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歌唱教学体会和教案 篇一
作为一名小班教师,我深知歌唱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通过歌唱,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节奏感,还可以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和情感表达。在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了一些歌唱教学的体会和教案,现分享给大家。
首先,对于小班幼儿来说,选择适合他们年龄和认知水平的歌曲至关重要。在歌曲选择上,我会尽量选择简单易记、旋律优美的歌曲,帮助幼儿更快地吸收和学习。比如《小星星》、《找朋友》等经典儿歌都是我常用的教学歌曲。
其次,歌唱教学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幼儿在歌声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比如在教学《四季歌》时,我会通过图片、实物等形式向幼儿展示四季的变化,让他们在歌声中想象不同季节的景象,增强对歌曲的理解和记忆。
另外,在歌唱教学中,互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会利用手势、舞蹈等形式,引导幼儿跟随节奏一起唱,让他们在歌声中感受快乐和自信。同时,我也会鼓励幼儿们自由发挥,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歌唱方式,培养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最后,我总结了一份《小班歌唱教学教案》,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等,帮助我在教学中更有条理地进行指导。在实际教学中,我会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反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最大化。
总的来说,歌唱教学对于小班幼儿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精心设计的歌唱教学体会和教案,我相信可以让幼儿在歌声中快乐成长,享受音乐带来的无穷乐趣。
小班歌唱教学体会和教案 篇二
在小班幼儿园的歌唱教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音乐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通过歌唱教学,幼儿不仅可以培养音乐细胞,还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社交技能和情感表达能力。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歌唱教学的体会和教案,现分享给大家。
首先,歌唱教学要注重情感表达。幼儿是天生的表演家,通过歌唱可以让他们尽情发挥,表达内心的情感。在教学《小兔子乖乖》这首歌时,我会通过模仿小兔子的动作和表情,引导幼儿们在歌声中感受乖巧与调皮的情感,增强对歌曲的理解和记忆。
其次,歌唱教学要结合故事情节。在教学《三只小熊》这首歌时,我会结合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让幼儿在歌声中想象小熊们的生活和冒险经历,增强对歌曲的情感共鸣和记忆。通过故事情节的引导,幼儿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
另外,歌唱教学要注重节奏感的培养。在教学《小星星》这首歌时,我会通过打拍子、跟唱等形式,让幼儿感受歌曲的节奏和韵律,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和表达能力。同时,我也会鼓励幼儿们自由发挥,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歌唱方式,培养他们的音乐创造力和表现力。
最后,我总结了一份《小班歌唱教学教案》,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等,帮助我在教学中更有条理地进行指导。在实际教学中,我会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反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最大化。
通过精心设计的歌唱教学体会和教案,我相信可以让幼儿在歌声中快乐成长,享受音乐带来的无穷乐趣,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班歌唱教学体会和教案 篇三
在小班歌唱教学中,我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一份教案,希望可以为其他老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1. 教学目标:通过歌唱教学,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音乐感知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 教学内容:选择简单易记、生动有趣的儿歌和童谣作为教学内容,让幼儿在歌唱中感受快乐和成长。
3.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唱跳结合、游戏互动、情境模拟等,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4. 教学过程:分为引入、训练、巩固和拓展四个阶段。在引入阶段,通过故事、图片等方式引入歌曲内容;在训练阶段,教授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在巩固阶段,让幼儿模仿和跟唱;在拓展阶段,让幼儿进行合唱和表演。
5.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记录、表演等形式对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
通过这份教案,我相信可以更好地引导幼儿学习歌唱,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让他们在歌唱中快乐成长。希望这份教案可以对其他老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小班歌唱教学体会和教案 篇四
小班歌唱教学体会和教案 篇五
让“音乐性” 贯穿歌唱教学 随着《纲要》的深入学习和领会,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了,师幼间的角色改变了,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法更多样化了,音乐教学也在向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清一色的多媒体教学,一会儿说故事,一会儿看投影,一会儿表演,一会儿敲敲打打……,在“热闹”、“繁华”、“多元”、“美丽”的掩盖下,丢失了音乐活动的本色,陷入了一些误区:过度追求兴趣体验;过度注重形式,忽略了效果和实质;活跃了课堂气氛,却插入了一些“非音乐”因素。 作为幼儿园音乐活动最常见的歌唱教学,也常陷入这样的误区。我们经常看到: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引入了歌曲教学,往往只唱了两三遍,在幼儿根本就没有掌握,对歌曲没有做细微的挖掘处理的情况下,就开始把更多的时间安排为表演了,外表看似热闹,综合性增强了,但歌曲本身的音乐性未能充分挖掘。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有了歌唱的基础,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就能得以发展。只有人声——这个人们生而有之的而且是最优美的乐器,才是使音乐文化属于每个人的沃土。如果首先学习歌唱,然后学习其它,将使学生具有多种音乐能力的准备。” 因此歌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举足轻重。怎样在歌曲教学中既要音乐审美,又不弃知识技能;既激“兴趣”,又不失音乐性呢?下面我就小班歌唱教学案例“大鼓和小铃”来谈谈如何让音乐性贯穿幼儿歌唱教学活动。 一、教唱方法符合音乐性 歌唱教学在考虑幼儿年龄特点的同时,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
音乐教育原则,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听的基础上。听是一切音乐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听觉感知是学习音乐的先决条件。 《大鼓和小铃》的歌唱活动中,我们让幼儿先倾听大鼓和小铃的原声,将音色这个教学重点前置,使幼儿获得感性经验。再从合成的歌曲伴奏中听辨两种音色,从而获得音乐听觉能力的一种提升。 在此基础上采用教师先唱前半句,幼儿唱后半句的“听唱——接唱”形式进行教学。在接唱的过程中,幼儿通过“听”,对老师所唱的前半部分的歌词和旋律也有了完整的、比较深的印象,因而几遍下来他们很自然的将整首歌曲学会了。也因此,使整个教学活动留下足够的时间来从容地进行后面的拓展延伸活动。 在拓展迁移部分,教师也采用了“听唱——接唱”的形式,比较困难的创编歌词部分是由老师完成,而剩下的难度较轻部分,即组合与替换象声词则由幼儿完成。这种运用“听唱——接唱”的教唱方法,在保证歌曲完整性的前提下,将歌曲的拓展部分完美的表现了出来。 二、教具设计讲究音乐性 运用图谱进行教学已成为广大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共识。色彩艳丽、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简洁明了、结构清晰的图谱,为歌曲教学创设了轻松活泼、明快简练、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并从感性上积累了有关歌曲节奏和歌词的经验,减轻了幼儿的学习负担,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然而图谱的设计并不是都具有音乐的特性,有的教师设计的图谱很随意,只注重歌词意义的理解,图片的设计和摆放在视觉上不能体现歌曲的节拍和节奏,忽略了图谱的音乐性。 《大鼓和小铃》的图谱依据歌词内容,采用大鼓和小铃的形象,设计了深色正方块和浅色的窄长条作为两种不同音色特征的视觉形象,其中两个深色方块代表大鼓的“咚 咚”,三个浅色的窄长条形代表小铃的“叮叮叮”,前两个窄长条加起来的长度正好是一个深色方块的长度,这样的图谱所显示的音乐特征非常明显,形象而直观地展示了音色的特点、节奏的关系、时值的长短和歌词的内容,有效地加快了幼儿理解、掌握歌词的速度,从而使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达到学会歌曲的目标。 三、拓展活动体现音乐性 每一首歌曲都有它独特的音乐教育内涵。如音乐包含有多种要素:节奏、结构、曲式、旋律、音色、调性,改变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引起音乐形象的变化。当速度不一样的时候,抒情的可以变为跳跃,悲伤的也可以体现出欢乐来;不同的音色、力度所表现出来的内涵也都不尽相同……因此,有个性地把歌唱好、利用音乐的要素创造性地进行拓展迁移,对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非常重要。 歌曲仿编活动是幼儿园歌曲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拓展延伸活动之一,很多教师在仿编的设计上侧重于语言层面上的仿编,忽略了音乐性的体现。 《大鼓和小铃》中的拓展迁移部分,不是简单地用几种动物的叫声来替换歌词,而是紧扣音色这一主线,根据动物叫声的音色特点,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即大鼓和小铃的音色特点,对歌词进行组合,如:大黄牛的声音粗粗的重重的,像大鼓,就请大黄牛先唱,小绵羊的声音轻轻的、细细的,像小铃,请小绵羊在小铃的地方唱。这种以音色为主线的拓展迁移,打破了纯粹以歌词替换形式出现的偏重于语言领域的弊端,突出了歌唱活动的音乐性,有效地发展了幼儿的音乐能力。 四、歌曲伴奏突出音乐性 这里的音乐性主要指歌曲伴奏的不同音乐特性:有快的、有慢的;有突出旋律的、有突出和弦的;有突出节奏的等等,分别适合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需要。 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适应教学的需要适当变化歌曲伴奏,不仅有助于激发或保持幼儿学习歌曲的兴趣,还能帮助幼儿更快地理解、掌握歌曲,更好地表现歌曲,体验音乐的美。 但是在幼儿园歌唱教学中,歌曲伴奏是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因素,经常见到教师或者是单一的钢琴伴奏,或者是一味的磁带伴奏,机械呆板,从一而终。导致小朋友在歌唱时,情绪得不到烘托,显得苍白无力,干巴巴的,对歌曲的表现和音乐美的体验也受到了限制。还有的教师因找不到磁带,便从网上随便下载一首少儿版的同首歌曲作为伴奏,也不管其速度、音高是否适合幼儿的特点,导致孩子们想唱却不能唱,歌曲教学的目标难以达到。 在《大鼓和小铃》的音乐伴奏上,根据教学的需要,我用TT作曲家软件制作了两个伴奏音乐:一个是钢琴旋律加上鼓声和小铃声的伴奏音乐,一个是加上简洁的节奏与和弦的伴奏音乐。 第一个伴奏用于歌曲的新授部分,纯旋律的伴奏排除了其他无关乐音因素的干扰,使幼儿对旋律的感知更清晰;音乐的速度也适合小班孩子的学习特点;另外与歌词同时出现的鼓声和小铃声,既增加了音乐的趣味性,调动了幼儿学习歌曲的积极性,也起到了演唱提示的作用,减轻了孩子们在学唱过程中的难度。 第二个伴奏用于掌握音色特点后的迁移部分,这部分伴奏去掉了大鼓和小铃的提示声,加入了节奏与和弦,难度上有了进一步提高,听起来感觉复杂了,但也有了优美的和声效果,能有效的促进幼儿对音乐之美的体验。此外,富于变化的歌曲伴奏能在听觉上给幼儿一种新奇的刺激,有利于幼儿将注意始终保持在歌唱活动的方向上并深入下去进行拓展迁移。 歌唱教学是幼儿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幼儿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教师应充分挖掘歌曲的音乐教育价值,让歌唱教学充满音乐性,更有效地促进孩子音乐能力的发展。 附教学案例——大鼓和小铃 目标: 1、学习歌曲,感受大鼓和小铃粗重、轻细的不同音色,并能控制自己的'声音准确表现。 2、根据动物叫声的不同音色特点,尝试组合并替换歌曲中的象声词。 3、培养幼儿对音色听辨、音色表现的兴趣。 准备:1、大鼓和小铃 2、图谱 3、伴奏音乐一、二 过程: (一)、认识大鼓和小铃,接触两种音色 1、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个客人,认识它们吗? 2、介绍大鼓和小铃。 这是大鼓,师敲鼓五下,用粗重的音色翻译打鼓的话“小朋友们好”,大鼓的声音听起来怎么样?(粗粗的、重重的)我们也用粗粗的重重的声音和大鼓打一声招呼。 同样,师用轻细的音色翻译小铃说的话“小朋友们好”小铃的声音和大鼓一样吗?听起来怎么样?(轻轻的细细的)用轻轻的细细的声音和大鼓打招呼。 (二)、感受歌曲旋律,听辨两种音色 大鼓和小铃还会跟着音乐唱歌呢,我们来仔细地听音乐,看能不能听出大鼓和小铃的声音。放音乐一 (三)、学唱歌曲,表现两种音色 1、有没有听到大鼓和小铃唱歌?谁先唱的?谁后唱?怎么唱的?(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图谱并学象声词) 2、我们来跟着音乐学一学大鼓和小铃唱歌的声音吧。放音乐一,师唱前面的歌词,幼儿唱象声词。(视情况唱若干遍) 3、你喜欢听大鼓的声音还是小铃的声音? 启发幼儿讲出两种声音的音色特点 教师总结:老师喜欢大鼓的声音,因为大鼓声音重重的、粗粗的,听起来又响亮又有力;老师也喜欢小铃的声音,小铃的声音轻轻的、细细的,听起来又好听又温柔。 4、我们再来唱一遍,这次学大鼓唱歌时要用粗粗的、重重的声音唱,要唱得响亮有力,学小铃唱歌时用轻轻的、细细的声音唱,要唱得温柔好听。 5、再唱一遍,加上敲大鼓和敲小铃的动作。 (四)、拓展迁移,根据音色仿编歌曲 出现大黄牛和小绵羊形象 1、大鼓和小铃唱累了要休息一会儿,看看谁也来唱歌了? 2、大黄牛怎么唱歌?小绵羊怎么唱歌?谁的声音像大鼓一样粗粗的重重的?谁的声音像小铃一样轻轻的细细的? 请大黄牛先唱,小绵羊在小铃的地方唱。放音乐二 3、出现大黄狗和小花猫 大黄狗和小花猫谁先唱?为什么? 分组分角色唱 (五)、复习歌曲,自然结束 1、小动物们想要听大鼓和小铃的歌,我们来唱给他们听吧! 2、小动物们要回家了,和小动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