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教案 篇一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出师表》是一篇重要的古文课文,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之一。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我们可以设计一份《出师表》教案,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其中蕴含的历史背景、作者意图和文学特色。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出师表》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2. 理解《出师表》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分析《出师表》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出师表》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难点:《出师表》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介绍《出师表》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让学生阅读《出师表》,并对其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进行解释和理解;
3.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出师表》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出师表》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出师表》的重要性和价值。
四、教学评估
1. 学生阅读《出师表》时是否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学生是否能够分析《出师表》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3.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思维深度。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出师表》,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同时也激发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出师表》教案 篇二
《出师表》是一篇充满激情和豪情的古文名篇,描绘了诸葛亮在出征前向刘备表达自己的忠诚和决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一、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出师表》的课件和相关资料;
2. 学生预习《出师表》,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二、教学活动
1. 朗读: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出师表》,感受其中的慷慨激昂和豪情壮志;
2.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出师表》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3. 创作: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活动,模仿《出师表》的体裁和风格,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情;
4. 比较:让学生比较《出师表》和其他古文名篇,体会不同作品的文学特色和风格;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出师表》的价值和意义。
三、课堂延伸
1. 演讲: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分享对《出师表》的理解和感悟;
2. 朗诵:让学生进行《出师表》的朗诵比赛,展示他们的朗诵技巧和表达能力;
3. 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创作相关作品,展示他们对《出师表》的理解和想法。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我们可以激发学生对《出师表》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情感和品格,使之成为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出师表》教案 篇三
《出师表》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风云和军事形势,也展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代伟人的高尚品质和卓越才华。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解读这篇文章,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内涵和价值。
首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了解《出师表》的整体结构和主题思想。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主旨、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让学生领略到诸葛亮的豪情壮志和仁爱之心。其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词句解读和赏析,让他们感受到作者的文学魅力和表达技巧。通过这样的讲解和引导,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出师表》的内涵和历史意义。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活动,如写作比赛、朗诵比赛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感悟《出师表》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可以结合历史课程,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从而更好地理解《出师表》的背景和内涵。通过这样的多方位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欣赏《出师表》的同时,也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神。
总的来说,《出师表》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学珍品,它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和诸葛亮的高尚品格。教授这篇文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人文情怀。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学生能够更好地领略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出师表》教案 篇四
《出师表》教案 篇五
出师表 体裁——表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古时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一般以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表”的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希望和恳切之意。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谥号忠武侯,琅玡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诸葛亮是三国时蜀汉丞相,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陈寿说他“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汉末避乱南阳,躬耕隐居于南阳十年,藏器待时。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年)十月,刘备三顾茅庐,始出。诸葛亮对他纵谈天下形势(隆中对),并建议刘备联合孙权,抗拒曹操,以荆州、益州为基地,兴复汉室,此后一直辅佐刘备。208年,联合孙权,在赤壁用火攻打败曹操,与孙权、曹操瓜分荆州,西取益州,后攻打汉中,建蜀汉政权。刘备称帝,他任丞相。公元 223 年刘备死,受托辅助后主刘禅。诸葛亮尽心托孤,被封为武乡候。他志在出师北伐,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于是东连孙吴,南收孟获,曾先后五次北伐中原,建兴十二年(234年)死于军中,终年五十四岁。著有《诸葛亮集》。 诸葛亮几乎可以说称得上是一个完人,“诸葛亮”这个名字现在已经成为了智慧的象征(“智绝”)。后主刘禅尽管昏庸无志(“乐不思蜀”的典故足以显示他的人品),但诸葛亮还是竭忠尽智地辅佐他,尽管刘备托孤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诏,他也不存半点僭越之心,因为后主是先主的遗孤。群臣彼此之间的信任,这点在历史上是很突出的,群臣之间古往今来的很少人做到这一点,皇帝如果不行的时候,权臣权力大的时候,总是发展到篡位夺权。“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写作背景 《出师表》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227年与228年)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前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7年),收录于《三国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后出师表》。有学者认为《后出师表》并非出自诸葛亮之手。陈寿修《三国志》时未收录《后出师表》。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制定“汉科”作为一国的法度,并认真执行,做到“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公元 223 年十月派邓芝赴吴与孙吴重新修好,公元 225 年诸葛亮亲自南征,平定益州、永昌等四郡,安定了后方。这些都是为推进事业,出兵击魏做准备的。 公元 226 年五月魏文帝——曹丕死。同年七月孙权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这正是蜀汉进击中原的良机。于是诸葛亮毅然决定出征讨伐曹魏。经过一番准备,于建兴五年(公元 227 年)三月率军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可是后主刘禅庸愚懦弱,胸无大志,近佞远贤,难以守成。这是诸葛亮最为忧虑的。这篇《出师表》是他出师前向刘禅上的奏章,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就当时形势分析,且不说蜀魏两国实力悬殊,仅“劳师以袭远”这种策略也是兵
家之大忌,但诸葛亮仍坚持铤而走险,(先后六次统兵伐魏)并表现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先主刘备的遗愿。 译文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成三国,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实在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里毫不懈怠;忠诚有志向的将士们在疆场上舍身忘死地战斗,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优待厚遇,想要报答在陛下身上啊。陛下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而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了忠臣劝谏的道路。 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假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者尽忠心做善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平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偏袒有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选拔出来留予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有所增益。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能干,所以大家评议推举他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都拿来问问他,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没有不哀叹痛惜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室的兴盛,就为时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在乱世中只求保全性命,不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委屈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征询我当时大事,因此我深为感激,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任命,在危机患难的时候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严谨慎重,因此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没有成效,以致于损害先帝的英明。因此我五月率兵渡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器兵器已经充足,应当鼓励统率三军,北伐平定中原,我希望竭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势力,光复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报答先帝并且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情斟酌情理,有所革新,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任务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惩罚我的罪过,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识别采纳正言,深深地追念先帝的遗愿,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我正要离开朝廷远征,面对着奏章眼泪滴落,激动得不知道说了些什么话。 课文结构 一: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向刘禅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开张圣听) 二:向刘禅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赏罚分明) 三:亲贤远小 四:自述身世,回顾三顾茅庐至临危受命以来与先帝共同创业的历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与对先帝的无限感激。 五:追述先帝托孤以来的心情及做法,阐述自己兴复汉室的策略和忠心。以表报先帝忠陛下之情。 六:再次强调每个人的分工与职责,表明自己出师的决心和信心。 可以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作者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1.广开言路 2.严明赏罚 3.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的主见。 第二部分(6~7段)追叙三顾茅庐之事。 第三部分(8~9段)总结全文,提出要求,归结责任。 课文分析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nìng),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1.本文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章”。 2.《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3.全文共9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作者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三条建议。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段):分析了不利和有利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第二层(第2段):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第三层(第3-5段):推荐文臣、武将中的贤良,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这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广开言路”意在“亲贤臣”,“严明赏罚”意在“远小人”。第二部分(第6-7段):追叙往事,表达了“兴汉室”的决心和“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第三部分(第8-9段):总结全文,提出要求,对“已”,承“讨贼兴复之效”;对“贤臣”,扬“兴德之言”;对“后主”,行“自谋”之宜。各方面的职责分明,要求明确,此情恳切,表达了诚挚的希望,显示了作者对自己和对朝廷诸臣的严格要求。最后十二个字,再一次流露出出师前复杂的心情和对刘氏父子的深情。 4.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建兴五年(227),他率师北上伐魏,在出师前写下了这篇传诵千古的表文。陆游曾称赞它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学习时,要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全文要点 分析形势――提出三条建议――叙经历感帝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