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教案 篇一
在教育教学中,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指导方案。而《灯下漫笔》这本教材的教案设计更是如同灯光照亮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引领教师们在教学中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首先,《灯下漫笔》的教案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需要培养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灯下漫笔》的教案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只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灯下漫笔》的教案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灯下漫笔》的教案设计是一个系统的教学设计方案,它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综合能力和情感态度,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
《灯下漫笔》教案 篇二
《灯下漫笔》作为一部优秀的教材,其教案设计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指导方案,更是教师们在备课过程中的灵感源泉和教学实践的指南。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灯下漫笔》的教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首先,在利用《灯下漫笔》教案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和案例分析,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在利用《灯下漫笔》教案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和课堂互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最后,在利用《灯下漫笔》教案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和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更加自信和成功。
总之,《灯下漫笔》的教案设计是教师备课和教学实践的重要参考,教师们要善于利用好教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
《灯下漫笔》教案 篇三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 1、知识目标 (1)分析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分析关键语句品位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以小见大的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领会课文中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的尖锐抨击和批判,提高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的洞察力。 (2)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幽默犀利”是他的语言风格,本课也不例外。) 引导学生对行文思路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根据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特点鉴赏其有力的语言。 2、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深沉情感:对封建主义暴政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同情。 教学方法 分析法 讨论法 教学步骤 引入新课——整体感知 感情把握——品味鉴赏——拓展阅读——小结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引入新课 1、 导入新课:林语堂曾这样评价鲁迅“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亦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是啊,鲁迅的斗争精神可谓无孔不入。那么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灯下漫笔》一文中,他又将矛头指向了哪里呢?(运用林语堂形象有趣的评论激起学生研讨本课的兴趣) 2、 介绍鲁迅及其作品 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生于浙江绍兴。1898年5月,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902年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1904年到仙台学医,后弃医从文;1906年6月回到东京参加光复会;1918年开始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4月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写成著名小说《阿Q正传。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终年56岁。 作品小说集:《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故事新编》(1922~1935);散文集:《朝花夕拾》(1928);散文诗集:《野草》(1927);杂文集16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2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36),《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篇》、《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二、解题 漫笔: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也是散“漫”无拘,兴之所至的笔墨趣味。这是五四时期盛行的文体。 三、 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着三个引导性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阅读全文,理清脉络。 思考: 1、作者从现实生 活中的一件什么小事联想到了重大社会问题? 2、作者对中国历史是怎样进行总结的? 3、作者所号召的第三时代是什么时代? 提示: 第一部分(1—5)由兑钞小事引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这一深刻思想。 第二部分(6—11)结合史实,回溯中国历史,将中国历史总结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三部分(12—14)讽刺现实,展望未来。发出对第三时代——“人”的时代的`召唤。 四、感情把握 本文谈论的对象涉及三方面:对百姓,作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统治者,作者是无情的嘲讽;对中国社会,作者是期盼。因而全文的感情基调以怒和怜为主,集愤怒、讽刺、批判、同情于一体。 第二课时 一、 品味鉴赏(分别对各个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品味鉴赏) 1、 鉴赏第一个部分中体现出来的“以小见大,由事入理”的结构特色。 ⑴请同学们概括出这是一件什么小事?(以钞兑银) ⑵鲁迅由此事联想到了一个什么问题?(我们极易变成奴隶) ⑶兑银小事与“极易变成奴隶”之间有何关联?(心理变化类似) 2、 重点鉴赏第二个部分中鲁迅“披情入理,情理交融”地批驳正史观点的过程中所流露出的深沉的感情。(找句子,品字词,鉴感情) ⑴鲁迅怎样将乱世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① 请同学找出鲁迅概括乱世的句子,品味字里行间鲁迅所表露出的感情。 强盗来了 —— 杀 官兵既到——仍被杀 敌 他 —— 杀 降 他——也 杀 不服役纳粮—— 杀 服役纳粮——还要杀 举例:五胡十六国、黄巢、五代、宋末元末、张献忠的时候 ——表现了鲁迅对封建暴政的憎恨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排比、举例子) ② 在乱世中百姓产生了何种心理?请同学找出表现乱世百姓心理的句子。抓住重点字词,认真揣摩字面背后鲁迅蕴藏其中的感情。 “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较为顾及……奴隶规则,可使他们上奴隶的轨道。” ——表现了鲁迅对中国百姓奴性人格的悲哀。(形象、讽刺的语言) ⑵鲁迅怎样将治世概括为“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① 请同学找出鲁迅描述治世的句子,品味鲁迅辛辣的讽刺艺术。 “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形象、讽刺的语言) ② 找出表现治世百姓心理的句子,品味鲁迅对治世百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 “不象乱世那样朝三暮四,只要厘定规则,便‘万姓胪欢 , 天下太平’。” 3、 简要鉴赏第三部分鲁迅杂文关注现实的特点。让学生就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不是鲁迅所期望的第三时代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二、拓展阅读 阅读鲁迅的《这个与那个》,帮助学生加深对杂文形式和特点的认识。 三、小结全文 板书设计: 做奴隶不得 治 小事→变奴隶 现象→本质 不满→创造 第三时代 乱 做稳了奴隶 引 子 披 专 制 揭 奴 性 出 路 以小见大 披情入理 情理交融 语言有力 结语: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黑暗中鲁迅那如炬的目光,那双犀利的眼睛里不仅有愤怒的火焰,更有晶莹的泪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鲁迅那关注苍生的心仿佛依然跳动在耳旁,震撼着我们的灵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这句顾城的诗用来形容鲁迅恐怕是最合适不过的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我们老百姓为什么如此贫困,一如既往呢?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是怎样认为的呢?他是怎样概括漫长的中国历史的呢?(打开ppt文件) 二、整体感知:听课文录音,浏览课文 三:研习文章 (一)分析鉴赏 1、鲁迅先生从钞票贬值的日常小事中看到了隐藏在百姓灵魂灵魂深处的什么心态?(用原话回答) [明确: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用我们的话来说是一种什么心态? [明确: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自我陶醉的奴性心态](点穴式的批评) 先生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什么人? [明确:先生从日常小事洞悉到百姓的奴性心态,现银沉重,先生的心情更沉重,这沉重的心情促使他思考中国历史和国民性的重大问题。直指具有劣根性的国民——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尖锐地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先生用他充满血泪的文字来表明:中华民族要成为一个有尊严的民族,中国人要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必须进行深刻的全民族的文化批判和心灵忏悔,以获得文化精神与国民性格的涅磐。“时间已经推进到了二十一世纪,重读先生的文章,让我们感到生命的激越,热血的沸腾,使我们迷惘的大脑得以清醒,浮躁的灵魂得以安静,穿越时空隧道,我们似乎看到了这位“刑天舞干戚”的战士。] 2. 作者是怎样概括中国的历史的?(或鲁迅先生对中国历史的理解) [ 明确: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正是先生独到的发现,虽然有点偏激,但我们不能不佩服他见解的深刻性和揭露的彻底性) 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20个字浓缩了。中国的老百姓,要么做不成奴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中国的历史在“一治一乱”中循环发展,中国的老百姓也在一会儿不如牛马一会儿略如牛马中艰难跋涉。“三千余年古国古”,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样一个小玩艺。先生曾尖锐地指出“轿夫(老百姓)如果对坐轿的人(统治者)不含笑,中国也早已经不是现在的中国了”。 那么有“不含笑”的“轿夫”吗?作者又是怎样评论这些作乱的人的呢? (黄巢, 张献忠“一朝得隧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古之杀人也怒,今之杀人也笑。“受意外的灾殃”,“将奴隶规则撕得粉碎” ,批判 ) 3、憧憬未来 先生希望中国的百姓变奴隶为人,应该采用什么方式?(争)第三样时代是怎样的时代? (二)思辩讨论 安心为奴的,作者是哀怜;揭竿作乱的,作者又批判。请讨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先生反复使用“流氓”这个词作演讲和写文章,他尖锐地批评说,中国的政治家有什么原则可言呢?无非就是一群随意杀人的流氓。中国的流氓是政治流氓,自然中国的政治也就是流氓政治了。我们仔细研度鲁迅的杂文和小说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奇妙的现象:他对历代的农民起义持严厉的批判态度,从陈胜、吴广到黄巢,一直到朱元璋、李自成、张献忠,他从这些人身上发现了中国文化中一种很深刻、源远流长的流氓精神。江山代有流氓出,这些所谓的农民起义领袖,其实没有几个真正具备了农民的身份,所以更确切地说他们是流氓无产者。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流氓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在这些流氓身上,凝聚了中国国民性中最负面的东西,这就是破坏性的,暴力的倾向。鲁迅在几篇文章中非常愤怒的笔法谈到了明末起义将领张献忠,这位横空出世的大流氓,作了一番令人瞠目结舌的事,他说“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物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这句话,天才地、创造性