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古诗词《登鹳雀楼》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词《登鹳雀楼》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表达。
教学难点: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解读古诗词《登鹳雀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古诗词知识,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学习《登鹳雀楼》(15分钟)
1. 老师朗读《登鹳雀楼》,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味和意境。
2. 解读诗句,分析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3. 学生跟读古诗词,感受语言的美感和节奏。
三、讨论交流(15分钟)
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登鹳雀楼》中作者的情感和意境,并展示自己的理解。
2. 全班讨论:每组汇报讨论结果,学生互相交流,扩展思维。
四、写作练习(15分钟)
1. 要求学生根据对《登鹳雀楼》的理解,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 老师指导学生如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五、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完成写作练习,并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登鹳雀楼》的意境和表达方式,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形式,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古代诗歌的形式和韵律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古代诗歌的图片和音频,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和重要性。
二、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15分钟)
1. 老师简要介绍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包括先秦诗歌、汉代诗歌、唐宋诗歌等。
2. 学生听取老师讲解的内容,了解各个时期的诗歌特点和代表作品。
三、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15分钟)
1. 老师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如格律、韵律等。
2. 学生通过例句分析,掌握古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
四、诗歌欣赏(15分钟)
1. 将几首古代诗歌进行朗诵或播放音频,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美感。
2. 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课堂练习(10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题目,写一首古代风格的诗歌,体验古代诗歌的写作过程。
六、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并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仅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还能够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篇三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全文的重点—“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这对于学生来说,确确实实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审美情趣的好教材。
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有许多值得深究的地方:如“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许多人习惯认为。这句话写出了潮来前‘。睁”的特点。和‘。潮来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当然不错。但我认为,仅这样理解还不够,还没有真正理解作者写这句话的匠心所在—那就是‘。越往东越宽”实际上是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
塘江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为表现人潮的奇特、壮观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课下搜集了不少潮汐的资料。对大潮有所了解。
2、课文描述的“潮来时”的景象。学生很难见到。理解体会起来有一定难度。可通过反复朗读及观看钱塘江潮的录像。使学生置身其中。切身感受。
3、学生朗读描写潮来时的语句时。可能气势不够。老师应注意适时指导,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人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应重读“白色战马”、“飞奔而来”等词语。以突出大潮的势不可挡。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
2、能力目标:积累运用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如“人声鼎沸”、‘,山崩地裂”、“笼罩”、“屹立”等词语。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通过朗读与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人好河山的热爱、赞美。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包括观潮录像、课文内容)。
学生:课前查阅搜集有关大潮知识的资料,朗读课文。
五、教学过程
(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设计意图:从读书的形式到读书的内容都给学生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求去读书、去感悟。
学生可能会说自己读愉的知识。如:“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海宁市盐关镇是最好的观潮的地方;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叙述的……学生也可能会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时,老师可鼓励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通过下面的学习。自己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学习需要。增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与信心。鼓励学生以学定教。
(二)仔细品读,深入理解(一)学习“潮米时”一部分,(播放录像)老师范读这一部分课文,学生切身体会潮来时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篇四
一、教材依据: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世说新语二则第一则)《期行》
二、教学目标:
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3、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三、教学重点:
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
2、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难点:
激励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和感悟文本。
五、教学方法:
活动型阅读教学法。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讲故事:《狼来了》。
2、讨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3、引入:我们探讨一篇关于“诚信”话题的文章——《期行》。
(二)学法引导:
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3、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4、审美评价,勇于创新。
(三)组织探究:
活动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1)互动求助,读准字音。
(2)合理停顿,读准节奏。
A、教师范读:(学生划停顿符号“/”)
B、分组朗读:(纠正其读音与停顿的不当之处)
C、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活动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1)生生互动,理解词句。
(2)整体理解:逐句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3)梳理情节:
这是一篇文言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写了什么?
开端:期行不至,太丘舍去。
发展:客问元方,怒骂太丘。
高潮:元方反驳,无信无礼。
结局:客惭下车,元方不顾。
活动3、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1)小组复述:组长复述,其余同学补充。
(2)探究: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结:诚信是立世之本,我们都应当讲究诚信。
活动4、审美评价,勇于创新。
(1)人物评价:你喜欢或者不喜欢哪一位?为什么?谈谈你的想法。
(2)情境体验:假如你是太丘,回来知道故事里的情况,你会怎样做?假如你是元方,父亲回来后,你将怎么做呢?假如你是故事中的友人,太丘回来后你又将怎么做呢?
(3)感悟讨论:学习本文,你懂得了什么或你明白了什么?
(四)结束: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合作很成功,但愿我们明天的合作更精彩。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首诗歌或短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父亲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切合文章联系实际感悟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父辈的坚韧,体悟父辈的艰辛与责任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把握父亲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一、导入,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阅读课文
1、检查预习,认清字词。
2、讲述故事情节(简要概括主要情节,理清思路)。
三、理解阅读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2、“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3、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4、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小结)。
问题探究(二)说说父亲
1、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2、说说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什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跳读、思考、讨论、交流)。
四、感悟阅读
1、思考文章的标题能否用“父亲”或者“新屋”等来替换,原因何在。
2、你从文中读出了我对父亲怎样的情感反复咀嚼文末句话,体味一下。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篇六
一、教学内容
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认真读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点,从而认识到钱塘江大潮是汹涌澎湃的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潮汐”的成因及相关知识。
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小节。学着按时间写作的办法仿写片段《雷雨》。
三、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四、教法学法
教法:引导法,感情朗读法。
学法:朗读法、交流法、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钱塘江的资料。
六、教学时间
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