹刿论战》

  50、始一反焉 “反”(fǎn) 通“返” 《愚公移山》

  51、汝之不惠 “惠”(huì) 通“慧” 《愚公移山》

  5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wǘ) 通“无” 《愚公移山》

  53、一厝朔东 “厝”(cu) 通“措” 《愚公移山》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