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 篇一
标题:认识平行线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能够判断两条线是否平行。
2. 能够用直尺和圆规画出平行线。
3. 能够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1. 认识平行线的概念。
2. 判断两条线是否平行。
3. 用直尺和圆规画出平行线。
教学难点:
1. 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应用。
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应用平行线的知识。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直尺、圆规、黑板、彩色粉笔等。
2. 学生准备好课本、练习册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用直尺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线,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两条线有什么特点,引出平行线的概念。
二、讲解
1. 讲解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条直线,如果它们不相交,那么就称这两条线是平行线。
2. 讲解判断两条线是否平行的方法:通过观察两条线的走向是否相同,或者用直尺在纸上画出两条线,看是否相交。
三、练习
让学生用直尺和圆规在练习册上画出平行线,然后判断一些线段是否平行,并写出理由。
四、拓展
让学生思考平行线的性质,例如平行线之间的夹角相等、平行线与一条直线的交点角相等等。
五、总结
让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强化平行线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六、作业
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上关于平行线的练习题,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七、反思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学生的表现和反馈,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初步认识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判断两条线是否平行的方法,并能够用工具画出平行线。同时,通过练习和拓展,学生也能够初步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应用。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 篇二
标题: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能够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
2. 能够识别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如对角线相等、对边平行等。
3. 能够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1. 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2. 识别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3. 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 区分平行四边形和其他四边形。
2. 熟练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实物模型、图片资料、黑板、彩色粉笔等。
2. 学生准备好课本、练习册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用实物模型或图片展示几个不同形状的四边形,请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四边形有哪些特点,引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二、讲解
1. 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边是平行的,那么这个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
2. 讲解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角线相等、对边平行等。
三、练习
让学生观察几个四边形,并判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然后理由是什么。让学生用直尺在练习册上画出平行四边形,并标出对角线和对边。
四、拓展
让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例如对角线垂直、对角线等分等。
五、总结
让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强化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
六、作业
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上关于平行四边形的练习题,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
七、反思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学生的表现和反馈,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识别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能够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同时,通过练习和拓展,学生也能够初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其他性质,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 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口算:
28÷2 240÷8 36÷3 84÷7= 32-0 48+0
0×12 42×0 0+25 29+0 9×0 14×0
1、 不计算,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292÷2 358÷6 2147÷7 605÷5 488÷4
二、新授
1、出示28页主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画的内容。
2.嵌入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生:4÷4=1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业没分到,怎样用算是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
(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三、做一做
0÷2 0÷4 0÷5 0÷102384393 0÷0
四.出示例
。
1、问:怎样列式?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
2、同学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说说,教师板书。
3、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4、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把省去的这步去掉。
小结:这题是怎样计算的?
5. 试一试。
505÷5 6018÷6 6015÷3
指第3题问:为什么6015÷3上的中间会有两个0?强调简便写法。
6. 出示计算 420÷3
学生说,教师板书。问:商末尾这个0能省略吗?为什么?强调简便写法。
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 篇四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会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教学过程:
1、创设学习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小组讨论。
4、交流结果,小组一:12+12+......+12=288(24个12相加)
小组二:12x4x6=288
小组三:12x3x8=288
小组四:12x20+12x4=288
小组五:用竖式计算
5、方法归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连加,第二类连成,第三类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拆成两数的和或差。
6、总结出方法
7、研究笔算方法
8、巩固法则
9、总结所学内容,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复习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
五、作业练习
教学设计:
1.通过解决问题,复习了上节课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也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2.创设生活中分糖果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每组数据的总合不能反映总体的情况,而是用平均数才能反映每组数据体现的情况。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并验证,感受,某个数据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而平均数才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在最后的环节,安排了交流生活中有哪些事需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